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门风流-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接着方才是绸缎尺头衣料金银首饰合欢被褥等等,虽说装在四层红漆描金边什盒中别人看不见,但人们少不得互相猜测,个个都是面露殷羡之色,嗟叹这朱门大户的富贵豪奢。
虽说这一日张家人几乎都送到了大门口,但东方氏却装病躲在屋子里。杨氏在一旁连声安慰,她仍是气得无可不可,好半晌才憋出了一句话来。
“这添几样定礼也就罢了,可你看看,金手镯一对、金掩鬓一对、金俏簪两对、金压胜钱八枚……老太太倒真是一碗水端得平,和当初给超儿起儿这东西数量倒是相等,可这些金器的分量如何,大伙儿心里可都有数!”
PS:求推荐票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第二百九十一章 妆奁和赏赐
家世居浙东乡间,亲戚大多在江浙一带。虽说也是:t门第世家大族,但由于杜当初游历在外十几年,族中落井下石的亲戚多雪中送炭的亲戚少,未免让人生厌,因此裘氏那时一得到杜的讯息,索性将家中田产低价变卖给了那些虎视眈眈的亲朋,带着女儿和所有家人进京。最初在南京时还有亲戚上门打秋风,到了北京路途遥远,再加上杜之前下狱数月,门庭不免冷落,如今办婚事方才再次热闹了起来。
接了张家的定礼并请期的帖子,拟定了吉日之后,杜便亲自写了喜帖子送往各处,就连浙东老家的亲戚也都按规矩命人送去了喜帖。尽管他是劫后余生之人,但京城几个交好的同僚倒并不曾避讳,接了帖子便约好了齐齐登门道贺,少不得都带上了自家女眷。
“之前咱们还在说绾姑娘什么时候出嫁,想不到这一天竟是来得这么快!”
当初洪武朝沈家遭难的时候,杜家曾经很是帮了沈家一把,杜更是和沈粲有半师之分,此时沈家兄弟在前头书房说话,刘氏和周氏特意赶来却是为了给杜绾添箱。虽说沈家也是张偃大户,但家产多是田产,平日用度并不豪奢,此次只是聊表心意。两家凑在一块,送的是一对雕漆剔彩锦上添花纹样的十三格捧盒、一套官窑茶具和一只螺钿金钱柜。
裘氏深知两家家境,知道这些已经是耗费不菲,自是连连称谢。而和刘氏周氏同来的杨荣夫人郑氏送了一对鸳鸯绣枕和一个偌大的红木雕漆匣子,满心疑惑的她打开来一瞧,见里头是金光灿灿好些首饰,她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出言推辞。
见沈家》==家老爷为官清正,那点微薄俸禄当然置办不起这些。实话实说,这是前日打南京送到家里,据说乃是别人托成国公捎带的,明言这是给绾姑娘添箱,所以还请嫂子收下。咱们究竟比不上那些功臣簪缨大族的家底,可张家前头两个娶的都是高门千金,绾姑娘若是少了陪嫁,进门让人看轻总没意思。”
得知是南京送来的,裘氏大吃一惊,虽则是勉强收了,心中不免仍是忐忑。就在这时候,她又听到外头传来了一个声音,忙告罪一声出了门去,问明白是什么事情,她顿时愣了一愣。
喜帖才送出去没多久,老家的亲戚居然已经大老远地来巴巴赶了来,而且还带来了大件家具预备给杜绾添箱?当初那些人几乎让她们母女无法在乡间存身,如今怎有如此好心?
转眼到了八月初三,张起的婚期如期而至。由于张攸仕途正好,因此来贺喜的亲朋好友不计其数,流水一般的喜筵足足摆了五日,贺礼更是堆得犹如小山
婚后头一日,这对新婚夫妇拜见公婆长辈时,却流露出几许不自在,因是喜庆的日子,这点小节自然谁也不会在意,而之后新妇回门等等种种亦是办得热热闹闹妥妥帖帖。由于安远侯柳升在外甥女的妆奁中很是相助了一把,足足六十四抬嫁妆塞得满满当当,其中的摆设和金玉首饰俱是价值不菲,甚至比当初李芸的陪嫁更丰厚,东方氏自是万分满意。
尽管刚刚忙活完这场婚事,但张家上下谁也没空休息,都是卯足了精神应对下一场。北院旁边的小跨院早就修葺得整整齐齐粉饰一新,只等着新娘的陪嫁充实家具摆设。顾氏先头在大定礼时添了好些金器,如今便不再插手相助,由得孙氏忙前忙后操办,但每天仍是让白芳前去打听察看,除了关心一应用度规制,她隐约也察觉到了一些什么。
之前长房二房三房凑银子准备上南京打点地时候。张就拿出了三千两银子。如今张越成婚。张拿出来地私房也不少于这个数字。他当官不过才一年。之前虽说在外头仿佛也积攒了一些田产铺子。她也不曾过问。但仿佛不至于有那么多钱。
想归想。顾氏如今正是扶持三房地时候。自然也不会去深究那许多。只是坐镇家中。提点孙氏一些不周到不妥帖地地方。别地便听之任之。
一晃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宫中颁赐大臣。照例是武臣糕饼瓜果。文官御制新书。而到张府颁赏赐地恰是陆丰。吩咐几个小太监抬过东西。见今天来接东西地正好是张越。他便笑容可掬地说:“这里头地蜜瓜和糕饼都是赏赐给张都督地。但那边地什盒内乃是翰林院新近呈给皇上地新书四部。另关东所贡极品狼毫四支。还有皇上亲笔题字一幅。却是给小张大人你地。”
张越原以为是常例赏赐。此时听陆丰这么一说不禁颇为惊讶。如此非常例赏赐。按理就应该全家摆香案跪接谢恩。眼下这情形绝不符合礼法。正当他想要开口询问地时候。面前地陆丰却忽然走近了一步。
“皇上还有一番原话让咱家捎带给小张大人。
”他一
面轻轻咳嗽了一声,那声音又压低了三分,“皇上说'+初既然瞅着那文武两个字琢磨不透,今天就把文武两个字赐给你,你悬挂在屋中每日看看,好好琢磨琢磨其中深意!之前的论语虽说是抄了,但光会抄会背不够,得领会其中的意思!若有体悟,写成札子呈上来看!’”
说完这一句,陆丰倏地退后两步,旋即深深一揖到地,待直起腰后方才认认真真地解释道:“刚刚乃是公事,这一揖却是为了还小张大人你的救命之恩。咱家如今也没什么好报答的,只能传几个讯息。那幅字皇上写的是‘文武’两个字,写完之后还沉吟了一句‘文武相济’。
内阁小杨学士曾经提过是否将你和杜大人官复原职,皇上不置可否,只在事后嘟囓过一句,仿佛是说杜大人不贬,则封疆大吏人人仿效,倒是没提你的事。”
单单这些就足以让张越揣摩出众多信息,当下他连忙道谢,又亲自将陆丰一行送到了门口,自然是按照惯例发送。而卖了人情又谢了人情的陆丰上车之后捏着手中那个小荷包,亦感到今次没有白来——蚊子大小都是肉,况且,他这人情也卖得极其自然。
张攸晚间从左军都督府回来,得知今天送来的赏赐中竟然还有张越的那一份,心中不由得暗自纳罕。晚间去北院上房向顾氏请安时,他又关切地多问了几句,待得知其中有朱棣的亲笔题字,他脸上登时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容。
“皇上赐武官素来以锦袍兵器为多,赐文官多半是新书和文房四宝,墨宝几乎很少见人,你真是福分不浅!”因顾氏开口发问,他少不得又解释了朱棣之前几次赐过墨宝给谁,然后才说,“那墨宝既然是皇上专赐你一人,又点明不用谢恩,便先挂在西院上房中供起来,谨记要常常拂拭。只是奇怪,你婚事在即,皇上为何不题别的,偏偏写文武两个字?”
皇帝的意思是让仔细琢磨,而张越想了整整一个下午,心中已经有些头绪。此时听得这种说法,又见张攸蹙眉沉思满是关切,他连忙说道:“左右我的新官职差遣还没有着落,下个月之前也有闲,正好就此好好想一想。”
作为一个武将,张攸虽说并不缺乏心计,但他并不喜欢把任何事情都往复杂上想,由是张越这么一说,他就顺理成章将事情归到了这位侄儿缘法独到这一条上。只是想到上次的遍地金缎,这回的狼毫笔、新书和皇帝的题字,他不禁看了看弟媳,很是为张的好运嗟叹了一番。
养了这么一个不用操心的好儿子,他那三弟真是好运!
从前在婆婆跟前伺候,孙氏从来都是被忽略的那个媳妇,今天虽说不是头一次被人用殷羡的目光瞧看,她仍是感到心中涌起一股极大的满足。因而,即使是奉了顾氏安寝之后大伙儿一起出屋,听到东方氏在旁边嘀咕某些不忿的话,她也完全没放在心上。
回去的路上,孙氏忽然想起自己的兄长和堂兄提过张越成婚时必到,顿时有些为难。虽说一边是昔日不念亲情的大哥,一边是害得丈夫焦头烂额好一阵子的堂兄,但毕竟都是孙家人,她不可能将人拒之门外。忖度回房之后人多不便,她索性就在路上拉住了张越,吩咐跟着的丫头退开几步,将孙家人届时会来参加喜筵的事情说了,又说了一箩筐好话。
尽管张越对自己的两个舅舅几乎没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堂舅这种完全没听说过的路人甲,但既然母亲都说了,他总不好摆出什么冷脸来,因笑道:“舅舅们要来当然是无可厚非,娘到时候和老太太说一声就好,毕竟还要安排住处和其他。”
孙氏只觉心头大石落地,登时眉开眼笑道:“我就知道你最懂大体,毕竟亲戚也是脸面。如今我什么都不想,只希望未来媳妇赶紧进门。以前是爹娘帮着你,以后就要靠你媳妇了。”
与此同时,京城某处最赫赫有名的凶地,身穿大红缎纱袍的袁方正盯着手中的喜帖子发愣。虽说按理接着喜帖送上一份贺礼就能去光明正大赴喜筵,但他若是去了,只怕是千目所视千夫所指。只是,那孩子还能记着给他送喜帖,总算没让他白费心思。
一遍遍看着上头的良辰吉日,一遍遍看着上头的鲜明墨迹,最后他只能深深叹了一口气,将喜帖凑到油灯上,眼看它化作一团灰烬散落在地。
他是见不得光的,没必要坏了那孩子的大好前程!
PS:谁说先头那一章“皇帝翻脸如翻书”只是为了描写朱棣反复无常的?虽说是有名的屠夫皇帝,但如果只是屠夫,永乐也不会成为明朝在位超过二十年的皇帝之一,暴躁归暴躁,他又不是昏君……
嗯,继续求推荐票^_^(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第二百九十二章 迎娶
说民间有的是贪图聘礼嫁女儿的人家,但若是大户人T送来的定礼越是丰厚,陪嫁的妆奁也越是得花心思。杜当初和妻女一别十余载,如今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唯一的学生,即便是一向冷脸如他,此时也想尽心尽力。无奈他诗书文章固然精通,在人情世故上却难以指望,反而常常添乱,到最后裘氏不得不好言好语将丈夫劝走。
张家送来了三十二抬定礼,杜家这妆奁按理就得丰厚一倍,至少也得六十四抬。自从沈度沈兄弟和杨荣登门之后,不少接到喜帖子的同僚也纷纷派了家中女眷上门送礼添箱。虽说多少不过是一份心意,终究也凑了不少精致的东西。然而,最解燃眉之急的却还是浙东老家找上门的那几个亲戚,他们不但送来了整套上等花梨木家具,此外还有漆器、幔帐、被褥、门帘、衣料尺头,竟是包办了将近一半的嫁妆。
虽说这都是急需之物,但杜和裘氏都不喜欢无端欠人情,原本怎么也不肯收,然而,那几个亲戚都是打躬作揖百般求恳,有的说这都是家乡父老的一片心意,有的说当初不懂事占了杜家田产一直心怀愧疚,总而言之理由五花八门,到最后裘氏只好收下。
只是想到当初自己擢升布政使的时候也没见这么多亲戚,此次却来得如此及时,即使睿智如杜,心中也不禁颇感迷惑。
那一套家具显然不是一两天就能赶出来的,莫非是这些人早早预备下的?
到了催妆的那一日,张家由张超张起哥俩带头,又找了两个熟识的勋贵子弟,而万世节和夏吉最好热闹,这时节也装饰一新自告奋勇,再加上房陵孙翰,恰是凑足了浩浩荡荡八个人,一路杀到杜家,笑呵呵地送上了四个催妆盒子,里头不外乎是惯例的面食和肉食,其中少不得年糕和羊肉两样。
接了催妆盒子,杜家大会亲朋之后便开始发奁,沿途又引来了无数看热闹的人,小孩子更是跟在那些抬东西的壮汉后头撒欢奔跑。
等这浩浩荡荡的送妆奁队伍到了张府前头的一条巷子,却是张赳早就带着大批家人等在这儿迎妆,一路护送将这六十四抬嫁妆送到了张家前院,又一字摆开。
杜裘氏就这么一个女儿,妆奁自然是倾其所有。陪嫁中头两样就是裘氏到北京之后置办的那个田庄,此外还有城中一座三进院子。于是最前头那栏杆桌上少不得摆上了一块瓦片和六块彩纸土坯,紧跟着就是二十抬木器,其中既有从浙东送来的,也有裘氏自己预备的,从大梳妆台到硬木雕花多宝格,从圈椅到八仙桌,林林总总应有尽有。这之后就是器具摆设、妆品被褥、四季衣物鞋袜等等,俱是极其丰盛。
因妆奁乃是女方门面,都要揭开来供宾客瞧看观赏,所以外头杜家的一个下人一样样报名,张家的几个管事便揭开那些什盒盖子,当掀开那最后四盒金银首饰的盖子时,纵使是见惯了好东西的宾客们也不禁吃了一惊。
金玲珑簪子、金压袖、金累丝嵌宝掩鬓、镶珍珠金累丝宝钗,四样各两副金饰之外,便是珍珠箍、白玉镯子之类的珠玉首饰,式样虽说有老有新,终究是齐齐整整。就连特意到前院帮忙的几个管家媳妇也挑不出半点寒酸来,俱是在那儿暗自点头。
虽说明日才是正经迎亲。但按照规矩。今日张家就摆开了喜筵接待各方亲朋。此时在前院凑热闹看女方妆奁地人很不少。对于杜家竟能置办这样地嫁妆。知根知底地人无不在私底下悄悄议论。声音也渐渐提高了起来。个个都是兴致高昂。
“没见识。这还看不明白?那几盒金银首饰里头有不少是宫里地样式!”
也不知道是谁嘟囓了一声。这么一个说法很快传遍了整个院子。于是。那些聒噪地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