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书-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表高八尺与冬至影长一丈三尺,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高乘表高为实,

实如法,得四万二千六百五十八里有奇,即冬至日高也。以天高乘冬至影长为实,

实如法,得六万九千三百二十里有奇,即冬至南戴日下去地中数也。求春秋分数

法,令表高及春秋分影长五尺三寸九分,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因冬至日

高实,而以法除之,得六万七千五百二里有奇,即春秋分日高也。以天高乘春秋

分影长实,实如法而一,得四万五千四百七十九里有奇,即春秋分南戴日下去地

中数也。南戴日下,所谓丹穴也。推北极里数法,夜于地中表南,傅地遥望北辰

纽星之末,令与表端参合。以人目去表数及表高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为法。天

高乘表高数为实,实如法而一,即北辰纽星高地数也。天高乘人目去表为实,实

如法,即去北戴极下之数也。北戴斗极为空桐。

日去赤道表里二十四度,远寒近暑而中和。二分之日,去天顶三十六度。日

去地中,四时同度,而有寒暑者,地气上腾,天气下降,故远日下而寒,近日下

而暑,非有远近也。犹火居上,虽远而炎,在傍,虽近而微。视日在傍而大,居

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今悬珠于百仞

之上,或置之于百仞之前,从而观之,则大小殊矣。先儒弗斯取验,虚繁翰墨,

夷途顿辔,雄辞析辩,不亦迂哉!今大寒在冬至后二气者,寒积而未消也。大暑

在夏至后二气者,暑积而未歇也。寒暑均和,乃在春秋分后二气者,寒暑积而未

平也。譬之火始入室,而未甚温,弗事加薪,久而逾炽。既已迁之,犹有余热也。

○浑天仪

案《虞书》:“舜在玑玉衡,以齐七政,”则《考灵曜》所谓观玉仪

之游,昏明主时,乃命中星者也。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日过其度,月

不及其宿。玑未中而星中为舒,舒则日不及其度,月过其宿。玑中

而星中为调,调则风雨时,庶草蕃芜,而五谷登,万事康也。所言玑者,

谓浑天仪也。故《春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而先儒或因

星官书,北斗第二星名旋,第三星名玑,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为北

斗七星。载笔之官,莫之或辨。史迁、班固,犹且致疑。马季长创谓玑衡为浑天

仪。郑玄亦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之。七政者,日月五

星也。以玑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也。”故王蕃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

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其为用也,以察三光,以分宿度者也。又有浑天象者,以

著天体,以布星辰。而浑象之法,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

匡,于已解者,无异在内。诡状殊体,而合于理,可谓奇巧。然斯二者,以考于

天,盖密矣。”又云:“古旧浑象,以二分为一度,周七尺三寸半分。而莫知何

代所造。”今案虞喜云:“落下闳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泰初

历》。”或其所制也。

汉孝和帝时,太史揆候,皆以赤道仪,与天度颇有进退。以问典星待诏姚崇

等,皆曰《星图》有规法,日月实从黄道。官无其器。至永元十五年,诏左中郎

将贾逵乃始造太史黄道铜仪。至桓帝延熹七年,太史令张衡更以铜制,以四分为

一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亦于密室中以漏水转之,令司之者,闭户而唱之,

以告灵台之观天者。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今没,皆如合符。

蕃以古制局小,以布星辰,相去稠概,不得了察。张衡所作,又复伤大,难可转

移。蕃今所作,以三分为一度,周一丈九寸五分、四分分之三。长古法三尺六寸

五分、四分分之一,减衡法亦三尺六寸五分、四分分之一。浑天仪法,黄赤道各

广一度有半。故今所作浑象,黄赤道各广四分半,相去七寸二分。又云“黄赤二

道,相共交错,其间相去二十四度。以两仪准之,二道俱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又

赤道见者,常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又南北考之,天见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强。是

以知天之体圆如弹丸,南北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也。而陆绩所作浑象,形如

鸟卵,以施二道,不得如法。若使二道同规,则其间相去不得满二十四度。若令

相去二十四度,则黄道当长于赤道。又两极相去,不翅八十二度半强。案绩说云:

‘天东西径三十五万七千里,直径亦然。’则绩意亦以天为正圆也。器与言谬,

颇为乖僻。”然则浑天仪者,其制有机有衡。既动静兼状,以效二仪之情,又周

旋衡管,用考三光之分。所以揆正宿度,准步盈虚,求古之遗法也。则先儒所言

圆规径八尺,汉候台铜仪,蔡邕所欲寝伏其下者是也。

梁华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其制则有双环规相并,间相去三寸许,正竖当子

午。其子午之间,应南北极之衡,各合而为孔,以象南北枢。植楗于前后以属焉。

又有单横规,高下正当浑之半。皆周市分为度数;署以维辰之位,以象地。又有

单规,斜带南北之中,与春秋二分之日道相应。亦周匝分为度数,而署以维辰,

并相连者。属楗植而不动。其里又有双规相并,如外双规。内径八尺,周二丈四

尺,而属双轴。轴两头出规外各二寸许,合两为一。内有孔,圆径二寸许,南头

入地下,注于外双规南枢孔中,以象南极。北头出地上,入于外双规北枢孔中,

以象北极。其运动得东西转,以象天行。其双轴之间,则置衡,长八尺,通中有

孔,圆径一寸。当衡之半,两边有关,各注著双轴。衡即随天象东西转运,又自

于双轴间得南北低仰。所以准验辰历,分考次度,其于揆测,唯所欲为之者也。

检其镌题,是伪刘曜光初六年,史官丞南阳孔挺所造,则古之浑仪之法者也。而

宋御史中丞何承天及太中大夫徐爰,各著《宋史》,咸以为即张衡所造。其仪略

举天状,而不缀经星七曜。魏、晋丧乱,沉没西戎。义熙十四年,宋高祖定咸阳

得之。梁尚书沈约著《宋史》,亦云然,皆失之远矣。

后魏道武天兴初,命太史令晁崇修浑仪,以观星象。十有余载,至明元永兴

四年壬子,诏造太史候部铁仪,以为浑天法,考玑之正。其铭曰;“于皇

大代,配天比祚。赫赫明明,声烈遐布。爰造兹器,考正宿度。贻法后叶,永垂

典故。”其制并以铜铁,唯志星度以银错之。南北柱曲抱双规,东西柱直立,下

有十字水平,以植四柱。十字之上,以龟负双规。其余皆与刘曜仪大同。即今太

史候台所用也。

○浑天象

浑天象者,其制有机而无衡,梁末秘府有,以木为之。其圆如丸,其大数围。

南北两头有轴。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黄赤二道及天汉等。别为横规环,以

匡其外。高下管之,以象地。南轴头入地,注于南植,以象南极。北轴头出于地

上,注于北植,以象北极。正东西运转。昏明中星,既其应度,分至气节,亦验,

在不差而已。不如浑仪,别有衡管,测揆日月,分步星度者也。吴太史令陈苗云:

“先贤制木为仪,名曰浑天。”即此之谓耶?由斯而言,仪象二器,远不相涉。

则张衡所造,盖亦止在浑象七曜,而何承天莫辨仪象之异,亦为乖失。

宋文帝以元嘉十三年诏太史更造浑仪。太史令钱乐之依案旧说,采效仪象,

铸铜为之。五分为一度,径六尺八分少,周一丈八尺二寸六分少。地在天内,不

动。立黄赤二道之规,南北二极之规,布列二十八宿、北斗极星。置日月五星于

黄道上。为之杠轴,以象天运。昏明中星,与天相符。梁末,置于文德殿前。至

如斯制,以为浑仪,仪则内阙衡管。以为浑象,而地不在外。是参两法,别为一

体。就器用而求,犹浑象之流,外内天地之状,不失其位也。吴时又有葛衡,明

达天官,能为机巧。改作浑天,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

晷度,则乐之之所放述也。到元嘉十七年,又作小浑天,二分为一度,径二尺二

寸,周六尺六寸。安二十八宿中外官星备足。以白青黄等三色珠为三家星。其日

月五星,悉居黄道。亦象天运,而地在其中。宋元嘉所造仪象器,开皇九年平陈

后,并入长安。大业初,移于东都观象殿。

○盖图

晋侍中刘智云:“颛顼造浑仪,黄帝为盖天。”然此二器,皆古之所制,但

传说义者,失其用耳。昔者圣王正历明时,作圆盖以圆列宿。极在其中,回之以

观天象。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数。日行于星纪,转回右行,故

圆规之,以为日行道。欲明其四时所在,故于春也,则以青为道;于夏也,则以

赤为道;于秋也,则以白为道;于冬也,则以黑为道。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则

以黄为道。盖图已定,仰观虽明,而未可正昏明,分昼夜,故作浑仪,以象天体。

今案自开皇已后,天下一统,灵台以后魏铁浑天仪,测七曜盈缩,以盖图列星坐,

分黄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有更为浑象者矣。

仁寿四年,河间刘焯造《皇极历》,上启于东宫。论浑天云:

璇玑玉衡,正天之器,帝王钦若,世传其象。汉之孝武,详考律历,纠落下

闳、鲜于妄人等,共所营定。逮于张衡,又寻述作,亦其体制,不异闳等。虽闳

制莫存,而衡造有器。至吴时,陆绩、王蕃,并要修铸。绩小有异,蕃乃事同。

宋有钱乐之,魏初晁崇等,总用铜铁,小大有殊,规域经模,不异蕃造。观蔡邕

《月令章句》,郑玄注《考灵曜》,势同衡法,迄今不改。焯以愚管,留情推测,

见其数制,莫不违爽。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余何可验。况赤黄均度,

月无出入,至所恒定,气不别衡。分刻本差,轮回守故。其为疏谬,不可复言。

亦既由理不明,致使异家间出。盖及宣夜,三说并驱,平、昕、安、穹,四天腾

沸。至当不二,理唯一揆,岂容天体,七种殊说?又影漏去极,就浑可推,百骸

共体,本非异物。此真已验,彼伪自彰,岂朗日未晖,爝火不息,理有而阙,讵

不可悲者也?昔蔡邕自朔方上书曰:“以八尺之仪,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

而无其书。常欲寝伏仪下,案度成数,而为立说。”邕以负罪朔裔,书奏不许。

邕若蒙许,亦必不能。邕才不逾张衡,衡本岂有遗思也?则有器无书,观不能悟。

焯今立术,改正旧浑。又以二至之影,定去极晷漏,并天地高远,星辰运周,所

宗有本,皆有其率。祛今贤之巨惑,稽往哲之群疑,豁若云披,朗如雾散。为之

错综,数卷已成,待得影差,谨更启送。

又云:“《周官》夏至日影,尺有五寸。张衡、郑玄、王番、陆绩先儒等,

皆以为影千里差一寸。言南戴日下万五千里,表影正同,天高乃异。考之算法,

必为不可。寸差千里,亦无典说,明为意断,事不可依。今交、爱之州,表北无

影,计无万里,南过戴日。是千里一寸,非其实差。焯今说浑,以道为率,道里

不定,得差乃审。既大圣之年,升平之日,厘改群谬,斯正其时。请一水工并解

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地之所,可量数百里,南北使正。审时以漏,平地以绳,

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则天地无所匿其形,辰象无所逃其

数,超前显圣,效象除疑。请勿以人废言。”不用。至大业三年,敕诸郡测影,

而焯寻卒,事遂寝废。

○地中

《周礼·大司徒职》:“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此则

浑天之正说,立仪象之大本。故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

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

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又《考工记·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埶木}以县,眡以景。为规,识

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案土圭正影,

经文阙略,先儒解说,又非明审。祖恒错综经注,以推地中。其法曰:“先验

昏旦,定刻漏,分辰次。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漏刻上水,居日之中,

更立一表于南表影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令参相直。

三表皆以悬准定,乃观。三表直者,其立表之地,即当子午之正。三表曲者,地

偏僻。每观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西,则立表处在地中之西,当更向东求地中。

若中表在东,则立表处在地中之东也,当更向西求地中。取三表直者,为地中之

正。又以春秋二分之日,旦始出东方半体,乃立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令东

表与日及中表参相直。视日之夕,日入西方半体,又立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

亦从中表西望西表及日,参相直。乃观三表直者,即地南北之中也。若中表差近

南,则所测之地在卯酉之南。中表差在北,则所测之地在卯酉之北。进退南北,

求三表直正东西者,则其地处中,居卯酉之正也。”

○晷影

昔者周公测晷影于阳城,以参考历纪。其于《周礼》,在《大司徒之职》: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则天地之所

合,四时之所交。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然则日为阳精,玄象之著然者也。生

灵因之动息,寒暑由其递代。观阴阳之升降,揆天地之高远,正位辨方,定时考

闰,莫近于兹也。古法简略,旨趣难究,术家考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