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7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军会合的铁门。
可以想像,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支“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被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而且这三排弩兵排成横队,其中有一排面朝后,它的这种布置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的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它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四面围绕之下,中间是一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互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囤居聚的阵势,兵书上有记载,当阵形没展开的时候,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好像一把刀,一下子挺开了。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附近有个村庄叫白起堡,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作为最高统帅,白起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50万以上,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恐怕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2000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经40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个围城村,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在这一带,绝望中的赵括挑选了精锐的战士,准备做最后一搏。
合理的推测应该是,当年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战争机器。
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的。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山一般压了过来。绝望中赵军的战斗意志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20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除去240名幼小的士卒外,其余都被白起下令活埋。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国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那个即将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
秦军兵器的种类
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的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
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最后一次出巡东方,曾经亲自在东海上射杀巨鱼。巨鱼据学者推断应当是一种鲸鱼。司马迁记载:在这场格杀中,秦始皇和他的卫队使用了一种叫连弩的兵器。连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如果能够致鲸鱼于死地的话,这种武器的杀伤力必然令人心寒!秦始皇陵墓道门上曾装有能自动发射的暗弩,暗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
弩是由弓发展而来的一种远射武器,跟现在的步枪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由于增加了发射用的机栝,因而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除了像弓一样可以使用臂力以外,还可以利用脚力或者机械力,弩的威力因此大大增加。据考证,弩有可能是楚人发明的。战国时期,楚国面积广阔,国力强盛,楚军是秦军的主要对手之一。在楚人的旧地,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战国末年楚国的弩。可秦弩在哪里呢?
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秦弩在沉睡了2000多年后,重新出现在阳光下。与楚国的弩相比,秦弩的弩弓和弩臂加大了许多,大大地提高了射程,威慑力也因而更强。瞄准用的望山也增高了,从而提高了远距离射击的准确性。有一种劲弩竟然在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还夹有青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使弩的射程更远。《史记》上说,战国时期,韩国以弩而著称,韩弩的射程超过了800米,而俑坑中出土的秦弩与之相比毫不逊色。
俑坑中的秦弩,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腐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而秦国劲弩的射程更远,极限可能在900-1000米之间,现代步枪的射程是在1500米左右。青铜剑在战场上主要用于防身和近距离格斗,而战国至秦期间,远射兵器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更大,是当时的主导兵器之一。
在秦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
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
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
弩机上的望山,在上弦时可以自动地把扳机重新调整到击发的位置。但它还有另一个不可思议的功能!
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
在冷兵器时代,弩可以说是最为先进的武器。一直到了近代,随着枪炮的出现,弩才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2000多年前,秦人就已经大量地用弩来装备正规军了。而一直到15世纪,欧洲的战场上也没有出现过弩这种武器,射程最远的大弓也只能射到200米之外。史书记载,北宋的床子弩射程可达1500米,如果属实的话,射程已经与今天的步枪相当了。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戎弩一次可以射出十支箭,嬴政射杀鲸鱼的连弩也应该是可以连发的,究竟一次能射几支已不得而知。不过毫无疑问,强弓劲弩在中国的战争史中肯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那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
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
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
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易受风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
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
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
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专家们搞过风洞试验,就看箭怎么飞,这样的箭头出去以后,它上下左右的气流是平等的,所以才能保证这支箭沿着预定的轨迹前进。
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比其它铜镞长一倍有余。迄今为止,这是古代兵器史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镞。强弩配以精良硕大的铜镞,无与伦比的杀伤力足以令人心寒。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秦人在铜镞制造方面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
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
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七书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者仿制。
从兵马俑遗址中发现了秦国其它种类繁多的兵器,戈、戟、矛、铍等兵器与秦弩、秦剑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青铜武器库。然而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强国,也同样以青铜兵器为主。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六国之后,担心六国的残余势力重新发动反秦战争,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到都城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即铜人),可见战国时期青铜兵器的应用之广泛。如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兵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
以楚国为例,从兵器质料上可分为铁、铜、木、竹、皮等制品。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等;铜兵器主要有剑、戈、戟、矛、匕首、镞、弩机等;木兵器有盾、甲、弓等;竹兵器有弓、箭杆等;皮兵器有甲、胄等。
在楚国故都纪南城四周三四十公里范围之内,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楚墓,1975年开始先后抢救性地发掘了其中的554座,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兵器的数量最引人注目,有各种兵器达571件,计青铜剑172把、铜戈150件、铜戟7件、青铜矛15件、竹弓25张、木盾17件,另有数量众多的箭簇。
楚国青铜剑的制造久负盛名,在楚国灭掉越国之后,越国的名剑与干将、莫邪等铸剑名师尽收于楚,使楚国的铸剑工艺精美,居于六国前列。
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秦国青铜兵器与六国的兵器相比更为齐整划一,同类的兵器大小、形状几乎完全一样。那么100余万南征北战的秦军将士手中所持的兵器究竟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秦与秦军的诞生
回望秦军统一中国的步伐,那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统治着中国。在王国的西北边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这是一个传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里,什么时候迁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史记·;秦本纪》中给了我们一种解答,司马迁使用了神话式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秦人的起源: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一个叫做女修的姑娘在纺织时,一只黑燕子从天上经过,落下了一只鸟蛋,女修拾起来,吃了下去,因此而怀孕,生子大业,即为嬴姓的始祖。这个传说让人想起了那个有名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大概人们都愿意将自己的祖先附以上天的旨意。
秦人在夏、商时,曾先后臣服于夏、商统治者。到了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无道,杀掉许多忠心的大臣,又不断发动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使得民不聊生。在商朝控制之下的周边地区也纷纷反叛。周武王趁机发动灭商战争,一举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不久,周武王就死了,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国政交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执掌。这引起武王的另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联合东方以商纣王子武庚为首的商朝遗民发动了叛乱,包括“嬴”姓氏族在内的一大批氏族部落都参加了这次叛乱。
周公亲自率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叛军。平叛后,为惩罚参与叛乱的人们,周公将他们赶离故土,逐到遥远而荒僻的地方。秦人就是在这时从黄河中下游被赶往西北荒凉的黄土高原的。
在历史文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