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国师-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是这么说,可是……”韩应龙眉头依然紧紧皱着。
孙升说的有些道理,皇上既然下了这近乎儿戏的旨意,就不会太过较真,最坏的打算,也就是白折腾一场,一切归零罢了。风险虽小,收益却高,也难怪孙升会这么积极了。
“恕愚兄愚钝,我实在看不出。同寿贤弟有什么必要这么做?即便乡党、师生的关系都不足为凭,但也尽可以从长计议,慢慢汰芜存精也就是了,何必又……”
“汝化兄,小弟有句话。不知当不当讲。”孙升有些迟疑。
“志高,你我之间,又有何不能坦言的?”
“冒犯了。”
孙升拱拱手,昂然问道:“汝化兄,小弟敢问,圣人之道究竟为何?是故纸堆中的条目章程。还是济世安民的心意手段?隋唐之时,先贤们创立科举,为天下寒门子弟打开了出仕报国的大门,于是有了大唐的盛世景象。”
“在当时,科举乃是堪比开天辟地的大变革,而如今,科举存在发展已近千年,以小弟之见,这项制度也开始走下坡路,到了需要求变求新的时候了。汝化兄,同寿贤弟的为人心性你都是清楚的,既然张阁老也认为,同寿应该站到前台来,而不是在宫禁中厮混,那么,稍微权变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韩应龙被吓到了。
他愣愣的看着孙升,用看着陌生人般的目光,脸上尽是不能置信的神情。大抵是才子惺惺相惜的作用,认识之后,两人的关系很融洽,称得上是无话不说。韩应龙万万没想到,友人温润的性情下面,竟然藏着这么多惊世骇俗的念头。
难怪志高和同寿这么合得来呢,这两人骨子里还真是象呢。
他沉默着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孙升的说法。世事洞明皆学问,读经史只是应试的手段罢了。
有明以来,功名两个字,将多少能员干吏挡在了朝堂之外,只能默默无闻,占据高位的,往往都是纯粹的书生,吏部谢丕,礼部顾鼎臣,都是很好的例子;反面的例子,桂萼,张孚敬都算是典型,这二人都算是能员,若非赶上了时运,本也是没有出头的机会的。
“不过,志高,你具体有些什么想法?”话说到了这个份儿上,韩应龙也不纠结了,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既然要做,就要成功。科举本身的技术含量很高,作弊的技术含量同样不低,刘同寿虽然走了后门,但也仅此而已,他终究是要在考场里走一遭的。
会试以策论为主,是对经史知识的综合应用,就算成功的夹带了小抄进去,也没什么大用,顶多算是多个心理安慰。经史书籍那么多,范例文摘也多如烟海,就算把浑身上下都写满了,又能抄录几何?九牛一毛罢了。
夹带这种低级手段,在府试还算常见,在会试,除非是那种久试不第,已经彻底丧心病狂了的举子,否则是没人会用的。
真正有用的手段是在考场里,和朝堂上。
考场里,就是孙升暗示刘同寿的,他们这些人可以帮忙。孙升和韩应龙都是有大才之人,一场考试,写两份笔迹不同,内容也不同的考卷并不为难,问题是如何传到刘同寿手里。
韩应龙这是第一次应会试,但他对礼部贡院却相当熟悉,江南文风鼎盛,这个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自然有传说广为流传。
那里的格局很利于监考,考生在单独的格子间内作答,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不能随意走动,除非刘同寿再来一次五鬼搬运,否则就算有人写好了赝品考卷,他也没法拿到手。
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些临场发挥的舞弊手段都很难奏效,真正立竿见影,卓具成效的,还得是从朝堂上想办法。
上面有人,考试不难,夹带之类的小手段都是浮云,若是能提前获知考题,就可以从根本上把问题给解决了,这也是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古往今来的大型舞弊案,用的也都是这个套路。
两个才子很严肃的讨论了一番作弊的问题,最后,孙升总结道:“所以说,问题的关键在皇上身上,若是皇上愿意,事情就大有可为。”
第169章 左右逢源
“好事还是坏事,关键,在于皇上怎么想。”
惶惶奔走了一整天,得到宫中的消息后,谢丕的情绪终于平复了下来。他放弃了到处拉同盟的打算,回到了自家的府邸,将党羽亲信召集了起来。
“二弟你糊涂了吗?这怎么可能是好事?夏言、顾鼎臣那些人连最基本的面子功夫都不做了,邵真人也有退缩之意,那小贼的势头之强,实是骇人听闻,皇上的想法,那还用猜么?若不是恩宠极隆,这么荒谬的奏疏怎么可能会通过?”
无论在家族内部还是在衙门里,谢家老大谢正都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他不擅权谋机变,读书也不见长,唯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他颇为方正的性情了。
若是放在隋唐之前,门阀之风尤胜时,这样的人倒不失为一个守成的家主,可在如今的大明,世家什么的,不过是新贵们往脸上贴金,装门面的说法罢了,顶多冲着百姓耍耍威风。在朝堂上就不怎么灵光了,自己没本事,单纯靠父辈的余萌,那是肯定走不远的。
好在他自己颇有自知之明,知道比不上自家二弟,将家事和外政都委任给了谢丕,算是个无力进取,也不拖后腿的意思。
事情总有例外,江南的变故中,谢家长房损失殆尽,惊闻噩耗后,谢老大当场就惊厥得昏倒,事后更是哭得死去活来,好容易才在谢丕的劝说下,化悲痛为动力。加入了报仇的行列。
开始倒还顺利,他四处找人哭诉,博取了相当多的同情分,刘同寿进京时的冷遇。与其说是谢丕运作得法,还不如说是谢正哭的足够给力。
但好景不长,张孚敬的乱入改变了一切,小道士奉召进宫,做法驱鬼,很快就将局势扭转过来,到了今天,更是给了谢家重重的当头一棒。
夏言等同盟军背弃。邵元节也是莫名其妙的来了个前恭后倨,本来已经接待谢丕入观了,可收到宫中的消息后,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只推说身体不适,便跑去闭关了。
如今谢家已是孤掌难鸣,而小道士则是水涨船高,往最坏里打算,说不定哪天小道士来个大变身。登阁拜相也未可知啊!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如今可是嘉靖朝,邵元节不就有个礼部尚书的头衔吗?
如果小道士通过了会试和殿试,那谁又能保证。他不会借机一飞冲天?
“大哥言之差矣。”谢丕摇了摇头:“首先,你要知道。邵真人在收到消息后,改变了态度。夏部堂他们也未尝不会后悔。先说邵真人,你想想,伴驾这么多年,说他手上没点后手,可能吗?眼见地位不保,他又岂能坐以待毙?他之所以改变态度,是因为小贼的威胁减弱了,他用不着拼命了。”
“减弱了?你指的是……”
“据我所知,重修交泰殿之前,对后续行动,刘小贼就已经有了全盘打算,他似乎有意炼丹,要全面跟元节争个高下。不过,有了这个插曲就不一样了,至少在接下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肯定无法两面兼顾,最终要有所取舍才行,如此一来,元节自然要观望。”
谢正点点头,他有点头绪了。
“此议一出,张孚敬和小贼的关系也是水落石出,两人定然有勾结,他煞费苦心的将小贼摆上台面,总不会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必然有所图谋!而他们图的,很可能就是……”
谢丕话没说尽,转而评论起来:“此意图虽荒谬,但也不是全无可能,既然有所图,会试这边,他们总是要尽力争取一下的,这样一来,他们就顾不上宫中了,元节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又怎么可能去搞破坏?”
“照你这么说,夏言他们也应该有些想法才对吧?”谢正想了想,又问。
“不错,张孚敬此举最高明,也是最失误的地方,就是他把小贼的功劳给兑现了,同时,他也把小贼摆在了一个当中的位置上。”
谢丕冷笑道:“可笑夏言自作聪明,还以为有机会拉拢小贼,殊不知对方与孚敬的关系已经密切至此。而皇上对他虽然还算看重,但比之孚敬,却是相差甚远,对皇上来说,这小贼就是一枚钉子,内可制衡元节,外可搅动朝局!孚敬老谋深算,信心十足啊。”
“原来如此,对元节来说,他的威胁降低,对外朝来说,他的威胁增强了,不过……”谢正一脸忧色道:“皇上若真是存了这样的心思,那这件事岂不是已成定局?”
“不然。以我之见,皇上应该更偏向于让小贼在宫中,而且,他也不会为了一时兴起,就冒着被士林唾骂的风险,为酬旁人之功,而火中取栗。小道士参加会试,情理上勉强说得通,若是有人强行阻挡,会招致天颜震怒,但仅此而已,能不能中,还是要看他的真本事的。”
谢正怒哼一声:“他一个没开过蒙的道童,哪里来的什么真本事?”
“当然没有,所以小弟才说,关键要看皇上的心意,若是皇上一意孤行,泄露考题给他,那自然一切休提,否则的话,小贼就只能在考场内想办法……”
谢正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你是说,他要舞弊?皇上会答应?”
“皇上会不会答应,小弟不知道,不过,小弟知道,皇上没那么好说话的,想要考题,他就得拿出更大的功劳去换。”谢丕眯着眼睛,眼光中流露出了一丝得意之情。
“可是,他要建功,看在元节眼中,那就是乘胜追击的争宠行为,元节不会坐视的,两边争斗一起,他即便能赢,一番手脚也是免不了的。其间,我等也不能坐视,要把舆论声势都造起来……”
“舆论?”谢正有些迟疑,“有用吗?先前……”
“此一时,彼一时。江南太远,谢家与小贼的争端又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细节,很难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所以始终有局限。今次小贼谋的却是科举,对天下的儒家子弟来说,这就是**裸的亵渎!张孚敬帮他把路铺好了,所以,舆潮不能直接反对他参试,那样容易激得皇上恼怒,但是,我们可以引导舆论,让世人关注考试的过程!”
谢正恍然大悟:“让他去与元节相争,即便得胜也不要紧,等结果出来,我等只需将消息放出去,便可引得士林众人群起攻讦,使得皇上无法随心所欲的泄题与小贼……”
“不错。”谢丕冷冷道:“想左右逢源?哼!里外不是人才是真的!”……)
p
第170章 奉旨办事
翰林院,这个大明最高学术机构,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清贵’二字。
身份尊贵,不须赘言,这里可是大学士的摇篮,除了给皇帝当儿子,天下间就没有比翰林更牛的潜力股了。
同时,翰林院的工作也很清闲,一盏清茗香四溢,万卷经史看不完,这就是翰林学士们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后世的一张报纸一壶茶,混吃混喝等下班,依稀有些神似。
当然,朝廷不是养闲人的地方,能享受被供起来当菩萨拜的待遇者,无非皇帝一人而已,翰林们终究是打工的,不可能一直这么悠闲。
其实翰林老爷们也不愿意一直闲着,在朝堂上闲着,存在感就会减弱,翰林们都琢磨着养望入阁呢,一直闲着可不是长久之计。只不过,那些寻常的琐碎小事,翰林老爷们自然不能屈尊降纡,只有可以在天下人,或者在皇帝面前露脸的,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朝政虽繁,可真正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却不多,经筵和科举,正是寥寥不多的出彩之事中,唯二能引起翰林们关注和热情的重要项目。
经筵,就是翰林学士们给皇帝讲经史,那是一个盛大的典礼,皇帝、百官,乃至勋贵,只有身份足够高贵,才能参加的一场盛宴!对主讲者来说,不但有利于增强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印象,而且还能在一群大人物面前刷存在感,是无比荣耀的一件事。
而科举就更厉害了。考官和考生之间,那是有师生的名分在的!一次三百多进士学生,这种好事哪儿找去?
尽管不是所有进士都能成大器,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仅仅因为一个师生名分。就死心塌地的甘附骥尾。但有了这名分在,这些人就算不是助力,至少也不会成为阻力,对于声望更是极大的提升,是求也求不来的好事。
不过,今年,情况却有了些变化。
迎接两位新科考官的,不再是艳羡和嫉妒。而是同情和怜悯,甚至夹杂了不少幸灾乐祸的情绪,连张璧和蔡昂自己,也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时不时的还会对视一眼,齐声哀叹。
“流年不利啊,居然摊上了这等差事,此番却是如何是好?”
“旁人或许很是为难,但对衡仲你来说。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吧?那刘道长若真能金榜题名,不是比白鹿、白兔什么的更祥瑞么?衡仲你只需仿前例,再献篇《瑞寿赋》献上,必能使得龙颜大悦。”
“唉。都什么时候了,崇象兄你还有心思拿小弟打趣。你难道不知道?外面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了,士子们群情汹汹。一个不好,大祸就在眼前呀!”
先说话的是侍读学士蔡昂,他是直隶嘉定人,自正德九年考中进士后,在京城已经呆了快二十年,可情急之下,还是把乡音给带出来了。
嘉靖的喜好带动了大明官场的习气,这几年,各地都有祥瑞献上。
嘉靖十一年,四川巡按献上了一只白兔,礼部请翰林学士写诗庆贺,其中以蔡昂的诗句为佳,甚得嘉靖的嘉许。第二年,河南抚臣又献了一只白鹿,嘉靖命诸文臣写诗赋庆贺。蔡昂便写了一篇《瑞鹿赋》,古博典丽,博得了头彩,一时间也是脍炙士林。
无论相熟与否,常有人拿着这个说事儿,关系好的是打趣,关系不好的则是带着鄙夷,蔡昂从来都是一笑而过,世风如此,连礼部尚书都那么积极,他又有什么挂不住的?
但这次不一样,事情涉及到了科举,已经触及到了士人们的底限,他们两个就像是被放在了火山口上,一个处理不当,就会是一场灭顶之灾。到时候皇上和小道士会怎么样他不知道,但他可以肯定,对他和张璧来说,这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