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榕树地根茎一直深深地扎进溪水内。
此时在榕树下,己是停满了各样的车桥。不时布衫打扮的人,从桥中出来。往旁边一清幽宅第中而去。
此时在宅院之内,己是聚满了各样神情激昂的文人,大家吃着茶水点心,只是高谈阔论。只有一身着布衫的男子,正负手而立,看着天井出神。
男子年在四十五、六,神情中带着一股倔强之意,不发一言,只是默默地听着众人的言语,正是被免官的吏部郎中顾宪成。今日聚会后,他就要离开京城,回自己的无锡老家了。
离别在即,大家都是说一些善颂善祷地话,有时又言语间激烈。
一中年男子大声说道:“眼下朝中妖风日炽,阁臣奸邪。母鸡司晨,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只可恨我等无力整顿风俗,如叔时兄这样的忠良之士,也被贬黜,奈何奈何。”
另一人道冷笑道:“只是陛下深居九重,不闻政事,任凭妇人干政,小人横行,若赵志皋之流,素无能力,又岂有辅助朝政,如此以往,国将不国!”
又一小吏流泪道:“如泾阳先生这等耿直之士也被贬黜,朝中容不下正直之人。今国朝内有奸佞,外有黄来福,李如松等跋扈武夫,大明存亡危矣!”
众人纷纷应和,拍案直是叹气。
一人却是对先前小吏之话颇为不屑:“黄来福,李如松等辈睬他们做甚?此辈不要落于吾人之手,否则少不得代百姓除害。”
众人又是一片叫好声,更是众情激昂。
先前说话那中年人叫邹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万历五年进士,今年四十余,素以犯颜直谏,上疏改革吏治为荣,本来在吏部做个小官,素与顾宪成出声出气,在顾宪成被免官后,他也封印而去,激起了一片叫好声。
后一人叫高攀龙,今年不过而立之年,字存之,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素与顾宪成交好,与顾允成、邹元标等人一起辞官。
众人说了一阵,见顾宪成还是负手默然不语,邹元标道:“叔时兄,我等既己决定不留在此污浊之地,今后何去何从,还乞兄斟酌赐示。”
顾宪成肃然转身,锐利地目光直视众人,半响,他道:“如今纲常不举,朝政败坏,此国朝危难之时,吾辈岂可袖手观之?吾议计己决,以回乡讲业布道,风范人物,扶持正论。以我一身,举目纲张。若此,就算吾遽官削职,舍我一命,又有何惧?”
在场各人都是听得热血上涌,顾允成与高攀龙、邹元标、星几人更是大声道:“敢不持鞭附翼,追随左右?”
顾宪成猛地举起面前一杯酒一饮而尽,脸上现出一股血色,他大声道:“取笔墨来!”
立时家人拿出笔墨纸砚,一书童磨浓香墨,拂开绫纸,顾宪成提起羊毫,四十余年来走过地风雨历程又在他地脑海中流淌,他感慨万千,落墨烟云,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妄拟古之人,岁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应有事,莫将夭寿贰吾心。”
此诗的意思是:我从小就立志要像古代地伟人那样做出大事业,但岁月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且一事无成。然而我怎能去考虑自己的生老病死呢?一息尚存就当奋然进取!
在众人地大叫:“妙啊妙啊,真是写出吾辈之心。”时,顾宪成潸然泪下。
第二日,顾宪成等人离开京城时,送别的官吏多达百人。由于顾宪成是无锡人,所以他就回到了无锡老家。到无锡城时,前往城外迎接地官吏乡绅多达数百人,大家都以自己家乡出了一个敢与皇帝对着干的乡人而自豪。
顾宪成在无锡住的地方叫端居堂,他回家后,就在家中讲学。
由于顾宪成的声望,各地慕名来请教他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是他自己家中,就是周边的祠宇,客栈等都住满了人。后于宅南处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一时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如此盛景,更引得诸多有功名之士争相前来求教。
不但如此,顾宪成还经常到苏州、常州、宜兴等地去讲学,影响越大。
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在无锡城东兴建东林书院,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又策动吴地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共用银钱一千余两。顾宪成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书院内还悬挂着他写就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东林书院开院后,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诸人讲学其中,每岁一大会,每月一小会,盛况空前。早在东林书院没开院之前,士人相附就不少。东林书院建立后,很多被罢斥的士大夫,多闻风响附,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时政,裁量人物,朝内的官员亦遥相应和,时称“东林党”。
随着附党的人数日多,东林势力也日渐广大,朝廷六部九卿,多半是东林党中人。后来沈一贯入阁组建“浙党”,两党相争互斗几达五十年。
历史中,顾宪成被免官后,一直没有复起,但他以一介平民,最终却能影响朝廷,左右天下时局,也是一个奇迹。他开办的东林书院,因此形成的势力,可以藐视当朝首辅,可以阻挡大臣复起,甚至改变皇帝任命,而因他书院而形成的东林党,也造成了大明历史中长达几十年的党争局面。
这是万历帝当时没想到的。黄来福也没想到,这个看似与他完全不相关的一个人,他形成的势力,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如此的与他不死不休!
正文 第180章 走口外、三娘子
更新时间:2009…8…17 10:34:07 本章字数:3984
万历二十二年六月三日。
朝中的变故,暂时与黄来福无关,现在他正忙呢。
春耕后,不论是五寨堡,八角堡,老营堡等地,又开始了各项耕种畜牧的工作。而宁武的开矿采煤之事,也是进行得如火如荼,似乎整个镇城都忙了起来。
好在这些事情有五寨堡粮食局副局长顾世宝,五寨堡畜牧局局长王启年等人在忙,省了黄来福许多事。现在的黄来福,己经在宁武关又起了一些机构架子,仿效五寨堡,处理各项事物,各人都有各人的事,反倒是黄来福有些闲下来,整天乱转,不知道瞎忙些什么。
除此之外,就是关于塞外移民的事,也是在稳步地进行着。由于塞外移民,各移民点需要大批的武器装备,这几个月中,不说黄来福兵器不知道卖出去了多少,就是为了打造兵器,五寨堡的军器作坊也是每天开足马力地生产腰刀长枪等。而由于铁器需求的增多,神池堡大铁厂每天也是开足马力地生产。
不过塞外面对的威胁是游牧民族,需要很多的弓箭,黄来福却是没办法。他决定将来还是向移民们卖火铳。毕竟制造弓箭不容易,培养一个弓箭手更不容易,用火铳就简单得多了,因此五寨堡的军器作坊又是每天在大造火铳。这些事情一直忙到六月,这时黄来福在朝鲜之战的军功赏赐己经下来了。他仍是山西镇总兵,进都督同知衔,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佥事。余者将士也各有封赏。兵部还同意了黄来福所请,以江大忠为五寨堡参将,镇守五寨堡之地。这又让众人高兴了一阵。
为了加紧塞外移民之事,这天,黄来福带着数百标兵们,到离老营堡不远之地的水泉营堡视察。
从宁武关往神池堡,往老营堡,再到水泉营堡,这里就是边墙了,连绵不断地长城。从这里出了关。就是塞外了。
往常水泉营堡只是个小堡,不过由于从去年来,大批的内地移民到这里,或在老营堡换关照。或在这里换了关照出关,所以这里很快热闹起来,将一个小堡挤得水泄不通,如车水马龙的集市般。熙熙攘攘的都是各地的口音。
关照是明边塞守将对出关民众颁发的出入境证件,为木制长方形,上刻有文字:“关照。某某守将给给照事,今据某某一名,于本月日出关换照,赴关验收,如有冒名,查出定行严处不贷,此照。万历某年某月某日。”
大批的内地移外到了这二堡后,换照出关,他们留下的字据文册,最终移交于黄来福。由他手下统计人口数目等。而那些在商贾农场中务工的流民们。则是商贾们在内地就统计人数,不过同样要换照出关。最终还是要报于黄来福处。
留在这里等待出关的众多移民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富有穷。相同之处地是,人人神情兴奋,眼中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很多人拖儿带女,或乘车马,或是步行,衣衫褴褛的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叽叽喳喳声不绝。
杨大安穿着一身单衣,背着一个包袱,也是站在一队人中谨慎地看着这一切,他是静乐人,家中长子,由于这些年家中老是遭灾,几亩薄田收成微薄,一家老小都不知道该怎么活命才好,好在今年黄军门来到了宁武关,他就随着老父,带着家中老小到了宁武城谋生。
又听了一个秀才念叨黄军门地垦殖文书,他不由动心了,在塞外农场中做工,包吃住,待遇好不说,将来挣了钱还能在塞外买地,听宣传,那地可便宜了。
有这种好事,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念头,进了一个商贾招募组建的农场屯丁队中,他的主意是先去塞外看看,如果好地话,就把家里剩余的人都一起移民过去,毕竟几百亩地的吸引力是巨大地。
不过他是个老实人,一路被领头带来水泉营堡后,一直是多听少说,只是密切地关注着别人的神情。同样看着城墙上的大军走来走去的,也是充满了畏惧之
正在观察着,忽听身后一个人笑道:“这位兄弟,看你那拘谨的样子,第一次出远门啊?”
杨大安转头一看,却是一看壮年小伙,正满脸笑容地看着他。
杨大安脸上忙浮起了笑脸,道:“这位小爷叫俺?有啥事?”
小伙笑道:“不用紧张,大家都是去口外,看样子,我们都是在刘爷手下做事,以后大家就是一个农场的乡亲了。俺叫李大牛,兄弟怎么称呼啊?”
杨大安看他没有恶意,心下略略放心,又听了他的名字,都有一个大字,心中会有一些亲切感,当下道:“俺叫杨大安,是静乐的,兄弟是哪人?”
李大牛嘿了一声,道:“看来我们还是半个老乡呢,俺是宁化所的。”
两人更是亲切起来,唠起了彼此的家常,原来这李大牛算是老江湖了,不要看他年轻,却是经常到外流浪,跑了很多地方,这次准备到塞外去碰碰运气,干个几年活,积一点钱再说,到时再看看塞外有什么机会。///听他滔滔不绝,杨大安心下佩服,他有些迟疑地问题道:“听说口外那地方,比俺们老家冷多了,尿尿都得带根棍,一边尿一边敲,是不是真地?”
李大牛不由哈哈大笑,道:“哪有那么厉害,只是比我们老家冷一点罢了,再说了,我们住地地方肯定有火炕,不用担心。”
两人越说越合得来,不知不觉,己成为好友。李大牛感慨地道:“其实塞外是个好地方。荒地多,草场多,牛羊遍地,到处都是狍子野鼠洞,发财很容易。只可惜以前是鞑子的地盘,眼下有黄军门地大军保证,我们地机会来了。我李大牛这次如果不发财,我是不会回老家啦。”
听了李大牛地话后,杨大安也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眼前关内往塞外移民地点分两处,一处为清水河一带。一处为准格尔旗一带。如果说清水河一带还带着一些黄土高原的地貌外,准格尔旗这个地方,则大部分是草原沙漠的地貌了。
六月的准格尔草原蓝天明澈,白云如雪。一片一片的绿草如海般的延伸到天边的尽头,绿草上还有各样的野花中,充满了生机盎然地景象。在黄浦川河边,除了绿草外。还有一片片的林海,山坡上尽是各样的大树,棵棵都是树干笔直。直刺上天。
黄浦川河河谷一带是得天独厚的,这里靠近大明境内,只有草原,没有沙漠,到处是草场及林海,水量相对又足。往常这里只有一些游牧民族在放牧牛羊,不过现在河谷地许多地方,己经多了很多新开垦的田地,一些熟田中,一片片的麦浪在轻风的吹拂下泛起道道涟漪。
离麦田不远处。正有许多壮汉正在用土石树木建围墙房屋。离他们不远地山坡上,一些女人及小孩则是赶着大群的牛羊。好一片悠闲的景色。
当杨大安及李大牛一行新人到达这里时,不由被面前地景色吸引了。杨大安更是贪婪地看着这一切。以后这里就是自己安身之所了。
对这些人的到来,农场主及当地屯丁们都抱以极大的热情及善意,眼下塞外人少地多,大家耕种都非常吃力,有这些人来到,就太好了。
很快,杨大安及李大牛等人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建有双层夹墙的砖房石头屋,建畜场,开垦新地等,每天都忙个不停。
不过每天充足的饭食,每月足额的工钱,让各人干劲都很大。慢慢的,杨大安也了解了一些周边的情形,知道沿这条河上下,密布着各式各样的屯垦农场,农场中除了汉人屯丁外,还有一些穷苦地蒙古牧民跑来这儿来做事。
毕竟草原上地生存环境还是非常恶劣的,常常会有雪灾,每次灾害后,大部落还好,小部落就会经常饿死人。对他们这些穷苦地牧民来说,虽说每天放牧牛羊,但其实每年吃肉的机会很少,很多人粮食都吃不起,草原上许多人,平时都是吃老鼠,草根,马奶什么地过日子,还有经常挖些野鼠洞储备过冬物资。
到了汉人的农场来,虽说每天干活辛苦,但天天吃得饱饱的,还有工钱拿,这种稳定的生活吸引了很多蒙古小部落中的牧民拖家带口的来投。
当然了,对于黄来福的屯殖塞外举动,不是没有塞外的蒙古部落看到这种行为将来对草原的危害,不过很多小部落都是黄来福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至于一些大部落……
在山西镇,大同镇,宣府镇的前方草原中,是蒙古俺答部落的地盘,有几十万的人口。至少到了万历年时间时,俺答部己经由单纯的游牧生活方式,变成了农牧混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