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传奇-第5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橙耍庵钟薮赖淖龇ㄖQ2换峥悸牵谴痈旧隙《值橙说睦砺郏⒁恢秩碌钠邮档睦砺郏獾故侵QR悸亲龅氖虑椤�
调查署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更不用说郑勋睿已经成为了皇上。
钱士升、侯询、瞿式耜、钱谦益、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的行踪,以及平日里的动机,郑勋睿掌握的很清楚,包括众人一起到钱士升府邸去议事。
张溥的突然死亡,让郑勋睿大为吃惊,就在张溥死讯尚未传开的时候,调查署的情报已经到了郑勋睿的手中,他看着情报的时候;手都微微颤抖了。
权力的斗争让人疯狂,更是让人泯灭了天性。
吴昌时能够对张溥下手,其心态已经接近了疯狂。为了权势能够对曾经的战友下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当然郑勋睿对张溥的看法也是不好的,张溥其人的文采不错,若是做个教书先生。倒是非常的合适,成为一代大儒是很轻松的事情,可惜偏偏喜欢权力,其自身的性格根本不适合从政,这也就导致了最终死于非命的结局。
张溥恐怕做梦都想不到,不是他的对手杀死他。而是他最为信任的战友干掉了他。
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郑勋睿开始警惕起来,他密令吏部对东林党人进行严格的清查,那些学识能力不错、能够老老实实做事情的官员,经过甄别之后,尽快安排进入国子监培训,从理论上改变这些东林党人的认识,对于那些有党争迹象的东林党人,坚决清除,不管此人有着什么样的能力和影响。
郑勋睿的给吏部的密令刚刚下达,吏部尚书周延儒就专程来禀报事宜了。
原内阁首辅钱士升、内阁大臣侯询,东林党魁钱谦益专门给周延儒写信,恳请能够拜见,且恳请周延儒一定抽出时间来。
郑勋睿没有犹豫,要求周延儒迅速与钱士升等人见面。
两天之后,乾清宫。
早朝结束,周延儒留下来了。
“皇上,臣与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见面了,这是臣的奏折。”
郑勋睿看的很认真,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放下奏折之后,看着周延儒开口了。
“周爱卿怎么看这件事情。”
“臣有三点看法。”
周延儒看了看郑勋睿,没有犹豫,继续开口了。
“第一点,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表明了态度,他们渴望为朝廷做事情,这个要求是非常明确的,臣认为,暂时不能够答应他们的要求,特别是钱谦益,李自成占领京城的时候,主动投靠,其品行本就有巨大的瑕疵。”
“第二点,钱士升等人将这些年来与皇上做对的事宜,全部归结到张溥身上,张溥已经不在人世,看上去是死无对证,不过臣以为,仅仅凭着张溥的能力,想要左右所有的东林党人,这是不可能的,毕竟钱士升是内阁首辅,侯询是内阁大臣,且那个时候,臣也在内阁之中,对于很多事情还是知晓的。”
“第三点,东林党人在朝中大肆排斥异己,让党争愈演愈烈,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皇上大力清除朝中党争,这等的态势必须要延续下去,基于此等的原因,朝中暂时不能重用东林党人。。。”
郑勋睿脸上露出了一丝的笑容。
“朕看周爱卿对钱士升等人还是有些看好的,你得几个疑问,朕来帮忙解答,李自成进入京城投靠的事宜,这些读书人品行上表现似乎是有些问题,不过历朝历代,王朝更迭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一个王朝的衰败,都是有其自身问题的,新王朝建立起来,总是需要有人去做事情的,若是旧的王朝已经彻底衰败,那么新王朝的成立就是理所当然,有识之士自然是要拥护新王朝的。”
“张溥承担所有责任,这也能够理解,张溥与朕之间有着很大的矛盾,很多的读书人都说知晓的,在反对朕这方面,张溥自然不遗余力,张溥此人,学识是有的,性格方面也是直爽的,可惜不识时务,不知道转圜,被他人利用尚不自知,以至于做出来很多不合时宜的事情,还以为自身是正确的,且张溥是复社领袖,其本身的号召力是不差的。”
“党争的事宜,那就更不好说了,朕也不敢保证朝中没有党争,这都是人之本性,周爱卿难道没有赏识之读书人和官员吗,恐怕不可能吧,以党争来否定一切,这是说不过去的。”
周延儒的脸上已经冒出豆大的汗滴,他想不到皇上的话语如此犀利,一语中的。
“臣、臣昏聩。。。”
“周爱卿,不用这么快就认错,朕没有说你错了,朕可不是不讲道理之人,东林党之中,也有不少的人才,能够争取的朕肯定是要争取的,只要是为了天下百姓,只要是为了大明的富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朕可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若是如此,朕在这个位置上面也不要想着安生了。”
汗滴已经落下来,周延儒张了张嘴,不知道说什么了。
郑勋睿从御案上面拿出一份文书。
周延儒打开了文书,快速看起来。
看着看着,周延儒的脸色变化了,身体也微微颤抖了。
看完之后,周延儒忍不住开口了。
“简直是一帮宵小,还想着骗老。。。”
突然想到皇上还在面前,周延儒连忙改口了。
“皇上,臣真的没有想到,钱士升等人居然能够做出此等的事情。”
“朕也没有想到,此事朕仔细分析过了,钱士升和侯询应该没有暗算张溥的意思,钱谦益也应该没有,不过他们恐怕许诺了吴昌时某些事情,让吴昌时忍不住对张溥下手了,朕说过张溥此人的性格,被抬得太高,忘乎所以,不识时务,对吴昌时肯定是不客气的,如此情况之下,惹恼吴昌时是很简单的事情,惹来杀身之祸也是自找的。”
“皇上圣明,不过臣认为,此事一定要公开。”
“朕也是这样看的,此事就交给你了,朕前两日交给吏部的事宜,需要马上办理,甄别东林党人的事宜,你要亲自督办,不可构陷无辜,也不可敷衍了事。”
“臣遵旨。”
周延儒离开之后,郑勋睿舒了一口气,张溥的事宜,将给与东林党人沉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事情是读书人最为忌讳的,读书人自诩为君子,若是因为权势自相残杀,被揭露出来之后,大家都是唾弃的,尽管说不知道有多少的读书人做这等的事情了。
统一思想和舆论的事宜,也要抓紧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时间,将所有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培训一遍,让后让这些官员去影响读书人,基本就能够统一舆论了。(。)
第八百八十六章 不一般的内阁制()
吴昌时很快交代了毒死张溥的事宜,前因后果交待的非常清楚,完全符合郑勋睿的判断,周延儒佩服的同时,当然要在这件事情上面做文章,他明白郑勋睿的目的,就是要从道义上面彻底击溃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让这个集聚读书人的组织彻底的崩溃。←,。
案子交到大理寺的时候,周延儒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
大理寺审讯的结论很快出来了,吴昌时毒死张溥的事宜,被定性为内讧,东林党和复社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当然最终结论之中,也对张溥多年来自高自大的行为无情揭露,正是因为张溥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惹怒了吴昌时,引来杀身之祸。
周延儒和大理寺都非常聪明,大理寺的结论没有牵涉到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但是明白人都能够看清楚其中的意思,要知道吴昌时想着毒死张溥,这么大的事情,钱士升等人不知道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真正能够决定东林党事宜的还是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从这个层面来看,这些人怕是还参与其中了。
官府没有给出结论的东西,就会疯狂的议论,人人都是有思想的,都会联想。
这种表面上看的不牵涉,用意更加的险恶,其实彻底击垮了钱士升和钱谦益等人。
邸报发往了省府州县,瞬间引发了轩然大波。
东林党和复社瞬间就处于崩溃的状态,要知道对张溥有好感的读书人还是不少的,没有人想到东林党和复社会作出来这样的事情,偏偏这个时候,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都做了缩头乌龟,根本不敢出面来解释。
郑勋睿还真的没有干涉这一次的审理,看到了大理寺的审理结论,就连他都是大吃一惊,想明白其中道理之后。他也只能够是苦笑了。
内阁的事宜,郑勋睿已经考虑成熟。
内阁制是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出来的,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丞相制,朱元璋创建内阁制。不过是为了巩固皇权,压制丞相的权力,不过到了嘉靖年间,内阁的权力绝不亚于丞相了。
内阁制与丞相制的优劣,不好评述。历史上各有各的看法,其实几百年之后,内阁制依旧在某些国家维系。
郑勋睿不想变动内阁制,如此耗费的精力太大,但他需要对内阁制做出巨大的调整。
郑勋睿对权力的认识有些不一样,权力需要得到限制这一条是毫无疑问的,但若是不充分赋予办事官员权力,人家也是不可能好好办事情的,而且发展商贸已经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事宜之一,这就需要用诸多的规章来限制权力了。否则官商勾结造成的巨大破坏,迟早会导致大规模**的出现,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世界上没有最为完美的制度,都是相对好的制度,制度同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进,从这个方面来说,郑勋睿也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更多的探索。
内阁与六部和都察院等,是不是联系在一起,这是郑勋睿思考最多的问题。也就是说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组成内阁,还是单独设立内阁,管控所有的部门。
两者各有优劣,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直接构成内阁。这样少了一个权力层面,办事能够更加的高效,但是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缺少了讨论协商的过程,容易形成独断专行的局面,而在六部和都察院之上另外组建内阁。就能够扩充一个讨论的层面,很多的事情可以在内阁充分讨论,将这些讨论的意见提供给皇上决策。
看起来单独设立内阁好处要多一些,至少内阁能够依据六部和都察院提出来的诸多决策的事宜充分讨论,接着将讨论的意见提供给郑勋睿决策。
可郑勋睿不是这样看的,单独设立内阁就多出来了一个层面,建立一个强大富庶的国家,需要权力高度集中,需要各项决策能够迅速的贯彻落实下去,若是很多的决策还如同往常一样讨论来讨论去,就是难以通过和落实,那么发展的步伐就必定会减慢,强大和富庶就必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所以郑勋睿的考虑,是高度的集中权力。
皇权和内阁权力之间的博弈肯定存在,这需要用制度确定下来,权力博弈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就是在用人和用钱两个方面,至于说言官弹劾的制度,郑勋睿毫不犹豫的废除了。
不是说言官弹劾的制度不好,可惜这种好的弹劾制度,经过多年的延续,早就变味了,有很多的读书人,为了能够挣到名声,不惜想方设法的弹劾,甚至是无中生有,他们不怕廷杖,不怕怒斥,抓住皇上期盼有着好名声的心理,肆无忌惮。
更加关键的是,这些言官不一定知道下面的实际情况,也不一定知道政策推行带来的效果,他们已经陷入到为弹劾而弹劾的怪圈之中。
这样的言官还有什么作用。
用人权力郑勋睿是需要牢牢抓在手中的,用钱方面则可以稍微放松一些。
四品以上的官员必须经过郑勋睿亲自审核,而审核的依据就是吏部的考核。
对官员的评述,不仅仅是吏部的考核,还有都察院平日里的监督,之前言官所有的职能,悉数合并到都察院去,省府州设立的都察院的分支机构,采取一条边的领导体制,也就是地方官府无权管辖,更是无权干涉,分支机构的官员,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必须要调整。
郑勋睿不可能清楚了解每一个四品以上官员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依赖吏部与都察院了,责任追究制度也就在这种情况之下确立下来,若是吏部推荐的官员,出现了重大的问题,或者说推荐的时候,就存在贪腐以及鱼肉百姓之行为,那么郑勋睿就要倒追责任,谁举荐或者考核的,谁就要直接负责任。
都察院的责任同样重大,他们负责直接对官员的督察,官员出现贪腐和鱼肉百姓的行为,都察院必须要查处,必须要不折不扣的处理,而都察院处理之后,问题大的还要移送大理寺或者刑部继续处理。
郑勋睿决定贯彻落实的很多政策,特别是对官吏的管理办法,看起来与朱元璋的差不多,不过这里面的区别还是巨大的,所谓人至清则无察,水至清则无鱼,郑勋睿明白很多的潜规则,更是明白这里面巨大的利益所在,特别是随着商贸的发展,想要官员过穷日子做事情,这是办不到的事情,若是官员连家人都不能够养活了,人家读书为什么。
所以郑勋睿在决定推行这些政策的同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幅度的增加官员的俸禄,同时将许多应该由官府开销的事情明确下来,特别是府州县的衙门,不少的开销直接由府库拿出来银子,不需要知县个人掏腰包。
很多的事情需要马上开始推行,而能否推行这些政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阁。
认真思索之后,郑勋睿给内阁定下的名额是七人,单数有利于在重大的事情上面表决,内阁同样设立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内阁首辅的权力很大,直接对皇上负责,权力大的同时意味着责任重大,凡是经过内阁商议之后的事情,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内阁首辅直接承担责任,直接接受处罚。
内阁次辅原则上协助内阁首辅做出决策,但也有一定的独立性,在重大事情上面,只要有合适的理由和原因,可以反对内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