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冰人幽灵-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一个的故事也不徐不急,一个侧面画完再画另一个侧面,这之后还有第三、第四个方向可以拓展,在读者对整个事件有所掌握,做出结论顺理成章的时候,就干净地跳跃到下一个情绪中,一代人、两代人就这么一掠而过,却也不显得唐突。当然,最后的结局要把前面的问题解决掉,而且没必要出什么转折:当作品几乎就是现实的时候,就不必破坏这种逻辑性。作者所希望展示的,只是对于那些关注人类命运、肯为保持理智和信念奉献、同时也关心他人的人,致以自己的敬意。
当然我还是要勉强分析一下,毕竟需要提供另外的角度来看待作品。
这部小说具有坚实的现实来源,同时尝试全面展现人类对宇宙问题的思考,这也就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角度,其中必然会呈现不同的侧面和大量背景资料。为了不让这些非情节段落影响阅读的连贯性,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展示整体角色是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这样的弊端就在于仍然截断了情绪的连贯性,难以留下典型的形象特征,只能呈现出一组群像。不过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作者在第五节单独拿出了第二代的视角,来衬托整个群像,提供了更大的作品空间,将前文所积攒的张力释放出来,从而能够清晰地回头辨别出那些群像,而巧妙地把他们凝聚为一个形象,这一意象在作为尾声的第六节中被凝缩为“一把空椅子”,既表达了文本层面的用意,又暗示了作者的手法。
在角色的挑选上,作者选择了典型的四个例子,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宗教信徒、现世主义者。也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人,差别无非只是每个人占其中成分的多少而已,或者也许再加上一类:迷茫的大众。而这些人的典型特征是都能够理解,能够回报他人的善意和诚意,也就是说,他们遵从作为一个人的道德准则。他们总是试图做到最好,只不过选择经常会出错,而且后果也不是总可以预料,事情常会变得越来越糟。在这种时候,一些超越常人的努力,例如某种坚持的信念、再一次的尝试、对他人的信任等等,如果能够碰到某个机会,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很多次的积累最终就会导向成功。
在这个基础之上,作者合理地解释了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可能性,从而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找到了合法性。在这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自我”这个概念的看法。作者认为信念和准则的不一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必要强求调和,我们可以共存下去,直到看到能够赋予我们意义的“他者”的存在,这时候所有的不同也许就会消融,我们的相同点就会凸现出来,我们就会成为一个“自我”而不是许多个“个体”。这种建立在逻辑和经验之上的推论可以很容易被读者接受,同时也超越了那些建立在理性判断或者物理常数之上的结局设定,将小说带入了现实可能性而不是理论虚构的区域。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已经不能用科幻小说的概念加以束缚,可以超越那些更典型更奇妙的作品,超越了经典的概念,而进入整个人类思想的范畴。
也许我不应该再说下去了,因为我正在将自己带入失去判断的阵地,一旦蹲在视而不见的战壕里,胡乱的开火就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结束,让我用《倾听者》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部作品吧。
“他希望自己做对了;对约翰,对黑人这个民族,对自己的国家,对全人类,不论现在或将来,对宇宙中的一切智慧生物,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或者,让我就以这句话来作为对冈恩的崇敬,作为对冈恩创作的赞美,而结束我的文章吧。所谓兴至而来、兴尽而归,如今言已尽、人将散,也就不必写什么结尾或者总结,就这样在希望中结束吧。
注:
'1&;gt;Alternate World被很多人翻译为“交替世界”,但是根据我和一些同好对这个词的考察,应当指的是某种可能由过去的现实发展而来的“如果……那么……”的世界,比如迪克的《城堡里的男人》中那个改变了二战结果而出现的世界,而并不是指交替出现的世界。因此应当翻译为“或然世界”,意思就是可能出现的世界。希望这个术语的恰当翻译能得到推广。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本期的网刊的《科学幻想中的幻实世界》(野阿梓'日&;gt; 著;丁丁虫 译)一文的编辑手记中还有介绍。
外篇 “软科幻”与“硬科幻”的
'讨论'在漫游论坛被我终结的关于“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区分的讨论
晴空诗人:'原创&;gt;科幻动漫的“软”与“硬”
有谁能为动漫分一下类?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困难的问题。笼统的回答是这样的:按对象分可以分为成人类,少年类,少女类和低幼类;按题材分可以分为现实类,科幻类和魔幻类;按体裁分可以分为TV、Movie、OVA、漫画和Drama;等等。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回答并非绝对正确:宫崎骏的动画很难归为“低幼类”,称它为“成人类”又不太对。《EVA》这样的作品,到底是科幻类,还是魔幻类?——或者干脆另立一类,“神棍类”?《青出于蓝》这样的动画,又哪里现实了——除了故事的背景和世界观是现实的之外?……总之,除了“按体裁分”这种最安全无趣的方式之外,用任何一种标准分类,总能找到反例。
所以我在写关于科幻动漫的文章时,真的很为难。因为真的不知道到底该把哪些动画归入科幻一类。《EVA》,《翼神天使》还有《天空的凡芙萨》算科幻类的动画吗?《The Big O》这样的作品,归入科幻类是否妥当?还有那若干部高达动画,科幻作品?超级系作品?更不用说某制作公司把基督山伯爵或七武士跟飞船放在一起的荒诞创意了……
或许是否科幻作品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由科幻的背景开头,以超级系的情节结束的动画,大概也可以宽容地把它们归入科幻一类吧。毕竟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相信辨证唯物主义。或者,我们可以解释为,科幻有“软”跟“硬”之分,《EVA》这样的动画,可以看作偏“软”的科幻作品。
然而到底什么是“软科幻”,什么是“硬科幻”呢?把“软”理解为“浪漫主义”,“硬”理解为“现实主义”似乎太笼统了;这词汇更接近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银河英雄传说》应该是比较 “软”的科幻作品。这不仅因为作品的科幻背景和军事背景不够严谨,更因为《银英》的人物和情节太突出了,完全淹没了科幻的设定。把《银英》的故事搬到中世纪的波斯,作品的风格又会有多大改变呢?(相对于“科幻作品”,田中芳树写魔幻小说的功力似乎更高深些呢。)虽然没有少女类作品那么白烂,然而《银英》也是相当浪漫的故事。皇帝,皇妃,元帅,总司令,这样的大人物,跟普通人距离如此遥远。像莱茵哈特那样美貌而冷漠的统治者,根本只是田中的幻想啊。现实中的皇帝或国王,要么萎缩懦弱,要么脑满肠肥。而杨威利那样天赋惊人却又漫不经心的天才,可以说是众多男生的偶像了。撇开主角不谈,就是“帝国双璧”中的金银妖瞳,也被后世的动漫模仿到白烂。当然,《银英》中的这些外貌、个性还有身份无比浪漫的人物仍然会受到冰冷现实的拘束,田中聪明地给了他们每个人一个现实甚至冷酷的结局。这多少让《银英》的浪漫主义打了个折扣,甚至让芳树得了个“杀人王”的外号。不过换个角度看,如果说“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女人式的浪漫;“传说结束,历史开始”不正是男人式的浪漫吗?
有人论证过,Variable Fighter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不过这并不是我把《Macross》系列或《Robotech》归入“软”科幻的主要原因。平心而论这部作品的设定还是很严谨的,关于宇宙战争的描写,即使现在的我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林明美的歌除外)。把它归入“软”科幻的原因还是故事情节太动人了,而那情节与科幻的世界观几乎没有关系。瑞克、林明美和丽纱的三角恋情,放到现实中也不会失色多少。而后来的Macross作品,更是引入了一些无法找到数理依据的东西——例如《Macross Zero》里“鸟人”的传说。顺带说一句,《Macross》和《Robotech》,我喜欢美式风格的《Robotech》多一些。
浦泽直树在《二十世纪少年》里含沙影射地评论道,驾驶舱位于头部或胸部的巨大人形兵器,可以说是驾驶员的噩梦。不要说战斗了,单是机器人走路时产生的剧烈震动,就足以让驾驶员把隔夜饭吐出来。士郎正宗也觉得,作为武器而言,昆虫形的机器人要比人形机器更有效率。不知道把高达这个体裁翻来覆去折腾了二十多年的人们看了这些作何感想,嗤之以鼻还是恼羞成怒?看过X,G,W等等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高达归入硬科幻动画的;即使标榜正统的0079,0080,08MS小队,0083……也离硬科幻相去甚远。至于Seed系,看看Destiny Gundam顶着光束往前冲的架势,我一切评论的动力都化为乌有。我想科幻只是高达的一个卖点吧,就像模型和机器人大战是卖点,反战主题是卖点,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是卖点,偶像派角色是卖点一样。拍了这么久,高达无论是机器设定还是故事情节都差不多到头了,时下流行的高达,除了画面漂亮些外,真的折腾不出什么新花样来。在我看来,情节最棒的高达是Turn A。我永远也忘不了结尾出苏西儿把罗兰的金鱼扔到水里,对着月亮大喊时的悲怆,看了几百集高达动画,这是唯一感动得流泪的一次。
最经典的三大科幻系列就这样被我打入“软”的另册。相比而言,《机动警察》让人觉得不好归类。它的情节的确现实主义得可以,剔除掉英特拉姆,特车二课和现实中的日本东京警视厅搜查一课又有什么区别?都是小职员的生活,都有着各种平凡的快乐和琐碎的无奈。即使撇开设定的严谨性不谈,“巨大机器人”这一科幻背景,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又有多少?在TV里,有好几集英特拉姆根本不出动的。就情节而言,《机动警察》确实是很“硬”(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将它归入“硬科幻”,似乎不太合适。看起来,“软”与“硬”的分界,并不是那么明确。
《Plant ES》所讲的也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将它归为硬科幻,大概要更理直气壮些。不同于批着科幻外皮的《机动警察》等作品,本作的故事与科幻的背景联系非常紧密。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内容不涉及战争和暴力的科幻作品。
《全金属狂潮》也是一部定义尴尬的作品。它是校园片,战争片,还是科幻片?这是一部搞笑的时候可以爆内裤,严肃的时候也毫不含糊的作品。《全金属狂潮》是部混合型的作品,一方面,它关于军事和武器的描写(尤其是小说里),准确到即使超级军事迷也挑不出太多毛病的程度;另一方面,它的校园故事部分,则极尽夸张之能事——宗介这种活动****,有几个学校敢收?中肯地说,这是一部只有1/2是科幻的作品。
谈到硬科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士郎正宗。的确,现在攻壳机动队实在是太有名了,SAC还有SAC 2nd GIG,不知道的人反而是异类了。攻壳的最初是士郎的漫画,那大概是我所知道的第二难懂的漫画了(第一难懂的是攻壳2——Man…machine Interface)。在这部漫画里,士郎用大量的栏外文字对攻壳的世界进行设定,这便是攻壳系列的基础。在攻壳2里,士郎对攻壳1的世界观做了补充和发展,并创造了一种将虚拟的网络世界视觉化的方法。攻壳1,攻壳2,再加上《苹果核战记》(或许还有攻壳1。5),这些士郎的漫画就成了SAC系列的原型素材(诚然,编剧的文学偏好,例如《麦田守望者》,也是SAC系列的催生剂)。很喜欢SAC系列,该动画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都是一流的,它所表达的思想更是复杂得超出想象。这可以说是近年来科幻动画的巅峰了。如果说神山的SAC系列是攻壳迷小心翼翼的同人作品的话,那么押井的剧场版则纯粹是披着攻壳的外皮表达自己的东西了。电影《Ghost in the Shell》还多少有原著的情节,《Innocence》则根本是******地借着攻壳表达一些押井自己想要的意境。
“攻壳”的意思是“灵魂进入外壳”。“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落时,落落磊磊。”失去ghost的shell,就像断线的傀儡一样七零八落不成体统。然而,到底ghost是什么?在这个连义体人的性器官都设定好了的世界,这是唯一一个无解的问题。或许,这是该“硬科幻”的唯一软肋?我是超级攻壳迷,但是,我听不到ghost的呢喃。
《苹果核战记》是士郎的另一代表作。可以说,《苹果核战记》与攻壳的设定一脉相承。事实上,SAC 2nd GIG明显参考了那个“陨石把北京砸成一个大湖”的混帐苹果核编年史。这是一部设定之复杂丝毫不逊与攻壳的作品,看看那本厚厚的《Apple Seed Data Book》就知道了。在那本书里,苹果核编年史,Landmate,枪械甚至ESWAT的一些战术都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在这些介绍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Landmate的评价——只是功能比较多的防弹衣而已。这么现实的设定,与某些动漫中厉害得离谱的人形决斗兵器对比强烈。
同样是机体秀,《战斗妖精雪风》要比《Macross Zero》高明得多。我没看过《战斗妖精雪风》的小说(据说是日本硬科幻的金字塔之作),动画的情节也没怎么看懂——这种只是摘录了小说几段的动画,能看懂反而奇怪吧;然而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因为里面足以让武器爱好者目瞪口呆的场面,更因为动画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