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风流唐帝国-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所以会因为盘剥太多而引发农民起义,主要是除了国家规定的税收外。地方官员还有其他摊派等等,再加上按丁纳粮的计算方式,还有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用其他种种手段,把将自己的赋税转嫁到普通自耕农头上。而官员与士子按照惯理都是不纳税地,随着王朝统治时间的推移,不纳税的人越来越多,这一部分人的赋税也同样转嫁到了普通自耕农头上。如此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让他们无法生存下去,为了活命。也就不得不揭竿而起了。
    李俨自然要避免这一点。他参照后世历史上的种种手段,采取了诸如“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等等手段。
    摊丁入亩的意思就是改变以前按照每户人口数目纳粮方式,改为按照每户人拥有土地的方式,再计算出一个每亩土地一般情况下能够打出多少粮食,按照十分之一地数目确定其纳粮数目。这样,丰年的时候多出来的粮食。归其自己所有,可以选择留着自己用或者卖掉。而灾荒年的时候,可能农民就会说一定的损失。不过,这样的年景,一般都会通过减免赋税地方式减少农民的损失。
    士绅一体纳粮就是免除官员、士子在纳税方面的特权。这一条李俨知道必然会引发大量的反对声浪,因此只在关中地区实施,在凤翔地区有限度的实施。关中地区被黄巢肆虐后,官员不是逃亡就是被杀,要么就是投降黄巢,逃亡的可以给他一个守土不力之罪。撤销其官职。后者的更不用说,直接被打成助逆叛党。总之是别想再当官了。而士子更不用说。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李俨以清剿黄巢余党的名义宣布对关中地区实施军管。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子们可没有胆子面对朝廷军队明晃晃地刀剑说个“不”字。
    总之新地赋税政策,在李俨的军队威慑下,加上那些关中因为子弟加入李俨军队而新兴地豪强对李俨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一改革措施进行得还算顺利。
    总之,在豪强力量不大的地区,李俨直接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大力招纳流民,将关中的肥沃土地分给他们。平均一个三口之家可以分得十亩土地。只要辛勤耕作,在新的赋税制度下,这十亩土地完全可以让这一家人步入小康生活了。
    为了与新的税收政策配合,李俨还从地方官员中收回了税收的权力。所有的税收,都必须由专门成立的直属于户部的税务司及其下派机构征收。同时负责农业税收机构的农税局也与负责商业、工业、贸易、海运等税收的机构商税局分开,两者不得相互干涉,也没有统属关系,同属于税务司的下属平行机构。
    新的税收政策也有新的税收利用政策。新的税收分配方式是:每年的税收收齐后,税务司下派机构将其中的百分之四十五留给地方,作为地方第二年的所有财政拨款。如果地方有属于国家级的其他建设项目,朝廷将会另外拨款,成立另外的相关组织部门进行,地方官员除了配合其工作外,无权参与其中的管理和决策。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与中央下派人员勾结一气贪污受贿的可能性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地方使用百分之四十五后,赋税解送到京后,粮食等实物赋税分别押解入朝廷建立的各大粮仓,货币赋税收入国库。其中的百分之五进入内库,以为皇家用度。
    除此之外,任何一个王朝中兴或者建立的时候都会施行的抑制兼并措施,李俨却并没有实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鼓励的倾向。虽然对于中国的古代王朝来说,土地兼并严重,将会动摇一个王朝的根基,但那前提条件是这个王朝并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力发展。
    事实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闲散社会劳动力加入。而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却阻碍了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土地兼并却正好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如果一个王朝的工商业发达的话,土地兼并并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比如说两宋时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但是繁荣的商业和工业,让宋朝仍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甚至如果没有外族入侵,很可能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现在大唐的情况,农业生产尚且不足,当然不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时候。所以现阶段李俨的政策更接近于传统的政策,给流民和破产的农民分配土地,鼓励农业生产。但他的种种政策,却已经为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开始悄悄布局,留下了后手。等到农业生产恢复之后,李俨就会引发这些后手,让土地大量兼并的同时,削减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得到的利益,将那些地主、财主的注意力吸引到工商业上来。这样一来,新的中国社会格局就将会形成了。而中国或许就能摆脱的那种轮回怪圈了吧。
第五卷 广明鼎革 第五章 官僚体系
    自从回到长安之后,李俨的事务就开始繁忙起来。wwW。
    从前他只是管理凤翔一地,有关的事务并不繁忙,但是现在回到了长安,他要管理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了——尽管这个庞大的帝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已经无法行使管理权的了。
    尤其是,由于凤翔本身的地域、人口限制,人才出现的几率不大,同是其他资源也有所不足。当时李俨以及他的一干近臣虽然对帝国日后的发展也拟订过不少计划,也对很多事情开始了前期的筹划。但计划也好,筹划也好,都毕竟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受凤翔本身的条件所限,没办法落到实处。
    而朝廷收复关中,李俨回到长安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关中地区是唐王朝经营数百年的根本重地,除此之外,从秦之后的历朝历代,除了偏安南方的朝代之外,其他朝代也都以关中地区为根本所在,对其的发展不遗余力。因此京畿一带的文化、经济发展程度都相当高。即使经过黄巢军的肆虐,其底子却仍在。人力、物力、资源等等都不是凤翔可比的。就算是以资源丰富而著名、从而成为了唐王朝的战略大后方、根据地的两川地区,也无法跟关中一带相比。所以自古以来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大秦王朝以关中为根据地,从而一统六国。而汉高祖刘邦,也正是先一步进入关中而奠定了战胜项羽的基石。就连大唐,也是首先占据了关中才拥有了逐鹿天下地资格和实力的。
    所以,在凤翔难以开展的计划,在回到长安后,却可以顺利的开展起来。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官员的培养计划。李俨对当今的官僚体系得不信任程度已经到了一个十分严重地程度。他认为现在的官员当然不能说没有能干、忠心地官员。但那绝对只是凤毛麟角的。除此之外,几乎整个官僚系统都已经从根子上烂透了。想想也是。现在的很多地方官员都是通过贿赂宦官而得到的官位,指望他们能够爱惜百姓、发展生产,能够对朝廷有几分忠心,那希望之渺茫就不用说了。
    所以,除了极少数官员之外,李俨准备对整个大唐的官员体系进行大换血。这样一来,新式的。符合李俨要求的官员地缺口,就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虽然李俨对官员的换血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推行的,但是这官员、吏员的缺口,还是相当大的。
    这就迫使李俨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官员的培养上。
    他知道,自己无论有多么好的政策,多么好地想法,如果没有一个如臂使指的良好官僚系统作为自己施政、传达命令的通道和实行者。那些想法和政策也都将化为泡影,甚至成为害民之策。几百年后宋代的王安石变化,原本的良法,因为不良官员的作为最后变成了害民之策,最终导致了变法地失败,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虽然政务上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他去关注、处理。比如说对军队的整编培养、对大唐局势的把握和对各节度使的分化瓦解、对更高更新科技手段和战争手段的研发、恢复生产等等,都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对官员的培养上。
    有了合适的官员,以上地一切都可以交给那些官员来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李俨地官员培养系统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在凤翔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开始地“凤凰涅磐”计划,但是这一计划刚刚开始,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小吏,虽然从政务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人是政府运行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政府的基础。但是他们的层次毕竟低了点。还没有资格登上政治舞台发挥力量,换句话说就是还上不了台面。毕竟政府的运行,固然少不了他们这些基础。也离不开那些高级官员。
    于是。参考后世的经验,政务馆一个新的机构随之诞生了。政务馆的想法。来源于后世的“干校”,也就是干部学校。可以说这个干部学校,就是培养官员的地方。在共和国早期,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培养出了无数的官员,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二十世纪末期,干部学校就成了太子党们镀金的地方或者是失势官员被冷处理的所在,而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其建立初期的功劳还是不可磨灭的。
    政务馆的体制,基本上是模拟后世的干校。其馆长,直接由李俨这个皇帝担任。其副馆长由郑畋兼任。
    在政务馆的基本规则下,有一条那就是政务馆的副馆长不得担任任何官职。已经担任官职的必须卸去自身所有官职方可担任。同时副馆长的任期为二十年。副馆长卸职后可以在政务馆担任名义上的教员,赐予一定爵位,由国家供养其生活,同时此后不得出任任何官职。这是为了防止政务馆副馆长日后当官的时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擅权弄权。毕竟在中国这样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作为帝国大部分官员的老师,他的影响力将可怕得惊人。如果还让他做官,只怕就会一手遮天了。这不是李俨想看到的。
    当然,在眼下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让郑畋来做副馆长这是权宜之计。而郑畋也聪明的对李俨表示,日后将逐渐卸下宰相的职务,培养新晋的宰相人才,在适当的时候卸去自己的一切官职,专心做政务馆的副馆长。
    政务馆地建立。对帝国的官场是一个相当大的震撼。因为根据新的政策,任何官员在上任前必须到政务馆培训半年以上。而调职、升职等等情况也无一例外的要前往政务馆接受培训。即使以宰相这样的高官也不例外。同时还要接受政务馆的考评。考评有三次机会。一旦三次考评都不通过,将会被撤职,同时以欺骗罪、渎职罪交付大理寺审查。其推荐、简拔他为官员地人都要负连带责任。
    这样一来,买官卖官的情况就可以杜绝了。同时那些走人情、开后门地情况也将会受到遏制。这就成了李俨澄清官场风气的第一步。
    作为另外一个官员培养计划,李俨同时也成立了“吏务馆”,专门培养小吏。培养有针对性的。有专业性的培养事务性小吏,实际上就相当于后世的公务员。古代的小吏任命是很混乱的。即是在朝政清明地情况下。小吏的任命也是相当不清晰的,有父子相承的,也有官员们一时兴起任命的,其他走后门、贿赂得职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个时候渎职、贪墨的官员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关注,但是小吏却不然。对小吏渎职地处理,虽然也有律法可依,但更大的程度上却完全取决于主管官员的心意。这些小吏本身又不入品。官员都算不上,因此他们的地位很不稳定,也很低。尤其是他们是很多官员事务的直接执行者,知道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稍有不慎就会被灭口。至于被欺压、被勒索等等地情况更是司空见惯。其生活环境相当黑暗。
    然而有了吏务馆之后,这一切就开始发生变化。以后,官府的小吏任命将不再由官员随心所欲的任命。担任小吏的前提条件是有“吏学馆”的毕业证书。在眼下,只需要长安一个“大唐吏学馆”就可以满足政府对小吏的需要。但日后小吏的需要缺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将在全国各地建立“州立”、“县立”吏学馆,培养小吏人才。大唐吏学馆对所有吏学馆培养的人才进行统一的管理、调配。其中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得在本地为吏(官员也有一个这样地规定)。各地吏学馆除了培养小吏人才之外,同时还负有协助本地政府对本地政府内小吏业绩进行评估地职责。而吏学馆除了接受大唐吏学馆的命令和指挥外,任何地方政府都无权干涉其正当地管理、教学活动。
    吏学馆的师资力量都是从各地调来得经验丰富、老到的积年老吏。他们经验丰富,不乏才干。由他们对学员们进行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把他们的经验保留下来,并加以流传。当然他们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是官场老油子,一个个老奸巨猾,不能让学员受他们这一方面的影响。这就需要依赖完善的政治教育系统了。实际上就是洗脑系统。对这些油盐不进得老油子或许不太管用,但是对那些年轻的学员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
    一切事业草创的时候,任务总是很繁重的。政务馆和吏学馆正是如此。李俨一人同是担任了政务馆和吏学馆的馆长。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名义上的职务,但是在人才还没有培养出来的情况下,他也只好自己亲自过问很多事情了。
    一个月来。他的事务之繁忙。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就连关于击败黄巢,用其首级献俘太庙。祭告天地与祖先的事情他都无暇过问。
    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献俘太庙,则是将二者合一的大事,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了。但是这些的重要,也只是对于那些深受时代影响的当时人,对于李俨这样一个来自后世的无神论者,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事情。即使他因为灵魂来到了唐代,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鬼神的存在,却也并不像当时的人那样对鬼神充满敬畏,顶多将鬼神当成一种奇妙的生命形式罢了。对于追求实际的李俨来说,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巩固自己的统治并为大唐日后的复兴奠定基础,远比那不过是走一个形式的献俘太庙更值得自己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