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4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那里。
这个政策对于大宋稳定北方统治,加强北方国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统治那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人口数量,通常办法便是移民,可是以这个时代人们的观点移民又谈何容易,就是在千年以后王静辉所知道的三峡移民也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更何况现在乡土观念非赏重的宋人了。这近三万老兵连带家属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连续几批下来更是让大宋统治高层都要乐翻天的人口数量。
当然这项政策不过是大宋朝廷无意之举,就连高层官员自己也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不过这么多老兵留下来等待朝廷的安置,考虑到这里是草原,生态环境远比中原要脆弱的多,王静辉也提出了种种建议,包括牧场轮放制、栽种树木等等。不过在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办法便是有组织的来开发西京道广阔的草原,要不然放任发展的话,搞不好数十年后这里变成一片荒漠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毕竟西京道北部就是沙漠。
不过王静辉向大宋朝廷所提出的建议便是建立商行,就像厢军屯田方式一样引入大宋商人的投资。毕竟朝廷只提供了草场的许诺,这西京道这么大也不会装不下他们,商人的前期投入会让这些转业兵在初期的时候生活上会轻松许多。由商人提供资金为这些转业兵提供种子、牲畜、农具等等初期生活物资,而等到收获的时候当初投资的商人可以优先以低廉的价格购买,这也省去了转业兵的销路问题。这个解决方案对于朝廷、商人、转业兵三者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大宋朝廷对此也颇为重视,筛选能吏来妥善处理这件事情。
枢密院和政事堂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更多的是国防安全,王静辉则对这些“定居点”的安全考虑更多一些,毕竟这里是辽国的西京道,契丹人虽然失去了对这个地区的控制能力,但是并不代表契丹人不会卷土重来。一旦发生战争,辽阔的西京道势必变成契丹人的狩猎场。也许在前十年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毕竟这些“定居点”都是尽量依靠长城,到时候撤退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随着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越长,可以预见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区定居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到时候从军事上考虑撤退将会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因此定西军抽调出一万人左右的骑兵部队延滦河布防,一旦发现辽军对西京道有异动的话,他们将会出动先行打击任何敢于渡过滦河进入西京道的契丹人。这一万从定西军中脱离出来的宋军将会得到河北诸路驻军的补充,形成一支全新的部队——定北军。全军共三万人,全部都是骑兵,他们是定西军的翻版,受析津府调动。
辽军所遇到的宋军便是定北军。平时定北军便以滦河为巡逻路线,定期派出骑兵巡逻队,并且还在某些固定地区设立观察哨,储备一定的粮食补给。契丹人一渡过辽河便被他们发现了,不过定北军却没有主动进攻辽国。契丹人重返西京道的消息发回汴都开封后,开封回复的指示是严密监视不主动进攻,这也是考虑到为了执行“劫船事件”不受到干扰。毕竟这次宋辽战争最重要的地方是在辽东半岛,而西京道只是侧翼呼应。
等到辽东半岛局势开始明朗之后,定北军被勒令出击,三万铁骑立刻沿滦河展开攻击,横扫了渡过滦河的契丹牧民,并且在辽国在辽阳府聚集兵力的时候,定北军和一部分定西军开始渡过滦河向东沿着当年定西军的进攻路线前进以威慑辽国不敢抽调军队前往辽东半岛。
辽军对十年前宋辽战争时连取大同府、奉圣州横扫西京道的定西军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阴影,定北军从一定程度上就是定西军的翻版,虽然这三万骑兵没有火炮、火枪等锐利火器,但是弩炮、床子弩等武器已经是草原骑兵作战的利器。尤其是挂在马匹后面的床子弩在定北军装备的极多,数十台床子弩排列在一排,通过荆轮机构宋军战士可以非常轻松的进行上箭射击,强劲的箭支射程极远威力极大,是骑兵作战的噩梦。
也许是定西军以前给辽国造成的伤害太大,以至于辽军看到定北军的作战方式和定西军差不多,都以为是定西军又跨过了西京道渡过滦河来攻打辽国了,登时在气势上便弱了定北军三分。再加上定北军飘忽不定的攻击,昼伏夜出四处扫荡,待到天明的时候又不知道人到哪里去了,搅得辽国中京道那些没有城墙的小城镇都人心惶惶的。
由于辽军的错误判断,使得辽国朝廷对大宋的这次进攻实在是没有底,现在辽国已经尽起全国之力,在短时间内便组建了五十万大军,其中二十万便是冲着滦河方向前去,而三十万则部署在大定府周边地区。至于辽阳府的十万大军也开始慢慢撤回,准备防备宋军对锦州的压力。定北军人数毕竟还是少,尽管定西军已经出了河套平原正在向这边赶来,但是面对二十万的辽军主力定北军还是明智的撤回到了滦河西岸来监视辽军动向。
压垮辽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从析津府出发的十万宋军。这十万宋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宋军,而是全部装备热兵器的宋军,全军还携带了一百五十门火炮,而全部的火枪兵都是骑着马匹,大大加强了宋军的机动能力。这支装备精良的宋军由已经四十岁的杨崇岳率领,从析津府东北方向出长城渡滦河出现在辽国中京道上。
面对这么一支全新的军队,辽军还仅限于当初在析津府附近的那场遭遇战,一万火枪兵差点儿把两万骑兵全部歼灭,只是仗着马匹的快速撤退才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逃出一部分来。现在是十万这样的军队气势汹汹的冲进了辽国中京道,在这里小的城镇都望风而降,辽军在这里根本没有地利之便,也没有像大定府那样像样的城市。辽国在上次宋辽战争过后,失去了长城以南地区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城市能够抵御宋军的进攻,百年前宋辽局势仿佛又在重演,不过现在充当劣势一方的是辽国,而且局面更加恶劣。百年前中原地区还是有不少大城依托城墙可以阻击敌人,但是现在的辽国根本没有能力让所有的城镇都建起城墙,充其量不过是一人多高的木栅栏而已,哪里经得起火炮的轰炸?
第一第四百三十四章 定局
由于杨崇岳的火枪兵部队造成的现实威胁,辽国起精锐二十万南下,在滦河以北一百五十里处和杨崇岳部激战两昼夜。这次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器和冷兵器之间的战争。由于宋军准备非常充分,二十万辽军尽被击溃,杀敌八万,俘虏更是十万有余,其余辽兵散乱不堪,要么脱下辽军的服装逃进附近的山林或是村镇之中,要么就是见战事不利临阵脱逃向北逃跑。
辽军主帅耶律故被俘,麾下一干大将死伤殆尽,宋军在这两昼夜的激战中也有一些损失,由于持续战斗时间比较长,手中的火器出现的炸膛现象给宋军造成了轻微损失,辽军趁机也冲进过来几次,有近五千人的伤亡。不过宋军的医疗系统到现在已经是非常完善了,这次出征更是集中了禁军系统中的众多军医随军出发,平均每两百个宋军士兵就会拥有一个军医外加四个护士。经过这些军医和护士的抢救,一千有余的宋军士兵在短时间内便可以重返战场,两千多伤残,真正阵亡的不过才一千余人,这对于大宋来说是历年来少有的大胜。
经过“滦河大战”后,宋军的医疗系统得到了战场的验证,枢密院也得到了更充足的理由来扩张军中的医疗系统,打算建立一个主战部队平均每一百人就拥有一个军医和五个护士水平的战地医疗部队。也许在千年以后的后世看来这样的战地医疗系统还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这个目标是极为宏大的,这也就标志着大宋所有的医学院全力以赴也需耍近十年的时间才能够满足军队的需要。这还没有考虑到民间的需求。
当然随着国防环境的稳定,大宋势必还是需要裁军的,这十余年来大宋不停的在裁撤军队,厢军数量已经降至了二十万,而且都是可以随时拿起武器的校阅厢军。以前那种赈灾意义上的“福利厢军”在大宋经过了十余年的厢军屯田行动之后近乎绝迹。当然大宋也会在每年地方上遭受灾害的时候收拢灾民移居他地,不过大宋多年来通过战争或是航海占据了大量的地盘,国土面积飞速增长。无论是在西北、北方、南方、南洋都有着大量的土地等待大宋去开发,再加上大宋工商业的空前繁荣,使得大宋的人力资源反倒是越来越珍贵了。还好大宋通过战争也积累了数十万的奴隶大军,这人力资源的矛盾还并不是很凸显。
在裁减厢军的同时禁军数量也有所减少,因为火器等重要武器的发明,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高。除了大宋水师在不断扩张之外,陆军却是在相应的进行微量裁减,数量不多却是每年都在进行,分散到宋军的众多番号部队中就显现不出来什么了,大约每年有万余人左右的规模。麻雀虽小也是肉,何况正规禁军士兵每月的军饷是厢军的两倍到三倍,这也难怪大宋朝廷还愿意保持二十万左右的校阅厢军编制,而十几年下来却裁减了大约二十万左右的正规禁军。从表面上看大宋朝廷保留这二十万校阅厢军是多此一举,还不如趁早直接转化到厢军屯田中更为划算,但是看看禁军削减二十万就是相当于厢军削减四十万,仅仅剩下来的军饷就足以让大宋朝廷笑破肚皮了,更不要说与之相关的武器装备费用了。要知道厢军和禁军之间武器差异是极大的,就是校阅厢军和正规禁军相比也是相差甚多,仅仅武器磨损消耗和重新装备费用一年下来就差上了很多。
大宋工部、军器监等与火器相关的部门在获得火器之后并没有停止对火器改进的步伐,因为武器先进与否对于作战效率来说至关重要。有了大批合格的士兵,若是再提供合格的武器装备,那大宋兵锋将会更加锐利。现在大宋士兵手中所使用的火枪、火炮还有着种种缺点,至少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为此还在努力改进当中。
王静辉也知道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能够制作出如此水平的火器已经实属难得,对于全天候使用的火器研制他并不抱有多大的希望,至少金属弹壳制作的火器弹药方面他并不精通。在火器上他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硝酸甘油炸药了,不过这东西涉及到的原料硝酸生产条件非常简陋,更要命的生产效率实在是低的让人冒火,这成本则是让人吐血,但是它的威力却让大宋统治高层决心少批量生产,并且严密的保存在汴都开封,并没有下发到边境地区的军队手中。
现在的硝酸甘油非常不稳定,有了王静辉的建议,在制造出硝酸甘油之初便混合面粉之类,以保征硝酸甘油能够正常存储。毕竟这东西产量极低,关键环节还是在硝酸的生产上。现在硝酸甘油所制造出来的炸弹威力大大超过了燃烧弹,在经过演示之后便被封存起来。一共有两个作坊来生产硝酸甘油炸药,每个月的产量也不过才几十斤,不要说大宋强干弱枝的军事指导思想,就是大宋统治高层想要把这种强力炸弹装备到前线部队也要先等突破产量这一关。
这次宋辽战争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向辽国展示大宋的强横武力,所以杨崇岳的中路军内还是携带了四百斤硝酸甘油炸弹,而这批强力炸弹的最终使用目标便是辽国的都城大定府。先前大宋统治高层在决策上并没有打算动用杨崇岳的精锐部队,杨崇岳镇守析津府手中不过才三万火枪兵,这也是大宋守边部队中拥有火枪兵数量最多的,也是唯一一支在汴都开封之外的成编制的火枪兵。王静辉不打算打倒辽国让别的游牧民族占便宜,但是对于从陆路出发一支军队进攻大定府确实非常赞同,是以他推荐使用硝酸甘油炸药来给大定府的城墙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也好让这座塞外名城成为大宋武力的纪念碑,这样对心中轻视大宋的那些游牧民族一个强悍的震慑力。
杨崇岳的军队就是抱着这个战略目的在滦河以北经过大战后继续向北前进,沿途不断将辽国的散兵游勇击溃。辽国朝廷在得知滦河大战惨败的消息后,立刻收缩防线,将在外地大军不断的向大定府方向收缩,企图想用士兵人数上的优势来挡住大宋前进的脚步。
当大宋承天二年十月初十那天,斗大的一个“杨”字战旗耸立在距离大定府不过十里的地方。大宋立朝百年以来,这是大宋军队最为接近辽国统治中心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定府城墙上的辽兵,而对于辽国也有百年家仇的杨崇岳心中更是激动万分。此时辽国朝廷已经出城向北逃亡,正在前往辽国上京临横府的路上。由于出逃仓皇,大量的车队堵塞在路上,若是宋军能够快速攻破大定府的话,再去北上派出骑兵追击的话,那一定可以把辽国统治高层给截留下来。
对于攻城战大宋已经非常轻车熟路了,各种武器装备都非常齐全而且后勤补充也非常充分的杨崇岳部自然是摩拳擦掌。同样是一国都城,大定府的规模根本不能够和大宋的汴都开封相提并论,甚至连大名府的规模都要比它大上许多。不过就是这么一个城池,里面却有三十万辽军在守城。另外还有十万在城外的草原上伺机而动。当然辽国到现在还能够聚集这么多兵力已经是倾全国之力了,年龄只要超过十五岁的男子全部都被强征从军。士兵数量是挺吓人,但到了这个时候辽国士兵手中的武器连刀都不能够做到人手一把,盔甲等防护用具更是稀缺,很多辽国士兵的穿戴还都是从家里面带出来的平民服装。
从宋辽两国聚集在大定府周边的士兵士气上来看,辽国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大宋的这次第二次北上伐辽就像榨油一样,将辽国自上次宋辽战争结束后苦心经营了十年的家底再一次给打光。不过这一次大宋则更为苛刻,连辽国的都城大定府都要拿下,以彻底打击辽国朝廷残存的信心。
整个十月份,杨崇岳率领宋军将大定府团团围困住,他并没有想着尽快拿下大定府,而是不慌不忙地将大定府周边的辽军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