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茅盾散文集-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再看鲁迅对于写作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意见。
他在题为《不应该那么写》的一篇短文内说:“凡是已有定篇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象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
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鲁迅指出:“一、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二、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三、模特儿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的多了,凑合起来的。四、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宁可将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五、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以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六、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七、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
鲁迅在此答问中,谦虚地说自己〃虽然做过二十来篇短篇小说,但一向没有'宿见',……不过高情难却,所以只得将自己所经验的琐事写一点〃。因而答问的第五条〃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云云,是说他自己最爱看东欧北欧的作品,也看日本小说。但除了第五条是个人经验,其它各条可以说都是写作的金科玉律。从第一到第四,——这四条,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容易犯的,不过犯的程度有深有浅而已。
把鲁迅的意见引申起来,第一条〃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是要我们熟悉多方面的生活,先了解全面而后深入一角;如果对于全面毫无知识,也就不可能深入一角。这个道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只求掌握他所要写的一角的具体材料,而认为此外的材料(或知识)都与他无关。这样做,可以写成一篇平稳无疵的作品,但不能保证这作品一定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第三条〃模特儿〃云云,是说人物的典型的创造方法。鲁迅在别的地方又曾说:“作家的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微细的癖性,衣服的式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的易于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取后一种法的〃。(〃出关〃的〃关〃)《阿Q正传》的阿Q就是现成的例子。第四、六两条,都是关于炼字、炼句、篇章结构之类的原则。在这方面,比较研究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与改定稿,就是最有益的学习方法。
鲁迅屡次说,他不相信《小说作法》这一类的书籍。他说这样的话,并不是否认了写作小说应有法则,而只是反对那些穿凿造作、卖弄技巧、而实际是叫人钻牛角尖的所谓“作法〃、〃法程〃一类的庸俗的书籍。他的答问,明明告诉我们:写作要好,必须谨守若干法则。这些法则,看去颇为简易、平凡,远不及〃法程〃或〃作法〃之类那样五花八门,“象煞有介事〃,然而它们却是基本的原则,而且,如果不下苦功,也是一定做不到的。在这里,鲁迅又警告我们:写作之道,除了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下一番功夫,是并无其它捷径的!
1951年10月16日
卷七 关于鲁迅 在鲁迅迁葬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刚才巴金同志讲到二十年前鲁迅先生的葬仪,和这次筹备迁墓的经过。我们要感谢上海市党政领导上,以及文化界文艺界同志们对这一件大事的精心擘划和大力支持。
今天在场的同志们中间,有不少是参加过二十年前的葬仪的,他们一定还记得,当时有好些进步的外国朋友都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在英国或法国,更不用说在苏联了,象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是一定要国葬的!二十年前,我们许多人,都怀着同样的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必然要把鲁迅坟墓改建为和他的崇高的人格相称。现在这希望成为事实了!在鲁迅逝世后二十年实现了!同志们,二十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要说,我们这二十年的时间是又长又短的。今天在场的许多人回忆当年,宛如昨天,这是短的说法。但是,我们再想一想,二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我们的人民做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这国家,我们这社会,我们这上海,乃至我们自己,在这样的惊天动地的大变革中,也产生了怎样巨大、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过去历史上是要用一两百年的时间来完成的。而我们只用了二十年,那么,这二十年可以说是长的了!
我们再想一想,这二十年中,特别是最后七年,即解放以来,我们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是怎样地迅速发展;这发展只可以用〃飞跃〃二字来形容,只可以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描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跃进社会主义,好象今天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同志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奇迹呢?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这是因为我们有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共产党,我们有伟大的舵手,——毛泽东主席!
同志们,二十年前,谁也不敢预言,我们的这个伟大的理想,会这样快就成为事实!鲁迅生前,对于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是抱着坚定的信念的,然而,他也没有想到会这样快罢。同志们,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前进,但是,作为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作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公民,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有没有很好地尽了各人应尽的责任呢?有没有很好地继承鲁迅精神,很好地发扬鲁迅遗留下来的事业呢?我想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会自己满足的。我们做了不少,但还很不够!作为文化事业行政工作的一个负责人,我自己就是做得十分不够的;作为一个作家,我自己就是做得十二分不够的!同志们,我们要做鲁迅的好学生,就得更好地学习,学习他的战斗精神,学习他的对于革命事业、对于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治学、做事的作风,学习他的谦虚,学习他的培养新生力量、诲人不倦的精神!
二十年前,鲁迅在《引玉集》的后记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同志们,我们国家,我们自己的前途,无限光明,鲁迅的预言已经实现了。而文艺上的遗产(包括鲁迅的全部著作)的保存、开拓和建设,在党的领导下,也一定要实现。问题是迟早而已。这就要看我们努力得怎样了。同志们,让我们今天在鲁迅墓前下个决心:我们将加倍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更踏实更精深的研究工作,来满足人民的需要,改变文艺工作落后于现实的状态。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一切潜在力量,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迈步前进!
卷七 关于鲁迅 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
——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鲁迅在1932年4月写的《二心集》(1930…31年两年间的杂文的结集)的序言,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发展的过程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是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鲁迅就以这样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之下,坚决为人民服务,坚决与各种嘴脸的反动势力斗争,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正象世人共知的其他许多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一样——在这里,我想到了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等等辉煌的名字,——鲁迅所走过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不但充满了荆棘,而且有当道的豺狼,有窥伺在暗处的鬼蜮,也有戴髑髅而舞的狐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26年,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卷头用了上面所引的屈原的诗句作为题词;这表示那时的他抱着我们古代哲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一边战斗,一边追求真理。那时候,他的基本态度,可以从他后来对于《语丝》(1924年发刊的周刊,鲁迅和它的关系最久)的评价得到说明;他说《语丝》在不意中显了一种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害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所以隐约起词者,不过要使走狗嗅得,跑去献功时,必须详加说明,比较地费些力气,不能直捷痛快,就得好处而已。〃
这一段话,说明了同人杂志《语丝》的态度和进行战斗的方法。自然,〃应该产生怎样的'新'〃,鲁迅当时并不是没有目标。但鲁迅之所以没有明白的表示,正因为他不肯以耳代目、在未有深刻的认识以前就有所表示,这和他〃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而坚定其信念的精神,是一致的。
我个人有这样的感想:如果把鲁迅和罗曼·罗兰相比较,很有相同之处。罗曼·罗兰七十岁时,曾经为了答谢苏联人民对他的庆祝说过这样的话:“多谢你们纪念我的七十岁,这好象是一个旅程的终点——从巴黎走到莫斯科。我已经走到了。这个旅程并不平顺,然而完结得很好。〃罗曼·罗兰在解释他〃是从什么地方,从什么时代的深处来的〃,曾经沉痛地说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一直在悲观主义的重压之下度过的。同样地,鲁迅也经验过〃寂寞和空虚〃的重压,而鲁迅的〃旅程〃好象比罗曼·罗兰的更为艰苦,因为他不但背负着三千年封建古国的〃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而且他还得和近百年的半殖民地的社会所形成的〃买办文化〃作斗争。
书香人家的子弟,幼诵孔孟之言,长习声光化电之学,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到共产主义:鲁迅所走过的这样的道路,使我想起了我们的许多前辈先生。这是中国的爱国的知识分子经过事实的教训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鲁迅是引导着万千青年知识分子走向战斗,走向这样的道路的旗手。
我们古代的哲人曾说:惟〃仁者〃(革命的人道主义者)为能爱人,为能憎人。鲁迅就是这样的〃仁者〃,他维护“人〃的尊严,他爱的是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他憎恨的是剥削者和压迫者。这样的〃仁者〃也一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一定不能不是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的战士。1930年以前鲁迅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活动,大概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就开始了文学运动的计划。这是打算出版一种期刊,定名为《新生》。但这计划终于为了种种阻碍而没有实现。后来(1922年,《呐喊》序),他回顾这一时期,告诉我们:他之所以要提倡文艺运动,因为文艺善于改变人们的精神,而他之所以把改变精神作为第一要着,是由于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是鲁迅对于那时候的中国人民的命运的最沉痛的说法。为什么〃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呢?鲁迅从各方面来分析,揭露了问题的本质。
他怀着无限沉痛的心情,从《狂人日记》开始,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尖锐而辛辣地指出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所造成的〃国民性〃的痼疾。《狂人日记》借了〃狂人〃的口说出了几千年的〃礼教〃——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体系——的吃人的本质;他的发狂,正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结果。
《药》的意义更为深远而痛切。〃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之一,求〃药〃以救生命,然而这所谓〃什么痨病都包好〃的〃药〃(人血馒头)不但和骗人的巫术一样,并且那据说是〃灵效〃根源的人血还是一个革命者的血,也就是为了“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而献出来的血!在这里,鲁迅的悲愤是双重的。他既痛心于民众之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而未觉醒,也批评了当时(辛亥革命前夕)的革命运动之脱离了民众。后来鲁迅自己说明《药》的意图道:“因为那时('五四'运动时期)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而且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所以〃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被杀的革命者)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这也就是说,《药》的深远的寄托不在于那个〃花环〃而在于表现在整齐的深刻的矛盾。鲁迅根据他自己目击的辛亥革命的失败经验,借《药》的故事指出了一个真理:革命思想如果不掌握群众,那么,先驱者的血恐怕只能被当作〃人血馒头〃的材料罢了;而要使群众接受革命思想,就先得打开他们思想上的枷锁,使他们睁开眼看——用鲁迅自己的话,就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阿Q正传》就是在更大的规模、更深远的意义上,来揭露〃国民性〃的痼疾的。就经济地位而言,阿Q是个劳动人民,然而在阿Q身上,除了劳动人民的一些脾性而外,还有不少的封建阶级的思想意识,而这些思想意识恰恰又成为阿Q的精神上的枷锁和麻醉剂;但即使这样,当中国发生了革命时,阿Q便做了革命党,然而又〃不准革命〃,终于被摇身一变的假革命的新贵们拿去作为〃示众〃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