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逐鹿记-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世充离开大营后不久,就被夏军斥候发现了行踪,裴元庆得到了高畅命令,率领精骑即刻南下,追击王世充。
    王世充离开后,单雄信率领的左营率先向高畅投降,原本,王世充还希望单雄信能够拖住高畅,给他地逃亡争取时间,可惜,他所托非人,要知道,当初单雄信既然能背叛李密,现在自然也能背叛他了。
    单雄信投降之后,郑军也就彻底崩溃了,降的降,逃的逃,仍然奋勇作战者实在是少之又少,数万大军,旦夕尽丧。
    随着王世充南逃的都是他地亲信死士,对其忠心耿耿,面对裴元庆地追击,他们不计生死,奋勇抵抗,为王世充赢得了逃亡的时间。
    最终,王世充还是在裴元庆追到之前,进入了茫茫大山,只不过,这个时候,跟在他身边的只有几百人了。
    只要能够回到洛阳,自己一定能够东山再起!
    在山岭中跋涉时,他不停地在心中这样给自己打气,虽然,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经不可能再东山再起了,可是,如果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还能有活下去的勇气吗?
    山路的确难行,一路上,尽是荆棘,林中更是瘴气密布,每一天,都有人死去,不是坠下山崖,就是中了瘴气之毒。然而,这还不是最让王世充惊恐的事情,最让他害怕的是,那个裴元庆居然也率军进入了山区,一路尾随,穷追不舍。
    我又没有杀你全家,为何这样对我?
    当然,要是能够回到东都,我一定将你裴氏满门抄斩!希望我儿现在已经知道了裴氏父子背叛的消息,将他裴氏满门抄斩。王世充在左右地搀扶下,艰难地蹒跚而行,他脸上露出了狰狞的神色,不过,转瞬又变为了哀伤。
    不晓得洛阳现在怎么样了?
    我儿有将它好好守住吗?
    哎!
    王世充发出一声长叹,停下脚步,转头回望上下。
    这个时候,他正站在半山腰的山径之上,说是山径,其实算不得是路,乃是采药人的小道,一旁是高高耸立的崖壁,一旁则是万丈悬崖,山径只能容得下一人行走,王世充地左右这个时候已经放开了他地手。
    现在,正是暮霭时分,残阳如血,回首望着山下,层林尽染,霞光万丈,如果不是要逃命的话,这还真是一幅上佳地美景。
    江山如画啊!
    可惜,这江山不知会是谁家的江山?
    王世充再次叹了口长气,准备重新上路,这时,他听见了一阵仓皇的呼喝声。
    “陛下,小心……”
    实际上,他只听见了一声陛下,随后,他下意识地抬起头,一个黑影从天而降,由小变大,迎面而来。
    然后,他感觉自己飞了起来。
    嗯!
    的确是飞了起来!
    他瞧见四周的景物飞快地在眼前驰过,天旋地转!
    随后,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五凤三年,五月二十一日,王世充在嵩山之中被飞石击中,坠崖身亡!
    第四集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五凤三年大事记
     更新时间:2008…12…31 20:46:16 本章字数:6383
    五凤三年。
    这一年,大江南北发生了许多事情,天下大势也是在这一年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明眼人通过这一年发生的战事,大概都能明白所谓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洛阳方面夏国和郑国交锋的情况。
    五月,王世充率领郑军主力在荥阳和虎牢之间被河北高畅围困,苦战数天,郑军尽灭,死伤万余人,余者皆降。
    在大营告破之前,王世充率领少量精锐星夜南逃,想从小路返回洛阳,裴元庆率军一直紧追不舍,最终,王世充还是摆脱了夏军的追击,带着亲随进入嵩山山坳,也不知道是天意还是碰巧,王世充在群山峻岭中穿行时路遇飞石,被飞石击中,坠崖而亡,其亲随遍寻山谷,皆无法找到其尸体,不得已,只好自顾出谷,出谷后,大部分亲随皆自寻生路,逃匿四方,唯有极少数王世充的铁杆死士方往洛阳而去,向镇守洛阳的太子王玄应报告王世充的死讯。
    说起来,还是不知道是天意或巧合,昔日,被王世充击败以致众叛亲离的李密在永济渠一役中被唐军伏击,因而不知所踪,不管是瓦岗军还是唐军,都遍寻其尸体不得,如今,王世充也是如此,这两个难兄难弟的命运还真是极其相似啊!
    他们都有意气风发,同样也有坠入谷底地时候。再看一看如今还在台上耀武扬威的那些皇帝,大王,他们最终的命运可堪玩味啊!
    就在王世充的死讯还未传出嵩山之前,收到郑军在虎牢关前大败的消息后,河南各地原本还打着大郑旗号的城池纷纷改弦易张,将大郑旗号砍掉,打起匆忙制造而成的大夏旗号。
    事实上。当高畅率领大军进逼洛阳时,真正还听从大郑号令地只有王玄应镇守的洛阳。以及镇守襄阳地魏王王弘烈。
    夏军大举进逼洛阳,这个时候,王玄应已经知道王世充战败的消息,不过还未得到王世充的死讯。即便如此。他依然惶恐无比。
    此时,洛阳大概有着一万多精兵,如果强征城中百姓守城,还是能征集十来万精壮,含嘉仓的存在也使得洛阳无缺粮之虞,省一省,采取配给制地话,也还能坚持半年之久,当初。王世充和瓦岗军交锋时,可是受够了围城缺粮之苦,登基为帝之后,自然对此多有准备。
    正因为城中有粮有人,城池高大。护城河宽广。守城器械充足,因此。有许多大臣皆向王玄应进言,让其拼死守城,拒夏军与洛阳之外。当初,瓦岗军声势如此浩大,动辄将兵数十万,到最后,围困了洛阳一年之久,还不是把洛阳没有半点办法。当然,这些大臣武将们也明白孤城不可守地道理,他们向王玄应进言,乘洛阳尚未被夏军团团包围,还能和外界取得联系之前,让他派出使者往西进入关中向李唐求援,毕竟,现在夏军势大,洛阳一旦落入高畅之手,高贼更是如虎添翼,李唐断不能容许洛阳落入夏贼之手,一定会派出援军来救援,唐军一旦到达洛阳城下,外有援军,内有坚城,夏贼也只能无功而返。
    之所以劝王玄应向关中求援,这些出身世家豪族的大臣们自然也是有着自己私心的。
    毕竟,高畅虽然是高颖公的子孙,号称出自北海高家,有着皇族血统,然而,其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他有站在世家豪族的立场,兴邪教,灭名教,建神庙,不拜祖宗,重重离经叛道的行径,让这些世家大族心有余悸。
    虽然,关中李唐代表的是关陇门阀的利益,他们这些出身关东的世家大致是看不起那些以武起家地关陇门阀的,相互间还是有着矛盾和摩擦的,不过,不管如何,门阀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也只是内斗而已,就算唐军前来,洛阳落入李唐之手,关东门阀被关陇门阀压制,毕竟,也不会有灭族之祸,要是洛阳落在高畅这个邪教头子之手,让那些泥腿子贱民上了朝堂,当家作主,实乃世家之耻耶,圣教蒙羞,因此,他们宁愿将东都让给西边,也绝不送于东面。
    这个时候,王玄应早就没有了主张,他虽然身为太子,对那些大臣却没有王世充那般的威信,当初,王世充在篡位时,狠是杀了一批人,让那些洛阳豪族噤若寒蝉,在另一个时空中,当唐军包围洛阳时,城中地大族曾多次计划秘密打开城门迎唐军入城,结果,无一例外,这些行动计划全部被王世充侦知,然后,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林雷
    和王世充相比,王玄应差了太多,再加上没有父亲在身边,他也失去了方寸,只好同意那些大臣地建议,派使者向关中求援。
    当高畅派使者进入东都,劝王玄应投降时,16 k  小 说 wWw。16  K。cn 文字版首发王玄应战战兢兢地拒绝了!
    拒绝高畅的招降后,王玄应以为高畅会恼羞成怒,会立刻命令大军攻城,然而,出乎王玄应意料地是,城外的夏军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扎营筑寨,修建攻城器械,并没有即刻挥师攻城的意思。
    高畅在洛阳城东,城南都扎下了大营,然后就此按兵不动。
    其实,也算不得按兵不动,一方面徐世绩率领本部人马南下攻击魏王王弘烈镇守的襄阳,另一方面,高畅向那些弃郑降夏的将领们发出通牒,命令他们亲自到洛阳城下,觐见夏王,如有不从,当为叛逆。
    就在高畅围困洛阳之时,六月中,李世民率领大军从并州南下。进驻河东。
    就在李世民率军南下之际,李渊命令潼关以东地唐军集结,然后向洛阳进发,率领这只唐军的统帅乃是齐王李元吉,副帅屈突通。
    名义上是齐王领军,真正指挥这只军队的却是屈突通,其麾下有黄君汉。史万宝,王君廓。刘德威等大将。
    与此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穿越太行山,进驻河内,与济源的李道宗会合。集结大军。攻击河阳,想夺取夏军在河内的这个桥头堡,随后从盟津过河,增援东都,南北合击东都城下的夏军大部。
    就在唐军大举东进之时,在群雄并起的南方,战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月,李靖率领在彭城休整好几个月地夏军突然南下,攻击钟离郡。李靖的夏军共有两万余人,其中,除了一部分河北和山东地士卒外,大部分都是他新近在彭城征召的江淮子弟,对着南方的水土。这些江淮子弟比起北方人要熟悉得多。正是为了将这些江淮子弟训练成军,李靖才在彭城休整了许久。
    也是因为李靖在彭城休整的时间很长。麻痹了坐镇江都地吴帝李子通,那家伙夺取江都之后,自觉自己有了问鼎天下地本钱,一举一动,甚是狂妄。
    进入五凤三年以来,李子通一直在向南方用兵,针对的对手并非强悍的江淮军,而是比他孱弱的梁王沈法兴。
    在这一年,李子通率领大军南下,占领了京口,击败了梁军大将蒋元超,将其击杀,丹阳以及相连的几个郡县全都投降了李子通。
    眼见李子通气势日盛,投降了李唐被李渊封为吴王的杜伏威得到了唐王朝的命令,让他攻击李子通。
    丹阳乃是杜伏威起事的老巢,最终江淮军被叫做丹阳军,因此,杜伏威是绝不容许李子通占据丹阳的,新仇旧恨,一起算,于是,他让副手辅公佑率领精兵一万进攻李子通。
    就在杜伏威和李子通交战之际,李靖率领夏军南下了。
    这个时候,镇守钟离郡地乃是李子通手下大将左孝友,由于李靖进军速度奇快,水路两进,左孝友措手不及,他的水师还在渡口上就被夏军派精锐部队奇袭烧毁了,当夏军进逼钟离时,他已经无法组织部队抵抗。
    左孝友虽然是李子通的大将,不过是后来在途中率领本部人马投靠李子通的,他自然没有为吴帝拼死作战的意思,见战局无法挽回之后,左孝友命令部队放弃了抵抗,投降了夏军。
    北面战败,南面地战局也对李子通不利,在和江淮军地交锋中,双方互有胜负,然后,战争的主动性一直掌握在江淮军手中。
    最初,在和李子通地交锋中,辅公佑挑选了精兵一千人,让他们为前锋,然后命令数千人随后出发,自己则率领主力尾随在后,在那几千人的背后,他安排有督战队,下令,后退一步,立即斩首。
    李子通用方阵和辅公佑对抗,辅公佑的前锋一千人拼死作战,辅公佑再率军从左右两翼包抄,李子通失利,于是后撤,当辅公佑追击时,李子通乘江淮军阵型散乱,突然发动反击,击败了辅公佑。
    当晚,江淮军大将王雄诞率领精锐死士数百人夜袭李子通的大营,在上风处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人被俘。
    这个时候,李靖率领夏军从钟离南下,进逼江都。
    李子通放弃了江都,不战而退,将江都拱手让给了李靖,与此同时,面对江淮军的紧逼,他放弃了京口,集结两万人,南下攻击吴郡的梁王沈法兴。
    吴郡一战,沈法兴大败,率领左右亲信数百人仓皇逃离吴郡,吴郡另一变民军首领闻人遂安派部将叶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走到中途,沈法兴突然后悔,想要诛杀叶孝辩,吞并其众,事情败落,叶孝辩率军攻击沈法兴,走投无路之下,沈法兴投江而死。
    李靖占据江都之后,直接面对投降李唐的江淮军,故而,没有再继续南下追击李子通,李子通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击败沈法兴后。吞并了沈法兴地疆土,全部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到太湖,南到岭南,表面上,又重振了声威。
    八月,李靖率领夏军和江淮军对峙。
    对于降唐。辅公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并不赞同杜伏威降唐的决定。只是一直隐忍不发,在和夏军的交锋中,江淮军屡次被夏军击败,京口。丹阳落入了夏军的手中。再加上,江淮军一向以劫掠为主,对地方建设并不注意,故而,民心也不在江淮军这边,因此,辅公佑向杜伏威进言,希望和李靖谈判,转而投靠夏王朝。
    杜伏威不许。辅公佑又没有多说什么,退帐而出。
    九月,江淮军在历阳郡再次被李靖击败,辅公佑率领本部数千人马脱离了战场,投降了夏王朝。杜伏威震怒不已。却无法可施,唯有率军西进。前去攻打江陵的萧铣,希望能将功赎罪,协助巴蜀方向地李孝恭共同覆灭萧铣。
    十月过后,夏国已经在江南占据了大量版图,为了建立良好的地方政权,巩固夏国地统治,维护夏国的法令,李靖停止了进军,开始了休整,毕竟,真正能决定天下谁有的战场还是在北方。
    在塞外,突厥可汗阿史那矣利弗决定将并州纳入自家的版图,只是,由于东面地阿史那钵毕仍然不听从他地号令,他决定还是采用以前的手段,就像扶持李渊和刘武周那样在并州扶持一股势力,他选定的这个目标正是唐真乡公李仲文。
    李世民率领大军南下之后,李仲文在和徐胜治的交锋中,屡处下风,不但无法攻克寿州,榆次最终也没有能保住,只是凭借晋阳高大的城墙以及当地豪族的支持,这才没有让夏军进入晋阳。
    当突厥军为其助战之后,李仲文甚是欣喜,在突厥人的帮助下,宋金刚和张达部吃了一些小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