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近思录-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
刘安礼云:王荆公执政,议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尝被旨赴中堂
议事,荆公方怒言者,厉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议,愿公平
气以听。”荆公为之愧屈。
刘安礼问临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输其情。”问御吏,曰:“正己以
格物。”
横渠先生曰: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
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尝为之,则能使人。
《坎》“维心亨”,故“行有尚”。外虽积险,苟处之心亨不疑,则虽难必
济,而“往有功也”。今水临万仞之山,要下即下,无复凝滞之。在前惟知有义
理而已,则复何回避?所以心通。
人所以不能行己者,于其所难者则惰,其异俗者虽易而羞缩。惟心宏,则不
顾人之非笑,所趋义理耳,视天下莫能移其道;然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
者义理不胜惰与羞缩之病,消则有长,不消则病常在,意思龌龊,无由作事。在
古气节之士,冒死以有为,于义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况吾于义理已明,
何为不为?
《姤》初六:“羸豕孚蹢躅。”豕方羸时,力未能动,然至诚在于蹢
躅,得伸则伸矣。如李德裕处置阉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于志不忘逞,照察
少不至,则失其几也。
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数,己亦了此文义,二
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坏人之才为忧,则不敢惰,
四益也。
卷十一 教学之道(凡二十一条)
濂溪先生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
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
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
其中而止矣。
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
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
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说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
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观》之上九曰:“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传》曰:君子虽不在位,然以人观其德,用为仪法,故当自慎省,观其所生,
常不失于君子,则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
也。
圣人之道如天然,与众人之识甚殊邈也。门人弟子既亲炙,而后益知其高远。
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事上临丧,不敢不
勉,君子之常行。不困于酒,尤其近也。而以己处之者,不独使夫资之下者勉思
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
明道先生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
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如王、虞、颜、
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
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
胡安定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民、治
兵、水利、算数之类。尝言刘彝善治水利,后累为政,皆兴水利有功。
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
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
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
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今朝夕歌之,
似当有助。
子厚以礼教学者最善,使学者先有所据守。
语学者以所见未到之理,不惟所闻不深彻,反将理低看了。
舞射便见人诚。古之教人,莫非使之成己。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自“幼子常视毋诳”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
先传后倦,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是先传
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伊川先生曰: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养,使
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农亩。盖士
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不虑
无养;虽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
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
人,自童稚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
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禄之诱最害人。(人有养,便方定志于学。)
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会得?古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
童稚,皆习闻其说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其义,
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古礼既废,人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
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
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难。
孔于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
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
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
横渠先生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己不勉明,
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弘,教无从成矣。
《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人未安之,
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
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圣人之明,
直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投馀地,无全牛矣。人之材足以有为,但以其不
由于诚,则不尽其材。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哉?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非惟
君心,至于朋游学者之际,彼虽议论异同,未欲深较。惟整理其心,使归之正,
岂小补哉!
卷十二 改过及人心疵病(凡三十三条)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
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
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
人之于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
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故贞正而吉也。处豫不可安且久也,
久则溺矣。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为多。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
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之至也。
《复》之六三,以阴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复贵安固,频复
频失,不安于复也。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
失,故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
而不在复也。(刘质夫曰:频复不已,送至迷复。)
睽极则咈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睽》之上
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
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
《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传》曰:小人而窃盛位,
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若能大正,则如何?曰:
大正,非阴柔所能也。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
《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传》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
者,众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
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
击夺之者矣。
《艮》之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传》曰:夫止道贵乎得
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
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厉
薰心”,谓不安之势薰烁其中也。
大率以说而动,安有不失正者。
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倡随之理,此常理也。若徇情肆欲,唯说是动,男
牵欲而失其刚,妇狃说而忘其顺,则凶而无所利矣。
虽舜之圣,且畏巧言令色,说之惑人,易入而可惧也如此。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具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则不能成
其功,岂方命圮族者所能乎?鲧虽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
惟其功有叙,故其自任益强,咈戾圮类益甚,公议隔而人心离矣,是其恶益显,
而功卒不可成也。
君子敬以直内。微生高所枉虽小,而害直则大。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伤
于忍。
明道先生曰:富贵骄人,固不善;学问骄人,害亦不细。
人以料事为明,便骎骎入逆诈亿不信去也。
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面物好
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却已先不好了也。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乱著他。庄子言:“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此言却最是。
伊川先生曰:阅机事之久,机心必生。盖方其阅时,心必喜,既喜,则如种
下种子。
疑病者,未有事至时,先有疑端在心;周罗事者,先有周事之端在心。皆病
也。
较事大小,其弊为枉尺直寻之病。
小人、小丈夫,不合小了,他本不是恶。
虽公天下事,若用私意为之,便是私。
做官夺人志。
骄是气盈,吝是气歉。人若吝时,于财上亦不足,于事上亦不足,凡百事皆
不足,必有歉歉之色也。
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时,无所不至,及其醒也,莫不愧耻。人之未知
学者,自视以为无缺,及既知学,反思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邢七云:“一日三点检。”明道先生曰:“可哀也哉!其馀时理会甚事?盖
仿三省之说错了,可见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说一般话,明道责之,邢曰:
“无可说。”明道曰:“无可说,便不得不说?”
横渠先生曰:学者舍礼义,则饱食终日,无所猷为,与下民一致,所事不逾
衣食之间、燕游之乐尔。
郑、卫之音悲哀,令人意思留连,又生怠惰之意,从而致骄淫之心,虽珍玩
奇货,其始惑人也亦不如是切,从而生无限嗜好。故孔子曰“必放之”,亦是圣
人经历过,但圣人能不为物所移耳。
孟子言反经,特于乡原之后者,以乡原大者不先立,心中初无怍主,惟是左
右看,顺人情,不欲违,一生如此。
卷十三 异端之学(凡十四条)
明道先生曰: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
“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只辟杨、
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为害尤甚。杨、
墨之害,亦经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伊川先生曰: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如“师
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
至于兼爱,不及则便至于为我,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杨、墨。至如杨、
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盖其差必至于是也。
明道先生曰: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
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
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然则毁人伦、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远矣。故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若有适有莫,则于道为有间,
非天地之全也。彼释氏之学,于“敬以直内”则有之矣,“义以方外”则未之有
也。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归于恣肆,此佛之教所以为隘也。吾道则不然,
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备言之。(又云:佛有一个觉之理,可以“敬
以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释氏本怖死生,为利岂是公道?唯务上达而无下学,然则其上达处,岂有
是也?元不相连属,但有间断,非道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彼
所谓识心见性是也,若存心养性一段事则无矣。彼固曰出家独善,便于道体自不
足。”或曰:“释氏地狱之类,皆是为下根之人,设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