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ゾ统飞洗蛉ァS惺焙騈iki妈妈半夜加班回来,一把将Niki从被子里拎出来,暴打一顿,就因为妈妈知道Niki考试排名又降了一名。而类似的事发生过很多次。
    Niki可能是为了维护妈妈的面子,说她一点都不怪怨妈妈,甚至说正是因为妈妈那样严格要求,她才有今天。Niki总是无节制地吃各种零食,尤其是刺激性的食物。医生说她的胃已经很虚弱,需要好好保养,而Niki根本就不顾医嘱暴饮暴食,又发生肠胃绞痛,甚至有些出血,导致三四个月不能吃饭,等到稍好一些,又开始无节制地吃。医生劝她一定要少吃零食,Niki说她经常心情不好,吃零食能缓解心理压力,所以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坚强的女孩,真是把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食物成了她一直以来的心理去痛片。真不知道Niki的妈妈知道这些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想到女孩的身心健康时,心里是否还能骄傲得起来?
    “不打不成才”的个案,也只能说明有的人确实在挨一场打之后有很大变化,但变化的内驱力不是挨打本身,而是另外一些积淀已久并较为完备的东西;并且这一场打骂之所以能奏效,能让一个人警醒,也正可贵在这“偶然一次”上,如果是经常性的,还有用吗?
    “暴力”只会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只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下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第34节:孩子的文明从成|人那里来
    孩子的文明从成|人那里来
    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者。把一个人的美德归功于他个人的用心和社会的培养没错,但不要忘了给从小抚养他的那个人挂上一枚奖章。
    而对于一些“恶棍”,尤其是一些刑事罪犯,我认为他的家长没有权利得到同情。尽管他们的家长主观上没有把孩子引上歪路的恶意,但他们粗暴的教养方式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是他们一步步地教会孩子如何恶劣地对待他人。仅仅把某些人的犯罪归结到社会、时代或最多具体到学校那里,这是板子打在空气中,不能够切实地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能触动家长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上。从人格成长的承接性和延续性来说,每个罪犯的家长都应该向他的孩子忏悔,向社会和人类忏悔。


    只想对家长们说,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顺你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我经常在书中和周围的人群中看到,凡是优秀孩子的家长,他们一般都很民主,遇到事情总是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非常讲究方式方法——最基本的态度是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只是就事论事,决不牵扯其他,当然更不可能打骂。他们取得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孩子似乎分外懂事,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操心费力。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欧美很多国家从法律上严格禁止对儿童施行暴力。我国打骂孩子现象之所以现在还比较普遍,首先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父母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再一个是缺少法律制约。我国也有相关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不具有现实约束力。打孩子从来被认为是家务事,无须他人干涉,只要不把孩子打残打死,就不会上升到法律层面解决。全社会普遍漠视未成年人的精神损伤,很少有人认为父母打骂孩子就是虐待儿童。
    在家庭教育研究中,不少学者呼吁家长注意自己的一切粗暴行为。家长的素质事关未来公民的素质,国家应大力开展家长教育,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同时,也应该尽快针对家庭教育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严禁打骂孩子,剥夺不合格家长的抚养权。
    家长们不要以为生活在文明时代,穿了西装就变成了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男孩与女孩:大人的心态要阳光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甚至向坏的方向滑去。
 第35节:“结婚”的诺言
    “结婚”的诺言
    儿童很会模仿,往往看到很多新奇的事情或者听到一些新的词语,很快就学会了,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或词语表达的意思。
    妞妞刚上幼儿园时,一天下午放学丽文去接妞妞,回家的路上,妞妞就兴冲冲地对丽文说:“妈妈,我最喜欢和李煜一起玩啦,我长大要和李煜结婚!”丽文笑笑说:“好。”妞妞看妈妈同意了,很高兴,过了会儿又说:“爸爸也肯定会同意吧?”
    丽文笑着说:“回去问问爸爸吧。”妞妞一路上惦记着要问爸爸自己结婚的事情,一回到家看见爸爸在书房,就急忙问爸爸:“爸爸,我长大了要和李煜结婚,你同意吗?”妞妞爸爸当时也很高兴听了孩子的梦想,非常痛快地说“同意”。
    妞妞跑到客厅高兴地蹦了半天,说:“喔,爸爸妈妈都同意啦!”一旁的丽文和老公看着自己的女儿高兴的样子,两个人也笑了笑。妞妞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停下来跑到丽文身边问:“那,我要是结婚了,你和爸爸怎么办啊?”丽文说:“你说呢?”
    妞妞好像在想了一下说:“我和妈妈住,李煜和爸爸住吧。咱俩是女生,他们是男生,对吧,妈妈!”丽文笑了笑,说:“好!”妞妞还陶醉在自己的“结婚”中。
    丽文听幼儿园老师说,妞妞和李煜这两个孩子都比较懂事,不和小朋友抢东西,两个人比较玩得来,俩人在一起玩从来不闹意见。看来幼儿园也有“合得来”这回事。
    等到妞妞上了小学后,小男孩李煜和妞妞不在一个班。儿童随着年龄增长,男孩和女孩的兴趣爱好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小学生的特点是,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男孩之间有共同的兴趣;而女孩也有她们之间的爱好,所以也就女生和女生玩。妞妞有几位非常要好的女同学,几个小姑娘只要有空就在一起。
    丽文和老公有一次想起妞妞的“婚事”,开玩笑地问妞妞:现在还和李煜玩吗?长大还要不要和李煜结婚啊?妞妞说他是男孩子,不喜欢和他玩。丽文逗她,“那还让他和爸爸住吗?”妞妞说不让。看来妞妞已经“变心”了,不喜欢和男孩子玩了,从那以后就真把李煜丢到后脑勺去了。
 第36节:“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早恋”是一种什么恋
    儿童十三四岁,开始进入心理学上的“青春期”。不少家长就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早恋”了。家长们一提起孩子“早恋”的事就头疼。
    有一次丽文在收拾妞妞的书本时捡到一张纸条,丽文猜想可能是妞妞班上一个男孩写给妞妞的。纸条上的内容,无非就是觉得妞妞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要做好朋友,能看出这个男同学对妞妞有些朦胧的好感。丽文笑了笑,把这张纸收藏起来,准备等将来妞妞长大了还给她,这也是孩子一段美好的记忆吧。
    周末妞妞在家时,大多数的电话都是找妞妞的。丽文也接到妞妞的男同学打来的电话,丽文并没有意外,也没有表现不一样的态度,就像接到女同学打给妞妞的电话一样,很自然地喊妞妞来接电话,然后丽文就回避开,让孩子觉得妈妈是信任她的,也许是班上的活动,孩子们能方便地通话。
    妞妞有次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丽文知道女儿的情感可能有些变化,就在晚饭后选了适当的时间,去妞妞的房间里和她聊天,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情感方面,心平气和地对妞妞讲些想法,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才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了。
    丽文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解妞妞心中的不安,让女儿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事情。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茭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位妈妈张女士来找我,伤心地说起女儿“早恋”的事情。
    她的女儿学习一直很优秀,长得也端庄秀气,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张女士就密切关注女儿的一切信息。每天女儿一回来,她就问“今天和谁一起回来的”、“中午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的”等等。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追问了女儿一个晚上,女儿说是学校让学生们看抗洪英雄事迹的光碟,她就是不相信,还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核实女儿说的是不是事实。张女士天天如此,女儿上初中几个月后就反感妈妈,女儿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
    每次女儿洗澡时,张女士就对女儿的书包进行“大清点”,翻看女儿的日记。有一次看女儿上网聊天,就问女儿和谁聊天,女儿不理她,她就逼着问。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就说班里的男同学,张女士又开始盘问,还强行要看女儿的聊天记录。她一把拽开女儿,发现女儿和几个男同学称呼很别扭,什么大哥,二哥的,那几个男同学称呼女儿是小妹妹。张女士说她一下子血压升高,就动手推了女儿一把,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女儿一生气甩门跑出去了。等她出去追时,已看不见女儿跑哪里了。一晚上,女儿都没有回来,张女士打遍了女儿同学家的电话,都没找到女儿。第二天清晨,张女士就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大门口等来上学的女儿。见到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到哪里去了,张女士一怒之下就找到女儿的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而班主任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严重批评各个负责老师,并且宣布初二女生某某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事情并不是妈妈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女孩只是赌气到女同学家里借宿了一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时,她不让同学的妈妈说在那。只想吓唬妈妈一下,气气妈妈,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当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那个晚上真的干什么去了。而张女士知道真相了也后悔把事情弄大了,看着哭泣的女儿,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了。最后的结果,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转学了。女儿到新学校后,张女士还是一贯作风,依然提出要求,不许女儿和男生来往。女儿到新学校,一开始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初二年级的男生来和她搭讪聊天,孤独的孩子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朋友,渐渐地她就真的有了“男朋友”,直至闹到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就只能是黔驴技穷了。

()好看的txt电子书
    我真的很为这个小女孩感到可惜,也为张女士的过激做法有些反对,现实生活中,像张女士的妈妈也不是一两个。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的角色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有个心理学家这样说过,要动摇孩子的意志的有效办法就是要让孩子在心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愿自拔的境地。
    我的好朋友给我打来电话说,女儿“有男朋友了”。我说你女儿才多大啊,十四岁吧,不要瞎说,到底怎么回事。朋友说,她看到有个男孩给女儿写了封电子邮件,挺暧昧的。她问了女儿怎么回事,女儿只是说是隔壁班的男孩,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认识的。朋友说,凭她的感觉,女儿好像也挺“喜欢”那个男孩。
    我对朋友说,在我们成|人的话语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义的,就目前所看到的这些事,你怎么能把那个男孩子称为你女儿的“男朋友”呢?其实孩子们什么事也没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们的交往定性了”。我先稳住朋友的情绪,并告诉她一些做法。
    要告诉孩子,在这个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很正常,人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是同步的,这说明你很健康。另外,有人喜欢你,说明你是个可爱的女孩;你对别有好感,说明你也是个懂得欣赏他人的人。其次,要告诉孩子,要善于发现更多人的优点。初中生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才是刚刚开始,在以后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欣赏你的人,对他们我们都要心存感激;同时,你也会遇到许多值得你欣赏的男孩子,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优点。这也就是不要让孩子把“喜欢”的人优点夸大化,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个人身上而陷入迷恋中。
    最后就是妈妈们都担心的学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