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拿破仑时代-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登纳面向西方和欧洲的外交政策,使联邦德国迅速顺利地实现了政治主权
恢复,经济重建和平等参与欧洲和国际社会的目标。阿登纳时代的经济腾飞,
为西德奠定了基础,使它朝向大国地位迈出了第一步。阿登纳也一直没有放
弃他统一整个德国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 1990 年联邦德国成功地以经济
实力实现了“以西统东”,亦可算是他实力政策的最终胜利。阿登纳所倡导
的以法德和解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更为德国和欧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
景。
美国占领区军事长官卢修斯·克莱一到德国时就曾说,德国需要一位献
身于民主原则的强有力的国家领导人,他能把自己的人民带回自由国家的大
家庭,同时面对东方正在出现的新的危险,他又能保护他们。事实证明,阿
登纳正是克莱所说的这种人,“联邦德国之父”的最高荣誉,他当之无愧。
他将全力投入到了为德国和欧洲开创一条新道路的事业之中。今天,他一手
创建并苦心经营的联邦德国,已通过参加欧洲一体化,在欧洲和世界树立了
牢固的地位;阿登纳时代奠定的经济基础,已经成为联邦德国实力地位不可
动摇的载体。联邦德国的经济实力与法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一起,支撑着欧
共体内法德轴心的运转。欧共体发展为欧洲联盟,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与地位日益上升,也确定了联邦德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客观历史地看,
阿登纳不仅从战略上、而且在实践中,为战后德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
路,他对德国和欧洲历史的影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日益扩大,联邦德国国
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大事年表
1876 年1 月5 日 康纳德·阿登纳在科隆出生
1888 年 德皇威廉二世登基
1889 年 阿道夫·希特勒在勃劳瑙出世
1894 年 阿登纳从科隆的使徒高级文理中学毕业
1901 年 阿登纳通过国家文职官员复试,进入考森律师事务所
1904 年 阿登纳与艾玛·魏埃尔结婚并成为科隆市代理市长
1914 年 艾玛·阿登纳去世
1917 年10 月18 日 阿登纳当选科隆市市长
1918 年11 月 德国11 月革命。威廉二世退位
1919 年 斯巴达克团起义失败。魏玛国民议会通过新宪法,弗里德里
希·艾伯特就任首任魏玛总统。凡尔赛条约签定。
阿登纳与古丝·吉塞尔结婚
1921 年 阿登纳当选普鲁士参议院议长
1925 年 科隆市庆祝莱茵兰归属德国一千周年
1926 年 阿登纳拒绝接受德国总理提名。英国占领军撤出科隆
1928 年 世界新闻博览会在科隆举行(普列沙展览会)
1929 年 阿登纳连任科隆市市长。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3 年 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阿登纳被撤去市长职务
1934 年6 月30 日 在所谓的“罗姆暴乱”的同一天阿登纳被捕,两天
后获释。为躲避纳粹迫害,阿登纳隐居马利亚拉赫修道院
1935 年 阿登纳举家迁勒思根多夫
1939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1944 年 阿登纳因被怀疑参与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而再度被捕
1945 年 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阿登纳被美占领军重新任命为科隆市
市长。波茨坦会议召开,德国被分割为四个占领区。基民盟党小组成立。阿
登纳被英占领以“不称职”为由撤销市长职务并被逐出科隆
1946 年 阿登纳担任英占区基民盟主席。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马
歇尔计划公布。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8 年 美英双占区成立,进行币制改革,发行新马克。苏军封锁柏林。
第一次柏林危机。阿登纳作为议会委员会主席参与制定西德基本法。
1949 年 联邦德国成立,阿登纳出任首任联邦总理。民主德国成立。阿
登纳与盟国签署《彼得斯贝格议定书》
1950 年 朝鲜战争爆发
1951 年 阿登纳兼任外交部长,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2 年 德国条约与欧洲防务共同条约签署
1953 年 斯大林去世。阿登纳首次访美。东柏林和民主德国其他城市工
人起义。阿登纳再度当选联邦总理
1954 年 法国国民议会否决欧洲防务共同条约。伦敦—巴黎会议召开,
巴黎协定签署
1955 年 阿登纳访问莫斯科。德苏建交。萨尔公民投票回归德国
1956 年 联邦议院赞成重新武装。联邦法院宣布共产党违宪
1957 年 阿登纳三度当选联邦总理
1958 年 赫鲁晓夫发出柏林问题“最后通牒”,第二次柏林危机。戴高
乐成为法国总统
1959 年 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去世。阿登纳一度打算竞选
联邦总统职位
1960 年 阿登纳访问法国,会见戴高乐
1961 年 阿登纳与肯尼迪在华盛顿会晤。柏林墙筑起。阿登纳四度当选
联邦总理
1962 年 《明镜》事件迫使国防部长施特劳斯下台。阿登纳内阁重组。
古巴危机
1963 年 德法友好合作条约签署。阿登纳宣布辞职。路德维希·艾哈德
接任联邦总理。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
1966 年 阿登纳将基民盟主席职务交与艾哈德。艾哈德下台。基民盟与
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阿登纳访问以色列
1967 年 阿登纳访问西班牙。4 月19 日,阿登纳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
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
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
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
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
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
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
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
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
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
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
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
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3 年5 月5
出版说明
本书是法国出版的题为《民族与文明》丛书的第十四卷。《民族与文明》
是一部以欧洲和法国为重点的世界通史丛书,其中第十三卷《法国革命》①
和第十四卷《拿破仑时代》是乔治·勒费弗尔(Georges Lefebvre)撰写
的。
乔治·勒费弗尔(1874—1959 年)是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
从1914 年发表第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著作到逝世前的四十五年里,一直从
事法国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1932 年他继阿尔贝·马迪厄当选为“罗伯斯庇
尔学会”会长和《法国革命年鉴》杂志主编,1935 年起在巴黎大学主讲法国
革命史。勒费弗尔保持了马迪厄学派注重社会和经济问题和推崇雅各宾民主
专政的史学传统。他对革命前和革命期间的农民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
《法国革命期间诺尔郡的农民》、《恐怖时期的农民问题》等著作。关于法
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也都有专著论述。
本书是勒费弗尔于三十年代初执教斯特拉斯堡大学时,边讲课边撰写
的,1935 年完稿出版,到1953 年已出了第四版。他的学生阿尔贝·索布尔
在他逝世后负责整理他的遗著,1965 年印行了由索布尔增订的第五版,1969
年值拿破仑诞生二百周年之际,又印了第六版。索布尔对原著正文增订不
多,但对勒费弗尔开列的参考书目则有所补充。这部书从出版后四十多年
来,一直被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界公认为关于这一时期历史的一部优秀著作,
并译成多种文字。
本书不是一部拿破仑个人的传记,而是一部从拿破仑·波拿巴取得政权
到他失败这段历史时期(1799—1815 年)的法国和欧洲的历史。作者不仅把
拿破仑时期同法国大革命时期从纵的方面衔接起来,使读者看清这两个阶段
的连续性,而且把拿破仑统治时期的法国放到世界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从横
的方面同欧洲各国历史联系起来。勒费弗尔一方面肯定了拿破仑顺应历史潮
流,在巩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也
指出了他与封建势力的妥协和对雅各宾派的压制。在论述拿破仑通过征战把
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所起的积极影响时,作者也揭露了拿
破仑建立欧洲甚至世界帝国的野心和他所进行的战争的扩张侵略和掠夺的
性质。此外,本书对当时欧洲列强的争霸以及英国和俄国的扩张侵略政策也
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揭露。总的说来,作者对这段法国和欧洲历史的叙述比较
全面细致,条理清晰,对当时法国国内外各种矛盾也有所剖析,对拿破仑本
人性格的刻画,有些地方也是比较深刻的,有助于我们了解法国和欧洲的这
段历史。
① 《法国革命》一书最初系由勒费弗尔与居维萨尼亚克合著,1930 年初版;1951 年由勒费弗尔全部改写。
从这一版起改由他单独署名出版,1968 年印行了第六版。
应该指出,勒费弗尔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政策的分析是缺乏说服力的。尽
管他也谈论法国同欧洲之间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冲突,法英、法俄争夺霸
权的矛盾,以及欧洲民族主义反对法国统治的斗争,但是他没有紧紧抓住这
些对立和冲突,进行阶级分析,揭示它们的转化规律,却认为拿破仑所追求
的各种目的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断言:“没有任何合乎理性的解释可以把拿
破仑的对外政策统一起来,。。归根结蒂,还是要回到他的‘野心’上来。”
(161 页)但是这种“野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无可奈何地又归之于
拿破仑的“性格”:“勇于冒险,迷于幻梦,任性冲动而不能自制”(同上),
并概括地说:“拿破仑其人主要地就是他的气质。”(68 页)
我们并不否认一个英雄人物的性格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某种作用。马克
思曾经指出:“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
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
然情况’。”①但是任何性格都脱离不了一个人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政治思
想,而政治思想也不可能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拿破仑的称霸野心正是法国
大资产阶级本性的集中表现。
勒费弗尔无法解释为什么拿破仑既满足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同
时又进行“没完没了的战争”,以致损害了法国的民族利益。于是他又用“此
人的性格较之他的天赋更不能安于和平与节制”(64 页)来说明。实际上,
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制度下,一国之所得就是他国之所失。而且每次战争总是
以拿破仑作为胜利者强迫战败者接受自己的条件而告终,从而播下了新战争
的种子。归根结蒂拿破仑“野心”的根源不应从他的“浪漫主义”性格中去
寻找,而应该从他作为大资产阶级代表的特殊政治观点和政治利益中去寻
找。正如马克思指出:“拿破仑已经了解到现代国家的真正本质;他
· · · ·
已经懂得,资产阶级社会的无阻碍的发展、私人利益的自由运动等等是
这种国家的基础。他决定承认和保护这一基础。”②这就是说,拿破仑建
立帝国这个政治上层建筑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
益,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但是,拿破仑的称霸野心又是无止境的,他把
建立霸权看作最高的政治利益。“只要资产阶级社会的最
重要的物质利益(即商业和工业)一和他拿破仑的政治利益发生冲突,
· ·
他也同样毫不珍惜它们。”③正是拿破仑的不断战争论导致了法国的失败和
帝国的崩溃。
作者还多次嘲弄“历史决定论”,宁愿强调偶然因素,例如他认为“拯
救英国的不是自由主义经济的‘自然规律’,而是俄国的冬天。”(144 页)
他也未能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在涉及亚洲和中国的部分,他只把远东地
② 马克思:《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 卷,第157 页。
③ 同上,第158 页。
区看成殖民和传教的对象,而抹煞了这个地区的独立发展。他还主观地推
断,如果不是由于欧洲的战争,远东早已被西方列强侵占了,“欧洲的内哄
拯救了远东达四分之一世纪有余!”(299 页)这些错误论点希望读者加以
注意和批判。
原著书名为《拿破仑》,为了更符合本书的内容,中译本书名增加“时
代”二字。本书原为一卷本,中译本分上下卷出版。上卷由河北师范大学外
语系《拿破仑时代》翻译组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 年出版的英
译本译出;下卷由中山大学《拿破仑时代》翻译组根据法文原著第六版译出。
圣书由中山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端木正同志根据法文原著参照英译本
进行了校订。中译本除增加一些译注外,还选用了英译本的少量注释。
原著开列大量的参考书目,分别附在各编、各章节的页下。我们只择其
要者选录,把参考书目集中附在上下卷正文后面。
原著索引全部译出,索引中的页码和译文旁边的页码均为原书页码。
1977 年7 月
拿破仑时代(上卷)
第一编 革命的遗产
第一章 旧制度与革命的冲突
十年的演进,而尤其是战争,深刻地改变了法国革命的进程。欧洲的面
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法国领土向“自然疆界”的扩张显然打破了欧洲
的均势。波拿巴所接受的遗产对他的政策有重大影响。阿尔贝·索雷尔①认
为波拿巴是他的命运的产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