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能源强国-第3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未能参观大华实验室,杜卡特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忿于自己的领先优势被剥夺,杜卡特仍旧只能微微点头,道:“那就喝点中国茶好了,对了,能请碳纤维的研究者出来说话吗?”
他还是想要提前了解些信息。
苏城笑了笑,对杨明道:“你去请王博士过来。”
“是。”杨明转身就去打电话,然后到楼前一点等着王赟。
一会儿,就见王赟坐着电瓶车过来了。
杨明招了一下手,让电瓶车停下,就笑笑说:“王博士,咱们走过去吧。”
“好。”王赟一脸憨厚的下车了,吩咐开车的实习生自己回去。
从路口到主楼,只有短短的一截,杨明没什么磕绊的就把黎涣祥的话说了,问:“王博士,你有什么打算得和总部交流,2000人的安排是大事,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碳纤维所的事,是大华实业的事。”
王赟默然不语。
杨明站住不走了,拉住他道:“你得说清楚。我可给你说,现在的国家政策不明朗,你要是敢坑了人家学生,有人就敢用坑埋了咱们。傻子瓜子当年雇佣8个人还要大讨论呢,你这可是2000人。”
王赟托了一下酒瓶底似的眼镜,道:“这2000人,我的确是准备充实研究所的。碳纤维的前景很广阔,我认为扩充到海洋石油研究所的规模,没问题。”
海洋石油研究所要突破500人了,算上外包和工程人员那就更多了。
杨明有点安心,心想,200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还不一定能有多少人呢。
于是,杨明点点头,又问:“那生产呢?你准备扩产吗?准备怎么做?”
“这方面,我的想法,确实和黎总差不多。”
“啊?”
“不是从这2000人里出,当然,他们要是坚持不住,还想留下的,那没说的,去车间。但我觉得,2000人肯定是不够的。”
“不够?”杨明不够用了。
王赟点头道:“要做车间,要扩产,就我看来,规模只有增涨到5000人,才能行。”
“5000人?”杨明呼吸都急了,这是大华实业四分之一的员工数量了。你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决定这样的事吗?
王赟却是迟钝的很,算道:“我前面向苏董报告,月产10吨,苏董不满意。明年月产50吨,苏董也不满意。因此,如果要年产千吨的话,现在的生产方式就要全部改变了,而从成本方面分析,与其年产千吨,不如扩产到3000吨左右比较划算。5000人也不是一下招来的,但要是按照现在的培养模式,维持5000人的实习生数量,还是需要的。”
杨明彻底说不出话来了,无奈道:“你一会不要说,我给苏董说明一下,让他来决定吧。”
“好。”王赟对此答应的很爽快。
杨明这才和他一起往主楼走。
几步路绕过一丛小竹林,就见门口已经停满了车,更有两辆挂着政府牌照的车,直接停在了主楼门前。
杨明稍稍回忆一下,就想到:是外事办的车。
进入大厅,果然见到几个穿着白衬衫的政府工作人员散落在大厅内,其中一人就站在门口,对一名外商说:“你们是对碳纤维有兴趣吧,其实我们市正准备建设好几个碳纤维工厂,你们如果投资的话,各方面都能有优惠。”
“真的?你们也有碳纤维技术?”老外很惊喜的看着年轻的办事员。
办事员自豪的道:“马上就有了。”
第五百一十章 专利壁垒
王赟的眉毛都拧成川字了,自言自语道:“没有听说国内哪个单位的碳纤维研究接近成品了啊。”
“你真当他们的技术是自己研究的啊。”杨明看着王赟纯真的眼神,一个头两个大,摇摇脑袋,拉上就走,心想:这搞研究的都是笨蛋吗?就这样的人,都能骗2000个傻子,还准备再骗5000个?
王赟不明所以,还扭头往回看,口中道:“他不是说马上就有碳纤维的技术了?我们所随时在追踪世界各国的碳纤维进度,昨天还开会通报来着,专利局的文件和期刊都没什么动静啊……难道真的是灯下黑?让我想想,咱们国内做碳纤维的,石油总公司下面的研究院算一份,中石化下面的算一份,中海油没什么动静,再要说的话,以前煤炭部下属的研究院也有做碳纤维的,还有就是纺织部下属的研究所,不过,纺织部早都不在了,这些研究所各自为政,按说经费都不够……”
他边走边说,可是把杨明给气笑了。
眼瞅着苏城身边也有穿着半旧不新的西装的人,杨明拉住王赟,道:“这些人坐的车是外事办的,刚才说话的年轻人一看就是招商办的,所以说,他们很可能是来找苏董要技术的,你说话的时候就注意些。”
“你是说,这些人是政府的?”
“大概吧。”
“政府对咱的技术也有兴趣?”
“也许。”
王赟眉头一皱,问:“给钱吗?”
“啊?多少要给点吧。”杨明心不在焉的说。
王赟摇头:“那不行,如今的政府有几个钱,给的少了,我拿什么给实习生发补贴,给助手开薪水?沥青纺丝便宜要看和谁比,一个月电费都要大几万呢。”
杨明怔住了,哑然道:“还以为你会同意呢,感情也学会算计了。”
“研究所里,我都是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能不算计吗?技术转让是按份收钱的,转让的份数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杨明失笑,还想再叮嘱两声,二人已经到了苏城身边,他只好站到一边,看苏城给他们互相做介绍。
新出现的政府官员,果然是几家联合而来的。江浙两地的省级市级招商办都来人了,遍布大厅的说客主要来自它们,外事办是来给招商办打掩护的,提供了一层外衣以后,就开始打酱油。陪在苏城身边的却是一家合成纤维研究所的,编号“826”所。虽然没有细说,但在中国,这种纯粹用数字的单位不是军队的,也是重点部门的保密单位。
杨明顿时紧张了,心里默念:我不是乌鸦嘴,我不是乌鸦嘴……现在的军队不光穷,而且胃口好。军队的企业多如牛毛,有赚钱的有不赚钱的,赚钱的闷声发大财,不赚钱的就拼命要政策,要经费,搞的军队日出斗金,根本顾不上研究所这种不能立刻出成绩的单位,像是碳纤维这样的技术转让给他们,别说是赚钱了,成本价去掉一个亲情价再打折,他们都出不起,到时候抢生意却不会含糊。
这种既不在乎市场的,也不会懂市场的单位是最可怕的。他把市场做烂的,都要露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
好在大家都含蓄,没有站在大厅里谈生意,杜卡特等人很快将话题引到了技术方面,与王赟亲切交谈。
杨明转身就去信息局找826所的资料。
给董峰打了电话,杨明搓着手站在信息局的小楼下等结果。除了苏城以外,大华总部有资格进入信息局的高层少的可怜,倒是大华总部以外的分公司,有几个高权限的家伙。
信息局来来往往的人行色匆匆,却是没有一个人看向杨明的,更不会有人主动上来打招呼。全然不似总部的热闹,或者大华研究室的冷静。
等了大约一刻钟,杨明几乎不耐的时候,才有一个信息局的女孩子,从楼里出来,递给他一个封口的信封,然后拿了回执就走人。
杨明伸手就拆,却见里面只有一张白纸,写着:资料不全,总装下属。
“呲……”杨明倒吸一口凉气。
大华信息局虽然是个企业的信息收集机构,但普通的资料总是有一些的。丢回一张白纸,只能说明826所的级别够高,高到除了代号以外,所有信息都保密。大华信息局对这样的国内单位,向来是放弃的。
以中国的体制,保密级别高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先进和重要,另一种则是研究机构的行政级别高。地方军区做的产品顶先进,也不一定有军委马桶的保密级别高,联系到“总装下属”的说明,至少说明826所的背景深厚。
“过江猛龙呀。”杨明将白纸揣兜里,也不着急回去了,都这么长时间了,826所厉害不厉害,苏城早该知道了。
事实上,合成纤维研究所的吕所长,根本就没想瞒着苏城。
这个好似大学教授模样的研究所所长,生怕苏城判断错误,先是像江湖土匪似的报号,还特意说明:“本研究所肩负着全军装备改革的重任,出来前,总装的领导殷切嘱托,一定要我们向大华实业好好学习……”
苏城于是频频点头:“说的好,新时期新形势,确实不一样了,嗯,我们先去实验室吧。”
说过这两句话,他又用英语说了一句,就一马当先,往实验室而去。
众人蜂拥而入,吕所长也弄不清苏城听明白了没有,想细问问,周围却是一票的外国人,他也只好忍耐着。
这一忍耐,就是两个小时。
王赟做好了准备,带着众人将碳纤维所的几个测试实验室都走了个遍,许多重要的参数,都要做好几次的试验,时间也就耽搁下来。
几个公司的外国技术员,甚至自己带来了标准材料,在测试机器上使用,以确定机器的数值是正确的。
苏城也放任他们操作,嫌货才是买货人,碳纤维所花了这么多的研究费用,总要回收一部分才好。
直到人困马乏了,王赟又带着他们参观少数几个实验室。
这一次的速度就快了。选定的6个实验室,只有最早的制备实验室可以进入,其他5个都是趴着窗户看,即使如此,一群人也看的极认真。
王赟则掐着表,每2分钟就换一批人趴窗户,3批人看罢,拔腿就走。
这种情况下,吕所长也只能憋着劲,和其他人一样,尽可能的多看多记录,没有多余的时间问问题。至于走马观花,能看出多少东西,那就是个人的水平了。
尽管如此,杜卡特也是非常满意,等6个实验室看完,不等其他人说话,就敲着文明棍,问:“我注意到,大华在中间相沥青的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芳香度偏高,这是有意识的吗?”
王赟回答道:“是有意识的。”
“哦?这是什么原理?”杜卡特是技术流的高层,来前又仔细确认了BP公司掌握的碳纤维技术,确定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王赟似乎很开放的解释道:“原料中,大π键共轭体系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大的时候,可能引起软化点升高、粘度加大,不易纺丝。所以,我们要求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原料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氢,也就是说,结构中需要含有一定量的环烷基和脂肪基侧链。”
他话音刚落,就有人问:“一定量的氢是多少?”
“这就是实验机密了。”王赟点点头。
同行的外事办的官员皱眉道:“既然是实验机密,怎么当着外国人的面来解说……”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申请了专利。”王允打断了吕所长的话,笑容却是欠奉了。
“啊……”周围顿时是一阵失望的叹声。
材料数据都是频繁测试出来的,而材料试验往往花费不菲,若是运气不好的话,耗费几个月时间,消耗几百万美元都不奇怪,再有专利的影响,时间和金钱的花销就更大了。
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关键点,若是直接购买的话,对方开价也许都不要几百万美元。
在场的多是生意人,立刻对此失去了兴趣。
杜卡特和身边的副手交流片刻,再道:“如果要将共轭体系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力维持在一个水平,仅仅是定量的氢,环烷基和脂肪基侧链怕是不够吧。”
“您说的是。”王赟早就得到了授权,翘起大拇指道:“喹啉不溶物,含氮、氧、硫的杂环化合物,含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络合物,活性组分,都有一定的要求。”
“你们对此有了完整理论?”杜卡特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多的化合物,如果仅仅测定其中一项也就罢了,相互间的关系才是麻烦事,化工研究的复杂之处也在于此,影响产品最终性能的化合物关系,是要按照数学排列来进行分析的,每多一种化合物,就要增加上百种的可能性。对现代工业来说,没有理论指导的试验可谓巨资,就是BP公司也承担不起。
王赟却是没有直接回答,只笑笑道:“目前的结论证明有效。”
结论有效并不能证明理论的完整性。
杜卡特也知道问不出什么来了,有点失望。
这时候,远道而来的蒂姆西站了出来。他不怎么懂技术,也就没有往前凑,直到现在,才走上前台,笑道:“苏董,我们现在能参观大华实业的生产工厂吗?”
此言一出,众人全都是两眼放光。
吕所长更是舔着嘴唇往前凑。
826所虽然是合成纤维研究所,但合成纤维的种类又何其多,他们也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搞碳纤维的继续研究。因此,得到廉价碳纤维的生产流水线就是他的最大期望了。
大华实业的生产工厂,自己是他的第一目标,比实验室还要重要。
任何一种工业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和实验室生产都是两样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产量和成本。钢铁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一种崭新的合金材料,它的实验室参数只是一种参考,重要的还是如何大规模生产。甚至同样的一种钢铁,因为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不同,最终决定了两家公司不同的命运。
碳纤维仍然是一种高科技材料,带上“高科技”三个字,就意味着它的产量不会太高。尽管如此,工业生产的模式仍然是不同的。
大华实业的廉价碳纤维的重点就在于廉价。它的技术参数在杜卡特等人眼里,只能说是乏善可陈,过得去罢了。但是,这样一种过得去的材料,配合十分之一的成本,意义就全然不同了。
外国厂商最希望见到的,就是大华实业如何控制成本。
哪怕不能购买大华实业的技术,参观他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说不定也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访的各公司高管,身边大都有技术型的副手。即使杜卡特这样技术出身的高层,也担心自己的知识老化,在身边带上了新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