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夫当国-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48章,南北驳火
由于“肇和号”起义在这个时候制造出来的舆论声势,为中华革命党增加了不少筹码,在昆明的廖仲恺等人也借题发挥,再三要求推举孙中山出任护国军政府总理。唐继尧个人经过深思之后,最终决定退让一步。他很清楚即便是让孙中山当上这个总理,也是一个好无实权的总理,西南这些军阀没有一个人听命于其,无非是当一个摆设,借助其革命名声来为护国军政府博取更多的支持。
于是在十一月中旬,孙中山从香港秘密赶赴昆明,出席了护国军政府成立大典,并且宣誓就职护国军政府总理。
而同样是这几天时间里,在蔡锷一手操持之下,很快便完成了西南四省各路军队的编制草案。按照计划,一共组编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总司令由蔡锷亲自坐镇指挥,麾下辖云南陆军第一师和顾品珍第二师;第二梯队总司令为王文华,麾下下黔军五个混成旅;第三梯队总司令熊克武,除了川军三个师之外,包括赵又新和黄毓成以及贵州驻四川的三支部队,全部都归属第三梯队指挥。
至于第四梯队是实力最弱、兵力最少,而且编制情况也是最复杂的一支。蔡锷经过再三思索之后,决定还是任命刘震寰出任第四梯队总司令,编制杨希闵、刘古香等杂牌部队,结合中华革命党在粤北和湖南长沙、衡阳一带的兵力,勉强促出了一万多人的部队。
但是第四梯队因为地域复杂,需要应付的北洋军和支持北洋政府的地方军阀众多,因此蔡锷在给刘震寰下达命令的时候特别加以嘱咐,不必正面与敌人硬碰硬,而是尽可能采取敌后游记作战,或者潜伏于山野之中加以骚扰,只要能拖延陆荣廷、汤芗铭的部队,并且制造足够的声势动静即可。
到了十五日,所有命令全部配发到位,四个梯队的兵力也都遵照蔡锷的吩咐,赶赴到制定地区集结,做好随时可以出征的准备。
当天晚上,蔡锷、唐继尧、孙中山、任可澄、刘显世等人联名发布通电,以护国军政府的名义要求袁世凯即刻取消帝制。然而直到第二天早上,北京方面都没有对这份电报做出任何回应。蔡锷、唐继尧等人心知肚明,以袁世凯目前的声势而言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取消帝制,他们的联名通电只怕也只不过是捞痒痒。
于是在第二天,众人再次联名发出通电,不过这次他们并没有在抱有任何希望,仅仅是在要在气势上多争取一些优势。此次通电的内容之中,他们果断还增加了另外一些要求,除了袁世凯立刻取消帝制之外,还必须引咎辞去大总统之职,否则护国军政府必会采取军事行动来维护共和。
尽管这两份联名电报没有给袁世凯带来太大的压力,但是结合这段时间南方诸省、地区频频爆发的反帝制运动,以及中华革命党近乎玩命似的大肆抨击和制造各式各样的起义,理所当然的引起了民间极大的反应。
不管是支持帝制还是反对帝制,又或者是无所谓态度的人们,不约而同都觉察到这次南方把事情闹得这么大,国内势必又会掀起一次兵祸。同样因为这件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由厌倦兵灾战祸而联想到帝制所带来的具体好处。可见称帝与否都是那些官老爷们得利,他们这些小老百姓又真正获得什么了?
不仅依然一无所有,反而连一份太平的生活都无从保障。等到兵祸横行,平头小百姓们肯定会陷于水火之中。倒不如不要称帝,南北之间好歹还能有一份平静。正是有了这样的念头,不少之前跟风拥戴帝制的小老百姓们不知不觉之间开始转而埋怨帝制。
然而,毕竟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星斗小民,他们是没想过也不敢想去反对帝制,仅仅是表现出对帝制的担忧和发牢骚罢了。
面对国内越来越动荡的局势,袁世凯不得不对唐继尧、蔡锷等人联名通电做出答复。只是他从始至终都没有畏惧过这些反对派的军阀势力,相反在登基成为皇帝之后,心思便渐渐转移到如何平复国内反帝制的浪潮。因此在给云南发去的复电当中,他首先痛斥蔡锷背信弃义,又指责唐继尧等人与帝国通缉犯孙中山为伍,更是私下调集兵力意图谋反,叛国之罪名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份复电唯一的作用就是要跟护国军政府争抢舆论声势,对外公布护国军政府是叛国的非法组织,并且还专门针对护国军政府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逐条批评,用尽巧言令色来维持帝制的正统形象。
没过多久,袁世凯甚至在西南护国军政府还没有宣布独立并开始下一步行动之前,抢先对十二师和十五师下达命令,以叛国罪立刻逮捕蔡锷、唐继尧、熊克武等人,军队即日向叛军集结地发起进攻。
前前后后磕碰了一个月之久,南北中国的战火总算是无可避免并发起来。
最先传来战事消息的是四川。陈宦以第十五师为主力部队,又集合了川军中支持北洋政府的刘存厚、王陵基两部人马,由重庆和泸州两地,分别向成都、自贡、宜宾三地展开进军。
虽然熊克武的川军以及驻扎在川内的滇军、黔军合起来也有三万之众,第十五师是满编中央师,总兵力却不到两万,但一方面中央军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供应充足,又占据极其优势的地理位置,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加上刘存厚、王陵基的两路大约一万五千人的川军部队,总兵力与护国军第三梯队相差无几。
更何况第三梯队看上去兵力充足,但实际上内部却混杂不堪、矛盾重重。
蔡锷在编制护国军是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可所有梯队全部都是按照地理位置来编制,战区的划分和作战任务的安排上面已经有了一定限制,所以也只能硬着头皮先这么来办。原本第三梯队并不是主战部队,其唯一的作用是在四川开辟战场牵制北洋军,并接应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入川。
等到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完成行军后,四川战场主要进攻任务便由蔡锷亲自指挥,第三梯队则退居二线负责后勤保障和各地防守。甚至一旦湖南、两广的第四梯队出现问题,还需要由第三梯队当中的黔军、滇军几支部队分兵支援,反而到了那个时候,随着第三梯队内部杂牌部队越来越少,矛盾和冲突也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护国军与北洋军在成都郊区先发生了一轮驳火,最先与护国军交火的是刘存厚麾下一支先头部队。刘存厚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旧军出身,即便最近半年因为紧密巴结与中央政府,获得了不少经费上的支持,可部队中的腐败问题犹为严重,以至于真正的没有得到多大改善。
这轮交火双方相隔了一百多米以上的距离,完全是胡乱对射,任谁都没敢轻易的发动冲锋。一个钟头后,刘存厚的先头部队主动撤退到东南方向的简阳镇上,偃旗息鼓,等待后续部队和中央军的到来之后再做下一步进攻的打算。
第49章,南北剧势
到了第二天中午,两广也紧随其后传来战火的消息。
广西督军陆荣廷早就对盘踞在省内的刘震寰、杨希闵、刘古香等部积怨已久,如今他的势力都已经可以伸展到广东,却没办法肃清广西省内的隐患,这口恶气岂能平顺的下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之所以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其原因就是希望获得北洋政府的支持,然后一举扫荡广西省内,将整个省完整的囊括在手里。
等到解决了广西问题之后,接下来他便会着重加强对广东的统治。至于除了两广之外的地方,自己暂时还没有考虑。换言之,他这次拥护袁世凯称帝最多只会确保广西、广东省内的问题,绝不会插手其他地方的战事。
随着护国军政府成立以及西南诸省陆军宣布独立,被编制为护国军第四梯队的刘震寰、杨希闵等部很快便有所活动。然而第四梯队毕竟是实力最弱,编制又是最为混杂,甚至就连驻扎分布的地区都是零零散散。哪怕两广这边没有北洋军,可单凭陆荣廷一手遮天的势力,要想主动摆出进攻的态势只怕是难上加难。
也因此,刘震寰这边并没有制造更大的动静,反而表现的十分保守。仅仅是针对桂林周边地区发动了一些骚扰性的袭击,重点破坏陆荣廷政府的官办机构,比如警察局、官署。刘古香为了阻延陆荣廷部队的反攻速度,甚至还组织了爆破队大肆破坏丽江以北的铁路设施。
陆荣廷对待护国军的策略并不像中央军那么保守,对于扫荡省内各势力小军阀的行动他本人早就蓄谋已久。之前两年从北洋政府获得大笔经费和物资,将麾下的部队进行一番扩充增强,要不是担心太快下手会招致云南、贵州两省的干涉,不等袁世凯下达命令广西省这边便已经展开军事行动了。
现如今护国军都在往四川集中,显然就是把主要战场选择在长江一线。
这对于陆荣廷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不仅已经为接下来的作战做好了充足准备,自己一直所担心的云贵两省也都不会再造成压力。于是在护国军第四梯队刚刚有所活动,哪怕是极其小规模的动作,南宁这边随即便大手笔的展开围攻。
陆荣廷派遣其义子陆裕光为桂林将军,全权负责统筹丽江以北的防务。同时又派遣旧桂系两大金刚陈炳焜和谭浩明,统帅广西陆军第一师和新编第二师为主战部队,兵分两路围击盘踞在桂林北部地区的刘震寰、刘古香两部人马。陈炳焜由柳州直接渡江,从西路发起正面进攻;谭浩明则从贺州取道粤北,到达粤北之后一边镇压粤北零散革命势力的作乱,一边集合主力部队迂回到刘震寰、刘古香后方,与西路部队完成包围。
两广的局势急速升温,柳州的码头排满了许多渡船,一船接着一船将桂军士兵输送到江北。经过整编和增强后的桂军,一个师几乎与北洋中央师相差无几,唯一有些明显差距的仅仅是炮兵的编制罢了。
对于陆荣廷如此大手笔的回应,一下子让刘震寰、刘古香二人感到大为吃惊。他们一开始只当广西、广东两省地域宽阔,再加上这会儿粤北几个县和惠州都有革命党人在活动,陆荣廷即便是要展开行动,也会被迫把兵力分散。却万万没想到他们的点子太背,刚试探的一出手没想到就拍中了老虎屁股,惹的老虎猛然回首直接扑杀过来。
刘震寰立刻电报向昆明求援,同时又下令杨希闵从广西西北地区主动出击,吸引并分担桂林这边的压力。不过杨希闵在得知陆荣廷如此劳师动众来对付第四梯队之后,在态度上明显有了犹豫和畏缩,他手里就只有几千人马而已,只怕连陆裕光集合的丽江北部零散军队都应付不了,又怎么可能对付得了广西第一师、第二师?
最终,杨希闵只是表面上应承下来会出兵牵制,但实际上仅仅是派遣了几支侦查队和骑兵部队在河池一带活动了一下,一旦遇到地方部队的反击便立刻抽身撤退。
护国军的声势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一直都在升温,而随着各梯队陆续投入作战,西南诸省爆发的战事也愈演愈烈。全国上下的目光才刚刚关注着袁世凯的登基大典,这会儿一下子又全部集中到反帝制的护国战争上面。不过在北方各省当中,拥戴帝制的人们还是占据大多数,也因此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护国战争”也就是中央政府的一次“平叛行动”罢了。
倒是长江以南的许多城镇当中,老百姓们在革命党的造势之下,都抱着同情的心态来对待这次护国战争。可归根结底,此次护国战争在全国声势上只占了不足四分之一的舆论呼声,即便是在这四分之一人群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仅仅是不反对。
天气越来越冷,月底的时候都下了一场碎碎的冰粒子。
天津法租界的旦赏庄依然是一片平静,自从中秋节过后,袁肃几乎再也没有跟其他外人有所接触,包括滦州的那一帮老部下以及早先被自己派遣到南方奔走的高顺。不过这些都只是他做出来的表面样子罢了,目的就是要混淆那些监视自己人的视听,让袁世凯真的认为自己就只是一味心思在照顾妻子张涵玲及其肚中胎儿。
月初时从北京新华宫来了一支仪仗队,亲自到法租界为袁肃进行了封爵仪式,整个过场虽然没花去多少时间,但所有程序和礼规都一步不差,办的有模有样。诚实的说,他对这个昭烈公很是不满意,不过这些虚衔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没必要真的为这件事发脾气。
他甚至很清楚的知道袁世凯为什么要封自己“昭烈”的称号,取的就是三国时刘备帝号,潜台词是在告诫自己就像刘备一样,无非是浑水摸鱼摊上一个皇亲国戚。他自然不会在乎这些带有歧视性的暗示,袁世凯的得意只在一时,而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得意。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袁肃并非真的没有与外界任何联络,他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获得国内局势最新动向的消息,以及与滦州旧部保持一定的联络。之前他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南方革命阵营气势太低,最终没有足够的底气来发动这场反帝制革命。如今护国战争勉强才是打响了,他心头的注意力也渐渐转移到前线的战事上面。
就目前他所掌握的情报,护国军政府的实力显然不足以对付袁世凯早先安排在四川、湖南的北洋军,蔡锷和孙中山似乎都是在孤注一掷,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这场护国运动能否取胜,而是在于尽可能抓住反帝制的契机来推行革命主义的行动实践。或许对于中华革命党来说,他们早就习惯了以小博大,即便赢不了一次革命运动,最起码也能赢的不少的声誉。
如果护国战争按照目前的形式和势力进行下去,不难想象很快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毕竟西南军阀的实力有限,即便一开始可以占得一定便宜,一旦战争无限制的扩大开来,袁世凯必然会继续调集兵力南下加大镇压的力度。论起持续作战的能力,护国军的资源肯定远远比不过北洋政府。
袁肃现在对这一点多多少少是有几分担心,不过他在北京安排的眼线送回了一些是十分重要的情报,那就是关于北洋政府内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