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那时汉朝-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能靠打来解决问题,那是扯淡。汉朝真有实力打大纵深战役,也轮不到贾谊叫喊,肯定早有一帮武夫早就冲到草原找匈奴仔郡殴烂打了。实话说,现在还不是打的时候。一个字,忍!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话一点都没错啊。
然而,有时候,骂匈奴一声为不是东西,也许并不过分。曾经,强人冒顿非礼吕雉,她忍了,甚至还装孙子似的赔礼道歉。装孙子也就罢了,可是这平静无事的局面,就在不久被右贤王破坏掉了。更可恨的是,右贤王大幅度的犯边行为,错误的诱导了刘兴居造反。结果是,弄得刘恒这个当皇帝的,里外不是人。
这个匈奴右贤王,似乎成了刘恒心头的一块阴影。这个疙瘩,从孝文三年长到孝文六年,终于有人愿意来解开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人当然是右贤王的顶头上司,大单于冒顿先生。
孝文六年,十月。汉朝出现了一件奇怪的自然现象:桃树和李树全开花了。
按理说,桃李冬天不开花,要开花,也要等到春天,最快当然是正月。三月桃花红,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美丽景象,可偏偏是,这些桃李,竟然提前整整两个月开了。
汉朝怪事年年有,多一件也不会嫌多。但是,没有人不相信,汉朝今年会平安渡过。果然,当年十月就出现了淮南王刘长造反的悲剧。
可当刘恒哭天抹泪,厚葬刘长后,这时冒顿的国书就来了。
让人吃惊的是,冒顿不是挑衅来的,反而是就三年前右贤王犯边抢劫的事赔礼道歉来的。真他妈的奇怪了,整整三年过去了,如果是煮黄瓜菜的话,早就凉了。现在到现在才赔礼,安的是什么主意呀?
不过,冒顿这个和解的姿势对汉朝来说,不算是个坏消息。
冒顿的国书意思大约如下:
三年前,右贤王抢劫汉朝边境,完全是受人诱惑而行的。至于这个事,我早就替你惩罚他的,那就是派人的打西边的月氏国。阿弥陀佛,右贤王表现不错,不但拿下了月氏国,甚至还把楼兰王国等邻近的二十六个国家攻下。现在,这些国家也都和我们合并成一家,北方无事了。
既然这个事也过去那么久了,而且又是个误会。咱们汉匈两家嘛,又是亲戚,所以希望刘皇帝大人大量,不要放心里去。让我们尽释前嫌,重归于好,百年和好,做个好兄弟!
冒顿以上这封国书,如果说,他是来和解,不如说是来炫耀的。打心底里,冒顿摆明就想对刘恒说:北方二十六个国家够我抢劫了,也不怎么愁吃愁喝了,所以暂时不想跟你汉朝惹事了。当然了,如果你们非要惹,老子可以奉陪到底!
好你个冒顿,软硬兼施,机关算尽!还真不能让汉朝岳父家占得你一点便宜了。
这时,刘恒也顿然醒悟:原来长安的桃李开花,完全是冲着冒顿这封信来的!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意吗?
说话回来,要不要和解,不是由你冒顿一人说了算,也不是由刘恒一人说了算。要得双方都同意了,那才是一个算。于是,刘恒召集三公九卿,开了一个常委会,讨论是打还是和之事。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和论证,结果是:和。
汉朝这帮公卿的一致意见是:冒顿刚统一北方,锐气当头,主动出击等于主动找打;再说了,就算是打下匈奴,得到的全都是大片盐碱地,顶个屁用。不如顺水做个人情,给他台阶下,大家和气生财得了。
这个会果然没有白开,众公卿脑袋还是比贾谊清醒多了。当即,刘恒没有二话,也回冒顿回了一封信。礼尚往来,从来都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冒顿使人送信来时,还给汉朝送了几匹好马及马车。于是,刘恒为了表示善意,送出比冒顿送来的那些土物产贵数倍以上的礼物!
并且,刘恒不忘在信里交待:右贤王那也是一时冲动,事情过了就算了,单于先生就不要责怪他了!
如果当时远在长沙的贾谊看到刘恒这封国书,或许他会马上昂天高呼:郁闷!简直是太没道理了!
事实证明,贾谊喊打也不是全无道理的。刘恒和冒顿刚渡完一段甜蜜的政治蜜月后,竟然提前作别人间,乘鹤西去了。理所当然的,冒顿的儿子稽粥接班,当了匈奴大单于,号曰:老上单于。
而给汉朝带来大麻烦的,恰恰就是这位老上单于。
让我们回想当初娄敬主张和亲时,他是怎么对刘邦说的。他的话大约如下:要想汉朝边境无事,只能寄希望于冒顿的后代。因为,冒顿娶的是汉朝的老婆,冒顿生的儿子就是汉朝的外孙,哪有外孙狠心打外祖父的。
如果娄敬还活着,他就会马上发现,这真是天大的屁话!因为事实的情况是,老上单于不但要打汉朝外祖父,甚至打你还没得商量。
匈奴新单于上任,汉朝又得一翻忙活了。尽管从条约上说,汉朝和匈奴是兄弟关系,从辈份上说,汉朝是匈奴的外家。但是汉朝打心里就明白,条约不能当饭吃,外家不能当蜜喝。该拉拢的,还得要拉拢。就像和亲这事,必须继续奉行到底。
所以,老上单于一上任,刘恒就忙着选翁主。所谓翁主,就是宗室亲王的女儿。刘恒当然还是舍不得自家的女儿。但是,让刘恒万万想不到的是,选翁主竟然选出了一个留史史册的大汉奸。
此人,正是宦者燕人中行说。
当时情况是这样的:必须有一个人陪同翁主前往匈奴,中行说不知祖上犯了什么事,偏偏被汉朝有关部门领导看中他,要他陪嫁去匈奴。
在中行说看来,如果陪送翁主走一趟就回来,那是好商量的。凭什么叫他陪着出去啃一辈子的风沙?于是,中行说表示强不满,他对上头说道:“我不想去,可不可以派别人去!”
上头的回答是:不行!你不想去也得去!
这下子,中行说也火大了。只见他放话出来喊道:好!汉朝让我一辈子不爽,我也要让你们几人人不安逸。果然,中行说一来到匈奴,马上就向老上单于投降了。而中行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帮助匈奴去中国化。
比如穿的,那时匈奴人都喜爱穿汉朝的绸缎。然而,中行说却对匈奴人说:不要赶汉朝这潮流了,这玩艺一不耐用,二则需从汉朝进口,授权柄于人手,国之大忌。所以应该穿匈奴传统的毡毯皮袍。
比如吃的,匈奴人喜欢吃汉朝食品,中行说却说,汉朝那些玩艺没什么好吃的,应该通通抛弃,改喝匈奴传统奶酪。
比如婚俗,汉朝人认为匈奴父子同睡一个毡房,父死,儿子娶后母;兄弟死了,活着的兄弟娶死者的妻子等等,这些都是不文明的,为什么不去掉这些陋习呢?中行说却反过教训汉朝人:你们见识太少了吧。匈奴人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表达手足情亲,懂不?
中行说如果大张旗鼓地开展去中国化运动和保持匈奴人习俗,无非是为了不让匈奴依赖汉朝。不消多说,他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借刀杀人,以解心头大恨!
由此看,匈奴跟汉朝再次翻脸的时光,将不再遥远了!
二、晁错:御敌之道
让汉朝人忧心忡忡的匈奴狼灾,终于降临这片黄色的土地。孝文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夏天六月。匈奴沿着汉朝边境,不断攻击抢劫。
汉朝人并不知道,这仅仅是老上单于的试抢演习。然而,对于此次匈奴频频骚扰,有人已看出匈奴将有大动作的迹象。这个人,就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正苛刻。早年跟随某大师学申不害和商鞅刑法,通晓文学典籍,因此被提为太常掌故。后来,刘恒发现满朝无人治《尚书》,又听说齐国有一个叫伏生的是旧秦时代的博士,平生靠治《尚书》出名吃饭。可是伏生目前九十有余,差不多成精了,要想征召,实在是为难老人家。
于是,刘恒决定,决定让太常派人去跟班学习。太常领导一眼就瞧上了晁错,但派他去齐国留学。晁错从齐国留学回长安,果然是个渡过金的人,满嘴跑的都是《尚书》。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晁错因此被刘恒提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又迁为博士。
博士晁错除了博采各家之长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策论。我们知道,策论是贾谊的绝手活儿。如果说贾谊说他第二,没人敢说他第一。然而,贾谊死后,晁错如果说他第二,一样没人敢说他第一。套用狂人大师李敖的话:贾谊死后,汉朝策论第一名是晁错,第二名是晁错,第三名还是晁错。
我们找不到贾谊和晁错的交往片段,然而纵观晁错的一生,他的诸多思想仍然摆不脱贾谊的影子。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都主张重农主义及弱诸侯主义。俩人不同的是,面对北方来势汹汹的匈奴,晁错没有像贾谊那样跳起来喊打,而是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惊的建议。
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匈奴就粘附在汉朝背上那些吸血的虱子,不能打,也不能赶。只有唯一的办法,设立防火墙,防患于未然!
关于怎么防这个问题,要讲起肯定又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不过,总来的说,晁错防火墙方案建议大约有两条:
第一,以夷制夷。匈奴人最厉害的是骑兵,然而就算是把汉朝所有骑兵加起来,还不如匈奴一个郡的兵力强。以弱击强,未战就可见输赢。所以,要想对付匈奴的骑兵,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引进外援,建立匈奴籍兵团。险阻地区,由外籍兵团出击;平原地区,由汉朝战车兵团和弓箭进攻。两者合一,互相支援,才可构成万全之策。
第二,募民实边。募民实力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减少国家成本。道理是显然的,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只要是没饭吃,没衣穿就来抢,抢完就跑。于是,汉朝人要打他,农人不得不放下地上的活,商人不得不停下手头的生意,军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皇帝不得不忍辱亲征。于是一旦匈奴来袭,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手忙脚乱,心躁不安。
这就是匈奴留给汉朝人的后遗症。晁错认为,要想治好这个后遗症,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百姓搬到边塞居住。鼓励的办法就是,首几年的吃住穿行,通通无偿赠送。同时,奖励百姓开垦边塞,免其税赋。更有诱惑的条件还在后头:只要愿住搬往边塞,有罪者,赫其罪;无罪者,拜其爵。
这样,边塞居民,春来劳作;闲来吹风;战时则保家卫国,可谓是两全其美。
晁错实在是太有才了。真正的策论,不在于他能否让人心情澎湃,而是它的可行性。对刘恒来说,晁错的策论真是一场及时雨。于是,他全部采纳,颁布实施。
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天。刘恒强边政策刚刚实施一年多,匈奴就出乎意料地集体出巢了。
这一次,匈奴完全是有备而来的。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侧翼攻击,攻陷了西北边塞朝那和萧关两地,猎杀北地都尉,把百姓大量的牛羊畜产一掠而空。
更可怕是,老上单于一路烧杀。一夜之间,匈奴骑兵犹如空降兵杀到了甘泉。甘泉,即陕西省淳化县西北,与长安的直线距离只有八十公里左右。
美丽的长安城,犹如画卷展望在匈奴人面前。老上单于仿佛要告诉刘恒,北方的冬风太厉害了,我们就是想不请自来,到城里来逛逛,顺便过冬来了!
浩劫!似乎从来没有跟刘恒离得如此相近!
此时,整个长安都像是经历了一场地震,恐惧犹如冬天大雾笼罩在整个长安城的上空。抢劫了,匈奴人来要抢劫了。我想,这应该是当时弥漫于长安城里最可怕的一句话。
然而,一向忍辱退让的刘恒,终于被迫抽刀了。
汉朝首要任务是保卫长安,这个任务落到了长安警备区司令及(中尉)及宫廷禁卫官司令(郎中令)身上。刘恒任中尉周舍及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动一千辆战车及十万步兵和骑兵部署在长安城外,准备迎击匈奴。
另外,临时拜将,屯守三大重要战地。他们的名单和分别守卫的地方是:拜冒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屯守上郡(陕西省延安);拜宁侯魏遬为北地将军,屯守北地;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屯守陇西郡(甘肃省临洮县)。
以上五个人,除了郎中令张武露过几次面,其他的通通都是新面孔。没办法啊,刘恒心里也是挺难过的。老的死光了,新的又没有冒尖的,只好将就着使用吧。
当各就各位后,刘恒突然宣布:主动出击,亲征匈奴。
刘恒这个勇敢的动作,立即吓坏了群臣。大家一致态度是:匈奴诚可恨,天子价更高。大敌当前,这注定是一场恶战,万一皇帝出事了那怎么办?这不是自乱阵脚的事吗?
于是,汉朝群臣集体劝阻刘恒,让他坐镇长安指挥就可以了,不必冒险亲征。然而,刘恒的态度异常坚决:不!我就是要亲征,我就要让老上单于见识什么叫,横着进来,竖着出去!
看来,刘恒是真准备豁出去了!
就在这时,薄太后出面干涉了。薄太后告诉刘恒:匈奴是一定要打的,但你不必亲征。十四万匈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士民千千万,皇帝却只有一个。你爱自己,等于爱百姓百官。这个道理,难道你就不懂吗?
面对薄太后严厉的质问,刘恒只好说:我懂了。
刘恒只好重新调整人事:任命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任成侯董赤及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内史)栾布俩人为将军。
当时,关于对匈奴战争的制胜之道,除了以夷制夷和募边强边建议外,晁错还提出另外一个重要意见。这个策略就是:培养优秀的将军。晁错是这样认为的:只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士兵。所以,要想汉朝边境安全,建立奇功大名,在于培养优秀的将领。
晁错所言无错。这就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然而,优秀将领就如绝世美女,可遇而不可求。恰恰又是,无论是周勃或是灌婴,都没有为汉朝培养育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将军。于是,当他们一个个登天成仙后,汉朝就变成今天这样子,临战自抱佛脚,刘恒喊着自己要率军亲征。
由此看,这场无名将军对抗战场老手老上单于的战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然了,汉朝人人都盼望能打出奇迹,冒出一两个奋勇当先的大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