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房折腾个甚!大朝摆摆架势罢了,事事如此折腾还做不做事了?日后书房议
    政老样子,谁喊皇帝陛下,我叫他出去晾着!”一串笑语申斥,三位大臣呵呵笑
    了起来,气象顿时和睦如初。
    三人就座,各去朝服冠带,长发散披,通身一领麻布长衫,再饮下一碗冰茶
    ,顿时大觉凉爽。嬴政一说事体,李斯不禁一声感喟:“惜哉!尉缭子也。若他
    能动,此事容易多了。”王贲蒙毅也是一声叹息。嬴政低声道:“先生风瘫,太
    医无以救治。我已请一东海神医看过,也依然未见起色。还有老将军,但有他在
    朝……天意也,夫复何言!”一说到王翦,嬴政眼中泛起了泪光。李斯蒙毅也双
    眼潮湿了。
    “君上,还是议事了。”王贲岔开了话题。
    嬴政说了事体,期冀明日朝会能一次议决郡县制,以便早日推行;预料群臣
    中可能有主张诸侯制者,故得预为绸缪。李斯禀报说,郡县制之实施方略经多次
    补正,已经确定了,只待议决推行。蒙毅说,重臣之中明白主张郡县制者,只有
    素常小朝会的王翦、李斯、王贲、蒙恬、尉缭几人,而能在大朝会动议者,大约
    只有李斯了。嬴政点头,李斯也没有说话。一直默然的王贲却突然说,廷尉动议
    不宜。嬴政问为何?王贲说,郡县制诸侯制之争,大多将军不甚了了,大多文臣
    则无甚定见。若有重臣主张诸侯制,很可能群臣便跟着走了。那时,才该廷尉杀
    出。嬴政大笑道,说得好!朝会也是战场,精锐要用在最难之时。蒙毅问如此谁
    来动议?王贲断然道,我来,我与尉缭前辈联具如何?嬴政李斯蒙毅三人异口同
    声说了声好。如此商定之后,王贲李斯便驱车去了尉缭子府邸先行知会。嬴政吩
    咐蒙毅立即为两人草拟上书。三更时分,王贲李斯返回皇帝书房。与尉缭子情谊
    笃厚的李斯禀报说,卧在病榻的尉缭子欣然允诺了。嬴政心头顿时踏实了许多。
    于是,王贲拿了蒙毅起草的上书底本,立即回府准备去了。小朝会便在深夜中散
    了。
    谁也没有料到,朝会局势会发生如此突兀的变化。
    朝会伊始,嬴政刚刚申明了主旨,丞相王绾便第一个出班奏对。依照新朝仪
    ,王绾站在自己的座案前捧着上书高声念诵:“臣,丞相王绾,昧死有奏皇帝陛
    下,主张新朝奉行诸侯制。臣呈上奏章——”于是,众目睽睽之下,殿前御史接
    过了新朝的第一道奏章,双手捧到了始皇帝案头。大殿群臣始而惊讶——历来只
    处置政务而不提政见的老丞相竟能发端大政!继而恍然——新朝遵奉何等治道,
    非老丞相发端莫属!于是,一时纷纷议论。
    正当此时,博士仆射周青臣也霍然站起,高举上书高声念诵:“臣,博士仆
    射周青臣,昧死有奏皇帝陛下,呈上博士七十人联具之《请行封建书》——”殿
    东一大片博士整齐站起,齐声高诵:“臣等昧死启奏皇帝陛下,请行封建,以固
    大秦!”如此声势,又一齐口称昧死,秦国庙堂见所未见,一时群臣彷徨,有诸
    多元老便要站起来呼应。
    列位看官留意,秦之典则礼仪虽细,然也不可能事事定则。譬如这大臣口称
    “昧死以奏”,便不是礼仪典则所定。然若依着“尊上抑下”的典则精神,臣下
    自己要在言事时,或加上彰显忠心之词,或加上勇于任事之词,典则礼仪自是不
    能禁止。也就是说,臣下自甘卑下奉迎,有利于巩固皇权,法度礼仪不会禁止。
    后来,诸多臣下起而仿效,奏章之首多称“昧死以奏”以为表白,遂使后世学人
    多以为臣称“昧死”乃秦时订立制度使然。此间误会,何其深也!延续唐宋之后
    ,诸多儒臣奴性大肆泛滥,以至有人整日念叨“臣罪当诛兮,皇帝圣明!”显然
    ,这是事实存在的一种自虐,然却绝非制度所立。此乃后话。
    目下的王绾与众博士口称昧死,可谓既表惶恐,又表忠心,亦表无所畏惧。
    就其本意,无疑与“斗胆直言”之类的表白相近,也许本无他意。然在质朴厚重
    的秦国朝会上,大臣言事,历来极少这种自我表白,有事说事罢了。如今老丞相
    慷慨发端,一大片博士慷慨相随,人人昂昂高呼昧死以奏,大臣们如何不怦然心
    动?
    “臣,通武侯王贲有奏。”
    一声浑厚而沉稳的宣示,大殿中立刻肃静下来。谁都知道,王翦王贲父子连
    灭五国,在新朝具有无与伦比的分量。更有一点,父子两人都是寡言之人,朝会
    极少开口,开口则绝不中途退缩。当此之时,这王贲挺身而出,定然大事无疑。
    举殿肃然之间,只见王贲前出两步,捧着一卷竹简高声道:“臣与关内侯尉缭联
    具奏对,请行郡县之治,今呈上奏章。”殿前御史接过竹简,王贲坐回了班次。
    见如此两位重臣与丞相大相径庭,主张郡县制,群臣这才稍见清醒,不再急于附
    议,一时方安静了下来。
    “老臣有奏……”王绾再度慷慨奏对。
    “朕有决断。”皇帝却开口了,打断了王绾。嬴政第一次使用这个拗口的字
    ,显得有些生硬,也渗出几分冷冰冰的气息,“丞相、博士宫、通武侯、关内侯
    ,各有奏章,且主张已明,当下议决,未免仓促。朕之决断:发下今日三则奏章
    ,各官署集本部官吏议之,或酿成共识,或两分亦可。旬日之后,朝会一体决之。散朝。”说罢,皇帝径自走了,朝会也就散了。
    旬日之间,咸阳各官署及治情已经稳定的郡县官署,都开始了哄哄然的议政。
    议政决事,既是秦国之传统,又是秦国之法度,并非散漫议论。春秋战国之
    世,尚大体延续着古老的三代议事传统,列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着一种大事须交
    群臣公议的决策法则。战国动荡多战,决事力求快速高效,公议制不可避免地有
    所淡化,然却没有从制度意义上消失,在事实上也经常见诸各国。就秦国而言,
    大事交付公议多见于史料记载:秦穆公合大夫而谋政,秦孝公廷议变法,秦惠王
    议伐巴蜀,秦昭王议杀白起,秦王政议逐客、议破四国合纵、议禅继、议帝号等
    等等等。也就是说,虽然战时决事需要快捷,寻常军国大事皆由君主与相关重臣
    立决立断,但关涉根本的长策大略,还是很看重公议决断的。
    议政作为一种制度,其实施流程表现为:某臣动议(显而易见的实际大事,
    不需动议也可由君主发动公议)——君主发其上书于各官署下令议之——各署得
    将议决对策正式呈报君主——君主集重臣或全体大臣最终议决。若群臣所议一致
    ,君主也见识无二,则君主可不行朝会而决断;若群臣对策不一,则君主必得行
    朝会决断,而不能独断。此,议事制度之根本也。譬如目下诸侯制与郡县制之争
    ,既是国家根本长策之争,又是最具权力的两方重臣之争,牵涉既广,利害且深
    ,皇帝自不能当场独断,发下群臣公议,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稳妥方式。此等议
    事制度,是华夏族群在艰难生存中群策群力之遗风,弥足珍贵。然则,这一议事
    制很快就消失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并不如何瞩目,然却影响深远的大事。不
    久之后,我们将目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嬴政深感朝会之出乎意料,散朝后立即召进李斯王贲会商。
    李斯说,博士宫联具请行封建,意料之中不足为奇。战国末世改制,若没有
    诸侯制声音,反倒是怪事了。而老丞相王绾不事先知会,而突兀力主诸侯制,才
    是真正的棘手。王贲说,老丞相历来与闻决策,该当明白君上图治趋向,今突兀
    转向诸侯制,完全可能引发大局动荡生变。王贲深表赞同,补充说,此等动荡与
    其说迟滞郡县制推行,毋宁说为天下复辟者反对郡县制立下了一个新的根基,后
    患多多。蒙毅则以为,王绾突兀发难,很可能是受了博士们煽惑,未必是自家真
    心主张;其中根源,必是王绾自觉新政轴心不在丞相府所致。
    “不。三处须得澄清。”一直凝神倾听的嬴政轻轻叩着书案,“其一,王绾
    之举,绝非突兀。其二,王绾主张,绝非复辟。其三,王绾之心,绝非自觉权力
    失落。不明乎此,不能妥善处置纷争。”
    “君上三说,依据何在,敢请明示。”王贲一如既往地直率。
    “先说一。”嬴政顺手从文卷如山的旁案拖过一只早已打开的长大铜匣,拿
    出一卷竹简展开在案头,“这是《吕氏春秋》,两位可能不熟,廷尉该当明白。
    《吕氏春秋》明白主张封建制,而且是众封建,诸侯封得越多越好。王绾素来信
    奉吕学,未尝着意隐瞒。当此之时,王绾必感事关重大,而又无法说服我等君臣
    ,故联手博士,形成朝议对峙,逼交公议而决。显然,老丞相是有备而来。三位
    皆曰突兀,因由在于忽视了王绾的治学根基,似觉老丞相没有理由如此主张。可
    是如此?”
    “君上明察!”三人异口同声,李斯犹有愧色。
    “再说二。”嬴政指点着案头书卷,“王绾主张封建诸侯,基于治国学说,
    基于安秦之另一思路!而非基于复辟远古旧制,更非基于复辟六国旧制。此与当
    年文信侯根基同一。而六国王族、世族鼓荡封建诸侯,则是明白复辟。即或博士
    宫七十博士主张封建诸侯,一大半也是基于治学信奉之不同,也非世族复辟之论。”
    “君上明察!”
    “再说三。”嬴政又从旁案拖过一只木匣,拿出一卷道,“灭楚之前,老丞
    相曾经上书请辞,理由便是‘治事无长策,步履迟滞’。十余年来,老丞相勉力
    支撑,未尝一事掣肘,纵无大刀阔斧,亦绝非纠缠权力进退之辈。”
    “臣之指斥,草率过甚!”蒙毅当即肃然长跪,拱手如对王绾致歉。
    “凡此者三,决我方略。”嬴政对蒙毅淡淡点头一笑,继续道,“一则,唯
    其王绾有吕学根基,有备而发,两制之争当认真论争,绝不草率从事。二则,唯
    其老丞相博士等非六国王族世族之复辟,两制之争当以政见歧异待之;纵有后患
    ,届时再论。三则,唯其老丞相非关私欲,两制之争不涉国政权力。”
    “臣等赞同!”
    “君上方略至当。”李斯一拱手,心悦诚服而愧色犹在,“王绾之于吕学,
    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也!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根本在第二则
    ,即以政见歧异待之。既为政见之争,必涉吕学与诸家之道。此,臣之所长也。
    臣自请主力,与老丞相等一争是非曲直。”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春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然,此事至大,不能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我等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根本,务求全胜!”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
    眼睛都潮湿了。片刻默然,嬴政高喊小高子上酒。赵高捧来四爵老秦酒,君臣四
    人汩汩痛饮而下,顿时人人一身大汗,同声大笑一阵,便匆匆散去各自忙碌了。
    在嬴政君臣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激荡开来。蒙毅总司中枢,络
    绎不绝的消息都是“本署多以封建诸侯为是,以郡县制为非”。蒙毅非但备细阅
    读了每一份呈报进皇城的议治书,还亲自赶赴丞相府、上将军府、大田令府、司
    空府、司寇府、内史府、博士宫七大最主要官邸分别听了议治论争,终于对种种
    纷争大体清楚了。
    蒙毅对皇帝的禀报是:归总说,群臣议论多以封建诸侯制为是。其间情形又
    分四类。其一,丞相府与博士宫之议,一致以吕学为根基,认定封建诸侯为安秦
    大道。其二,大田令等实际治事官署,则多从经济民生出发,以为郡县制易于凝
    聚国力民力,易于农耕河渠之通畅,多以郡县制为是。其三,郎中、御史、太庙
    令、太史令以及诸多皇族大臣,则多从传统出发,认定封建制利于族群血统之稳
    定延续,故以封建诸侯为是。其四,上将军府与国尉府最为特异,由于王翦蒙恬
    皆不在咸阳,国尉府又一直由尉缭虚领而无实际长官,故吏员之议颇为别致:大
    多以郡县制为战时权宜之计,安定天下则当奉行封建诸侯制。
    “南北上书到了么?”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书、九原上书,刚刚到达。”
    “如何说法?”
    “王翦老将军力陈封建弊端,力主郡县制。蒙恬将军亦同。”
    “扶苏回来没有?”
    “皇长子明日将抵咸阳。君上,如此做……”
    “不怕。事关长远,教皇子们听听有好处。”
    “那,最好明令皇子们只听不说,持公允之身。”
    “不!可以说话。面对如此利害,一个毫无评判的皇子何以立足天下?”
    “君上,皇子们尚未加冠……”蒙毅欲言又止。
    “准时大朝,放开一争!”嬴政断然拍板,没有理睬言犹未尽的蒙毅。
    始皇帝元年五月末,事涉华夏根本的一场创制大论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除了王翦蒙恬与据守陇西的李信,顿弱姚贾等所有的在外大臣与已经有稳定
    官署的大郡郡守、大县县令,都被召回了咸阳。更有不同者,大殿内皇帝阶下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