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袁氏三国-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程昱与李典听说还有生还的希望,自然大喜过望。程昱拜谢道:“多谢将军不杀之恩,此恩此德,程昱记下了,必有厚报。”
    李典看了袁斌一眼,说:“日后将军若被曹公擒住,某必力劝曹公放将军一条生路,以报今日之德。”
    袁斌笑道:“好,好,希望李将军能有机会还我这个恩情,哈哈……”挥手示意带二人下去与曹操的使者相见。
    程昱、李典二人见了曹操的使者,自有一番悲喜交集。然后二人洗漱一番,就随着使者回兖州去了。
    袁斌在程昱、李典二人走后,又把崔琰、刘馥等人召来,继续商议四州未来的方针大计。
    袁斌问崔琰道:“崔翁(不知道古代的君主女婿称呼身为臣子的岳父,该叫什么?^_^),公执掌人事之大权,不知四州之内,可有英才俊贤,可为我所用?”
    崔琰回了一礼道:“主公,我大汉选才,唯察举和征辟两途,‘征’乃是天子亲自下旨,派专使聘请那些有名望的人到朝廷任职;‘辟’是朝廷高级官员和地方行政主官请名人做自己的僚属。‘察举’是天子设定一些标准,如‘孝廉’、‘茂才’等,地方官吏按照这些标准,查访相符合的人,推荐至朝廷做官,然后由朝廷组织进行考试,然后量才任用。不过这种方法过于疏漏,吸纳的人才过少,导致民间大量人才不能被朝廷任用,所以这种方法不是特别好,但还没有好的方法来替代它,所以才一直延用至今。”
    袁斌想了想,道:“这种方法确实不好,人才全靠上官推荐,这必定导致大家为了吸引上官的注意,而去求取很高的名望,这就导致他们做出一些乖张、诡异的事来。而且有很高名望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一定有名望,被世人知道。这对人才的征召,很是不利。”
    崔琰赞同道:“主公所言不差,当年曾有一首音谣,叫做‘举秀才(为避刘秀讳,东汉改为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的人才,全都沦为虚名,没有真才实学。”
    袁斌心想:“或许科举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君不见未来的教育仍是以‘新型科举’为基础,选拔人才的。),应该组织几次考试,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选出来,任命他们为官,为朝廷(自己)出力。”
    袁斌想完后,就把这个办法说给崔琰等人听,崔琰道:“这个办法可以一试,但是考些什么内容,以什么规矩来录取,按什么标准来划分等级,这些都需要提前制定好,不然就会出乱子。”
    袁斌点了点头,说:“崔翁说的很有道理,应该制定一个标准。这样吧,孤拟定一个章程,你们看一看,然后商议一下,把这个章程扩充一些,尽量做到详尽无误,要为百姓负责、为那些人才负责。”
    崔琰点了点头,道:“这样最好,主公,我大汉即有‘茂才’、‘孝廉’、‘贤良方正’、‘明经’四科,按主公刚才所言,其中明经科,应该最适合主公所谓的‘科举’。”
    袁斌问道:“何为‘明经’?”
    崔琰回答道:“主公,‘明经’的意思就是要明白经典,通晓经义,取才的标准是,将儒家经典中的《诗经》、《尚书》、《易经》等著作,能够背诵和理解的,就能被录取为‘明经科’。”
    袁斌心想:“这不就是科举考试的雏形吗。这样一来,更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不违祖制’了,如要推广科举,就用这条来搪塞那些守旧派们。”
    袁斌对崔琰道:“原来这就是‘明经科’,跟孤方才所言科举,并无差异,只是科举比明经更详细罢了。崔翁,孤要是想推广科举的话,没人会反对吧。”
    崔琰想了想,道:“应该不会,无非是把明经科换个名字罢了,不会有人反对的。”
    袁斌点了点头,道:“那就好,孤可不想把精力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争吵之中。”
第六十四章
    袁斌打定了主意,要在自己的辖地内,选取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作为自己的助力,虽然他想采用科举的模式,但他不会走上历史的老路去的,原来的科举造就出来的,都是只会死读书的无用之人,有些呆笨的,只会死抱着书本,成天“之乎者也”,对国对民,没有半点用处;有些奸滑的,披着“圣人门徒”的外衣,嘴上讲着孔孟之道,礼义廉耻,背地里却尽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有一首“如梦令”说的好:“文人原无行止,单想金银去使。嘴里尽是忠言,暗里卑鄙无耻。廉耻,廉耻,其实都是狗屎。”刻划出了那些饱读诗书的“圣人门徒”的丑恶嘴脸。
    袁斌当然要想办法解决历史科举上那些毒害世人的糟粕,保留其中的精华,让科举这个制度选拔出来的都是真正的人才。
    有人会说,中国历史自有科举以来,已经一千多年了,其中“官本位”、“世间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等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连本朝年间选拔人才,也是用科举,不过只是换了个名字罢了,你袁斌再有能耐,能够做好吗?
    其实人活一世,总要做些事情的,做得好,做不好,先不去说,先要去做。虽然做了未必能做好,但多少还有些希望,如果不做,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的。
    袁斌仔细研究了一下,历史上的科举,本来是不坏的,通过公正、公平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是一条很科学的道路,就连那些西方人也深为佩服中国的科举,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
    但是,儒家经典总有一种化神奇为腐朽的作用,科举制度坏就坏在了“程朱理学”上,尤其是朱熹的学说,更是迎合了统治者的“愚民政策”,才被历代的统治者所采纳。他们规定应试者只能学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创造了一种叫做“八股”的文体,规定考试只能用“八股”来答题,而且内容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的内容来回答,不准自由发挥,只能依照题目字义揣摩古代圣人语气敷衍成文。
    这就不是选拔人才了,这是通过科举考试在扼杀人才,束缚思想。那些圣人都死了千八百年了,他们当时说的话,做的事,他们自己都不一定记着,却要后人去按照圣人的语气、思想去写文章。那写出来的东西,能有什么用?以靠写那东西而当上官的人,又有什么用?
    袁斌下定决心,要把科举制度中好的一面发扬光大,把糟粕的部分通通删去。他再一次叫来了崔琰,与其商议举行科举考试的事。
    崔琰想了想,道:“主公,本朝无论是‘明经’还是‘茂才’,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从中选出人才。因为博通经典的儒学人才,是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朝廷知识积累的,如果马上就宣布举行考试,恐怕会让人有措手不及的感觉。”
    袁斌问道:“那应该准备多长时间?”
    崔琰道:“那要看主公想以哪些经典为考试的范本,如果范本少的话,时间可以缩短一些,如果范本很多的话,时间是必要放宽的。”
    袁斌想了想,道:“崔翁啊,孤有个不成熟的看法,你看怎么样?”
    崔琰道:“请主公示下。”
    袁斌道:“我想按术业的不同,分成若干科,每个人只需要精通某一科就行了,不必精通所有的范本。”
    崔琰道:“请主公详细说一下。”
    袁斌道:“崔翁你看,我大汉有那么多的尚书和部曹,每个人都分管一块,就拿度支部(即后来的户部)来说吧,涉及到对钱粮的核算、土地的丈量等等,这就需要本部的官员能够熟练掌握算经数术,可是大汉考试选拔的官员,都是靠考儒家经典选上来的,谁能精通算经数术?这样的官员被分到度支部的话,能够胜任本部的工作吗?效率能高吗?不会出错吗?”
    崔琰仔细思考了一下,道:“依主公的意思呢?”
    袁斌道:“依我之见,要按官职的不同,分派不同的科目,想当哪一部的官员,就报哪一部的考试科目。还拿度支部来说,想考度支部的选曹、侍郎的话,除了要通过儒家考试中关于德行、做人等方面的选拔,还要精通《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专业著作。这样才能胜任度支部的工作。”(就是古代版的公务员考试了)
    崔琰道:“这样好,这样一来,选拔上来的人,都据有相当的技能,可以胜任各部的工作。不过,这对于只认儒家经典为正宗的书生来说,主公所说的算经什么的,可都是杂学,是上不得台面的。”
    袁斌摇了摇头,道:“崔翁所言差矣,他们为什么认儒学为正宗,是因为本朝武皇帝下令独尊儒术,考试也用儒家经典为范本,他们要靠这个来做官的,所以才成为正宗,如果他们不能靠那些儒家经典来做官,马上就弃如蔽履了。所以,只要我们公开以法令的形式,进行说明,表示以后开科取士,要按所报官职来考试相应的知识,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胜任本部的工作。”
    崔琰点了点头,道:“那必须给那些有志于此的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好让他们对此有个准备,不然就会出乱子的。”
    袁斌点头道:“正该如此,崔翁你回去后,拟个章程出来,让孤看一看。”
    崔琰点头应命,转身出去了。
    ================================================================
    关于科举的介绍和由于科举而衍生出的各种各样的,所谓的“人才”,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所做的事等等,大家可以去看《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可以看一下那些通过科举做了官的;考不上,做不了官的,那些人的人生百态。
第六十五章
    袁斌虽然有心改组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想把它改成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方法。其中又加入了所谓的“报名考试”的方法,根据官职和工作范围的不同,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是汉朝的官职是以“三公九卿”(三公:原来是司空、太尉、司徒;曹操专权后改为丞相、司隶校尉、御史中丞;九卿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大司农、宗正、少府)为主,其职责要不就是分划不明,要不就是多有重叠,而且名字对于袁斌来说又很难记和拗口。所以袁斌想把汉朝的官职变动一下,但又怕朝廷干涉和官员指责。他就在大将军府下,重新开设属官。我自己开府选官,任用幕僚,这谁也管不着吧。
    其实这一招,袁斌也是跟曹操学的,历史上的曹操,曾以丞相的名义,开府选官,干什么事,就冠以某曹或某椽的官职,如掌文书,就冠以文学椽;为丞相的副手,就冠以东曹椽和西曹缘的官职,这些人都是曹操的私人,只知有丞相,不知有天子,为以后曹丕代汉,打下了基础,做足了准备。
    袁斌按照明代的官职,在大将军府下,设立六部尚书,分为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这么六个部。
    户部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个司属;掌管土地丈量、人丁户籍、钱粮的收储和支出、官员俸禄的发放等等。
    礼部下设: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个司属;掌管礼仪、祭祀、外交、民族、宗教等等。
    兵部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个司属;掌管军队的调动、补充、驻防、低级武官的任免等等。
    刑部下设:刑部、都部、比部、司门四个司属;掌管司法、刑事律令、案件审理等等。
    吏部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个司属;掌管官员的升降、政绩的考核、爵位的授与等等。
    工部下设: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个司属。掌管建筑、屯田政令、水利等等。
    每部设尚书一人,为一把手;侍郎二人,为副手,每司又设四个郎中为主管官。大将军府中属官包括六部二十四司,一共四十二人。
    这样一来,划分详细,职责明确。随着官职新的划分,科举的一些制度也随即公布。
    新形的科举制度与原来历史上的科举又不尽相同,原来的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回,均在八月份,故叫“秋闱”,取中者统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剩下的都称为“文魁”;会试于乡试考毕的第二年二月份举行,故叫“春闱”,取中者统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式名义上由天子亲自主持,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大家熟悉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袁斌设定的科举制度,只考两级,第一级叫“初试”,也是每三年一考,只考儒学十三经(《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左传》、《诗经》、《尚书》、《易经》、《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为什么要考儒家经典?因为儒家经典在教育大家如何做人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次考试,要选出一些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操守(四有新人?^_^)的人来,这是做官的基本条件。
    第二级叫“复试”(也可以叫做“专业知识考核”),你报了哪个部,相应的考核哪类“专业知识”。
    比如,想考户部的,就要精通《汜胜之书》(西汉汜胜著,是本农书)、《四民月令》(东汉崔寔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等。
    想考刑部的,要精通历朝历代的刑法律令,章册典籍。
    想考兵部的,要考各家的兵书战策(如《孙子》、《吴子》、《六韬》、《三略》等),还要学会地图的测量与绘制,掌握《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等,还要掌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