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第一弄臣-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尽管好奇,可既能在这种处所做事,也没有莽撞的人,只是几个相熟的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议论罢了,文渊阁周围却是一片寂静,只有楼阁内不时会有些声音传出。
    “信都看完了,各位都是朝廷的弘股之臣,大家议一议,也好尽快拿个章程出来。”
    须发皆白的刘健乃是三大学士之首,坐在正中的主位上。他虽已年逾古稀,又经历了日前的一番惊吓,可这时的眼神依旧锐利,在座的都是久历宦海之辈,可在他的环顾之下,都感觉压力不。
    固然,这不单是因为刘大学士的眼神,信上的内容才是主因,几位朝中大员互相看看,都不作声,眼光更是躲躲闪闪的回避着几案上的那封信,好像信上有什么让人恐惧的工具一样。
    “还议什么?”一个身着二品官服的红脸老者猛然起身,道:“刘阁老,这信上的清楚明白,陛下过了居庸关不过十日,西面长城就传来了烽火,陛下身处险境已毋庸置疑。我等应速速奏请太后、太皇太后,调动京营,往宣府救援才是,老夫当亲自挂帅出征。”
    这老者就是兵部尚书刘大夏了,他在兵部供职多年,颇有英武之气,年岁虽然不,可是声音却是宏亮,一时间整个楼阁内都是他的声音在回荡不休。
    “时雍兄,稍安勿躁,且不调动京营往边镇要耗费几多时日,只大军一动,这钱粮要从何而来?此时还没出正月,如果供应了大军,这下半年……唉,”有人摇头叹道:“还是别寻他法为上。”
    “韩尚书,依的意思,为了钱粮之事,连陛下都可以不救了?这户部尚书当的还真尽责,难道等土木堡之故事重演,社稷将倾,这才甘心吗?”刘大夏闻言大怒,也失落臂对方品级不比自己低,只是厉声质问。
    韩尚书一摊手,无奈道:“时雍兄,性子太急了,本官哪是这等意思,只不过……”
    “二位且住,这是否勤王之事等稍候再议,刘尚书,执掌兵部,对边事熟悉,觉得鞑虏可会在此时大举入寇宣镇?”李东阳劝住刘、韩二人,然后向刘大夏问道。
    “这个么……”三大学士,个个都不成轻视,李东阳更是号称这三人中最善策划的人,对他的问询,刘大夏虽然急躁,却也不敢轻忽,他捻须沉吟道:“去年年中,鞑虏已经入寇过一次宣镇,并且张俊败绩,鞑虏很是抢掠了一番,按应该不会再来。”
    他又摇摇头,叹道:“鞑虏虎狼成性,实在难以常理估量,就算去年抢掠收获甚丰,可也保不住他们得了一次甜头,又欲故技重施。”
    户部韩尚书单名一个文字,为宋宰相韩琦之后,乃是成化二年的进士,少时就号称聪慧,现已年逾六旬,心思却越发细腻了,听李东阳似乎话里有话,于是问道:“李阁老,莫非是怀疑这急报有假?”
    “应当不假,此事乃是老夫那不成器的门生所报,新亮虽然有些愚鲁,不过此等大事应该不会轻忽,唉,若不是他太过愚直,原本是可以在居庸关拦住陛下,也免了这场祸事。”
    李东阳长叹一声,继续道:“按急报上所,是边关上燃起了烽火,可军情具体如何,尚且不知,而陛下的行踪,唉……”他叹息着摇摇头。
    “其实,这信上所述,本官早些时候便有耳闻,原本还以为是虚妄之言,却不想确有其事,难不成认真天不佑我大明,才有这样一场祸事?”
    众人抬眼相看,见话的却是礼部尚书张升,一时都是大奇,若是兵部或者吏部提前得了消息还好理解,可是礼部历来也不以消息灵通见称,这事却是奇怪。
    “张尚书的消息从何而来?”李东阳沉吟着问道。
    “来忸捏,这消息还是年前来的朝鲜使臣对本官起……”张升苦笑。
    “朝鲜使臣?他们不是年前就到了京城么?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李东阳眉头一皱,问道。朝鲜是大明的属国,每年都来进贡,今年来的比往年更要早些,外交无事,身为内阁首辅,这些事李东阳也是知道的。
    张升脸上笑容愈加苦涩,道:“就是因为他们到的早,见不到陛下,在城中闲逛,却不知怎地听到了坊间传言,然后又自行想象了一下,却拿来问本官,是陛下御驾亲征,结果土木堡之事重演,大明皇帝又被蒙古人抓走了,对方索要十万两黄金,的有眉有眼的,本官都不知如何应对了……”
    “还应对什么”刘大夏又是暴怒,喝道:“张尚书,就不会尽快打发他们回国么?撮尔邦竟然敢凭了些市井间的议论,就腹诽上国天朝,还有没有规矩了?并且,民间怎么会有这些传言,明明不是封锁了消息吗?”
    在座众人都知道刘大夏的脾气,张升也不计较他的语气,摇头道:“若是往年还好,可朝鲜大概是去年又遭了饥荒,所以今年特意进献了一件宝贝,想多得些回赐,此事如果得不到回答,他们决然是不肯走的。至于消息如何走漏,呵呵……”
    到这里,张尚书却是笑而不语,垂头去看那信,恍如上面写着原因一样。
    “这事却是本官的疏忽了。”号称最能侃的谢迁谢大学士今天一直连结缄默,若不是这时突然话,众人几乎都忘记他的存在了。
    话间,谢迁老脸微红,当日他惊闻凶讯,心中大恸,几欲晕厥,却是忘了百官都在周围,那时还是有很多人听到了他的言语,消息也就这么走漏了。只言片语衍生出的各种流言,却是比当事人的言语更加离奇,谢迁也是好好体会了一次。
    这事一直梗在他心头,谢迁觉得自己当日失了阁臣的体统,毫不羞愧,他也因此缄默了好一段时间,直到今日的高峰会议也是不发一言,直到话题涉及到自己,这才忸捏的亮相。
    “此事须怨不得子乔。”刘健突然发话道:“当日惊闻凶讯,即是老夫也一般的心神摇曳,不克不及自已,子乔心念江山社稷,一时悲哀也是应有之意。疏不如堵,虽然京畿戒备森严,可是赶在这年关时,民间流言终究难防,可以防着流言外出,总不克不及禁绝外面的苍生进来吧?”
    刘健微微一顿,目视李东阳,李东阳会意接着道:“正因如此,京营才不克不及轻动,陛下想来是洪福齐天,逢凶化吉的,若是真有不忍言的事……那京畿就更加不克不及乱了,京营未动,民间已然流言纷传,若是京营尽出,恐怕京畿不稳。”
    他话犹未尽,可在座的都是何等人,其中的事理即是不出来,众人也都明白,皇帝没了,可以再立个新的,就算今上没有兄门生嗣,找个堂兄弟来也是不难。可若是京畿有变,那大明社稷可就危险了。
    “不克不及勤王,又不克不及声张,我等都是朝廷柱石,难不成绩坐在这里干等不成?”刘大夏十分焦躁的念叨着,突然抬头道:“那就不动京营,老夫从三千营中点五百骑兵,往宣府寻找陛下如何?”
    众人都不答话,若是正德无恙,那迎圣驾就是大事了,这迎接的人选,呵呵,谁又不想去呢?只不过在这吉凶未明之际,万一要是圣驾蒙尘,那前往迎接的人恐怕就要落个大大的不是了。
    所以对刘大夏的提议,没人赞成,却也没人否决,众人都拿眼去看刘健,等着这位当朝首辅的决断。
    刘健面沉如水,心里却远不如他脸色那般平静,其他人能想到的他自然也能想到。在座的任何一个,如果迎了圣驾,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最合适的人选固然是他自己,可现在又是情况未明,如果自己轻出,那京城这边又要如何?
    刘健环顾左右,子乔却是跟自己一条心,可是子乔城府不如宾之,威望也是略低;而宾之么,他微微沉吟,虽然同为顾命之臣,又公事多年,刘健还是觉得有些看不透李东阳。
    唉,若是形势更清楚些就好了,号称最善断事的刘大学士也是失措,原因无他,这时万一走错一步,那就可能是从天到地的不同了,他又怎能轻断呢?
    正为难时,外面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包含刘健在内,众人心中都是一凛。
    六部九卿以及内阁大学士在此议事,外间都清楚,可偏偏有人在这等时候疾步而来,难不成是有什么大事?会是什么,凶讯,还是……
    就连一直焦躁不安的刘大夏也是恬静下来,所有人的眼睛盯着门口,期待谜底的揭晓
    更多到,地址''
    '  '
第136章 不过是个弄臣而已
    进来的是内阁下属的一个知事,这厅堂里坐着的都是官居一二品的大员,他也是战战兢兢,连大气都不敢喘,轻声禀报导:“阁老,各位大人,宣府巡抚的急报。''”
    “是张鼐的奏报?”问话的是左督御史张敷华。
    秦汉时期即有九卿之,到了隋唐时又设立了六部,到了明朝时,六部九卿已经合为一词,也就是六部尚书与通政使司长管通政使、大理寺主座大理寺卿、督察院主座左督御史,这就是明朝政府中分担国家各项工作的九位最高主座,合称为六部九卿加上内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朝最高的权力机构了。
    张敷华之前一直没有做声,主要是所议之事跟他的职司无关。御史的职责是弹劾纠察,可若有错,整件事傍边,在座的几多都有些瓜葛,可若毛病最大的,却是现今的正德皇帝,弹劾皇帝他倒不是不敢,可是总得等皇帝回来了才有他阐扬的余地。
    所以他之前不是不想话,只是没有话的余地罢了。而张鼐现在虽然是巡抚,不过却也兼着都御使之职,所以他这才开口相询,一是他为了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再者,他心里未尝不希望这信是直送给他的。
    “回禀张大人,确是张巡抚的急报,信有两封,一封往内阁,一封是给大人的都察院的。”那知事躬身答道。
    刘健却不睬那么多,沉声道:“拿来给我。”
    “请刘阁老过目。”那知事恭恭敬敬的将信呈上,然后退了出去。
    刘健稳稳的接过信,拆开细看。
    既然是宣府的急报,那么这信件上的内容很可能决定着大明朝的命运,即即是久历宦海的众位大人,也都是十分紧张。除众人沉重的呼吸声,阁内静悄悄的,直到刘健将第一封信放下,拆开了第二封。
    虽然刘阁老的面色没什么转变,可熟悉他的人都能看得出,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如释重负的神色,众人不由也松了一口气。
    第一封信,刘健看了良久,可第二封信,他只是用目光随意一扫,然后就放在一旁了。
    刘健肃容起身,往宗庙标的目的施礼,沉声道:“托大明列祖列宗之佑,陛下平安无事,张鼐心性沉稳,指挥适当,鞑虏在宣府城下也是铩羽而归。”他一起身,众人自然不敢怠慢,再等等听了他的话,也都是松了一口气。
    刘健转头对张敷华呵呵笑道:“张大人,都察院真是人才辈出,今次多仗大人了。”
    “陛下现在宣府城内?”刘大夏早就急不成耐,好容易等刘健看完信,他也是急忙问道。
    刘健缓缓颔首。
    “邀天之幸,果然大明朝天命不断,”刘大夏也是连声感叹,又旧事重提道:“既然如此,已经知道了陛下所在,我等应当速速前往迎接圣驾才是,事不宜迟,几位大学士不成轻动,鞑虏虽一时溃退,难保不再来,就由本官引三千营前往迎接护卫即是。”
    三千营乃是明朝禁军三大营之一,最初是由三千骑兵组成,所以被称号为三千营。到正德年间已多经变故,不再是纯骑兵的军队,可其中骑兵仍众,是以刘大夏两次提出轻骑出京,都提及了三千营。
    刘健摇头道:“此时正是艰屯之际,刘尚书乃是兵部主管,岂可妄动?再,陛下在宣府流连不去,若没有得力之人催促,恐怕也不肯就此返京,以老夫之见,为今之计还是劳子乔走一趟罢。一是身份相宜,二来,在劝谏陛下之事上,子乔也比较得力,众位大人意下如何?”
    刘健自然不会让刘大夏去迎接圣驾,刘某人已经是兵部尚书,如果声望再涨,难不成要他入阁吗?这老儿概况愚直,实际上,呵呵,能在大明中枢立足的人,又有哪个是省油的灯?刘健心中明镜,自是不允。
    “刘阁老言之有理,可刘大人的担忧却也不无可虑之处。”话的却是刑部尚书闵珪,这人相以老成稳重、性格倔强著称,弘治就曾有言:朕知闵珪老成,人才难得,唯兹事过拗。见话的是他,刘健也没吭声,不想与他争执,只是看他有何话。
    “鞑虏动向尚未明朗,若是其果真去而复返,正好与圣驾相遇,岂不糟糕?谢大人虽然年高德劭,可是在这兵事上……须知佳兵不祥,兵家之事最需决断,是万万不克不及轻忽的,若是遇事慌了手脚,那……可不是朝廷幸事。”
    闵珪完,阁内又陷入了寂静,刘大夏虽有争功之嫌,可是众人也不希望谢迁独有功劳,究竟结果谢迁遇事之后的表示,大家也都看在眼里,颇有些不屑。若是昔时于少保也如谢大学士一般,恐怕鞑虏就要攻进北京城了,哪里还有如今的大明朝?
    再,刘大夏和闵珪所顾虑的也不是空穴来风,不克不及声张,就调动大军,可轻兵前往,哪个又能包管鞑虏再来时可保得陛下无恙?所以,众人神色各异,却是没人话。
    刘健见状,也是眉头紧锁,一时下不了决心。若是强令谢迁出迎,那责任可就都在他这个首辅身上了,不圣驾被鞑虏所乘,就算是圣驾为鞑虏所惊,恐怕自己都有烦。
    首辅这位置虽然风光无限,可这风光却也是在险峰之上,被无数人盯着,只消稍有差池,那就是万劫不复之境,他怎么能失慎重呢。刘健不去看谢迁,而是把目光转向了李东阳,李大学士最是善谋,正是应付这种混乱局面的好手。
    看到这边的相持局面,以李东阳的老谋深算,自然也是知道各人心中所想,心里也是有了腹案,他不慌不忙的开口问道:“希贤兄,张巡抚来的第一封信的是陛下之事,未知这第二封,也就是言明要交付都察院的这封,上面所何事?”
    其他人也都有些好奇,只不过刚刚刘健的事情更加事关重大,所以一时间也无人去问。现在既然李东阳问起,众人也都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