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明史-第5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关法令,直接被征召,为军队服务。设想一下,近万艘的商船所能运送的军队,战争物资有多少?而当时,帝国的商船规模,仅仅以数量计算,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五倍以上。如果以运输能力计算的话,都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十倍以上了!
另外,帝国所有商船上的水手都是帝国海军的预备役官兵。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关的预备役制度,只是设立了一个统一的预备役司令部。不过,大部分的商船船员都是优秀的水手,如果帝国政府下达了征兵令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成为优秀的海军官兵,加入舰队,为帝国征战!
显然,帝国海军的强大并不仅仅是因为帝国政府,以及帝国皇帝的支持。从根本上讲,海军与陆军的差别,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海军到底有多强大,这其实是由其海上利益决定的,这个规律,在任何地方都实用。比如,当时欧罗巴的众多国家中,荷兰人就是依靠海上商业起家的,所以他们的舰队在当时是最强大的。另外,英格兰人需要依靠海洋生存,而且是一个岛国,其海上商业的利益也很大,所以英格兰的舰队也是很强大的。相反,如同法兰西,西班牙这类的国家,乃至神圣罗马帝国,都有着超过了这两个国家的实力,却没有最强大的海军,因为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在陆地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毫无疑问的,在朱祁钰时代之前,明帝国的利益也是在陆地上的,北方的威胁,让明帝国已经无暇他顾了,哪还有实力来发展海上力量。同样的,禁海政策也扼杀了帝国商人在海洋上的利益,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帝国进入海洋世纪。而在新政推广之后,蒙古被帝国击败,并且被帝国吸收了之后,帝国商人的脚步开始迈向海外的时候,海洋利益已经成了帝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而正是在利益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帝国商人,百姓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并且纷纷“下海”,捞取利益。在这一影响下,帝国不但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拥有的了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船队,而且,还为了保护帝国的海洋利益,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当然,对于实力原本就是世界第一的明帝国来说,“下海”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而且,这只是数百年的海洋世纪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相对而言,帝国的陆上交通系统其实并没有海上航线那么重要,不过,这却更引人瞩目,而且是最受到关键的事情。可以说,朱祁钰在让帝国休养生息的这五年时间里,帝国耗费最大的工程并不是杨天奉与顾成林两人的远征,而是帝国的道路建设工程。这一工程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因为牵扯了很多国际问题,而导致倍受关注。
如果说,海上航行的关键是建造船只,并且派遣探险队寻找更合适的航线,开辟更多的航道的话,那么陆上道路系统的建设,就是在已知的世界范围之内,建造出能够到达陆地上每一个角落,并且将每一个地区都连接起来的,浩繁的道路网络。“网络”这个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了这里。当然,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数百年之后,这个词还会有另外一个意思,而且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意思。
建造道路系统可以说是帝国固本的重要政策,而且是关系到未来数百年帝国兴盛的重要工程。后来,帝国首先建造铁路系统,并且不辞麻烦的建造全新的铁路交通网络,也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在火车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之下,公路交通网络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也是当时朱祁钰最为重视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水利工程以及港口系统工程)。而在这三个巨大的工程之中,道路系统工程无疑是最为困难,也是耗费最大的一个!
建造道路本身要具备两个基础条件。一是人力资源,二是工业基础。当时,帝国已经生产出了第一种水泥,并且开始全面应用到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上来。可以说,水泥的出现,给帝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后,钢筋混凝土地出现,更是让帝国在建筑,水利工程,道路等方面将给帝国带来更多的好处。当然,在这两个要素之中,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修建出世界上最庞大,也是最浩繁的道路系统来!
按照朱祁钰的规划,帝国的道路系统西达白羊王国的都城。北达大草原北部最为偏僻的草场,南到中南半岛南端的狮城,东至北洋的出海口。整个道路系统呈现五横五纵的形式,这还仅仅只是十条主干道,而在这十条主干道之外,还有难以计数的辅助道路。仅仅只计算这十条主干道的里程了达到了二十五万里,如果算上辅助道路的话,总里程将超过一百万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将这些道路全都连接起来,并且拉直了的话,足以绕地球赤道十二圈了!
显然,要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人力资源是不行的,而且在大量机械工具出现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人力。当时,帝国其实已经开始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修路技术了。比如,使用炸药爆破,来减少人力使用量。另外,通过在沿途各个重要地点建立小型的炸药工厂,以及水泥工厂来减少运输的麻烦(当然,这得根据实际的情况,特别是水力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不过,人力还是最为主要的,而帝国依赖的,正是日本的劳动力资源。
在日本战败之后,上杉谦信的幕府与帝国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与协议,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协议就是,在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二十年之内,可以用人力资源来支付战争赔款。后来,这几乎成为了日本向明帝国支付战争赔款的主要方式。在最初的几年内,日本已经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劳动力,而且基本上都是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后来,在朱祁钰制订了帝国的道路修建工程计划之后,明帝国开始更大规模的从日本获取劳动力。仅仅在这五年之内,日本就向明帝国输出了两百万的劳动力。不过,这些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了不少,其中包括了不少十三岁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年,还有年龄超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以及大量身体比较健壮的妇女。不过,不管这些劳动力的素质如何,毫无疑问的,这些人,正是明帝国能够在二十年之内完成一项世界奇迹般的庞大工程的主要动力。
当然,五年的时间其实是不够的。道路修建工程不但贯穿了整个朱祁钰时代,而且还一直持续了数百年的时间,不过,这其中最初的二十年却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二十年之内,日本至少向明帝国输出了超过八百万的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用来修路的。这也许算得上是日本人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吧。而在这二十年之内,朱祁钰规划的十条主干道先后完工,这为帝国后来修建辅助道路打下了基础。即使是在数百年之后,这十条主干道仍然是帝国道路交通的基础!当然,在修路方面,除了人力,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的贡献了。
在水泥出现之后,它就成为了修路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当橡胶轮胎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改善道路品质成为了提高运输能力,速度的关键因素。以前那种用碎石,或者是石板铺设的道路已经落后了,这些道路不但质量差,而且成本高昂(石材的开采成本在水泥大规模生产之后,就已经超过了水泥的生产成本),难以维护。因此,修建水泥公路成为了重点。当然,除了水泥之外,钢材等重要原材料的生产简直就是在考验帝国的工业实力!
当时,修一段长十里的公路(朱祁钰定下的标准是能够供四匹马车并行,这也成为了帝国后来修建公路的基本标准。只不过,马车变成了汽车),需要耗费水泥二十万石,另外,需要铺设路基的碎石十五万石,加固路基的钢铁五万石左右。以此为标准进行计算的话,修一条从帝国京城到白羊王国都城的道路的话,那么需要超过七亿石的水泥,五亿石的碎石,以及近两亿石的钢铁。而在景泰十五年,帝国的水泥产量是五亿石,钢铁产量是十亿石。就算不把开采碎石需要的人力计算在内,那么,以帝国这一年的原料产量来计算的话,都无法满足这一条道路的修建要求!
当然,帝国的工业实力是在迅猛增长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的水泥产量就达到了十五亿石,钢铁产量达到了十三亿石。显然,带动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帝国国内的巨大需求。二十年内,帝国修通了十条主要干道,这些道路需要的材料,就足以让帝国的工厂全力生产至少十年(以景泰十六年的水泥,钢铁产量为标准进行计算)。当然,这还没有包括在其他方面,比如港口建设,城市建筑等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了。
当然,修建道路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看管以百万计的日本劳工,就需要帝国至少动员近二十万的军队(预备役部队),而这些军人的福利待遇让政府的军费支出增加了很大一块。安置数百万日本劳工的生活也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当时,帝国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海外劳工部,来管理这些日本劳工(后来,明军俘获的战俘也由该部门负责管理)。不说别的,在景泰十六年,帝国所雇佣的日本劳工就已经达到了三百八十万,而要满足这三百八十万日本劳工的最低生活保障的话,那需要多少粮食呢?以当时每人每年消耗谷物六百斤计算,每年,帝国就要在这些人身上花掉至少两千三百万石的粮食,而当年,帝国的粮食产量才五亿石左右,就算是满足帝国百姓需要都还有所欠缺。为此,帝国一直在大规模的进口粮食。景泰十六内,帝国进口的粮食达到了一亿七千万石,几乎将所有附属国出产的多余粮食都买了回来!当然,随着后来帝国水利系统的完善,以及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帝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粮食短缺的问题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朱祁钰当时所订下的道路修建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壮举。在景泰十九年(政治改革的第五年)时,十条主干道中,连接到帝国京城(北京)的五条道路的国内部分已经基本上完工了。以前,罗马帝国的人曾经说过,条条大陆通罗马,而现在,却是条条大路通京城。而京城道路系统的直接受益者,自然是帝国的百姓,还有那些帝国的大资本家!
新明史*第十五卷 再上征途 第
没有任何人会反对,在明帝国崛起的过程中,工业是其主要的动力,甚至很多人都认为,明帝国能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并且将这个头衔保持了数百年之久,甚至还有可能保持数百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明帝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
相对而言,在景泰十四年到景泰十九年期间,也就是朱祁钰在帝国修养的这五年时间中,朱祁钰本人对工业的重视并不够,或者说,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一些基础性的事务上去,而没有太多的为工业发展指明方向。不过,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同时,是帝国工业由萌芽走入了正常发展的关键五年。很多人都认为,这五年是明帝国工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五年。而且,这五年中,明帝国工业产值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从帝国建立,到景泰十三年之间的这几十年国家总产值之和!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明帝国全面向工业国家过渡的最为重要的五年了!
明帝国的工业能在这五年时间里得到全面的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此之前,朱祁钰为帝国的工业资本家扫除了发展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特别是为大工业资本家腾出了发展空间来。寡头商人集团的倒台,柴氏家族的没落,这些都给庞大的新兴工业资本家阶层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巨大的国内市场,利润更为丰厚的海外市场,让帝国的工业资本家终于能够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步入黄金发展阶段了。
其实,从一些数字对比中就能发现这五年中,明帝国的工业发展到底有多么的迅速了。景泰三年,明帝国正式全面推广新政,鼓励发展工业与商业。到景泰十三年,在这十年之中,明帝国的工业产值翻了五倍。比较具体的数字是,景泰十三年,明帝国的布匹产量为一千五百三十万丈,钢铁产量为五亿石(当时。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最为重要的两个数据指标)。而到了景泰十八年,明帝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在景泰十三年地基础上增长了十倍,其中布匹产量达到了一亿三千万丈,钢铁产量达到了二十八亿石。另外,纺织工厂,钢铁冶炼厂的数量也比景泰十三年增长了近八倍!
当然,从这些数据上就完全看得出来,在“黄金五年”中,帝国工业的发展速度是之前十年的四倍以上。当然,仅仅进行数字方面的比较是无法完全看清楚这个时代的具体特征的,一些细节方面的体现其实有着更为巨大的含义。
当时,最重要的工业技术有三样。一是机器,二是金属冶炼方法,三是化工工业。而这三样可以说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而正是在这“黄金五年”中,帝国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全面的完善,特别是在《帝国专利法》出台之后,帝国的工业发展得到了一种新的动力,而且各大资本家也更乐意将钱投到研发之中去了!
《帝国专利法》是世界上第一部以保护技术专利而出台的法案。在这部法案出台之前,帝国虽然已经有了“专利”的这个概念,但是却没有任何保护专利的措施。当时,很多工业技术并没有得到应有保护,往往是某一种技术出现之后,各家工厂都全部采用,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资本家,特别是小资本家乐意接受现实。利用其他人的发明来进行生产,而不主动进行发明。显然,这将让工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在整个工业时代,发明是最为关键的动力,只有对发明的重视,才能带来新的技术,也才能让新的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才能推动工业的发展。显然,如果所有的资本家都认为可以从别人发明的专利获取动力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