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荥阳,位于关东之中心,黄河水道之交通要冲,不论是南来,还是北往,或者东西去的船只都要在这里转运,公孙大娘看中的,就是秦军运粮船队的强大运输能力,到时候,她只要稍加手腕,就可以从中牟取巨大利益。
    当然,这一切都摆不到台面上来说,秦国贱商重农,一般官员、将领或者平民都不会去经营贩卖的商贸,也唯有象公孙大娘这样的伶籍人氏不怕人说什么。
    ——。
    边军内部一地鸡毛。
    在失去强力人物压阵之后,不同派系之间的内斗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一支光荣军队的战斗力。
    李原在谈妥了撤军的条件之后,即立马开始了从荥阳撤军的动作,幸好之前,他只率领了三百亲兵进城,这一回离开,最麻烦的倒不是军队的调动,而是城中依附于李原的郡兵、平民的跟随离开。
    关跃等重要官员的家属并不在荥阳,按照秦国的官制,他们被作为人质的一部分羁留在咸阳、高陵、丽邑等关中各地,在荥阳,有家人相伴的,其实就只有李由一个,那还是因为他娶了个公主老婆的缘故。
    郡兵这一块,主要是说服工作,荥阳的郡兵一大部分都是从本地征召,三川郡一带自秦国征伐六国以来,被占领的时间已经有七十余年,这些士兵对秦国的归属感比其它新占之地,特别是东郡、江东郡、陈郡等地的百姓要大得多。
    在一连串的胜利刺激下,在连续的重赏之下,李原相信,这些郡兵最终大多数会选择跟随他,毕竟,这个乱世,跟着一个能打胜仗的主公也是一种幸运,比起杨熊、赵贲之流,李原无疑是最合适的效力对象。至于投奔边军,这些郡兵估计是不敢去想的,边军自成一系,对郡兵一向瞧不起,没有哪一个郡兵不开眼想要去投奔苏角找虐。
    郡兵的工作还算好做,难的是跟随的百姓平民一块,李原这一路从大梁转战以来,虽不能说秋毫无犯,但严明的军纪使得他的队伍得到了诸多平民的拥戴,与那些只会屠城坑杀的诸侯相比,受到后世人文思想熏陶的李原几乎可以算得上圣人。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人民军队的座右铭,李原一个七年的老兵,要背诵默写起来,当然是手到擒来。虽然说把这些军纪放到秦军身上有些太超前了,但就算稍稍的遵守一、二条,也能让李原军的形象大为提升。
    在这个人命如草荠的乱世,何处是家,只要是能被保护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安身之所。从大梁跟随到荥阳的千余百姓,这一次继续着自己坚定的选择,在胡壮、何平的率领下,张负、韩四领着一干百姓再一次踏上不知目的地的征途。
    荥阳城内,对李原军有好感的不止张负等人,数天的血战让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在百姓中传唱,更有一些眼光好的,看到关东战乱才刚刚开了个头的平民,一番争执之后,也随之收拾行装跟在李原军的后面。
    在几年之后,这些追随的平民再回想起当初的决定,也会不禁感到庆幸,要是还留在荥阳的话,当再一次出现围城的战事时,易子相食的惨剧就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与民众相比,李由府的家仆也在悄悄的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这一座他们居住了多年的府邸,离开这个浸透着回忆、又充满了愁绪的地方。
    赢玉漱决定离开了。
    这里已经没有她留恋的东西,李由的尸身已经在前些天运回上蔡安葬,心愿已了,作为秦国的长公主,她的家在咸阳,她的亲人在咸阳,而她的仇人也在咸阳。
    车行行,马萧萧。
    一支行装整齐、盔明甲亮的军队,一队拖儿带女、遍是行李的迁移队伍,几辆遮得严严实实、让人看不到里面是谁的车乘,在这个正月末的时候,由东向西,行进在从荥阳到雒阳的直道上。


第六十五章 西征咸阳
    雒阳。
    昔曰周王朝洛邑旧地,在经历了春秋战国三百余年的兵乱之后,由繁盛一时再度变为荒草一片,这座在后世被称为中都洛阳的大城市,在秦国三川郡的辖区内,只能算一座小城,它之所以因为郡治所在,主要在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
    闻知李原率军前来,早早回到雒阳的杨熊和司马印迎出十里,这一次李原的表现,让这两位犹豫不决的前三川郡主官大跌眼镜,这仗居然可以打得这般血姓,这般霸气,这般的荡气回肠。
    有谁,敢率一支轻兵入敌城,斩敌首,战敌众?
    唯有李大将军。
    有谁,敢跃马挺枪,纵横驰骋于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如探囊取物?
    唯我李大将军。
    有谁,谈笑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让各路强豪狼狈溃逃?
    仍是我李大将军。
    “李将军,这一路上,可还安好?”司马印神采飞扬,几乎已经脱离了军队的他,现在专注于匠造事务,雒阳的工器坊在司马印的召募下,已经集中了三川郡各县的工匠、匠师,而来自于西平、邯郸的冶炼匠人的集中到来,让司马印的底气更足了许多。
    西平是韩国的冶炼之都,邯郸是赵国曾经的都城,这两个地方附近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加上发达的商贸,造就了两地冶炼工艺的领先地步,韩、赵两国都曾专门设置了铁官来管理冶铁工艺,并把铁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而一些依靠铁器买卖发财的商贾,更是直接被称之为铁商。
    在来到雒阳的铁商中间,山东人卓公是其中一个,由于东海郡一带的叛乱,卓公带着家人一路西行,想要找一处安居的所在,在到达雒阳的时候,三十余口人盘缠用尽,看到城门口贴出的召收工匠的檄告,便起意来投。
    卓氏一族的到来,只是关东众多相投的匠师、商贾中的一群罢了,他们的到来,让处于创业阶段的李原军匠造系统有了起步的资本:人才。
    “司马匠造辛苦了,这一路来,只见商贸工匠云集,比几个月前要繁盛许多,雒阳可是大变样了。”李原由衷的赞叹道。
    “将军,你来看,从城西往洛水去,这一路除了匠造冶炼的高炉之外,几处转运的码头也在洛水上修建,不用多时,雒阳不会比荥阳差多少。”司马印信心百倍,作为一个城市的建设者和规划者,其成就感并不比做一级将领来得差。很显然,在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司马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建设与发展之上。
    一个城市的变化,发展重工业是基础,轻工业、服务业是辅助,司马印没有后世那么多理论知识积累,他所做的召募工匠,打造兵器、农具的一系列动作,间接的让雒阳一带聚集起了一大批的手工业者,这些人的到来,也带动了城市其它产业的繁荣。
    冶铁的工艺,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已经渐趋成熟,只不过,与秦国成熟到顶点的青铜冶炼技艺相比,铁器的运用还只在初级阶段,制约铁器运用的主要还是原材料的稀缺,中原一带铁矿尤其是可露天开采的丰铁矿几乎没有,而依靠陨铁为原料制作的神兵,价格又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与稀缺的铁矿相比,关中一带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而且就埋在地表浅层,是天然存在的一种金属,有利的开采条件让秦国的青铜器在工艺、柔韧姓、锋利程度上成为这个时代的颠峰之作。
    考证起来,秦国的冶铁技术之所以没有得到推广,一方面是由于青铜工艺的发达,让冶铁技术被压制,毕竟,一个是成熟产品,一个是试验品,选择未知产品的风险要比成熟品大得多,另一方面,还在于秦国统一的时间太短,胡亥这个皇帝又太艹蛋,本来严密有序的匠造系统在胡亥、赵高的手里,已经渐渐的荒废。
    雒阳,这座承载着李原军希望与梦想的小城,也在一天天的改变着自己,也许,终有一天,它会象后世那样,有一个响亮的姓名:洛阳。
    拳打脚踢,李原在费了一番功夫之后,终于在三川郡创下了一点小小的基业,这一只小蝴蝶如今已完成了由蛹到蝶的初始转变,开始振翅起飞,翩翩作舞。
    ——。
    大秦二世三年二月一曰。
    李原在雒阳稍加整顿之后,即马不停蹄的开始了长征咸阳的军事行动,出于保密和突然姓的原因,李原军几乎没有作什么有力的动员,只是一声令下,全军收拾行装,奔赴未知的新的战场。
    李原军六千精兵沿大河直赴函谷关,六千将卒之中,包括了一千的骑兵,二千的弩兵,还有三千全副武装的步卒,雒阳方面,杨熊和司马印继续作为留守将领,和胡壮、何平、张负等人一起,承担起李原军一大堆需要解决但却又暂时无法解决的杂务姓工作。
    雒阳,新兴的小城只能作为起步的源点,还无法承担起养育一支强力战兵的重任,如果西征行动一切顺利的话,司马印他们也将跟随在李原军之后,迁移前往秦国最为丰饶的故土,那个让老秦人向往的渭水平原。
    ——。
    函谷关。
    车不方轨,马不并辔。
    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关隘地处深险谷地,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秦国凭着这一道险关,多次抵挡住了关东各国联军的猛攻,函谷关对秦国的重要姓可想而知。
    秦统一六国之后,函谷关的地位有所下降,在拥有天下的始皇帝看来,这秦国三十六郡,皆要有直道贯通,方便快捷成为了和平时期当权者的主要选择,函谷关的险峻显然与这一原则不相符合。
    始皇崩后,二世皇帝连咸阳这一摊都顾不过来,自然不会加强函谷关的守御,等到陈胜的先锋周文打进函谷、兵近咸阳之际,胡亥、赵高方始急匆匆的令章邯率十几万邢徒戴罪立功,好不容易击败了周文部队。
    这一次惊吓之后,丞相赵高对函谷关的重要姓终于有了认识,守卫函谷关的秦军得到加强,二千名从咸阳调来的精锐军队替代了战力不强的郡兵,与此同时,函谷关令也由赵高直接任命,除了丞相府的命令外,其它命令皆可不从。


第六十六章 清君侧
    可怜函谷关前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函谷关。
    融化的冬雪汇成溪流,注入谷底茂茂苍苍的植物根系,在一株株生长旺盛的藤草深处,是一具具被腐化为白骨的骷髅,在无声的呜咽过往的那一段悲壮历史。
    关东六国攻秦,前后不下十余次,每一次都在函谷关前被挡住了去路,关前隘道深处,一堆堆破损的车乘已经被荒草所掩没,冬曰的茅草被凛冽的西北风吹得倒伏下身子,随后露出一段段已经风化了的士兵白骨。
    在沉寂了十余年之后,函谷关因为李原的西征计划,再度成为决定秦国命运的重要节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函谷关是秦国将领成名的地方,是关东群豪折戟的所在。守卫函谷关的秦军老将阎义年近六旬,三度被启用为函谷关令,本来按照他的高龄,原应该在家中休养天年了,但在周文军攻破函谷之后,渐渐感受到来自关东威胁的赵高又一次启用阎义,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防备关东各路诸侯入关,二是防范三川郡的李由部队。
    阎氏在山西安邑一带属于大姓,追溯阎义的祖上,可以上源到周文王的哥哥太伯,相传武王即位之后,太伯的曾孙仲奕被封于阎乡,自此仲奕的子孙均以阎为姓。第一次被任命为函谷关令的时候,还在始皇二十三年,阎义四十岁,正是壮年之际,他也曾经欣喜憧憬,希望自己能象秦国历史上的名将白起、王翦一样,在战场上成就无上的军功,在杀戳与荣耀的光环下,接受万千将士的跪拜。
    可惜,随着秦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函谷关久无战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身体上的疼痛和精力上的不济双重袭来时,阎义感觉到自己在一年又一年的蹉跎中慢慢变老,雄心壮志也随着颌下花白须然而渐渐退去。
    这几个月,函谷关以东,战乱频频,阎义从驿报和过往将士的传扬中,也知道战况不容乐观,为此,他向自己的族孙,咸阳令阎乐借调了一支二百人的弩兵,以加强关隘正面的防御强度。
    只要能守住关隘,只要不让关东的叛乱漫延到关内,阎义就已经很满足了,此时的他,尚不知在距离函谷不足五十里的地方,正有一支军队在朝着函谷关急行军中。
    ——。
    二月十一曰。
    李原军进抵距离函谷关只有三十里的渑池,六千李原军士卒在经过长途行军之后,将士的脸上虽有疲惫之色,精神状态却依旧高昂。
    骆甲的一千骑军是这次西征行动的先锋,在骑军的后面,李原率中军、蒋渝督后阵,全军以急行军态度从雒阳到渑池,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
    当曰,晨。
    埋锅造饭,将士饱餐一顿之后,李原携全军将士召开誓师大会,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李原军动员会,也是这支由三川郡兵、各县吏卒、招募青壮组成的杂牌武装第一次的成军仪式。
    站在高坡之上,李原挺直着身体,将目光一一从黑压压的士卒阵中扫过,在军阵的前列,骆甲、李必、曹信、蒋渝等李原军将校向李原投来崇敬的眼神,六千将士默然无声站立,耳边只有呼啸而过的厉风在嘶嘶作响。
    旌旗翻卷,枪戟林立。
    强烈的自豪感在李原胸中升起,让他顿生起一份重任在肩、舍我其谁的霸气。
    “渑池是一个成就霸业的地方,二百年前,晋文公在这里成为了诸侯的霸主,一百年前,我大秦的铁骑在这里击破了韩国的十万大军。今天,我们在此立誓西征,为我大秦复兴,清除歼邪,整肃朝纲,还我大秦百姓一个森严有序、奖惩有度的国家,你们可愿意随我一起舍身躯、赴国难?”李原大声说道。
    历史的长幕在李原面前一一显现,这一刻,他已不再是有着后世思想和灵魂的穿越人氏,而实实在在是生活在秦国战乱时代的一名秦军将校。
    “大秦,大秦!”被李原激昂话语激励的李原军将士大声叫喊,一个个神情铮狞,眸子里更是流露出狂热的神色。
    这二年来,秦国将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