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雨沧桑-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玛也常说:“唉,他一个旗人的后代肩不能挑,手不能拿,出力的干不了,手艺又不会。不跳神他搁什么养活一家子人啊?”我也是这么想的,从此以后也就常上他家玩了。
    一来二去,我和傅大婶一家处得就像一家人一样,黑天白天地呆在他们家。前院的李二嫂和咱二老说:“你看二小子天天在老傅家,老傅家也不拿他当外人,我看你们不如认个干亲吧。”
    “认个干亲倒也行,不过不知人家愿意不?”
    “这事好办,我给你们当中间人,我去问问她。”
    李二嫂到老傅家一问,傅大叔两口子说:“二小子这孩子会来事,我们早就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了!”
    李二嫂回来一学,二老说:“既然人家愿意,他二嫂,你就给张罗选个日子把这干亲认了吧!”
    为这事,李二嫂特意赶了个集,请集上的算卦先生给选个好日子。算卦先生掐指一算说:“六月十八是个黄道吉日,可在那天的上午举行仪式。”
    在那时的东北农村非常时行认干亲,并且不管什么人家认干亲的时候都要举行仪式。有钱的人家排场要大一点,没钱的自然要简单一点。为这事,老爷子特意赶趟集买回二斤糖块、二斤槽子糕(蛋糕)、二斤棉线和二尺红布,如果要是认干爹后两项就得换上二斤白酒和二斤黄酒。
    六月十八日那一天,破帽子沟可热闹啦。人们一大早就聚到了傅大婶的家,把她家的两间小草房挤得满满的。傅大婶俩满面春风地招待屯中的人,小孩子们可开了荤——每人嘴里都含着糖块。(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阅读!)
    c
    上午十点左右,仪式在李二嫂的主持下开始了。先是放了一挂鞭炮,然后我跪地磕头。阿玛把礼品递上后,我得开口叫“娘”。平时别看我和傅大婶处得像娘俩一样,这冷丁一改口却叫我为了难,结果是老半天这“娘”字叫不出口。
    李二嫂着急了从后边踢了我一脚:“咋地老二,不愿认哪?”
    我一看李二嫂急眼了,又看到傅大叔急切盼望的眼神,联想到傅大婶家净做好吃的,我一张嘴这“娘”字也就吐了出来,把傅大婶乐得扶起我,用手抚摩着我的头,一个劲地叫“儿子”。
    那一天她家的儿子小狗子一直没露面。
    我在童年的时候,最盼望的有两件事,一是逛庙会,二是过年。
    凤凰山的庙会那时是远近闻名,相当的热闹。
    四月十八日庙会的头一天,方圆百里的高官显贵和富商大贾们一两天前就带着家人来到凤凰山下的溪浪河镇,把旅店住得满满的。晚上通往凤凰山的大道两边,做小买卖的都提前摆起了地摊。当地的各种土特产和南方北方当时的各色货物应有尽有,当地的老百姓们在这个时候最开眼界。
    有一年庙会,额娘领我去“跳墙”。这“跳墙”并不是跳高墙,而是从一个小长条凳子上跳过去。大人们说:“小孩在庙会这一天跳了墙,就会免灾免难,能长得旺旺条条。”因此每年庙会那一天,人们都要领着孩子来跳墙。听庙中的老道说,光小孩跳墙挣的钱,就够庙中花一年。
    那一年庙会时,我“跳墙”一不小心从板凳上摔了下来。后来我的身体不好,额娘说:“就是那次跳墙摔下来惹的祸。”那一次墙虽然没跳好,但我却长了见识。
    凤凰山顶的大庙前,一个布庄在那里摆了一个摊。各种布匹五颜六色,这叫我们这些成年只见更生布的山沟小孩看得眼花缭乱。
    我用手摸摸一匹滑溜溜亮闪闪的布料,问卖布的伙计:“叔叔,这是什么布,这么好看?”
    “这叫丝绸,穿在身上又凉快又光滑。”
    看看自己身上的更生布小褂,我心想要能穿上这么一身衣服,那可够神气啦。
    卖布的伙计看我瞅着丝绸发呆,就冲我说:“孩子,叫你额娘给你买点做一身多好啊!”
    我听他这么一说就格记(粘闲)额娘说:“给我买一身吧,多好看哪?”
    额娘说:“傻小子,那是咱穷人家穿的吗?你问问叔叔,你做一身衣服得多少钱?”
    我转过身问:“叔叔,你看做我一身衣服得多少钱?”
    “不多,五块大洋就够了。”
    我跟额娘说:“叔叔说了不贵,才五块大洋。”
    “你知道五块钱能买多少白面?”
    “那我可不知道。”
    “能买十袋白面!”
    我一听可瞪大了眼睛,舌头伸出老长半天缩不回来。十袋白面在我的眼里可是个吓人数字,咱家过年碰上好年头才能买十斤八斤的白面。
    看到我呆呆的样子,卖布的叔叔说:“孩子,要口志气,长大后挣点大钱,天天穿丝绸衣服!”
    额娘说:“借你的吉言,但愿孩子长大能成材。”
    我心想长大以后,非得做一身这样的布料衣服不可。
    过年是我们小孩最盼望的。一到腊月就盼小年,过了小年就天天数着日子盼大年。那时侯我们盼过年主要是为了能吃上几顿白面饺子,同时也为了痛痛快快地玩几天。
    过年是破帽子沟最热闹的时候。东北人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有钱的人家一进腊月就开始包冻饺子,杀猪宰鸡忙得大姑娘小媳妇们一提过年就头疼。
    穷人家过年倒没有那么忙活,过了小年开始赶“穷棒子集”,割上几斤猪肉,称上几斤白面也就算准备好了。
    傍近年关的时候,家家才开始包饺子、蒸豆包、摊煎饼和劈柴火,因为东北人过年也有个说道,那就是一正月不能干活,人们的任务就是吃喝玩乐。所以年前必须准备好够正月吃的和用的。
    大人们为了过年忙得热火朝天,我们小孩子也都闲不着。自己劈小松树明子当蜡烛,央求大人给糊灯笼。有时候大人忙不过来,就得我们自己动手糊。
    那时侯穷人家的灯笼与富人家的灯笼不一样。有钱人家的灯笼都是在集市买的,有圆的、方的和八角的,里边都插着大蜡烛,外边都糊着花花绿绿的彩色纸。双岭子屯张老大家年年都买一个八面玻璃大转灯,每一面都画着历史故事。风一吹,灯笼一转活灵活现的,叫我们都眼馋死啦。
    我们穷人家的灯笼可就差得多了,破帽子沟只有傅大叔买得起插蜡烛的灯笼,余下的人家因为买不起蜡烛,全是插松树明子的灯笼。
    这松树明子点的灯笼是傻大傻大的,一色都是上大下小的角瓜型,小一点就容易被明子燎着。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不能熄灯,人人也不能睡觉。我们小孩子提着灯笼满大街撒欢。有钱的人家孩子吃着糖果和麻花,我们饿了啃个粘豆包,渴了抓把雪塞在嘴里,感觉还挺好的。
    快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都放起了鞭炮。张老大家的鞭炮响了足有两袋烟的功夫,把双岭子屯都映得通红。我们破帽子沟只有干妈放了一挂鞭,其余的人家只放了几个“二踢角”。
    到了正月,人们开始走亲戚,拜大年,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小孩子则成帮结伙挨家磕头。这头是不白磕的,穷人家得拿出点冻饺子和糖块,有钱的人家除了糖果外,有时一人还能捞着一根麻花——这就是我小时侯一年当中能吃到的最好的零食。
    有一年的正月初二,我们破帽子沟的二十多个小孩到双岭子屯拜年。走到双岭子屯边的时候,张家大院的十几个小孩在屯外打雪仗玩。这些小孩都穿着新棉衣,嘴里含着糖块,看着我们这帮小孩,一个个穿着上了补丁的棉袄,有的还露着棉花。我本想领大伙绕开他们走,又一想大家都是同样的人,你们不就是家有钱吗?再有钱咱们也不眼气,有啥了不起的!我们穷也犯不上躲着你们,于是大模大样地领着大伙奔屯里走去。
    张家大院有个叫“三斜愣”的小子,是张老四的小儿子。这小子十二三岁的年纪,心眼子最坏。有一次一个瞎子要饭到他家,他把狗食拿出来,又撒上点尿给了要饭的。大伙都说:“这小子眼斜,心也斜,长大准不是个好东西!”
    这次他看我们过来,用手使劲攒了一个雪团,走到我们跟前冷不防打在你老叔的鼻子上,当时把你老叔打得“妈呀”一声捂着鼻子坐在了地上。
    我上前一看鼻血顺着手往下淌,转身问他:“我们也没招惹你们,你干啥打我弟弟?”
    他眼睛一斜愣,蛮横地说:“咋地,打你们能咋地?我就看你们不顺眼!”
    然后用手指着我们说:“瞅你们一个个穷样,过年连件新衣服都没有,还腆着个脸上我们屯来拜年,谁家要你们拜了年都得倒八辈子邪霉!”
    “你怎么这么邪呼,我们穷碍你啥事,我们也没说上你家拜年!”
    “不管你们上谁家,进我们屯就不行!”
    我一听,这小子真不讲理,不禁怒气涌了上来,冲上去朝他脸就是一拳,正好打在他的鼻子上,这小子往地上一坐嚎了起来。我一看事不好,急忙拉起弟弟领着破帽子沟的小哥们跑回了家。
    天傍晌午的时候,张家大院的管家杜先生来找阿玛说:“你家老二把‘三斜愣’鼻子打出血了,‘母老虎’不愿意了,要来找你们,我好说歹说才把他们劝住。咱们哥俩处得不错,我看你去给她赔个礼,道个歉,这事也就没啥大不了的。”
    我说:“那不怨我呀,是他先打了我弟弟,又不让我们进屯,我才打了他。”
    阿玛踢了我一脚说:“我跟你说多少回了,不让你往有钱人家孩子跟前凑合。你偏不听,我要再看你出这事就打断你的腿!”
    我满肚子的委屈说不出来,气得眼泪一对一双地往下落。
    阿玛随杜先生去了双岭子屯,给张家的人赔了礼后,这事才算完了。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晚间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就琢磨这有钱人为什么连小孩都这么霸气,咱穷人连小孩都受欺负,这都是啥事呢?
    我跟你老叔说:“老弟,咱得想想着,不能叫人欺负啦,这挨欺负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可不是咋地,我这鼻子现在还痛呢!你说咋整吧,我听你的。”
    “挣钱咱俩还小,我看咱俩学功夫吧!你没听说书的讲,练他一身好功夫,没人敢欺负不说,还能背着宝剑当侠客杀富济贫。先把‘三斜愣’杀了,然后再把张家大院的东西分给穷人,那多好啊!”
    “好是好,咱跟谁学去?”
    “我都想好了,咱家二爷爷就是个好武把子。你还记得阿玛和咱们讲过的二爷爷打胡子的事吗?”
    “那我咋不记得,咱二爷爷可是条好汉。”
    合计好以后,我们小哥俩半宿没睡觉。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就背着二老过岭到苍石屯二爷爷家去学武术。
    (更新最快 )
    正文 第 五 章 人心叵测
     更新时间:2010…2…4 13:43:21 本章字数:6196
    要说我二爷爷,那可真是武林中的一个高手。他自小学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内功精湛,开砖劈石如同儿戏。尤其是一条十三斤重的三节棍,舞起来水泼不进,十个二十个人休想靠到跟前。
    清朝末期,古镇街上的大地主郎天洞,为了威震一方请了一位自称为铁掌大侠的人在十字街立擂。这铁掌大侠功夫也十分了得,三天以内连伤吉林市九台县永吉县和榆树县境内的二十位有名的武林高手。第四天早上铁掌大侠在擂台上说:“我从关内来到关东,本想会一会关东的武林同道,学一点关外的功夫,没想到关东的武林同道功夫这么不济,太叫我失望了!”二爷爷在台下一听气得火冒三丈,登上台后,只三拳两脚就将铁掌大侠打下擂台,使郎天洞的阴谋没有得逞。为了躲避郎天洞的报复,二爷爷领着全家搬到了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镇常山屯。
    中华民国初年,张作霖大帅拉杆子立山头时,东北遍地起胡子,那时候的胡子都是些老民人(汉族人)。这些胡子杀人放火,打家劫舍,闹得老百姓人心惶惶。
    有一天屯里来了一位闯关东的山东“轱辘”(东北人称锔缸锔碗的人)。这个人进屯后,脸色非常难看,两个眼睛布满血丝,站在屯中刚喊了几句“锔缸、锔碗——锔火盆”,就摇摇晃晃地栽倒在地上。屯中的人以为他是得了什么瘟病,吓得远远地站着不敢靠上前。
    二爷爷此时正在家中牛舍清理牛粪,听到人们议论说咱屯来了个“轱辘”,可能是得了什么瘟灾病,躺在大道上快不行了,大伙得想法把他搁屯外去,要不传染上咱屯的人那可了不得。他心想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如果此人得的不是瘟病,势必白白葬送一条人命,于是扔下手中的活奔大街而去。
    来到大街后,只见这“轱辘”已两眼紧闭,口吐白沫。二爷爷到跟前弯下腰一摸额头,这额头热得烫手,用手一搭脉知道此人得的是风寒,病得不轻。于是就把他背回了家,安置在西屋的炕上。
    二爷爷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还会一点中医。先给他喝了一碗热姜汤,然后自己配了药方打发儿子到山河屯镇上的药铺把药抓了回来。经过精心的调治,“轱辘”在第三天的早上苏醒了过来,跪在炕上给二爷爷磕了三个响头,并发誓说:“您的救命之恩如再生父母,我今生一定要想法报答。”
    两人细细地一唠,二爷爷得知此人也是一个武把子,是水泊梁山好汉大刀关胜的后代,家住山东梁山县关家庄,家中还有妻子和三个女儿。去年山东地界大旱,三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梁山境内的百姓四处逃荒。“轱辘”把妻子儿女安顿在老丈人家,仗着自己有一手锔缸锔碗的好手艺,只身一人来闯关东。不想来到这里得了风寒,晕倒在屯中的大道上。
    二人都是武林之人,这话越唠越投机,相见恨晚,当夜就撮土为香结拜为兄弟。
    “轱辘”人虽然长得单薄细两的,却很勤快,也很能吃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每天早出晚归走屯串户招揽生意,钱自然没少挣。
    有一天屯里来了两个要饭的人。两人一个是瘸子,一个是瞎子。瘸子用棍牵着瞎子挨家挨户地串,人们看他俩可怜,都给点粮食和钱。当他俩来到二爷爷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