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山河血-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俗话说,地好地劣全靠肥,肥好地劣又何妨,农业想丰收,就必须要先解决肥料的问题,如果使用化学肥料的话,自然可以获得丰收。”

“化肥肥料虽好,但是需要进口,而且农民亦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量化肥,现在全国也就是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有农民使用化肥,每亩不过数斤,一来贵,二来数量有限……”

“所以,化肥不足,就需要堆肥!”

“堆肥!”

如果说先前梁漱溟等人只是觉得有些诧异的话,现在恐怕就是好奇了,甚至就连同蒋梦麟等人,亦是觉得有惊讶非常,这管明棠难不成真懂农业?

众人不由互视一眼,这管明棠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以惊讶,无论是那种子,还是现在他所提的堆肥,可众人却又有些不太相信,毕竟,这外国人使用化肥已有数十年历史,管明棠即便是在国外”所学颇杂”,也不见得就懂得所谓的”堆肥”,而且这堆肥,还要比《农技》一书上的效果更好。

“有笔吗?”

面对梁漱溟的疑惑,管明棠的脸上带着微笑,看着梁漱溟想着陈志潜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或许,自己可以帮助他们共同实现这些理想!

第一百三十二章业余人士亦惊人

第132章业余人士亦惊人

“堆肥起源很早,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普遍将秸秆、落叶、野草、动物粪便及垫圈料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制成肥料的传统。像书中”踏肥”,即厩肥的生产和利用,还有”蒸粪法”,也就是简单的堆肥的积制利用方法;如”酿粪法”,即沤肥的积制利用方法……”

半闭着眼睛,管明棠回忆着自己所曾看过的有关堆肥的技术资料,如果说当年最骄傲的是什么,恐怕就是自己用一年半的时间,把那个小村子变成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而有机种植早关键的就是通过堆肥制取有机肥,当时除了买了许多技术资料外,甚至多次到农大请教一些教授,现在正好拿出来显摆。

“不过和火药一样,真正对堆肥技术进行科学化探索的还是西方人,1925年,英国人霍华德在印度发明了印朵儿法,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堆体会像预言的一样可以发热,而且不会**。该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基质有了配方,另外有了操作的步骤描述。后来为了促进堆肥的好氧发酵,又提出了被盖洛尔法,即将固体废物和人粪肥分层交替堆积,并使翻堆由一二次改为多次翻堆,堆积时间是4至6个月……”

管明棠边说,边书写着堆肥科学步骤,而在他的书写中,梁漱溟的脸上疑色消失了,望着管明棠那脸上的认真之状,惊讶之色却更浓了。

“单是这么说,说不出来个头头道道来,梁先生,你这培训班,人这么多,厕所里的积肥应该不少吧,要不咱们现场试试!您给我派几个人给我搭个手就成!”

望着梁漱溟,不顾众人的诧异,管明棠笑问道。此时他整个人似乎又回到几年前,找回了那个浑身朝气、充满干劲的自己,那时即便是被扔到了”小城的西伯利亚”,自己出未曾心灰意冷。

“你……”

睁大眼睛,梁漱溟甚至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确定!”

那活,即便是一些农业专家,至多也就是在一旁指导,他的意思是搭手,这不是客气吧!

“堆肥场的选择,应该尽量远离饮用水源,……”

临到底拉粪便的活计还是没有轮到管明棠,虽说倒是不介意,而且下派时也曾干过那种活,可那活的确有点让人倒胃口,还是在一旁指导的好。

“堆肥的原料可以是人粪,也可以是家畜粪尿和垫圈材料,当然,这些都是传统肥料,如果培养酵素菌的话,还可以用酵素菌堆制发酵的农作物秸杆、树叶、杂草等,像现在这样的冬天,在北方适合采用半埋式堆肥……”

在管明棠讲解着”新式堆肥法”时,旁边早就站了一群研究院的农技人员,对于新式堆肥技术他们中的一些人到也有所耳闻,只不过一直不得其法,现在碰到这么一个懂得新式堆肥技术的,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酵素菌?管先生,什么是酵素菌?”

提问的是林志远,他在日本留学时学习的就是农技,也曾听闻过教授们在研究堆肥技术,不过堆肥大都是以人或牲口粪尿为主料,虽说在回国后曾尝试数次,但较果一直都不太理想,至于单纯使用秸杆却是闻所未闻。

“酵素菌就是由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几十种菌和酶组成的有益生物活性功能团,它不仅能分解农作物秸秆等各种有机质而且能分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等化学成分,还能分解沸石、页岩等矿物质,它在分解发酵过程中能生成多种维生素、核酸、菌体蛋白发酵生成物,营养价值相当丰富……”

如果说先前还对管明棠有所怀疑的话,那么现在,从管明棠选择堆肥场、再到他介绍堆肥法,甚至还有所要求配比原料来看,梁漱溟完全被惊呆了,再听他说到秸杆堆肥的种种,心下早就认准眼前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农事专家,而且与他人长于理论不同,从他指挥农民干活时,不时帮手来看,而且还是一个极富操作经验的农事专家。

“梦雄,这样的人才你是从那里找来的?”

扭着看着蒋梦麟,梁漱溟有些惊喜的问道,这会他甚至忘记了对方的身份,还以为是蒋梦麟给自己送来的专家。

“那是我找来的,是他找的我啊!”

蒋梦麟同样也被管明棠的表现给惊呆了。

会拍电影、会谱曲、会写歌、会唱歌、会经商、懂工业、而且又懂农业,世间当真有这样的全能之才吗?之前,或许他不相信,而现在,他却不得不信。

别说是如同蒋梦麟这样的专家学者们惊呆了,就是连管明棠的身边的保镖亦被老板的表现给惊呆了,士农工商,甚至到练兵,没有什么是老板不会的,这老板脑子里藏着的东西也忒惊人了吧!

“……不过,利用酵菌素分解秸杆,涉及到生物工程培养酵菌素,技术相对复杂,所以,就短期来看,还是用人畜粪便堆肥,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还可以化害为宝……”

在管明棠讲解时,梁漱溟等人无不是点头表示赞同。

“一般堆积材料的多少,可以以农户家用土地面积为准,一般情况下,一亩地施用一吨生物堆肥即可使像麦、玉米、高梁这样的作物增加60%至100%……”

甚至还可以更高,瞧着人们脸上流露出来的惊讶,管明棠在心里如此想到,当年下派时,推广有机蔬菜的过程中,就碰到村民担心种有机蔬菜不能用化肥导致大量减产而不愿种植,正因如此,自己才会学习堆肥技术,事实证明堆肥的完全可以取代化肥,而且可以明显改善土质,尤其是过度施用化肥后所导致的土地板结之类的土地病害。

“增长一倍,那岂不是意味着小麦亩产量可以增加到三百斤!”

梁漱溟急忙问道,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过程中,最让人心忧而无能为力的便是农作物亩产量太低,亩产少导致农民口粮不足,而更让人忧心如焚的却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低落,是市场变动对农民利益的又一巨大冲击,今年小麦已由三年前的每担718元降至6上下,甚至还有下降趋势,而且其他粮食价格亦无不处于跌落之势。

而其中小麦的价格的下跌对农民生活影响最大,尽管小麦亩产量高于高梁、玉米,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小麦却是作为商品出售,小麦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谷贱伤农正在于此。

而若是因堆肥得法,使得田作产量提高的话,不仅可以使得农民可以得到足够的口粮,而且还能使农民以同样的田地生产出更多的小麦出售。

“如果使用良种的话,而且保证每亩施用不少于一吨高温堆肥,亩产六百斤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可能达到八百至一千斤……”

迎着梁漱溟的惊讶,暂停指导他人堆肥的管明棠极为自信的说道,施用堆肥不仅可以改善土质,甚至产量还有可能高出化肥,这是在乡下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尽管只是一年的结果,但农学院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小麦使用堆肥产量高于一般施用化肥10%…20%,这些数据都是建立在科学试验上得出的数据。

“什么!”

先是一阵惊讶,随后似乎像明白什么似的,梁漱溟却又是叹口气说道。

“外国良种产量固然很高,但适应我国种植的品种却少之又少,省农业试验所现在正在进行良种驯化,想来过几年……”

“寿铭,这次哲勤来邹平,就是为了种子,至于这堆肥……”

见梁漱溟极为失落,蒋梦麟便笑着道出了这趟的来历。

“不过只是哲勤,顺便而为罢了!”

“种子?什么种子?”

梁漱溟诧异问道。

“嗯,种子是我在国外时,于一个农业研究所购得的试验种,而当地的气候、纬度与我国华北一带相似,亩产量极高,所以便倾其所有,将试验种悉数购回,”

脸上带着笑,可管明棠的心底却忍不住一阵肉痛,那可是一百多万可是真金白银的人民币,不过想着这个时代困苦的百姓,或许可以从中受益,生活得到改善,心情随之释然。

“产量极高?”

“对于施肥得当的试验田内,亩产可达近一千两百磅之高,”

“一千两百磅!”

在众人惊讶中,甚至梁漱溟都没能回过神来,反倒是李子仁那位农作专家惊呼道。

“种子吗?种子在那?”

在说话时,双眼盯视管明棠,瞧那目光,似乎管明棠就像麦种似的。

“一千两百磅!”

喃喃着,梁漱溟甚至说不出话来,在邹平试验县,推广良种使用即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所接触的良种亩产至多不过两三百斤,实际上产量不过两百斤左右,若是按这一比例计算的话,管明棠口中的良种亩产600斤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瞧着人们那激动神情,管明棠所感受到的却理想主义者看到理想将要实现的那种狂热与欢喜,在见到如此之多的理想主义者之后,管明棠的心情同样也受到感染,于是便开口说道。

“麦种,三天后,应该就会发到周村火车站,一共有三十吨!”

第一百三十三章工农互补为王道

第133章工农互补为王道

“三十吨!”

几乎是在管明棠声音落下时,乡村建设人员培训院内顿时静了下来,任谁也没有想到,管明棠竟然带来了三十吨种子!

而且还是数量如此之多的超高产麦种,这数字只让得众人到吸一口气,原本在他们想来,那麦种恐怕也就是四五磅,甚至可能是一两磅,然后需经多年繁育之后,方才能加以推广,而现在竟然有三十吨之多,对农业的影响之大,甚至远过人的想象。

“三十吨,三万公斤,一亩地需种8至10公斤,明年可以选定三万亩至三万五千亩上等肥田作良种繁育,一亩所得良种,可供40至50亩耕地使用,主任……”

目中尽是狂热之色的李子仁扭头看着梁漱溟,激动的竟然说不出话来,而梁漱溟这位多年来一直积极呼吁实施乡村建设,富民强国的乡村建设专家,同样激动的一时无法自抑,似乎在这一瞬间,所有人都看到了梦想的实现,农村危机的根源就是农作产量低下,若是农作产量皆增加四五倍的情况下,还可能有现在的农村危机、农业危机吗?

尽管他所说的良种推广不过只是”理想的数字情况”,实际困难要多的多,但却不妨他去如此想象着未来,想象着那个美好的未来。

“后年,我们就能把良种推广整个邹平县,后年入秋之后,再以邹平所产小麦为种,即可推广半个山东省,界时,农民生活必将……”

就在梁漱溟激动连说话都有些语无伦次时,原本正在堆肥场上按管明棠的指导将秸杆用铡刀切碎的几名乡村服务人员,却是惊讶看着管明棠,尽管他们在干着活,可是却也听到了这些专家们的对话。

亩产千斤!

或许他们曾读过中学,但他们却依然是农民出身,他们自然知道粮食对农民的意义,甚至对小麦于农家的重要性,也远比如诸如梁漱溟这样的”社会运动家”、”农学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因为出身农民的原因,使得他们方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困苦以及农村的衰败。

“这、这,管先生,您带来的种子,真的能亩产千斤?是不是只有上等肥田才能高产出,下等孬田却不能?”

拄着手中农具,王志余有些激动的看着这位瞧起来比他还小四五岁的管先生问道,相比于他人,他的问题无疑更为实际,好地、孬地的产出差别,对农民来说往往更为实际。

“千斤?”

笑了笑,管明棠不再去与他人分享那还未实现的欢乐,却是拿起一旁的铁锹说道。

“亩产千斤不是没有可能,但亩产六七百斤却还是有可能的,至于好地孬地的,……”

挥起铁锹从双辕大车上将土铲到堆肥场上,一边干活管明棠对那个肤色黝黑的青年说道。

“这世间好地、孬地,原本界限就不明显,就像这邹平县,两千年前,这里不过就是一片汪洋,这田地都是黄河冲出来,一条黄河冲出了河口的成千上万平方公里土地,一样的土、一样的水,怎么就有了好孬之分呢?实际上不少孬地是远离水源导致的,田地离水远,作物生长用水不足,产量自然低下……”

在说出自己的见解时,管明棠并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甚至那铲土、平土的动作还快上许多,在任何人看来,他的动作都很是标准,显然是一个对农活并不陌生的人。

“久而久之,离水源近的,就成了上等肥田,远的,则成了下等孬田,可除土质有根本性的转变,比如碱化地,否则差别也就不大,所以,可以修建水利工程满足田间用水,如果水渠到不了,水源太远的,也可打机井,然后用水泵抽水灌溉,解决了水,好地孬地也就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对于好地孬地之分,有过乡村工作经验的管明棠自然有他的见解,在80年代包干到户时,因为分地好孬之分,不知若出了多少乱子,可到了九十年代,得益于机井的普遍使用,这地几乎也就没什么好孬之分了,水是地根,这句话着实不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