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8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免有所遗漏。。。。。。。
西北诸路兵马总管,这和以往他所任的任何职位都不一样。。。。。。。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赵石才觉得,自己以往过的实在是太清闲了些,尤其是那些征战疆场的岁月。。。。。。。。
实际上,这也是他一直想要规避的情形,但现在这个样子,他也只能耐下心来,一头扎入到繁杂的庶务当中,竭尽全力熟悉着这好像没有尽头的忙碌的感觉。
不过半个多月下来,他所得也是不少,也终于不再接见那些一个连一个想要跟兴国公面议的人等了。
兵部这里。有李承乾。成峦。赵布宗,户部那里,也有李吉等人,没有必要事必躬亲。
这个道理他一直明白,之所以如此忙碌,便是为了将来在做打算,那么多朝堂重臣,却只寥寥数人提醒过这一点。不得不说,大多数人,还是想看看他这个大将军的笑话。
但他硬是以惊人的精力撑过了这段日子,博闻强记,处置明晰算不上,但也少有疏漏,他的果断和强硬,是经过多年的磨砺所养成的,强烈的军人风格带来的杀伐果断,让所有人都不敢轻易冒犯。
这让他很快就在朝中大臣们当中。稳稳站定了脚跟,并在处置浩如烟海的事务中。拥有了一定的威望。
到得年关头上,说起这位兴国公来,许多人已经不再专于谈论他在外间的丰功伟绩了,而在于他的行事以及迥异于朝臣的言谈和处世,当然,还有他那过人的精力。
到了年关,赵石终于也稍稍轻松了一些,朝会已经停了,他只需在枢密院里,处置一些公务,再者偶尔跟几位枢密副使见个面,对攻夏大略上做出些修改。
中书那边来请的次数也已经少了起来,因为户部那边的条陈,已经送到了皇帝陛下的御案之上,那里面没少了他的心血,之后户部该怎么来办,多数也不用再烦扰于他,实际上,现在户部尚书李吉那里,巴不得他不闻不问呢。
若再这么下去,下面的各路转运使,到时都得成了大将军行辕的下属,那是无论户部,还是吏部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至于兵部,有赵石在枢密院坐镇,是实实在在的绕不开。
兵部的几位大人,包括兵部尚书李承乾来枢密院议事的次数在明显增多。
枢密使汪道存已经上了辞呈,皇帝陛下未曾允准,这位老大人干脆回家养病去了,枢密副使韩思功暂领枢密使事,不过韩思功年纪也已不小,身体也是欠佳,实际上,枢密院的事情,是魏王李玄道在掌理。
这位早已没了当年雄心的魏王殿下,有时还苦笑着在跟赵石打趣,“没想到,临到老了,还能受到如此重用,真真是世事难料,不过事情多了,人也精神不少,看来啊,还能多活些年头,为大秦尽尽心力。。。。。。”
说的人不以为意,听的人也只一笑而过,两人之间算不得有多融洽,也可谓是多有纠葛,但时到今日,却也已经无所谓恩怨了,如今共事一处,也没人愿意再提当年故事,相处反而要舒服许多。
反而是枢密院上下人等,皆感振奋,因为这些时日下来,有着兴国公赵石坐镇于此,枢密院是前所未有的忙碌。
参知军事们在商量着伐夏大略,下面的人则是整理着兵部,户部送过来的条陈。
赵石在忙了一段日子之后,便将许多权力都放了下去,比如说,各部人马抽调,必然要涉及到领兵将领的人选上。
兵部那里挑选举荐出来,给赵石过目,实际上,就是赵石一言而决的事情。
在此事上,赵石却没有自专,而是将枢密院一些老人召集到一起,让他们将这些将领的来历已经以往军功,资历,都录下来,细细研之,务必挑选出得用之人。
这样一来,许多枢密院的官吏总算是有了用武之地,都觉着这才是枢密院应该有的样子才对,汪老大人在时,连将领任免之权,都快让兵部夺个干净了,哪里还能推选领兵大将出来?
如今,虽然还是兵部举荐上来的,但一个职位,都有着两三个备选,从中挑出一个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了。
而在挑选人选上,也并不为难,国武监出身的将领优先,然后便是有着西军军职经历的人次之,之后,才干威望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只看军功。
赵石听说了这事,也只是一笑作罢,在他看来,这样很合适,不是吗?算不得什么媚上之举。
这还只是个例子,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枢密院的权力几乎置于中书之上,无论征发民夫,粮草转运护送诸事,还是抽调各路人马,军械工匠事,甚至包括了药草,衣物等等辎重的征集转运,都要经过枢密院议决发回才能生效。
之后,兴国公赵石更上请于皇帝陛下,令吏部早早抽调官吏出来,最好是随军西进,以为安抚地方民心,设立郡县律法做好准备。
本来便因年关头上,忙的一塌糊涂的吏部,更是焦头烂额,吏部上下,各个头发都要熬的白了。
吏部尚书郑老大人接下来每次进中书议事,都要喝上不下于五杯浓茶来醒神,更是抱怨着,这么下去,吏部早晚要累死人的。
不过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可不管这个,每次都是冷着脸,三言两语便将那些怨言都噎了回去,要知道,对于吏部的拖沓,他早已心中不满,大秦如今千头万绪,哪里容得如此懈怠?
景兴鼎革至今,没有新议,总要顶在吏部这里,以前王家还在时,也就罢了,如今对上支撑的郑家,他已经有了对吏部动手的心思。
不说吏部这里,即便是国子监,如今也已远不如当初般难缠,沈鹤,沈白兄弟二人,在国子监中都有着威望,又都已早属鼎革一党,洛阳国子监建成,两人都是出了大力。
之后又有仿效国武监,改国子监旧制之议,在此事上,朝堂上已经争论了有些时候,虽还没有定议,但革除旧弊,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事实上,自新帝登基以来,不光是赵石,即便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也有着可以放开手脚的感觉,这在景帝一朝,是很难感受到的,那个时候,感觉到的都是来自各方的掣肘,新旧之间,也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平衡。
而现在,这种平衡基本上已经不再能见到了,皇帝陛下的心意好像非常明确,看来,攻取西夏之后,便能在朝中大动干戈一番了,李圃每次瞅着疲态毕露的吏部尚书大人,都有着这样的心思浮现在脑海之中。。。。。。。。。
不说这些朝堂政事,到了这个时候,大秦的战争机器终于开始缓慢的转动了起来,因为是在寒冬腊月,还不见怎的,只是京城长安往四处的传信快骑开始多了起来,在年关其间,也不曾断绝。
和几年前那场战争不同,这次大秦虽在寒冬腊月开始准备,但真正露出狰狞的面目,却还要在明年穿暖花开时节。
西夏人的使者一直滞留在京城,大秦一路走来,由弱至强,从来不乏变通的手段,将使者留在长安,有着太多的办法。
而往来西北的道途之上,盘查日渐严厉,这个冬天,西夏的谍探,没有多少可能察觉出大秦的动向,即便察觉了,想要将消息送出去,也是艰难万分。
在忙碌中,大秦成武四年的年关终于到了。
大秦紧锣密鼓的布置,在这个时候也戛然而止,成武四年,对于大秦来说,毕竟是很独特的一年。
这一年皇帝孝期已满,宫内宫外,不禁酒乐歌舞。
而这一年中,大秦的强盛已是有目共睹,更取得了大秦历代祖宗所未有之功绩,吐蕃臣服在脚下,河中河东渐渐安定,草原部族遣使来朝,求取封号,西夏人也在想着割地求和,大秦虎视四方,诸国皆惧。
作为才刚刚登基四年的年轻的成武皇帝来说,只四年工夫,就已经让大秦历代皇帝黯然失色。
当然,若再有了灭国之功的话,那么刚刚过世的景兴皇帝,也将无法与他相比。
所以,虽然明年的战事迫在眉睫,但皇帝陛下还是准备在宫中大宴群臣,并在朱雀大道尽头的朱雀门楼之上,观彩灯之会,与民同庆。(未完待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公主
大宴群臣,与民同乐。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对成武四年取得的功绩的一种庆祝,歌舞升平肯定不成,但却可以提振民心士气。
诏谕一发,群臣心里已经绷紧了的弦明显松了一些,可以借着这个日子歇一歇了。
至于宫廷宿卫,年关执禁,有中书,兵部,长安令尹衙门,京军诸部等商量着来办,与枢密院有着关联,却也不用赵石指手画脚什么,毕竟,他这个枢密副使不过是个虚衔罢了。。。。。。
趁着腊月末尾,在府中布置一番,主要是需要正月里需要拜访的人家以及准备送出去的礼物等等。
这些事不用他操心,只是随口吩咐就是,以他现在的身份,需要亲自上门的也就那么几家,其实多数还是几家姻亲,年礼已经送了,只需上门转上一圈便罢,到是宫里的太皇太后娘娘那里,要麻烦一些,要事先约好入宫请见的日子。
这个年关,因赵石人在京师,兴国公府中自然是比往年热闹的多,这一年里也是喜事连连,可以想见,年关这几日,兴国公府都不会太过安宁。
所以,为了准备这个年关,府中也多有忙碌。
李金花身为羽林军将领,皇帝陛下又要弄个普天同庆,她这里自然闲不下来,已经搬到军营去住了。
种七娘在待产,两位草原公主任事不管,只顾着自己高兴。
南十八离去在即,带着李博文在京中四处转悠,交代事情。陈常寿身子不好。也无法过多的费神。
所以。府中大小事情都落在了女主人范柔儿,惜红以及大将军府司马孙文通,还有府中几位内外管家的身上,来来回回的,很是有几分焦头烂额。
到是赵君玉日渐长成,已经能管些事情了,能够出上几分力,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样子,很有陈常寿几分风采。
而作为老子的赵石,却从来都是个甩手掌柜,对家中事情向来不太上心。
只是略微吩咐了两句,陪着老娘说了一阵话,陪着吃了午饭,瞅着空子,就带着几个贴身护卫,出府奔了城门。
此时的长安城,各处鞭炮声声。家家张灯结彩,年关的味道已经充斥于每一个角落。
赵石闻着空气中飘着的些许硫磺味道。虽略有恍惚,这是他在这座千古雄城中度过的第几个年关?
到处都是喜悦欢庆,随时都能看到孩童在长街上追逐而过,洒下一片笑声,但说实话,他心里却没有多少高兴的意思,因为他现在心里压着的事情实在太多,简单的舒畅欢悦,在他这里好像已不可得。
不知不觉间,来到长安城门,只是一句话,守卫城门的兵士已经跪倒了一地。
一行人顺利出城,没有城墙阻挡,迎面而来的寒风骤然便大了起来。
赵石精神一振,松开了马缰绳,双腿用力,战马昂首长嘶,像箭矢一般窜了出去。
护卫们一惊之下,纷纷催动战马,跟在赵石身后,通往城西国武监的大道之上,马蹄声骤然密集了起来。
人马如龙,在官道上疾驰而过,将冬天里未曾消融的积雪踏的纷纷扬扬。
。。。。。。。。。。。。。。。。。。。。。。。。。。。。。。
大长公主府邸后宅。
靖佳公主懒懒的靠在长榻之上,一只手支在腮旁,含笑看着在屋中百无聊赖的转圈的小人儿。
屋中温暖如春,头上戴着金箍,项间配着银饰,锦衣玉带的小人儿粉雕玉琢,眉清目秀,额头一点朱砂,就像是从画里跳出来的观音娘娘座下的仙童一般。
不用说了,这就是当年杨府才女,后嫁于韩门,最终在长安之乱当夜,香消玉殒的杨倩儿留下的女儿了。
几年过去,当初的襁褓孩儿已经能跑能跳,小小孩童,就已显出了几分母亲的风采,真真是个美人坯子。
作为大长公主殿下的义女,与当今圣上同辈而论,身份贵不可言。
也许是婴儿之时跌经大难的缘故,与她母亲当年少女时聪明伶俐,倔强好动不同,小女娃从入府到现在,都少哭少闹,分明就是个安静性情。
不然的话,也不会总被兴国公府来这里玩耍,小她一些的扣儿小姑娘屡屡欺负。
幼年丧父失母,虽然那时还不记事,但总归在这小人身上留下了痕迹,待得懂事一些,便对靖佳公主分外的腻缠,一时不见,就垂头丧气的,没了个精气神,府中之人皆夸,两人天生就是母子的命。
靖佳公主膝下孤寂,有了这么个不吵不闹的小人相伴,也感欢喜,当初因不负故人所托,才不顾名声,收下这个婴儿的心思,却都变成了浓浓的溺爱,除了思念远在他方的那个人之外,整日里,就围着这个小人转悠了。
小人到是和她母亲一般,自小聪明,但靖佳公主却无心将她教导成当年她母亲那般模样,知文守礼的,她到宁愿这孩子能骄纵一些,再大些,便让她知道人心险恶,不得不防。
不然这么一座偌大的府邸,自己百年之后,也不知要让多少人生出觊觎之心,要是没点主张,早晚要落得个凄凉下场,可惜,那边现在只有一子,好像还跟西北张家订了亲,不然的话,早早给她找个依靠,也是好的。。。。。。。
想着这些不找边际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绕回了那人身上,公主殿下笑容渐淡,心想,回京已经这许多时日,就算忙碌,也该过来瞧一瞧才对,莫非觉着路上见了一面,就不用过来了吗?
还是几次入宫,在宫里皇帝陛下说了什么,有了疏远的意思?
年关之前若不过来,哼,我就寻上门儿去,到要瞧瞧。。。。。。。。草原来的公主,到底有何不凡之处。
想到这里,脸上不由多了几丝红晕,外间之妇寻到门上,也不知会生出几许风波,他又会如何处置。。。。。。。。
“娘,咱们出去走走吧。”
小人这时已经爬上了一张椅子,身子缩成一团,看着忽喜忽恼,神色不停变幻,心神不属母亲,心里有些担心,想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