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雷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雷颐
第93期
主持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圣凯诺·世纪大讲堂。
有一位研究中国史的外国专家曾经问我,他说,在你们漫长的国史当中,你们中国人对哪段历史知道的特别多,但是呢,知道的错误也特别特别多。后来我就想,我们知道的最多的历史,那肯定是清朝,因为它离我们最近。但是我们是对清朝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吗?抱着这个疑问呢,今天主持人阿忆就给大家请来了中国近代史所的雷颐教授,让他给我们讲一讲〃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
主持人:雷教授,您好。
雷颐:您好。
主持人:听说您的父亲是曾经在国民政府的资源委员会供过职?我知道就在我们国家组织水利部的时候,由傅作义将军做部长,很多人都是原来这个资源委员会的。
雷颐:包括煤矿。
主持人:那您父亲是做什么的?
雷颐:他是做一般的工程技术工作。
主持人:走遍天下都不怕。
雷颐:只要学好数理化,当时尤其那一代知识分子,好像从来就有一个惯性思维,觉得中国要富强,就要科学救国。所以我算了一下,我的爷爷那一辈的朋友、亲戚都是从前传统的旧式的封建文人,画国画、写诗,但是我的父辈那一级,都是学的理工。
主持人:那么你呢?
雷颐:对啊,所以我的情况,我从小也是觉得应该学理工。在我小时候的观点中觉得考上文科的人,都是学习不好的人才考文科,觉得学习好的人都是学理工。但是家里人并不限制我,第一读书很多。第二呢,到文化革命中就没学可上。所以我就几乎等于没有上过中学,我的中学的知识,主要就是正负数的知识。所以我考大学,只能考文科,因为我喜欢读书。
主持人:还有一件事我得问,您现在是历史学家了,当时一下就考中了,您的历史得了多少分啊?
雷颐:我历史大概是80多分,当时我最高的分是我的政治98分。毕竟我还没有怎么复习,因为我爱读书。那时候我在文革期间或者说后来,就把列宁选集四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包括能找到的一些黑格尔的书啊,我自己都读了。所以那种政治考试对我来说特别的容易,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搞文科比较合适。
主持人:咱们就不说闲话了,现在呢,就开始由雷教授给我们带来他的演讲,演讲的名字是“晚清变革的动力与空间”。鼓掌欢迎。
雷颐:因为我们现在讲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开始清政府也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现代化的挑战的意义,只是觉得又是另外一种传统的那种敌意,那种蛮族、那种入侵啊、那种挑衅,也只是这样等闲视之的看待它。而没有想到这次入侵是带来中国社会的一个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政权,不会是仅仅带来一种政权的更替,一种王朝的更替,而是带来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一种变化。
这个说起来,还要从更早一点的时候说起,就是在乾隆58年,就是1793年,就是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商品要打通全世界的市场,它商品要扩张,它就想打开中国的市场。打开中国市场呢,它想和中国通商,因为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所以它当时以乾隆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了一个使臣叫做马格尔尼到中国来,提出要跟乾隆(见面),要和中国通商。那么中国的反应,就是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就不需要互通有无。尤其中国觉得,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当时对世界的理解或者中国人长期的世界观,就是中国是华夏中心论。觉得中国是世界之中,中国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最发达的。那么中国周围的非华夏文明,都是一些蛮夷。当时称呼把南方叫蛮,北方叫狄,东边叫夷,西边叫戎。这都是带有一种歧视性的称呼,就是觉得他们应该被中国文明所教化。
但英国人还是不死心,因为中国的市场它觉得人口又多,地方又大,市场又大,还是想打通、打开这个市场。所以在嘉庆过了一些年以后,在嘉庆二十一年,就是1816年,又派了一个使臣叫阿美士得来中国,还是要求和中国通商,派驻使节。那么中国(的反应)也是不同意。
后来英国用鸦片,很不道德的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市场。大家知道,后来又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实际上是把中国被迫地拉入到一个现代化的竞争中。所以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尤其在开始的时候,在清朝,在近代,是一种被迫的现代化,是在一种充满屈辱的条件下来开始的历程。大家都知道林则徐,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国一个很有名的将领。大家都知道,不要多说了。但是我们从他的奏折里,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什么呢?比如说他的奏折中有一句,他说他准备和英国人打仗,说他“我准备了很多长的竹竿”。大家如果看过英军当时的图,他们的绑腿绑得很紧,他认为是他的绑腿绑得太紧了使他们的膝盖不好打弯。他说“我们准备了很多长竹竿,到时候一捅把他捅倒,他摔倒之后,他膝盖不能打弯就不好爬起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打败他”。但是稍有交锋,林则徐就马上感到事情不是这么回事。碰到的这个敌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敌人。他也觉得很奇怪,我们必须了解它。所以他就让他的一个好朋友,他的幕僚叫做魏源,通过一些华侨,通过搜集了种种的报纸,外国的报纸或者是一些书籍,编了一本书叫做《海国图志》。
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最详细的介绍了外国,尤其是西方这些国家的情况的书。包括它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武器,包括世界分多少洲,这一类都介绍了。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它的命运很悲惨。因为林则徐让魏源编这本书是为了了解敌人,是为了启发中国民众。但是这本书他编出来之后,却受到了从上到下的强烈的攻击。因为当时中国观念认为中国,刚才说了,是天下的中心。很多人就攻击他说中国的文化这么优秀,你们还去了解、介绍这些蛮夷的书,这本身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不敬。所以为什么我们后来人,我们把林则徐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是很了不起的。今天我们看这本书觉得很平常,但当年他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以这本书当时在中国阅读的人并不多。但是这本书马上传到日本,而日本呢,大家知道一直是以中国为师的,一直是学中国的。这本书传到日本之后,在几年之内就翻版了25版。相反很多日本人,那些读书人是通过《海国图志》来了解到世界大势现在已经是什么样了。所以这本书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一种思想的启蒙。所以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一本中国人写的旨在启发中国人的书,结果却对日本起到了一种启蒙的作用。大家知道,日本恰恰是通过后来的明治维新国家变强了,从而走上了侵略,主要是侵略中国的道路。这不能不说这是一场历史的悲剧。
大家就可以知道,像这种状况,这就是当时的氛围。所以它不可能对这个变革有一个主观的认识,有一个很自觉的认识。但是随着太平天国的爆发,清朝的军队,大家知道都被太平天国打败了,或者说它的政府军队没有什么用处。什么“八旗”、“绿营”啊。恰恰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是靠一批汉族地主,或者说是汉族官僚。汉族地主他们的地方武装,他们自己组织起来的什么湘军、淮军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的一个重要的后果,是使汉族地主开始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就是清朝的权力往下移,从它的满族贵族手中开始转移到汉族的官僚手中。降到了这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员的手中。他们这一些人恰恰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感到了现代化武器的厉害。他们接触到了西方的现在的船坚炮利,他们觉得中国也应该走上这一条道路,也应该造船、造炮,于是就开始了“洋务运动”。
那么这个“洋务运动”,大家现在认为也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情。造船、造炮、修铁路,这是哪个政府都应该做的事。但是在当时,这也是个被很多人视为大逆不道的一个事情,也是冒了很大的阻力。所以洋务派每做一件事,都是冲破了重重阻力。比如说要建轮船,要大机器生产,那么中国当时很多顽固派就反对,很有势力的。认为立国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于机器。认为那些机器只是一些奇技淫巧,反而对人心是有害的。尤其这种东西是从外国传过来的,你学这些东西是以洋人为师,是以洋人为父,就是乱我中华,就是用夷变夏,因为我们称之为华夏。
所以修铁路经过了好多次的争论,经过了非常多次的争论。大概是从我刚才说的,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最后是到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修铁路,这时候关于是否能修铁路才有一个说法,才批准正式的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允许修铁路。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耽误了二十年,当然这个时候清王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已经非常的弱了,已经在逐渐的弱化了。而像李鸿章这一类的地方大员,他们权力越来越大。他们的权力大了呢,他们实际上没有等到中央政府对这个事情有个决断,是能修还是不能修。他利用他自己的权力,实际上他们已经悄悄地在全国各地,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之已修了一些铁路。最明显比如说李鸿章首先在唐山修了一段唐山到胥各庄的一段铁路,大概有七十多公里。开始的时候,他修这个是为了运煤,当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尤其(火车)跑蒸气要嗡嗡的叫,使当地的很多人感到很可怕。尤其是一些士绅,有势力的人也坚决反对。所以开始修这些铁路,他不敢跑蒸气机车,他要拉煤是用骡在铁轨上拉着车跑。
到一八八几年边疆的侵略,就是帝国主义俄国侵略。就是说修铁路运兵是最好的。你必须要运兵快,是以这个理由,(朝廷)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才同意修铁路的。
后来办洋务的人就觉得,需要有洋务的人才搞工程技术、数、理、化,就觉得你不能老请外国的顾问,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人才从哪儿招,根本没有人愿意学。因为中国传统的观念,还是认为只有学孔孟之道,那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严复是很有名的一个人,他曾经也是一直想走传统的功名之路。他父亲是一个很有名的医生,一个中医,但他14岁的时候,他父亲突然病故了,一下家里就很穷了。这时候,他才进了福建在福州的洋务派开的船政学堂,去学船,学驾驶船这一类的。当时学这些被人很瞧不起的。当时还是觉得要考科举,考功名这是正途。所以当时有人提出,他叫容闳,容闳一个远大的理想,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派留学生。所以他说服了曾国藩,后来曾国藩说服朝廷,决定中国在1872年派了第一批留学生。那么这个过程也是很曲折、很复杂的。当时没有人愿意去觉得很可怕,觉得到一个蛮夷之邦,远离父母之邦是很可怕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中国建铁路很有名的詹天佑,他是第一批留美的。但是他怎么去的呢?他家里比较穷,他是广东人,他有个邻居姓谭,这位姓谭的邻居很喜欢詹天佑。他在香港做事,他就对外面比较了解,他一看到有这个事呢,他就跟詹天佑的父亲说:“你们家里比较穷,你送他出去多好啊”。并且他说“你要送他出去了,我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詹天佑”。在这种情况下才去的。所以他反映出一个人们的思想观念,对外国完全是采取一种排斥、抵制、恐惧的这种观念。
还有一点,比如说这个时候从中国传统来说,从它的政府的设置来说,它没有外交这种观念。它没有外交,它只有理藩。因为周围都是藩属国,只有理藩。你都是来给我进贡是我的藩属国,没有外交。那么在近代不可能,尤其鸦片战争之后了,外交越来越多,你不可能不和外国人打交道。按照清朝的祖制,按照中国的祖制,这也是不可能设外交部的。因为它没有这个观念,它就临时的设了一个叫做“五口通商”大臣,是一种兼差。但是你都是一个半殖民地的社会,交往越来越多,你没有办法了。这时候在一八六几年,就成立了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本来还加了一个字,叫做总理各国通商事务,就想把它限定在我和外国人打交道,我只限定是通商。只是和你通商,我和你没有政治上的往来。就是还要表示我是一个天朝上国,尽管它已经被打成那样,还要表示我是通商。它选择设立总理衙门,当时给它定的是比六部要低,给它选的房子也都是非常,就是它办公的地点,也是比六部都要破烂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它不知道到总理衙门以后,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归总理衙门管,实际上总理衙门后来它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因为在近代中国和外国人打交道越来越多,就是说它的权力实际上是越来越大。
开始的时候,(朝廷)它想外国人你不就是办各种各样的事情嘛,各种事情打交道,我在地方上设立两个职务。在南京设立叫做南洋大臣。在天津设立一个北洋大臣。就是外交上很多外国人的事务,我都让你在地方上,你跟他们打交道别到中央来,我中央不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实际上它不知道,它设立了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之后,实际上恰恰使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的权力越来越重,尤其是北洋。北洋离政府又近,离中央又近,所以我们后来说北洋军阀。慢慢在不知不觉中,北洋变成了另外一个权力的中心,(朝廷)它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对时势它认识的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也是反映出了整个对外是一种抵制,尤其(朝廷)它把很多观念性的东西比实际的东西看得更加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