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异世明皇-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粮还要兵器又当如何?这确实是我要仔细考虑的一个问题!不管怎么样,为今之际只有派一个使臣跟林丹汗接触一下,看看情况如何。我想自从遵化一战后,蒙古人也不敢小瞧关宁铁骑。
那派谁去合适呢?这个差事更加危险,那些机灵之人肯定是躲都躲不及。肯去的大臣多半是抱着为君分忧的老古董,他们脑袋僵化,又不肯变通,说不定就为了一个小小的礼节就把我结盟的大事给破坏了。谁能把这件事漂漂亮亮的办下来呢?我又开始头大了!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章 说服
更新时间:2008…10…14 23:15:42 本章字数:3771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章 说服
既然想到联合林丹汗对付皇太极,那我就得早作打算。如何结盟呢?估计林丹汗提出互市那是肯定的,中原的茶叶,盐巴都是他们的必须品;原先每年的百万赏银自然也少不了。虽然这笔花费很大,但要是能从蒙古人那里得到优良的战马,并且在辽东战场上得到他们的兵力援助,那么还是很值得的。
只是谁去合适呢?我把朝中大臣都过了个遍。不过无论派谁去,都要先说服朝中的大臣。第二日早朝,就此事我征询了下臣子们的意见。但没想到,一开始就遭到了反对。
首先站出来的是礼部右侍郎温体仁,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这个臣子,一个在明史上位属奸臣的人实在让我实在没有好感。要不是他资格老,又没有什么把柄让我抓,我早就让他回家养老去了。
“皇上,老臣以为我大明乃天朝上国,蒙古不过边患而已,与其和谈有失国体!再者现在顺义王(明朝册封俺达汗的王位,现指其后裔)已被辽东的察哈尔人所杀,察哈尔人犯我国威,如何能与其行款和谈!自万历朝年间开始就有边臣以重金谋求蒙古人对付女真人,但花费了数百万,蒙古虏人未见其破敌相报,反而数次扰我边境。老臣以为,应该发檄文到九边,严命边城总兵整饬兵备方是正道。辽东建虏有袁崇焕在广宁驻守,已不成心腹大患,况且借虏人之力终究是冒险之举。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若蒙古女真两虏暗中勾结,则我大明危矣。因此除广宁一线外,山西大同,宣府,延绥须得部兵以防万一。我大明政通人和,厉兵秣马才是取胜之道!”
这个温体仁啊,我还以为他要老生常谈一番,宣扬下大明上朝的面子,但后面所说的却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整顿八边是我一直来就想作的事情,但边防不比内地,一旦边防崩溃,不单是士卒作乱,而是外侵会随之而来,须得谨慎才行。除了辽东,其他八边最重要的要塞莫过于大同,宣府。因为大同直接面对的就是察哈尔的老窝归化城,而宣府则受到蒙古跟女真人两路的压力。
温体仁讲完,其他的大臣也点头附和。蒙古人背信弃义那是满朝皆知,在遵化之战的时候,林丹汗就曾经率兵到大同,想乘机讹诈边防将领,直到大明取胜他们才退去。再者大明如今财政入不敷出也是不言而喻。如今再用银百万去接纳林丹汗,反对者居多。
“其他大臣的意见呢?”
各部大臣都相互低声交耳,他们在等最有说话权的人出来。这个人自然是内阁大臣孙承宗。边事上,孙承宗的意见一向为皇上所看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处理的办法。好一会孙承宗才出班,各个大臣都安静了下来。只见孙承宗道:
“皇上,微臣以为温大人所言极是。”
其他大臣们都松了口气,既然孙内阁支持,自然就不需再跟那个什么林丹汗去讨价还价什么的。跟蒙古人和谈对他们而言,决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孙承宗继续讲道:“微臣以为在大同,宣府两处重兵布防是必须的。蒙古人与我大明相持两百余年,太祖皇帝置九边就是为了防止北虏入侵。英宗,世宗时蒙古都率兵来犯京师,大同作为京师北面门户,应当严防小心。”
“大同,宣府布防朕是同意的,这点你不用再讲,与林丹汗的结盟你怎么看?”我急于知道这老臣子对于和谈的态度,要是内阁都反对,那就几乎没有戏了。
孙承宗看出了我的意思,连忙奏道:“皇上,微臣以为如今辽东战事处于相持阶段,若是能加入蒙古人参战自然是极利于我大明。但蒙古人反复无常,臣以为须得稳重才是。”
这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回奏,也没有把话说死!我正思虑如何说服臣子的时候,又有人出来说话了!
“皇上,微臣以为不可!”说话者是詹事府少詹事郑以伟,这位老夫子修洁自好,书过目不忘,文章奥博,大道理一套一套,我就是顶他不顺才让他到詹事府去。他可以说是明朝科考八股培育出来的典型学究。几乎说行事言行都引经据典,你也找不到毛病。但要他拿出办法的时候,他们就会说人心,天意,要仁德服人的话。我不是很想听他现在讲大道理,但朝会上我又不好阻止大臣上奏,只好打起精神道:
“郑爱卿为何觉得不可?”
郑以伟没有说话,而是直接跪了下来叩头道:“臣认为结盟不可议!皇上难道忘了两宋朝的前车之鉴了吗?”
此话一出,下面的臣子无不肃然,都替他捏了把冷汗。郑以伟所说两宋朝,就是指北宋与南宋。明人都以继宋为正统,根本就没有承认元的地位。北宋末年,北宋联合金国攻打辽国,结果连京城都给了人家,南宋末年,联合蒙古攻打金国,结果连宗庙社稷都给蒙古人占去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但都不敢讲出来。毕竟拿大明跟亡国的两宋相比是十分忌讳的事情!满殿的大臣都在看着我,看我如何处置这出言无状的郑以伟!
我看了下跪着的郑以伟,不禁有些佩服他的勇气,可惜他不是我现在所需要的人。对于一个皇帝而言,他的人才要求往往就是那样的矛盾。对于一个有能力的君主,自然要求臣下的能力也是出众,而且最好都是能独挡一面的人才。但皇帝往往考虑身后事的时候,为所谓的千秋万代考虑的时候,他们首选的臣子就是些愚忠有气节的。但是,往往这部分的臣子,大都是些空谈而无干才的。就拿大明而言,太成二祖建就的繁荣帝国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慢慢的削弱。
“起来吧!郑爱卿也别跪着了。”我望着有些错愕的臣子道,“此时不比宋朝,朕也不是那糊涂之君,不可比,不可比!既然大家对于大明与蒙古结盟的事心存疑虑,那朕决定先派出使者到察哈尔部探探虚实。至于几位爱卿讲的布防之事,大同,宣府两处朕也觉得应该派人前去整治,大同方面朕已经有了人选,对于宣府各位有何意见?”
兵部尚书王永光道:“启禀皇上,宣府总兵侯世禄甚是称职,臣以为只要兵部发文整饬便可!”
兵科给事中李觉斯道:“微臣以为王尚书此言不当,若侯总兵称职,宣府又怎会兵员虚浮,士卒鼓噪呢?”
虽然李觉斯说的是天启朝旧事,但朝中皆知。王永光给问了个大红脸:“这……”
我暗思这个侯世禄看来是带兵打战有一手,却懒于宣府后勤,要是能换一个好一点的将领也不错。
“其他大臣还有什么人选吗?”
“微臣以为抚宁伯张承翼可任!”说话的是中军督府提督郑其心。
“抚宁伯?”我有些疑惑,这是懿安皇后的堂兄,礼部尚书英国公张惟贤的侄子。若不是他们讲起我倒实在没有什么印象。
“皇上,抚宁伯原是滦平的守备,向来治军严谨,因魏党作乱朝纲之时被罢免闲住,臣以为抚宁伯可任。”
嗯,这也算是一个可用之人, 对此其他大臣见孙承宗没有说话,也就没有什么意见。毕竟现在能有干才的人不多,其他的都已经身居要职。唯有英国公出来道:
“皇上,臣恐抚宁伯不能胜任,请皇上另选贤明!”
“哎,举贤不避亲,抚宁伯是懿安皇后的堂兄,朕是信得过的。朕就决定让抚宁伯去宣府作个协守,配合侯世禄整治好宣府的驻兵。”
“臣代舍侄叩谢隆恩!”
“好了,此事商议到此,退朝!”
朝堂上我没有公布把一些重要任命说出来,虽然我是要和谈,但大同作为一个防范蒙古人的重要堡垒,自然要找一个主战派。毕竟防范是很重要的,戒备之心不可无。在我心目中,张宗衡是第一人选,对蒙古人的政策上他一直都是主战派,由他任大同巡抚,再给他配一个总兵张翼明最合适不过。至于去察哈尔部结盟的人,我已经想好了,就由宋献策去!
宋献策即使脑瓜子转得再快,他也没有想到我会交给他一个这样的任务。但我尊为皇上,说出的便是旨意,容不得他推辞。
“皇上,微臣为皇上分忧自当鞠躬尽瘁,但微臣方受恩未久,所知甚浅,微臣恐误了皇上的大事!”
看着还抱着一丝回避想法的宋献策,我不禁有些偷笑道:“此事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你去林丹汗部看看就是了,当然你也别空手去,旧年朝廷尚有八万一千两的赏银未给,你这次带过去便是,蒙古人重利,自然不会为难你。你呢,主要是看看林丹汗对结盟的态度,以及察哈尔部落的状况。至于结盟的条件,你到时再上折子请旨便是。朕这回便是让你以礼部郎中出使!”
可能是最后的官衔打动了宋献策,他有些颤抖的叩首谢恩。毕竟不是经过八股出来的臣子,多少还是带有很多功利性。要想找一个没有私心,又善于变通的人这实在是太矛盾了!!
随后几天我让宋献策到鸿鲈寺学习礼仪,等到八月大同的粮饷京运,就让宋献策顺路先去大同,然后由兵丁护送到归化城!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一章 南国方略
更新时间:2008…10…14 23:15:43 本章字数:5009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九十一章 南国方略
南京兵部尚书的人选在拖了一个月后才任命下来,原先郑三俊他们所推举的钱象坤改任为国子监祭酒,南京兵部尚书却是由南京户部右侍郎吕维祺当任,吕维祺空出来的缺位照吏部考功档案择优补上。这个任命又让朝中的大臣愕然了好一阵,这是继曹文诏驻守朝鲜,宋献策出使察哈尔后的又一出乎意料的旨意。
曹文诏领兵也就罢了,偏这声名都碌碌无闻的宋献策出使察哈尔,这委实让人匪夷所思,即使这宋献策在襄阳救驾有功,那也不能这么快就升到礼部郎中,而且出使察哈尔关系到大明在辽东的局势,如何能轻易交给一个连政务都还不熟悉的江湖骗子!朝中稳重的大臣自然少不了联名上奏,但奏折上去都没有消息。更令他们郁闷的是,内阁大臣与皇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对此大臣们也不敢做出什么过激行为,毕竟皇上在用人方面还没有出现什么大错,而且从登基以来所提拔的小吏都有一番作为。
这不,从一个户部小官升上来的李原吉带着郑芝龙几兄弟回京述职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皇上对他们是恩典正隆,每年过节都是赏赐不断,李原吉的官阶更是做到了正三品,这次回来自然又是加官进爵!朝中的大臣们眼热的,嫉妒的,鄙视的不一而足。但这些登科进仕的大臣私下仍旧对他们不屑得很。‘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才是读书人所信奉的,李原吉他们却是破坏祖制靠行商来沽宠取媚皇上。仕,农,工,商,商是在末尾,读书人行商已是丢了面子,何况郑芝龙他们几个还是海盗出身!
不过无论他们心里怎么想,可皇命不可违,在李原吉他们进京的那天,六部四品以下都要求去崇文门迎接。当中领头的是户部尚书程国祥,一则李原吉是他们户部的人,二来李原吉为户部分担了极大的财政压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李原吉他们改用官船到了崇文门外,正想着先到城外的驿站住下,然后才请旨求见,却没有想到在崇文门外居然站着黑压压的一片官员。官员们按着六部分列站好,顺天府衙门的兵丁守立两旁,周围更有不少围观的百姓。李原吉看着心里一阵激动,这是来迎接他们的吗?!特别是站在首位的就是他的本部长官,今日南边除了他们已经没有其他人进京,这自然是来迎接他们的。李原吉边走边极力保持镇静,郑家兄弟作海贼惯了,何曾有过这种荣耀,差点就忘记了自己姓啥,耀武扬威的走了过来。
程国祥见到他们上了岸便吩咐奏乐,在一片礼乐声中李原吉几人走近,未待出声,众官员躬身道:“恭迎李大人,郑将军!”
李原吉顾不得走什么官步连忙上前道:“下官 见过各位大人,各位大人在城外远迎,下官惶恐之至!”
程国祥笑呵呵道:“李大人及诸位将军一路南来,舟马劳顿的就不必客气了,这是皇上的恩典。皇上命我等在此迎接你们,你们就此随我前去面圣吧!”
李原吉躬身道:“下官遵命,大人先请!”
一行人都做轿上马,六部官员待李原吉他们远去才散了回各部。
而此时我坐在乾清宫正有点郁闷,对于我如此超规格的安排官员去迎接李原吉他们回京,内阁大臣们虽然没有正式上折子,但今天一早都过来跟我发表的异议。他们都认为这么做会让外边的臣子怀有不满之心。
“今日皇上以四品官员恭迎李原吉,若九边将士回京,江南各省巡抚,湖广巡抚述职,皇上又以何礼迎接?若具按四品,外臣不满,众京官无面,亦伤及朝廷礼制,皇上不可不慎啊!”
这就是韩鑛给我苦口婆心说的一番话,老实说韩鑛讲的很有道理。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么多,也许各处的封疆大吏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既然一个小小的李原吉没出什么力气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恩宠,那么他们也是应当的。要是没有则心里怀有对朝廷的怨恚,以后也不实心办差了;如果朝廷的都如此一视同仁,不仅挫伤了李原吉他们的积极性,也让京官们没了面子。
但这事实上是我也是没有办法,李原吉他们是立了功劳,近千万的银子为我解决了多少的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