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出厓山-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在宋廷几百年都没有涉足的大理一代,萧统也明确说必须迅速夺取,并且不惜代价,这份手书已经送到了进入汉中的邱寻手上,无疑,萧统是要明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华夏的土地上,不允许有一寸土地不属于大宋!
可是,一连串的胜利,总会让人冲昏了头脑,邱寻还在朝汉中进军,张世杰还在苦苦镇守着长安,高升和宋朝阳的军队还刚刚从火线撤下,还没有来得及修整,新兵们更是刚刚落实编制,而没有来得及训练,可是,一干人等,居然要求继续北进,以求一鼓作气!
刚刚从白莲教归附不久,目前官拜兵部侍郎的谢书,在大战后第一次朝会上便上书,慷慨陈词,要求进行二次北伐!
谢书的目标是山东,他的思路,是夺取山东,退可以保护淮北,切断运河,进可以威胁大都,形成北上的拳头!
出乎萧统意料的是,本来以为应该会很理智的朝臣,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谢书,连不少武将都是,应该说这打了萧统一个措手不及。
应该说,谢书的这份奏章,其实写的很好很有说服力,里面说道“齐州当四达之冲。南不得齐州,则无以问河济;北不得齐州,则不敢窥淮泗;西不得齐州,则无从得志于临淄;东不得齐州,则无争衡于阿鄄。是故山东有难,齐州常为战守之冲。”
接下来,他旗帜鲜明的提出“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就是这一句话,打动了大多数人,毕竟山东之地,易攻难守。足够富庶,战略地位足够重要,如今既打得下。也有必要打。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以山东为交点,有两条河道。分别呈东西和南北向流过。它们在古代分别是东西部之间和南北方之间的交通大动脉,也是山东地位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
首先来说,夺取山东,可以控制整个南北交通干线,从某种角度来说,就像扼住了燕京的咽喉!毕竟目前江南已经在手,夺取山东,就像将那个绞索。彻底的套上了元廷地脖子。
打开地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渭河自陇山下流,流经关中,汇入黄河;黄河向东,穿越河南,经山东低山丘陵的边缘东流入海。渭河…黄河起着沟通东西的作用。在汉唐那个天下中枢在关中的时代。转输关中地漕运系统必须凭借这条线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大动脉。山东和关中分处这条大动脉的东西两端。关中山川环抱,诚为形胜之地;自关中东出。历崤函、嵩山之险,便可下临东部平原地带,无关山之阻;若再往东,便是山东低山丘陵,这是东部平原地带少有地可以凭恃地地利。古代称关中为“百二之地”,山东为“十二之地”,当有这方面的原因。
而杨广不惜一切的开凿了大运河后,大运河在东部地大平原上南北纵贯,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为南北交通的一条大动脉。在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流泗水本来就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泗水在黄河改道以前自山东南流,汇入淮河,稍加开凿,便能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西晋时,杜预曾鼓励王直捣建康,一举灭吴,然后率大军“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连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应该是比较早的事。桓温、刘裕北伐,都曾开通泗水水道。山东所处的位置,正好监控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此外,这一次萧统之所以不那么坚决,而是有点动心的缘故,是因为富庶地胶东。胶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三国时,孙吴联络辽东的公孙渊,便经由此地。刘宋时,被北魏俘虏的朱修之取道辽东,泛海经东莱而逃回扛南。隋、唐伐高丽,从海路发起的进攻都是以这里为前进基地。元代经营海运,转输东南财赋供给京师,这里又是其一大中转地。而如今,萧统拥有独步天下的水军,想要夺取胶东当不在话下,因此,由于对张世豪部还有期许,萧统也就一直让群臣继续讨论,不然他大可以乾纲独断,将谢书的奏请直接驳回。
而站在更高地格局上来看,山东地地位只能放在东部大平原的背景上才能体现出来。山东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守,却利于四出以攻人。以此为根据地,纵横四出,足以有所作为。东汉末,曹操便是以充州为根据地,崛起于群雄之中,最终扫平群雄,统一北方。
山东既然处在监控南北之间地水路运输线上,其地形地势在东部大平原上又足以作为凭恃,因而在南北之间具有枢纽性地位。河北南面门户须依托山东,东南淮泗上游也须藉山东为屏蔽。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这点,萧统也不是看不出来。
从历史上来看,东晋末,刘裕灭南燕,收复山东,既屏护了南方江淮防御体系,又保障了由江入淮、由淮入泗、由泗入河这样一条连通南北的运输线路的畅通,为他以后经略中原、北伐后秦打下基础。刘宋与北魏对峙,刘宋置四镇以守黄河,其中山东境内有。南北交兵,必在四镇展开激烈的争夺。山东若为北方所据,则南方江淮防线将承受很大压力。南燕据山东时,便经常扰掠东晋淮北诸州。刘宋泰始年间,北魏趁刘宋内乱,攻取山东,后更进逼淮泗,南方形势遂渐趋不利。
而当关中地位有所下降,华夏的政治中心渐渐东移后,南北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山东处在监控连通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动脉大运河的位置上,所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一百三十一章 变徵(9)
更新时间:2009…4…5 21:34:28 本章字数:2147
应该说,谢书说的字字成理,句句合情,而由于如今战役已经取得全胜,萧统也没有把很多数字保密,因此根据现今众所周知的敌我态势,确实此时进取山东,有较大把握。
而更让谢书的说法难以反驳的是,谢书并非简单的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毕竟此人幼时进过学,在白莲教带过兵,理论和实践都有,而且在萧统让他说话时,他还提出了如何进取山东的具体措施,这就一下子把此次朝会的层次拉高了。
谢书提出,如果鞑子塞大岘之险,或坚壁清野,则大军深入,应该以火器为前驱,强行开路,杀开血路,这样一来,虽然说过程会比较艰难,但是如今的火器营锐不可当,此战一定可以胜,而一旦打开大岘天险,济南便是囊中之物,山东全境便可一鼓而下。可是经过缜密的考量,谢书料定鞑子最多进据临朐,退守广固,必不能也不敢守险清野。,做出这样的判断也很简单,毕竟目前江南已经在宋廷手上,山东就是维系大都最重要的粮饷之地,元廷根本无力在山东坚壁清野,否则大都就会立即陷入混乱!
虽然说,这里谢书只是根据萧统公开的消息进行的合理推断,可是萧统也不得不承认,谢书此人,以前被自己嘀咕了!因为萧统桌子上正放着几个时辰前刚刚收到的线报,在玉昔和自己鏖战正酣,胜负未分时。元廷便已经及时作出了反应,只是增兵三万守济南,一万守临清,当然,大岘也象征性的增派了五千人。而据宫中细作说。不是没有人对忽必烈说:“陛下必以骑兵利平地者,宜出岘逆战,战而不胜,就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弃险固也。”只是不知为何,一向从善如流地忽必烈,这一次居然没有听从这个极为睿智的建议!
看下面的谢书神采飞扬,萧统不禁想起,当时能收服此人,也是颇费了番周折。毕竟为了安抚白莲教势力,李千山和陈万水两个精神领袖。萧统是杀不得的,都是被好吃好喝软禁了起来。自然,萧统也从他们手上拿到了“弥勒降世,天命归宋”这样的法旨。
而对于一些硬骨头,却也没多大用处地骨干分子,萧统也不手软,一律格杀,而且对于这类人的家小也是一个不放过,全部予以族诛,萧统可不想留下祸患。让这些匪类的后人有机会来报仇。
而谢书,则是一个很另类的人,因为根据以前的情报和谢书用兵的实际表现来看,谢书是人才,但并不是那种堪比千军的国士,其人勇悍有余,机变不足。见小利而缜密。遇大事儿踌躇,最多也就是州府级的人才。不过呢其人乃是白莲教总护法,还是很有威望,且邱寻也有意让萧统宽宥一下,萧统也就没有杀他。
结果有一天,有人告诉萧统谢书居然主动请降,让萧统很意外,毕竟谢书的态度曾经让萧统很不解,此人被关起来后,该吃吃该喝,劝降者和人聊天,提出要求一概拒绝,也不要求出狱,也不求死,典型的混饭吃,萧统一想,也不差这对点粮食,也就没有追究,没想到这一次,人家居然送上门了。
结果,谢书说地话,也让少年天子哭笑不得,“你只是看起来算个明君,如果有朝一日,我真的相信你是明君了,谢书才会真心给你效死力,现在,谢书就是入了曹营地徐庶,是不会给你出主意的。”
有些尴尬地萧统又问他有什么别的要求么,谢书也不含糊,直接就讲,说以后写史的时候不能把他算贰臣,看来老小子也不糊涂,可是萧统当即拒绝,还说“青史昭昭,纵然朕也不能篡史官一字”,倒把这人噎得够呛。
那按照这个说法,是不是一直唧唧歪歪的谢书,要真心归附了呢,可是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萧统,从上面看起来,却总觉得有那么些不对劲。
看谢书漫步而言,眉飞色舞,手势很有力道,言语很有煽动力,而群臣们这一次也难得的一边倒的支持他,除了宋朝阳和高升二人没有表态,其他人几乎全部要求,稍事休整,然后立即出兵,夺取山东!
谢书既然已经推断出了元军的部署,自然知道元军不可能守险,因此提出,分兵三路,主力沿运河北上,趋临清,偏师自彭城出发,一路北上,取曲阜,然后水路自蓬莱登陆,三路大军最后会攻济南,一举夺取山东全境。预计投入兵力共八万人,需要时间大概三个月。
这话一出,更是得到一阵阵叫好声,就连高升也忍不住微微点头,萧统经过仔细揣摩,结合自己掌控的更完整更准确地咨询,尤其是手上的元军布防图来看,谢书的这个计划,几乎完全可行!甚至说,让萧统和众人现在来谋取山东,说不定还没有谢书考量的这么周密。
一个缜密,翔实的计划,萧统几乎没有理由不同意,可是,正是因为这样,正是因为这个计划几乎是太完美了,萧统才犹豫了,才彷徨了。
那个时代多年的阅历,和这个世界血与火的考验,让萧统确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地,没有什么事情是如此顺理成章地,事情太过巧合,太过顺利,里面就一定有问题!这并不是萧统有被虐狂想症,而是前辈的血肉和白骨,无数英雄地末日和惨痛教训告诉他,凡事多想想,多怀疑怀疑,总归只有好处,起码关键时刻,缩头乌龟,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重新把目光投向地图,萧统猛然想起了两个字,中原!布局这么久,萧统居然一直忽略了中原!
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一百三十二章 变徵(10)
更新时间:2009…4…5 21:55:22 本章字数:2071
不得不说,天下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的阶段,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而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常易;而在从乱趋治、从分趋合的阶段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而如今,以天下棋盘计,萧统已经据有江南一角,荆襄一边,关中一角,正在全力进取汉中和四川,可以说,已经占用天下一半之地,若是采用谢书之策,直取山东,则可以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不过,毕竟,江南这一角,在历史上并没有成功一统天下的先例,因此群臣们虽然对如今的节节胜利也是欢欣鼓舞,可是不论萧统怎么做工作,大家始终还是心存疑虑,而萧统也总不能说先前有朱重八干过吧。
而不出萧统的意料,这一次,谢书也抓住这个开始说起来了。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ωар。1 ⑥κ。cn(1⑹κ。Сn。文。學網
“列位臣工,先前,秦汉唐,都是以关中为基础,辅以贤君勇将,趁九鼎动摇,从而进取天下。秦自商鞅变法之后经六世积累,到昭襄王时,已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然虽然如此,秦国君臣不敢有丝毫懈怠,然屡攻齐、楚,而获利不大;及范睢入秦,建远交近攻之策,而其言,正乃今日谢书欲告各位同僚也。
顿了一下,谢书看了一眼神色平淡的萧统,继续慨然说道:“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秦用范睢之谋,方可一举打开局面,长平一战,大局底定。再观前汉,刘邦统一天下。大抵循秦之故辙:其根基在关中,扩展在两翼,而决战在中原。而说唐,虽起于河东,先入据关中。抚定关陇之后。即出关攻王世充,争河南。李世民攻洛阳之战,一举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两支势力,北方粗定。”
见群臣纷纷点头。谢书接着得意说道:“再说后汉,刘秀力排众议。不取关中而据河北。算是开创厂由河北进取天下的先例:彼时绿林赤眉肆虐,刘秀先据河北。河内作为根基,次取河南、据洛阳,立以为都。然后,遣将四略,东平张步、董宪,南定秦丰,田戌。四灭隗嚣、公孙述。北扫彭宠、卢芳,统一天下。”
萧统听了。也只是哼了一声,并没有说什么,谢书心知这是难得的表现机会,忙道:“至于西晋和隋朝,却也都是以北方平定南方而统一天下,他们所凭的基业却都因袭了前代的成资。西晋灭吴而统一天下,其基业因袭了曹魏时期积累下来的成资。曹操据中原,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统一北方,为西晋日后统一天下打下基础。隋灭陈而统一天下,所因袭的成资却可山北周一直追溯到西魏。西魏宇义泰在东魏高欢两攻关中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