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超级砼帝国-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模鼋鍪亲羁济扛龃笱Ф冀蹲实氖偻蛉嗣癖摇�
对于那些大学来说,几百万人民币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教育还没有产业化的时候,国家教育部都没有那么富裕,别说每个学校几百万的科研投资,就算是全部学校几千万的投资,那都得要了教育部的老命。
只要是成功的商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流动起来的资金,才能快速的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钱,放在银行里面的资金,最终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作为第一个接受和一家民营混凝土公司合作搞产学研的高等学府,水木大学在教育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虽然这个时代的通讯,远远没有二十年后发达,没有网络,至少目前的网络应用还仅仅局限于电子邮件的情况下,手机也是奢侈品,但这么大的消息,传播速度依旧迅猛。
在后世,可能几百万人民币的投资,根本就是渣,任何一个稍微有些实力的商人,都有比这个还要多的资产,就更别说在十年后网络烧钱的时代,五百美元不少,一亿美元不嫌多。
但现在是什么年代?九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千万人民币规模的私人企业,都屈指可数的年代。
当然,这都是后面的事情了,会议还在继续热烈地进行着。
会议结束之后,米芸似乎有些不想跟李若禹分开,但这种时刻,她却根本无能为力。
李若禹却是坏坏一笑,“晚上给我弄点夜宵,我去你那里睡!”
看着李若禹已经笑着走开,米芸好一会儿,这才反应了过来。
米芸心里,忽然升起一股说不出的甜蜜。
自己算什么呢?
就算不那样,那不一样很好么?
再说了,以若禹的性子,他大概会永远对自己这么好吧!自己还能奢求什么呢?
就算只是暖脚大丫鬟,那也让自己做的更称职一些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章 和教授探讨()
为了对国内最著名的混凝土专家林教授表示欢迎,沪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方面在酒店摆了几桌,李若禹当然也要参加,不但如此米芸更是要参加。
李若禹本来想跟谢自力他们坐一桌的,没想到那林教授却让米芸把他拉到了林教授这一桌,要知道这一桌可都是沪海建筑工程管理局的领导们还有林教授,李若禹都没有弄明白,林教授为何让他一起坐。
酒过三巡,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今天你们公司的秦海娟同志讲的很不错啊!你们的研究搞得很好,有很多新的理念也提得不错!有机会的话,我们两家倒是可以合作一下!”
李若禹激动地道:“林教授太客气了!我们公司当然愿意跟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合作搞混凝土的研究,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我们一个民营企业是无法完成的。目前我们和共济大学、复明大学,以及沪海市混凝土技术研发中心都有合作,如果能够跟水木大学合作,那就更好了!”
林教授呵呵笑道:“李总太客气了!像李总这样既年轻又有学识的企业家,可以说在国内难以找到第二个!我看好你们公司的发展前景!现在国内在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实际上许多工程如桥梁、道路、海港和污水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其原因不是强度不够,而是耐久性不足。由于修复损坏的混凝土建筑物的费用昂贵,如以美国为例,每年劣化混凝土的维修费用达千亿美元之多,这使很多设计者意识到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我们开始考虑能否采用使用年限较长的高性能混凝土结构,例如使用年限不是30~50年而是100年。针对混凝土的过早劣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个以改善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为主要目标的高性能混凝土开发研究的高潮,并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现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方法成为土木工程领域中的研究重点。针对不同环境类别的侵蚀作用,提出材料性能劣化的理论或经验模式,并据此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成为发展和研究耐久性设计方法的主流。在这方面,我们水木大学倒是有一些技术储备的。”
李若禹点头道:“是啊,水木大学在土木工程领域,是国内最顶尖的,更有你林教授您这样的权威专家。只要有您这样的专家大力呼吁,我相信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近百年来,混凝土的发展趋势是强度不断提高。30年代平均为10MPa,50年代约为20MPa,60年代约为30MPa,70年代已上升到40MPa,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使用50MPa以上的高强混凝土!”
“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人造材料,不能不考虑它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传统混凝土的原材料都来自天然资源。每用1t水泥,大概需要0。6t以上的洁净水,2t砂、3t以上的石子;每生产1t硅酸盐水泥约需1。5t石灰石和大量燃煤与电能,并排放1t二氧化碳,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尽管与钢材、铝材、塑料等其它建筑材料相比,生产混凝土所消耗的能源和造成的污染相对较小或小得多,混凝土本身也是一种洁净材料,但由于它的用量庞大,过度开采矿石和砂、石骨料会造成资源破坏并严重影响环境和天然景观。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过早劣化,如何处置费旧工程拆除后的混凝土垃圾也给环境带来威胁。绿色混凝土可以彻底解决城市垃圾和污泥问题,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零污染最为有效的途径。”
林教授点头道:“不错。因此,未来的混凝土必须从根本上减少水泥用量,必须更多地利用各种工业废渣作为其原材料;必须充分考虑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未来的混凝土必须是高性能的,尤其是耐久的。耐久和高强都意味着节约资源。20世纪60年代开发应用高效减水剂后,使混凝土技术进入了高强度与高流态的新领域。我国近年来在铁路、公路、桥梁建设中、高层建筑及机场建设等工程中已开始应用C60高性能混凝土。在国际上强度为90MPa、100MPa、110MPa、120MPa,甚至大于150MPa、200MPa的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都开始了应用。我们也必须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李若禹赞同道:“是呀,我认为,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是当代最大宗的人造材料,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粉煤灰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大大提高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硬化阶段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后期强度。而且,节约水泥,减少环境污染,成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代表性材料。二是超高性能混凝土,如活性粉末混凝土,其特点是高强度,抗压强度高达300MPa,且具有高密实性,可在军事、核电站等特殊工程中得到应用。三是智能混凝土,它是在混凝土原有的组分基础上复合智能型组分,使混凝土材料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对环境变化具有感知和控制的功能。比如损伤自诊断混凝土、温度自调节混凝土、仿生自愈合混凝土等一系列机敏混凝土,可以为智能混凝土的研究、发展和智能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林教授用嘉许的目光看着李若禹道:“不错,我国的混凝土工业在污染防治与能源消耗控制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要完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坚持科学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过程必须有政府的控制管理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必须有企业的自律和积极参与,必须有科技的投入和创新。有了这些,我们可以相信,混凝土的未来是绿色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一章 混凝土的未来()
程南通看到林教授和李若禹聊得挺高兴,也笑道:“林教授,李总,你们光顾着聊混凝土,也给咱们普及一下知识吧!”
林教授呵呵笑道:“还是让李总来说吧,说实话,在一些新的理念方面,我自认为是不及他的!”
李若禹苦笑道:“林教授,您也太抬举我了,这样的话我会骄傲的!”
一句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气氛也变得更加热烈。
李若禹道:“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混凝土。欧洲混凝土学会和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将它定义为水胶比低于0。40的混凝土;在日本,将高流态的自密实混凝土称为高性能混凝土。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或工程技术人员,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有所不同。比如美国学者更强调高强度和尺寸稳定性,欧洲学者更注重耐久性,而日本学者偏重于高工作性。但是他们的基本点都是高耐久性,这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特点也很显著,耐久的混凝土必须能抵抗风化作用、化学侵蚀、磨耗和其他破坏过程,这表示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应有高强度,而且应具有高刚度,体积变化小,实际上不透水,氯离子难以渗透,高弹性模量,收缩徐变小,热应变小等特点。因此,高性能混凝土在组成和结构上与普通混凝土应有所不同,一是耐久性。高效减水剂和矿物质超细粉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减少用水量,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空隙,能够使混凝土结构安全可靠地工作50~100年以上,是高性能混凝土应用的主要目的。”
“二是工作性。坍落度是评价混凝土工作性的主要指标,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功能好,在振捣的过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粘性大,粗骨料的下沉速度慢,在相同振动时间内,下沉距离短,稳定性和均匀性好。同时,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水灰比低,自由水少,且掺入超细粉,基本上无泌水,其水泥浆的粘性大,很少产生离析的现象。”
“三是力学性能。由于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材料,强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对于普通混凝土,随着水灰比的降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大,高性能混凝土中的高效减水剂对水泥的分散能力强、减水率高,可大幅度降低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在高性能混凝土中掺入矿物超细粉可以填充水泥颗粒之间的空隙,改善界面结构,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强度。”
“四是体积稳定性。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体积稳定性,即混凝土在硬化早期应具有较低的水化热,硬化后期具有较小的收缩变形。五是经济性。高性能混凝土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耐久性和工艺性都能使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高性能混凝土良好的耐久性可以减少结构的维修费用,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高性能混凝土的高强度可以减少构件尺寸,减小自重,增加使用空间;良好的工作性可以减少工人工作强度,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成本。”
李若禹说完,引得大家一片掌声。
林教授点头道:“是啊,李工总结得很好!我再说一说高性能混凝土的一个关键指标,抗氯离子渗透,国外用电通量指标来检测。电通量指标是对混凝土耐久性最重要、最具体的指标。目前我国尚无电通量试验的国家标准,美国有一个ASTMC1202快速电量测定方法,其所测指标可以最大程度地区分和评价混凝土的密实度,而密实度正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最为关键的因素。以往多是以抗渗性来评价混凝土的密实程度,但实践证明,抗渗试验只适合于判定较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密实性,当强度等级超过C30后,抗渗等级几乎都能达到P20以上,再往下试验比较困难。这正是用电通量指标取代抗渗标号作为混凝土耐久性控制的主要原因。混凝土的电通量主要取决于水胶比,通过大量试验得到规律,一般水胶比小于0。5时基本可满足电通量小于2000的要求,水胶比小于0。45时基本可满足电通量小于1500的要求。如今我国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形势是比较好的,空间很大,但是要使高性能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还需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随着我国建筑基础建设的不断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李若禹点头道:“是啊,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一个想法,混凝土生产必须从分散的、半机械作坊式的生产进入现代大工业的、集团式的产业化生产,包括混凝土生产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混凝土工业集团,我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初步建成一个混凝土工业集团。未来,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混凝土品种不断涌现;高耐久性、高工作性、轻质而又高强已经成为工程混凝土可以实现的目标;大量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大型水利水电大坝、高速公路和铁路、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建筑物将成为21世纪文明的重要标志。”
“与此同时,混凝土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及资源保护两个同等重要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地球天然资源的重要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损坏的施与者,混凝土工业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接受所有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工艺技术,即环境友好混凝土技术。它们应该建立在下列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一是大力节约混凝土原材料和能源;二是努力提高混凝土工程及结构的耐久性;三是妥善解决混凝土生产,包括其原材料生产,和使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四是积极寻找能替代或部分替代混凝土原材料,尤其是水泥的新材料。我相信,混凝土工业的未来肯定是美好的,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
李若禹的话音一落,就赢得了在座所有人的掌声!特别是米芸和秦海娟,她们可都是李若禹的忠实追随者!(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二章 停电了()
吃完饭,李若禹望着林教授离去的背影,低声对程南通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