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帝内经素问-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

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

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

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

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

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

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

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

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

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

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

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

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

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

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

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

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

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

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

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

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々无所见,耳无所闻,善

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

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

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

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

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

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

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

随五味所宜也。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

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

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

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藏化

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

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

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

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

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

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

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

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

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

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

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

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

之俞也。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

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

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卷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

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

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

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

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

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

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

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

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

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

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

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

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

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

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

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

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虚;月满

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

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

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候八

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

伤五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

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

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

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

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

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

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

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

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

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

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

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

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

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

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

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

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

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

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

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

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

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

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

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

气至为故,如待所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