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的力量-南海扬-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滩头攻击上陆。在通过安达曼群岛各主道的航线上,由中国陆军的轻装步兵们组成战斗小组,用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一个一个解决着印度人的火力点。
中安达曼群岛、南安达曼群岛小安达曼群岛的主岛上,中国海空军一度沉寂的火力再度猛烈起来。“中国人虽然遭遇了重创,但他们仍在前进。”坑道里印度陆军的指挥官面对着缩在地下工事的士兵们大声的咆哮着,驱赶着他们从集结地域进入滩头防御工事。
水际岸边用椰子树干筑成的防御墙已经在中国海空军的猛烈攻击之中,多处坍塌。硝烟弥漫的海滩上,印度陆军已经可以从防御工事的射击孔中依稀看到海面上那逐渐逼近的登陆舟艇和两栖战车。此刻他们可以依靠的只有手边老旧的英国生产140毫米、88毫米加农炮。
率先发起攻击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装甲车辆在接近滩头时遭到了印军直瞄式炮火的杀伤。许多被炮火击中的两栖装甲车辆,失去机动能力搁浅在滩头。海滩上到处可见燃烧的两栖车和死伤的中国士兵,鲜血将满是泡沫的海水染成了红色。
而好不容易冲上岸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此刻也都被印军密集的火力压制在海滩上椰墙之下,在得到重型武器的支援之下,部队根本无法前进。但是中印两军的指挥官们都清楚的知道,此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虽然中国陆军第一攻击波次的部队被压制在了滩头,但如果不能将这些轻装步兵赶下海的话,那么更多的登陆部队将通过这个滩头阵地发起攻击。如果印度陆军不能在中国海空军火力的杀伤之下主动出击肃清滩头,那么这场惨烈的登陆战的结局将可想而知。
印度陆军的坦克从主岛中心的地下掩体内隆隆的驶出,显然在这样的岛屿攻防战中,坦克的性能已经不再重要。抱着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只要能开上滩头就好的心理。印度陆军在群岛之上部署的坦克车辆均为已经过时了的维克斯—MK1“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和俄制T…55/T…54型主战坦克。数以百计的老式坦克咆哮着从地下掩体内冲出,冲向那鲜血淋淋的海滩。
“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是由英国维克斯公司于60年代研制的外贸型坦克,由于采用了采用了技术相对成熟的酋长式主战坦克的动力、传动、行动部件和105毫米线膛炮,所以技术成熟,利于大量生产。印度陆军的保有量在1200辆以上的。
借助地下工事和可以通行坦克的大型战壕,以机动性而著称的众多“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躲过了中国空军的打击,迅速冲上了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四)
此刻滩头上仍在战斗着的士兵们早已失去了编制概念,很多连在上岸之初就被打散了。各单位残存的战士被印度陆军的火力压制下在抵矮的沙堤之后,虽然是冬季,但阴云逐渐散去的印度洋上空的烈日仍然将沙滩烤的发烫。
“只有两种人会留在海滩上,已经死去的和即将死去的。”这句因为电影《最长的一天》而闻名于世的台词此刻在所有登陆士兵的脑海中回响着。士兵们在泥泞的沙滩上重新组成战斗小组。向前、只有向前,才是出路。即便自己会被下一颗子弹打中,那么也可以铺就大部队前进的道路。
几门临时拼凑起来的迫击炮猛烈的向印度陆军的阵地射击着,但他们所这么作的目的并无是为了杀伤敌人,而是能迅速制造出一面烟雾,以掩护各战斗小组的冲锋。
烟雾弥漫下的主岛的滩头阵地上到处是密集的火力点和猛烈的爆炸声,沙砾中仓促间构筑起来的散兵坑内,登陆部队的机枪和榴弹发射器在血泊中疯狂的反击着,火红的枪管向着椰墙工事上的每一个火力宣泄着火力。炮火中不时传来“跟我冲上去的呐喊。”但对于背水攻坚的中国士兵而言,勇敢在此刻并没有更多的回报。纷飞的子弹和弹片在海岸上编织成一张张死亡之网,很多人每等从沙滩上爬起来就被击中了。
而后续的部队也同样遭遇了阻击,单薄的冲锋舟没等冲上沙滩就被炮火击中。玻璃增强纤维的碎片裹胁着中华民族的血肉在蔚蓝的海天飞散。但更多的战士仍然从燃烧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中跳入水中,高举着自己的武器趟着齐脖子深的海水向目标冲去。子弹会不时的扫过浮动着无数钢盔的海面,汹涌的海水卷过,泛起一片片刺眼的血红。
轻武器对射的火光和爆炸在战术烟雾所笼罩下的滩头防御工事群的纵深不时的闪现着。为了避免产生误伤,中国空军的战机放弃大威力的炸弹,而选择低空用机炮扫射,印度陆军的滩头阵地。死伤狼籍的战壕里,初战时“泰帆”型攻击无人飞越阵地上空给印度士兵所带来的欢欣鼓舞已经荡然无存。
渗透进入印度陆军滩头阵地的中国步兵战斗小组,不时出现在他们的背后和侧翼。战壕内短兵相接的白刃战已经司空见惯。接近崩溃的印度陆军,始终难以相信此刻在滩头上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中国步兵为什么还能保持着如此旺盛的攻击精神。
“中国人的第一攻击波虽然已经后续无力,但我们的防线也同样开始脆弱了。”在布莱尔港的地面指挥中心,要塞总司令印度海军准将拉维。萨蒂亚正全神贯注的注视着眼前巨大的电子沙盘。凭心而论拉维。萨蒂亚很佩服中国人的登陆战术。对于以攻占岛屿为目的的两栖登陆作战,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所总结的教条认为:应选择易攻难守的平缓沙滩,采取一点突破的战术,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一个稳固的桥头堡,然后逐次推进。但看似缺乏两栖登陆作战经验的中国人却显然有自己的打法。
中国登陆部队采用的是多点突出部突击上陆的办法,这样的行动虽然会削弱每一个登陆点的投入力量,但却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己方各部队的作战效能,孤立了印度陆军每个正面的防御力量。特别是一些以悬崖陡壁为登陆点攻击上陆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此刻已经开始严重威胁印度陆军暴露的侧翼。而由武装直升机群组正的“垂直登陆”部队更即将在各岛的中心地域登陆。
此刻印度陆军必须主动出击,在中国陆军的重型装备上岸之前。对正面滩头的多个登陆场进行突击,争取在1~2个登陆地点内歼灭中国陆军。才能改善正逐渐不利的战场态势。
老迈的印度陆军“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后部的动力舱内,同样古老的L60型发动机在滩头的硝烟中疲惫的喘息着。蜿蜒的海岸线已经显现在L7A1型105毫米线膛炮的火力打击范围之下,火炮左侧的装填手紧张的抱着沉重的榴弹,印度陆军的装甲兵此刻可以感觉到胜利就近在咫尺,他们已经抵达了海滩。轻装的登陆部队将难以抵抗他们的履带。他们可以将中国人赶下海。
这是一个危险的距离,战斗将在不到1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此刻中国登陆集群所依靠的海空火力支援,将难以施展开来。中国空军盘旋在天空的战机将无法在这么近的距离内提供有效的支援。即便是游弋于近海的中国海军舰艇的直瞄火力,面对着已经到处都匍匐着登陆士兵的海滩,每一发炮弹都将造成远远大于敌方损失的“友情伤害”。
被印度陆军防御工事群的火力压制在滩头的中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士兵此刻并没有被隆隆驶来的印度陆军坦克吓倒。因为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背后就是被鲜血染红的海水。滩头上各种被击毁的两栖装甲车辆和登陆舰艇的残骸成了他们天然的掩体。各种单兵武器的火力,努力的还击着印度军队的攻击。阻止着那不停喷射着火焰的铁甲怪兽在沙滩上的肆虐。
此刻印度陆军的装甲集群所要面对的仅仅是轻装的中国海军陆战队步兵。如果这是一支装备精良、组织完善、训练有素的装甲雄师,在毫无依托的海滩面对慌乱的步兵的话。那么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第一攻击波次恐怕将蒙受巨大的损失。但显然疲软的印度陆军并不具备拥有这样打击力量的资格。
虽然曾在印巴战争中为印度陆军鼎立过辉煌的历史,但此刻在中国轻装步兵的抵抗面前,“胜利者”主战坦克的表现只有能用“可怜”来形容,这种以牺牲装甲厚度来换取高机动性的主战坦克,其最大装甲厚度只有80毫米,且材质还为均质钢甲,实在难以抵抗现代反坦克武器打击。
中国士兵手中的单兵火箭筒可以轻松的将其击毁了数辆看似威武的老旧坦克。但在滩头阵地上,在装甲力量增援下印度陆军显然找回了自信,滩头阵地上每一个火力点、每一条坑道都反复上演着血腥的争夺。早已在强攻着耗尽了体力和弹药的中国士兵仍在顽强的坚持着,他们相信即便是自己的微薄的努力,仍能为祖国打开胜利之门。
早已打完了子弹的战士用刺刀捅死了突入坑道内的最后一名印度士兵,一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却喷射着致命的火力出现在了他们血红的双眼前方。坑道里打完的反坦克火箭筒上还残留着同伴的鲜血,战士们此刻只有用手雷作最后的一搏。
就在此刻一枚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呼啸着掠过战场的上空,准确的击中了“胜利者”型主战坦克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的车体,威力巨大的炮弹洞穿了中部战斗舱。“胜利者”型主战坦克脆弱的装甲顷刻间膨胀、爆炸,最终成为一堆燃烧着废铁。
中国陆军第13集团军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幸运的成为了中国陆军第一个冲上沙滩的重型装甲部队。第二攻击波中运载着坦克和火炮的中型机械化登陆舰,有数艘在海面上遭遇了“泰帆”型攻击无人而重创,虽然这些战舰上所装载的大多为陆军的重型主战坦克,但考虑到滩头苦战急需支援,便将所运载的96式坦克放下水进行涉渡。
虽然在战役发起之前,96式主战坦克进行了加浮箱后依靠坦克自身动力泛水冲击抢滩的试验,但事实证明自身重量超过40吨的96式主战坦克即便在前后舱均加装大浮力的浮箱,在岛屿近海的洋面上也难以保证不沉。但此刻纷乱的战局已经没有时间留给装甲兵们犹豫了。在前后舱浮箱的帮助下96式主战坦克,强行冲向那蔚蓝的波涛。
海面上缓慢前进的装甲纵队中,不时有坦克失去浮力而消失在波涛之中,但显然战神依然眷顾着中国人,包括徐虎威中校的车组在内,有6辆96式主战坦克艰难的首批冲上了海滩。登陆之后的96式主战坦克迅速引爆连接车体和浮箱之间的爆炸螺栓,冲向了激战正酣的前线战场。
面对着中国陆军的主战坦克,印度老旧的“胜利者”型主战坦克根本不是对手,无论是攻击能力还是火控系统,这些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古董都难以正面匹敌中国陆军的新锐战车。唯一的机会是利用数量的优势,寻找机会从侧翼或背后攻击。
但比坦克性能更为糟糕的是印度陆军的行进路线和进攻组织。众多的坦克被挤在几处狭窄的突破口上,往往当打头的坦克被击毁,后续的部队就立即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慌乱的坦克兵们在满是断壁残垣的椰墙工事后,胡乱的迂回着,一边躲避着中国坦克猛烈的炮火,一边寻找着新的突破位置。
印度陆军的装甲部队虽然抵达滩头,但是在重新调整完自己的进攻队型之前,他们并不能给局势带来决定性的变化。而在舰队支援炮火的掩护下,中国海军陆战队的轻装步兵则在为数不多的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艰难扩展着个滩头阵地。
第四十章:海岸燃烧(五)
虽然名义上中国—东盟联军所发动的是一场针对整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大规模登陆战役,但实际上却没有哪个指挥官会疯狂到在南北逶迤10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上同时进攻。中国—东盟联军的攻击方向主要集中于“十度海峡”以北的安达曼群岛地区,而对印度陆军防御力量较弱的尼科巴群岛则主要利用海空火力进行牵制。
在黎明时分的登陆战开始后的头3个小时内,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3个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攻击行动均遭到了印度陆军的顽强抵抗。其中负责攻击小安达曼群岛的第3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进展是最为顺利的,在这座距离布莱尔港120公里的小岛上,印度陆军仅部署了2个团的兵力。
为了加强其他岛屿的防御力量,小安达曼群岛守军手中的重型装备也少的可怜。印度陆军不得不放弃了小安达曼岛滩头的防御,而将兵力收缩在易守难攻的杜冈溪高地森林和哈特湾所组成的三角地域内。在茂密森林和丘陵地带的掩护下,印度陆军用一个个机枪火力点消耗着进攻方的激情和耐心。
与小安达曼群岛的战斗相比,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攻坚战则进展的无比惨烈。其中以印度军方群岛要塞防御司令部—布莱尔港所在地,南安达曼群岛的战斗最为艰苦,第2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第一波次的登陆部队虽然成功的在主岛南安达曼岛周围成功的攻占了其42个附属岛屿中的近20个岛礁,但是在关键的主岛—南安达曼岛和哈夫洛克岛,滩头的战局却始终处于胶滞状态。
曾被美国《时代》评为亚洲最佳的哈夫洛克岛沙滩上,两军的炮火仍在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以中型机械化登陆舰和大型气垫登陆艇为主力的中国海军第二攻击波次,也终于穿越了重重弹幕接近了中印两军反复争夺着的滩头阵地。对于印度军队设防严密的岛群,中国各两栖登陆部队显然不愿意过于冒险,原本应该作为“登陆急先锋”的“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被有意安排在较为安全的第二攻击波次。
虽然经过了多次反复的清扫,但是印度海军在近海部署的残余水雷,仍不时阻止着这些大型舰艇的前进。虽然理论上来说大型全垫升气垫船所具有的超浅水吃水、高速性能、水下物理场小、对爆炸不敏感的特点足以令其对现役的大多数磁性、水压水雷免疫。但印度人却为中国海军“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准备着另一份来自德国的厚礼。
由德国军内秘密组织“洞狮”提供给莫斯科的除了“泰帆”型攻击无人之外,还有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