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将血-第9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中,先皇妃嫔们,更是如此。
要知道,先皇驾崩的太过突然,对外皆言是被曲妃刺死于勤政殿上,但宫人们哪里会信这个,都觉着先皇死的蹊跷,多数是当今陛下。。。。。。。。但这样的事情,谁也没胆子宣之于口就是。。。。。。
接着当今陛下毫不犹豫的处死了自己的弟弟,接着又送幼弟去西山守陵,一应手段,让宫中贵人们都意识到,当今陛下的心肠之冷酷坚硬。
可以说,直到当今陛下正式登基称帝,后宫换了主人,宫中的风波也没停下来。景帝旧人们。心惊胆战。惶恐无日。
最终,还是太皇太后娘娘开了口,宫中才渐渐平静了下来。
之后,来慈安宫这里请安的人越来越多,太皇太后不胜其烦,遂命人在慈安宫旁边,起了两座偏殿,请剩下的几位先皇旧人中最为尊贵的妃嫔来这里居住散心。
于是。这里渐渐也就成为一些自觉处境不妙,又能在宫中说上些话的宫人的最佳庇护之地,渐渐的,围绕着两间偏殿,许多宫人定居了下来。
皇帝陛下听了此事,也是一笑置之,因有着大长公主府的资助,内库很是丰厚,于是皇帝陛下还命人在慈安宫周围修了几座园林。
如此一来,很多人便知晓。皇帝陛下再没有大动干戈的意思了,宫中的人心也才真正安稳了起来。
可以说。现在的慈安宫左近,是皇宫内苑中少有的繁盛所在,却又相对封闭,因感太皇太后娘娘庇护之情,又畏惧外间风雨,很多人进入这里之后,便不打算出去了,他们中间大多皆为宫中老人,人脉自不必提,随随便便在这里便能混个职位。
即便是这里的洒扫太监,很可能当年都是御膳房大太监或者曾在乾元殿中值守。
尤其是太皇太后年纪渐老,在宫中呆了多年,知道自己长开羽翼,护了许多人平安,但这么一来,却犯了宫中大忌,所以对下面人等,约束越发严厉。
于是,慈安宫所在,差不多也就半封闭了起来,除了宫中平常往来诸事,其他的,不准外人进入,也不放里面的人出来行走,俨然过着的就是桃花源的日子。
皇帝陛下驾临慈安宫,这里已经得了消息,一入慈安宫范围,道路两边,除了奉命迎候的太监宫女,一个人影都没有。
慈宁宫正殿方向,却是灯火通明。
一路来到慈安宫正殿之前,迎候在殿门之前的,除了太皇太后身边近侍之外,领头的却是位太嫔,景兴皇帝时宫中九嫔之一。
大秦后宫沿唐制,景兴皇帝末年,后位空悬,四妃中德妃缺位,长安之乱中,先皇妃子一扫而空。
当今皇帝陛下也未给先皇旧人尊号的意思,也就是说,先皇驾崩之后,本应有人晋太妃,甚至再进一步,等上个一两年,再次升等为太后,都是有的,但宫中没这个动静,许多人便都明白,也许终成武一朝,太后这个称号都不会再次出现了。
这位太嫔姓杜,皇帝陛下自然是认得的,能代太皇太后在外迎驾,并非说与太皇太后多亲近,多数是恰逢其会,再有,几位景兴旧人,或多或少在慈安宫中都领了些差事,帮着太皇太后娘娘梳理庶务。
这位太嫔其实比皇帝陛下也大不了几岁,一见皇帝陛下驾临,立即率领宫人们跪倒迎驾。。。。。
皇帝陛下下了龙辇,来到近前,“太皇太后娘娘可还安好?”
“回禀皇上,娘娘身体康健。。。。。现已在内殿摆好酒宴,只等陛下入席了。”
“带路。”
皇帝陛下对宫中景兴旧人的不喜,从不掩饰,也不管众人还跪着,只淡淡道了一句,迈步就往里面走。
众人赶紧站起身来,匆匆跟在太嫔身后,簇拥着皇帝陛下来到内殿。
内殿中很安静,太皇太后赵氏眯着眼睛,看上去好像在打盹,殿中除了时候的宫女太监之外,也再无什么外人。
见一堆人进来,太皇太后这才睁开眼睛,笑着向皇帝陛下招手,“别弄那些虚礼了,快来坐下,这天寒地冻的时辰,还往这边跑,真不知爱惜身体,来来,赶紧坐下喝口酒,暖暖身子再说。”
皇帝陛下也不拘束,笑着应了两声,便解下披风,入了席。
太皇太后赵氏精神头不错,看上去比一年前,还要年轻上一些,烦心事少,资格够老,也就不用再多搀和后宫里面的勾心斗角,生活的自然有滋有味。
劝了几口菜,又陪着皇帝喝了些酒,太皇太后赵氏才招手让那位太嫔过来,准其入席相陪。
皇帝陛下一瞧,就明白,这是有事说了。
果然,太皇太后赵氏笑着指点着这位太嫔叹息道:“十几年前,她父亲带兵随大将军吴宁入蜀,战死在蜀中了,兄长和一个侄儿,唉,之前家里传来消息,战死在夏州了,还有一个侄儿逃回来,被押在了延州。”
说到这里,那边的太嫔已经眼圈通红,哽咽了起来。
太皇太后赵氏语气也低沉了下来,“要说老了老了,更不该说那些外朝的糟烂事儿。。。。。。折汇这人,也算是折家有数的俊才了,怎么就无能至此?”
“好了,不说这些。。。。。。她求到我这里,本宫呢,确实也动了不忍之心,本来想给柱国那孩子传个信儿照看一下,但想了想,那孩子心硬,加上内外到底有别,所以,还是厚颜跟皇帝开个口,看怎么才能保住她家里这颗根苗。”
这真不是什么大事儿,也情有可原,又是太皇太后开口,成武皇帝李全寿断无回绝的道理。
当然,这是大将军赵石带回来的另外一桩麻烦了。
大将军折汇兵败辱国,葬送了六万西北镇军精锐,如今已经被大将军赵石押送回长安,等待朝廷处置。
这个上面没什么好说的,逃回来的镇军将领,都已在军前掉了脑袋,折汇不听将令,不顾大局,贪功冒进,最终为敌所破,致使全军覆没,这在西北那边已经传遍了,而之前,大将军赵石以及大将军种燧的奏折,都送到长安,言辞也是一致。
折家那里就算想开口求情,或者为大将军折汇巧辞脱罪,也没可能了。
可以说,其他两位大将军已经把折汇的罪名给扣死了,没留下任何的机会给折家,中书以及枢密院那里,除了在给有功将士论赏之外,就是在给折汇等西北镇军将领论罪了。
论罪当斩,这个毫无疑问,但也有人援引当年大将军吴宁以及大将军折木河之旧事,想减轻折汇之责罚。
而折汇也必定不同于旁人,折家世代从军报国,战死沙场者,不知凡几,在军中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这些都是顾忌,所以,折汇这位大将军的处置,必定不会如同王佩那样干脆的掉了脑袋。
比起折汇这位大将军来,无论是已经死了的王佩,还是差点饮了毒酒的赵石,都无法一概而论。
没人愿意看到折家离心,尤其是在中原之战就要开始的这样一个时节。。。。。。
这也许就是一个试探,皇帝陛下想了想,干脆的点头笑道:“皇祖母,伐夏功成,过几日除了献捷之外,还要告祭历代先皇,大赦天下,到时定是举国同欢,皇祖母这里肯定也要热闹一番呢。”
说的好像不着边际,但太皇太后一听就明白了,大赦天下,不论西北逃回来的败兵,还是大将军折汇,可能都要囊括之中。
想到这里,太皇太后赵氏不由欣慰的笑了起来,皇帝看来心胸又有长进,懂得宽容了,更难得的是,因势利导,不留痕迹。
于是,她这里话头一转,不过也是点到即止,“柱国那孩子,处事欠考量,唉,你皇祖母这里老了,又是后宫妇人,君君臣臣的事情,也不好多说,但本宫这里还是要唠叨一句,你们君臣之间,一个要多听多看,一个应要多说多做,才好相处下去。。。。。。。。。”(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小事
“这次伐夏,所获颇丰,还找到了两颗佛祖舍利,据传皆乃大德高僧所留,过两日等户部那边清算完毕,给皇祖母送过来。”
太皇太后赵氏就笑,“柱国打仗,从来不空手而回,到是把搜刮的能手……”
说到这里,也觉着说的有些太不庄重,不由略有尴尬,咳了一声,才接着道:“这样的好东西,给我个老人干什么,本宫又不信佛,听说皇后病了,不如给她送过去,也好让皇后消消气,病体也就痊愈了。”
李全寿听了,脸上当即便是一红,这位皇祖母年纪确实大了,但一点都不糊涂,,心思亮堂着呢。
不由真心实意的拍起了马屁,“有皇祖母坐镇宫内,实乃社稷之福也,这点东西实不算什么,皇祖母不必推辞,至于皇后那里……还请皇祖母多多教导,别让她真个气坏了身体。”
太皇太后赵氏点着头,笑眯眯的道:“皇帝能这般想,才是社稷福祉呢。”
这话里便多出了些深意,皇帝却能听的进去,相比较而言,皇后娘娘确实太过年轻了些,说话做事,远不如太皇太后赵氏这样春风化雨般的老道从容……
由此,皇帝陛下和太皇太后娘娘要说的事情其实便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说的都是些内苑琐事,玩笑居多,不知不觉间,皇帝陛下已经填饱了肚子,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分外的舒服。
到了这会儿。太皇太后赵氏才好像突然想起有件事还没说。沉声便道:“对了。外间读书人闹事,本宫也就不说什么了,也插不上嘴,怎么还把靖佳卷进去了?”
皇帝陛下正端着酒杯饮酒,听了这个,手一抖,缓缓放下酒撰,笑着摇头解释道:“皇祖母。这事咱们不都说过几次了吗,姑姑却不过人情,才……”
太皇太后赵氏这次却有了些怒容,道:“本宫说的不是这个,都过去多少时日了,怎么我还听说,有士子上大长公主府的门儿,如此不成体统,皇帝你也不说管管,靖佳为的是谁。为的还不是李家的江山社稷,不然她在城外住的好好的。进宫搀和什么政事?还不是被逼的?”
“现在事情过去了,她那里的情形皇帝又不是不知道……”
见太皇太后有些恼,皇帝陛下终于知道,事情好像有些不对,“皇祖母是说……”
太皇太后赵氏眉头挑了挑,她如今已是甚少发怒,毕竟后宫之事,不用她再过多插手什么了,没了那些俗务牵绊,心境自然越发平和。
不过现在嘛,显然对听闻之事,厌恶的很,所以眉头立着,眼神也凌厉了起来。
“说什么说,本宫听闻,今科榜眼……好像姓卢吧,为感大长公主深明大义,所以屡献诗文入大长公主府,还不知从哪里听说,大长公主殿下尤喜画作,欲为大长公主做画云云。”
“这也就罢了,如今寒冬腊月的,竟然还带着习作不辞劳苦去大长公主府求见……”
说到这里,太皇太后赵氏一拍桌案,厉声道:“他这是想干什么?长安街市之上,本就有些无聊人等,在说大长公主怎的怎的。”
“之前还好,多为感激之言,如今呢,却有人胡说八道,言曰大长公主有意今科榜眼,才特意入宫,平息科场案,还了读书人一个公道云云,这都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读书人的心都黑了吗?”。
“皇帝竟然不知?还是装作不知道?如此不闻不问,一旦这些流言传到满城风雨,靖佳该如何自处?赵柱国那孩子本就有些偏激,传入他的耳朵,百战归来,杀气未去,会干出些什么事来?”
说到这里,一口气憋住,便连连咳了起来,那边的太嫔脸色白白,这里面显然有着宫廷密事,之前都是传闻,今日可算是亲耳听到了,不过,再给她十个胆子,也不敢将话传出去……
此时急忙上前,给太皇太后抚胸捶背,却要紧了牙,一个字儿也不敢吐出口,再加上心惊肉跳,可谓是辛苦之极。
而这个时候,成武皇帝陛下眉头也深深的皱了起来,怒色在他脸上一闪而过。
这样的消息,竟然先传入了宫里,才到了他的耳朵,转念间,他就明白,秦人和蜀人之争,在科场案后,已经突然激烈了起来。
要知道,长安城中,文武大臣,哪个不知道,承恩湖畔的大长公主府,不但备受两代君王之恩遇,而且,和兴国公府亲近有加。
尤其是,冠军大将军,兴国公赵石,曾督建大长公主府,当权势日彰之后,进出公主府也没什么顾忌,显然和大长公主殿下有着深厚的交情。
当然,其中不清不楚之处,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没人愿意在此事上做法,去自寻麻烦罢了。
由此,也便知道,大长公主府能立于承恩湖畔,经两代帝王,依旧荣宠不衰的原因所在了,因为它隐约联结着皇家和兴国公府,由此而来的影响力,实非寻常公主可比。
而现在,显然有人将主意打到了这个上面,不然的话,谁敢如此明目张胆,牟着劲去招惹大长公主殿下?
这位榜眼,不是被人鼓动的,就是之前不知承恩湖畔的公主府的底细。
不过,不管怎么个说法,这位卢榜眼都已经触动了忌讳……皇帝陛下甚至可以想象的到,这里面蜀人不安分,秦人也没起什么好作用,都憋着劲儿想在科举案上,兴风作浪呢。
皇帝陛下暗自咬了咬牙,“皇祖母,您消消气儿,朕自然不会让皇姑母受了委屈……”
太皇太后这里略微平静了下来,摆手让太嫔归座,才摇头叹息了一声道:“本宫知道皇帝为难,但不管朝堂上怎么争,怎么抢,也不能……这些人太过下作,而且,有了第一次,便会有人仿效之,以后就是麻烦。”
“皇帝可能不知道,本宫这里还是从兴国公府那儿听闻的此事,唉,不管怎么说,柱国娶了几个好媳妇……这事啊,柱国还不清楚,但也瞒不了多久。”
“此事皇帝打算怎么做?”
李全寿想了想,露出些苦笑,还能怎么做,他这九五之尊,开个口容易,却难免都有大题小做之嫌,朝臣们会有很多话说,到时候又是一番唇枪舌剑,引出来的事故,不定会是个什么模样呢……
显然,太皇太后也清楚这个,随即便无奈的道:“行了,也不让皇帝为难,妇人女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