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权力之门-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索,却还喝了两杯红酒呢。”
李智宏笑道:“小许,那你就揭发揭发,小徐为什么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
“嘻嘻,姐夫,得罪了。”许云洁笑着说道:“两位领导,我总结了一下,我姐夫最大的优点也是特点,就是特别能忍,他之所以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是因为有一约二抠三律。约是与我姐姐之间的约定,我姐从小有病,医生说她活不到二十岁,我姐夫疼我姐姐,所以我姐夫平时绝对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抠是抠门,就是为了省钱,家庭负担特重,他是学经济的,你们懂的。律是自律,我姐夫说,不当干部,偶尔可以海阔天空,既然当了干部,就得压制许多个人的**。”
李智宏道:“一约二抠三律,值得提倡。”
戴昌明笑着问道:“那这好烟好茶还有好酒,一定是你的自作主张吧?”
许云洁道:“领导说对了,是我出钱,但经过了他的批准,两位爸爸都是会抽烟会喝酒会喝茶,他们难得来一趟,他不想大方都不行。不过,两条中华香烟八百元钱,还让他心疼了一夜呢。”
李智宏和戴昌明都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里,三个老男人开始吞云吐雾,徐浩东一边让许云洁开窗开门,保持室内空气畅通,一边难得的也点上了一支香烟。
戴昌明道:“小徐,你谈谈那三条,就是干部之间礼尚往来的相关规定、干部任前全面谈话制度和企业家反行贿联盟。”
最快更新阅读,请访问p://
第0307章 关于读书()
“关于干部之间礼尚往来的相关规定,是根据我们云岭市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人情往来也就是礼尚往来,是云岭市的十大习俗之一,很难杜绝,只能因势利导,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们的规定是以一百元为标准,达到并超过一百元视作违规,同时严格界定亲朋好友的范围,严格规定礼尚往来的范围,严格确定每次礼尚往来的人数。以我此次负伤为例,我一共收过七个朋友的礼物,这七个朋友都是干部,他们送的都是花和水果,但每个人送的东西价值都没有超过一百元,并向纪委廉政办公室做了书面报告。”
“关于干部任前全面谈话制度,启发于当年我从政之前我父亲跟我的谈话,以及医院的术前谈话。我父亲出身农民,先是军人后是工人,文化不高但特敬业,他在我从政之前警告我的话,我至今能一字不漏的记得,所以我认为,认真严肃的任前谈话是有用的。我们对新公务员入职之前的谈话,和干部调任新职的任前谈话,就象医院的术前谈话一样,将其亲属也请到现场,并对整个谈话过程进行录像录音,还将录像录音赠送给每一位家属。这个措施没有量化的指标来验证,但我们调查过那些参加过任前谈话的家属,共调查了五百七十三位家属,绝大多数家属反映,对任前谈话印象深刻,很受教育。”
“关于企业家反行贿联盟,是我早就有的想法,以前曾经有过尝试,这次源于一位企业家的来信,所以我们想试一试。因为**的产生是双向的,干部有权,商人有钱,权钱交集才会产生**,我们既要防止权力任性,同时又要防止金钱围猎权力。我们有个初步设想,就是让企业家团结起来,一旦权力任性,企业家们有权反对并揭露,一旦有企业家主动行贿,该行业将开除该企业家。同时建立企业准入制度,凡有违法行为特别是贿赂行为,该企业将被禁止从事相关行业若干年。但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经验,上面也没有明文规定,因此我们急需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
李智宏和戴昌明听得相当认真,听到这里,李智宏对戴昌明说:“昌明,我看你这个省纪委书记,应该把云岭市当作你的联系点,小徐点子多,你拿他当你的参谋,他的点子成功一个,你就在全省加以推广。”
戴昌明说:“不瞒李书记,我怂恿你来云岭市,正是有这个想法,有你一把手支持,我的工作就好做了。”
李智宏微笑着颌首,“还别说,无招胜有招,小招显奇效,小徐的关于业余时间越多**可能性越大的判断,以及因此在干部队伍里展开读书活动的举措,我就深表赞赏的。将读书活动作为制度确定下来,既能减少**现象,又能提高干部素质,一举两得,值得推广。”
戴昌明也微笑着说:“是啊,省委办公厅的同志们反映,自从搞了读书活动以后,大家晚上出门的时间少了,想私事的时间也更少了,因为这是规定,大家都怕落后,省委组织部的领导还提出,将参与读书活动的好坏,列为干部的选拔条件之一。”
李智宏转向了徐浩东,“小徐,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李书记,我在读马克思的。”
“哦,听说你已经读过四遍,现在读第五遍,你是怎么想起要读的啊?”
徐浩东看了看岳父岳母和许云洁,不好意思地笑了。
“李书记,戴书记,我最早读是在大学二年级,当时我和女朋友也就是我妻子刚认识不久,她说岳父岳母都精读过,要想讨好岳父岳母,就得通读。于是我用两个月的课外时间,将前三卷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这就是我读的初衷。”
李智宏抚掌大笑,“哈哈……动机不纯嘛,那后来呢?”
戴昌明和许云洁还有徐浩东的岳父岳母,也是相继而笑。
许云洁笑着说:“我知道,姐夫读了,我姐就带他上我们家来,我爸我妈就拿考他。我记得姐夫背得挺顺溜的,能将前一万字背得滚瓜烂熟,但当我爸我妈提出问题让他回答时,他就卡壳了,气得我爸我妈直接把他赶了出去。”
又是笑声,笑过之后,戴昌明说:“小徐,你接着应该是知耻后勇、奋发图强了吧。”
“是的,当时我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读么,我非读懂读通不可。就这样,我又花了五个多月的课外时间,再次将读了一遍,也算读出了一点点体会。大学四年级时,一位学长送我一套三卷的英文版,可惜我只读了一半。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才慢慢地读完英文版的三卷,后来又再读了一遍。我现在在读第五遍,是德文原版的,还包括了第四卷,这套书是我岳父岳母托他们学生在德国买来的。”
戴昌明哦了一声,“小徐你还懂德语?”
徐浩东点着头说:“我大学时先学了英语,后来又学了点法语和德语,但比不上英语学得好。”
李智宏说:“小徐,我也读过五遍,但没有读过第四卷,读书这个题目暂且放下,但你不能懈怠,我会找机会与你切磋的哦。”
戴昌明说:“小徐,李书记这次过来,是临时的决定,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是为了那三个人,邱与可、方利成和郑腾育。春节过后,法院就要对这三个人进行公审,抛开这三个人的罪行,单纯就学术而言,你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徐浩东说:“李书记,戴书记,坦率的讲,评论邱方郑三人,我岳父岳母更有资格。”
李智宏和戴昌明同时看向了许教授和云教授。
许教授说:“严格的讲,邱与可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个经济学爱好者,如果一定要说他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引进到我国,就是通常说的微观经济学,所以他算是一个经济学的宣传者。”
云教授说:“我同意,倒是邱与可的两个学生,方利成和郑腾育,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学研究者,真正的下过功夫,基础知识相当扎实。一个学者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或独特的观点,才能称得上经济学家,邱与可根本沾不上边,方利成和郑腾育也差得相当远,我们两口子只是经济学教育者,或者叫传播者。”
李智宏微笑着问:“那么,小徐和那个与小徐在会议直播时争论的刘浚如呢?”
第0308章 比较()
许教授略作思忖,然后说道:“我当然了解小徐,对这个刘浚如,我也有所了解,在省城他小有名气。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在经济学方面有点小成就的,他们二人算是比较突出的吧。以我的眼光看来,他们都还太嫩,刚刚起步,也许十年以后,他们才会真正踏入经济学的殿堂。但是,如果二人要比个高下,恐怕小徐比不上这个刘浚如。”
李智宏哦了一声,“小徐比不上这个刘浚如?许教授何出此言?”
许教授道:“二人基础不同,刘浚如一开始就是以成为经济学家为努力目标而起步的,从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再到留学,一直在学习经济学理论,他的基础打得太扎实了。小徐学习经济学,既非他所愿,同时也是以成为一个教师而起步的,基本功打得不牢。刘浚如专攻微观经济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又是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成功机率比较大。小徐是异想天开,是灵感型的,或者叫天才型的,他是想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创造独特的经济学均衡动态理论,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研究学问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小徐是一把手,私人时间太少,所以说刘浚如还有时间优势,他更有时间做自己的学问。”
李智宏思索着点了点头,“许教授分析得很有道理,一个是走前人走过的路,大方向不会错,即使成不了大家,起码也能成为前人的继承者。一个是走不是路的路,也许能成大家,也许一败涂地,一事无成。很显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更大。”
许教授道:“不过小徐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实践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研究,是刘浚如所不具备的,一个钻在纯理论世界里的人,要想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最最困难的,就这方面论,小徐要领先刘浚如十年。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要想得到承认,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都将贻笑大方成为垃圾,小徐的均衡动态理论虽然只是雏形,但至少比刘浚如的理论更容易被企业家们所接受。”
戴昌明微笑道:“我认为小徐还有一个优势,他的岳父岳母都是经济学教授,一位是宏观经济学,一位是微观经济学,正好是小徐的理论基础。”
许教授谦道:“戴书记高看我们了,我们两口子不过是教书匠而已,顶多是知识的传播者,连纸上谈兵都很勉强,就实践来讲,小徐早就甩我们十八条大街喽。”
李智宏微笑着转向了云教授,“云教授有自己的看法吗?”
云教授道:“有,我不同意我家老头子的观点,我认为小徐比刘浚如更容易成功。”
李智宏笑道:“好,请云教授阐述。”
云教授道:“我是教微观经济学的,也很推崇微观经济学,刘浚如的研究方向也正是微观经济学,但我看到了他的缺陷。一,刘浚如太注重理论,严重缺乏实践,他只是一味主张微观经济学,却不懂得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二,刘浚如陶醉于自己的理论世界,就象俗话说的那样,看得到别人的不好,唯独看不到自己的不对。三,刘浚如的几篇论我都看过,也可以说是研究过,我发现他缺乏创新精神,或者说不敢创新,这是经济学家的通病,也是阻碍他成为经济学家的最大问题。”
李智宏微微颌首,“云教授请继续。”
云教授道:“小徐在大学四年没有认真学习经济学理论,这恰恰是他的优势,以他的学习劲头,他如果那时候很努力,他会比刘浚如学得更好。如果那样的话,他会一头扎进理论世界而拨不出来,会将自己框在里面,顶多是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
戴昌明道:“我同意云教授的这个观点。”
云教授道:“当时为了讨好我们两口子,小徐是同时接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这是他的又一个优势,因为他对别的理论没有偏见。小徐能看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优点,同时又能看到二者的缺点,这非常难得,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总认为自己的理论正确无比,总是千方百计地贬低他人的理论,小徐没有这个毛病。小徐推崇前人的理论,但又不局限于前人的理论,这是创建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而刘浚如恰恰没有这个前提。”
李智宏嗯了一声,“说得对,青出于蓝应该胜于蓝。”
云教授道:“确切的说,经济学不是自然科学,并不是十分精密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人留下的经济学理论,到现在为止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经寿终正寝。小徐的第三个优势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他那篇论文仅仅是一个想法,如果没有这十几年的实践,他的这个想法可能仍然停留在纸面上。西方主流经济学推崇数字模式或数理模式,小徐正好有,而且十几年前就有,因此,这也是西方某经济学权威杂志邀请他重发论文的主要原因。受到了重视,正是成功的开始,刘浚如这方面还差得太远。”
李智宏点了点头,“各有优势,小徐略强。小徐,你竭力主张刘浚如继续留在云岭工作,恐怕是公私兼顾吧?”
徐浩东点着头道:“领导英明,为私,取刘浚如之长补我之短,为公,刘浚如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能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所学帮助云岭市的几万家企业,云岭市大有前途,他本人也大有前途。”
李智宏微微一笑,这是表示赞赏,“小徐啊,人家邀请你发表你的文章,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徐浩东说了自己的打算,先原汁原味地发表大学毕业论文,再写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前十年工作中的实践积累,第三部分是赋闲以后直到现在的思考和想法。徐浩东还告诉李智宏和戴昌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将在他岳父岳母的帮助下完成。文章总字数约六十万字,将在三个月内完成,对方已经回函同意,并答应在今年六月以前予以全文发表。
李智宏点着头道:“有两位大教授帮助和把关,你就大胆的写吧。”
这是话里有话,言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