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日本的历史和文化-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观式》(当然不是中国的贞观),总称《三代格式》。《三代格式》和《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形成了日本早期封建国家一套完备的法典制度。
醍醐天皇以后,比较英明的君主还有村上天皇。村上天皇年号“天历”,这段时期,即被称为“延喜、天历”之治。这恐怕是古代史上天皇掌握实权的最后一个太平盛世。此后,藤原氏重掌政权,再开摄关,到了著名的藤原道长时代,他竟然吟诗说:“此世即我世,如月满无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王。日本公家政权(朝臣执政的政权)日益腐朽,虽然并非藤原氏一家之过,但现在再回想摄关政治,总给人一种蝉眉公卿吟花弄月、奢糜无度的联想。武家政权(武士执政的政权)就此应运而生,一步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花边旧闻·日本人的姓和名
说到日本人的姓名,首先要从中国谈起。古代日本从中华文明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姓名文化也不例外。随便找几个日本名字来,用日文发音读一读,简直怪异拗嘴到了极点,但写成汉字,则大多什么“秀树”啊、“由美”啊,都是漂亮字眼。由此可见一斑。
先说中国人的姓氏,请问,商鞅姓什么?姓商?错。姓卫?错。姓公孙?更错!因为中国上古,姓和氏是分开的,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所谓姓,指的是一个人的血统(当然只有贵族才有闲空研究或者附会自己的血统),而氏,则代表此人的身份地位。商鞅是卫国的公族,卫是周朝的同姓诸侯,所以商鞅的姓,应该是周的国姓——姬。他是卫国人,所以以国名卫为氏,称之为卫鞅;他是卫的公族,所以也称为公孙鞅;仕秦被封在商於,所以也称商鞅。这卫、公孙、商,正是他的氏。再如,姜子牙姓姜,但是吕氏(大概是出生地)、太公氏(被周武王尊为太公);秦始皇姓嬴,但是赵氏(生在赵国)、秦氏(秦的国君)。诸如此类。
因此,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习俗,也就是说,同一个祖宗的男女不可以婚配(比起古日本和古埃及的皇室,往往兄弟姊妹结婚,号称保持血统纯正,要科学和进步了数万倍)。而同氏则没有关系,今天张三当司马,以官名司马为氏,称司马三;明天司马三给踢走,八辈子打不着的李四上台,称司马四——你可千万别以为那哥俩是亲兄弟。当然,这一姓、氏分开的制度,汉以后就逐渐被大家遗忘了。
日本也差不多,如“藤原朝臣九条兼实”,藤原是姓,朝臣是氏(大化改新以后赐的)九条是苗字(苗裔之意),兼实是名。后来氏逐渐很少使用了,咱们看到的平安以后大部分日本人名,冠在名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苗字,不是姓,只是象中国变成以氏为姓一样,日本也变成了以苗字为姓。在本系列的后面许多篇幅中,大家都会看到诸如“源的义元”、“橘的正成”,或者“平的北条”、“藤的菊亭”,等等称呼,这源平藤橘,才是真正的姓。
比如,武田氏出于源的新罗三郎义光,其后裔一支任甲斐守护,如武田信玄,一支任若狭守护,如武田元光。再比如,战国名将中,有不少号称北条氏,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名门平的北条之后裔:北条早云祖孙三代,原姓源流不清不楚的伊势氏,为了名正言顺称霸关东,而冒姓北条;大将北条纲成,本是今川家臣福岛正成之子,因为娶了北条氏纲的女儿,而赐姓北条,是冒姓之冒姓;上杉谦信麾下名将北条高广,其实本姓毛利(他的家徽也是一文字三星),只是以住处为姓,才变成了显赫的北条氏……
姓氏谈完,再说名字。日本的贵族和武士(农民一直只有小名和绰号,商人再加个商号,要到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和大名,不在咱们讨论之列),一般有两个名字(改名啊、被赐以苗字啊,姑且不算):小名和大名。部分人出仕而有官位,部分人出家而有法名、院号,部分人仰慕汉学而有表字——为了表示尊敬,这些东西也往往随名字一起带出来,形成长长的一串。一般规律,是有官位以官位代替小名;有法名、院号的,在家修行称法名,前加“入道”二字,在寺修行或死后称院号。
比如,武田晴信,因为很年青就做了大名,有了官位,所以小名知道的人很少,一般称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他出家入道后(在家修行),法名信玄,因此再加四个字,成为〃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信玄”(武田信玄是不那么恭敬的简称)。死后,则多以院号称呼他,为“武田德荣轩”。同类的还有“长尾喜平二景虎”,最后称为“上杉近卫少将辉虎入道谦信”,简称上杉谦信;“伊势新九郎盛时”,最后称为“北条相模守盛时入道宗瑞”,因为院号早云庵,简称北条早云。再如,信玄的军师叫“山本勘介晴幸入道道鬼”,有蝮蛇之称的美浓领主叫“斋藤山城守秀龙入道道三”,等等。
再看看咱们最熟悉的丰臣秀吉吧。他是农民出身,小名日吉丸,混上武士以后,改了个高雅点的小名,叫藤吉郎,冒木下姓,并起大名秀吉,称为“木下藤吉郎秀吉”。当织田信长给了他近江半国以后,赐以羽柴姓,以显示威仪(木下,谁都知道不是高贵出身,羽柴嘛,反正新造的,也无从考证,听着好象有点古朴味道),则称为“羽柴藤吉郎秀吉”。这时候,他已经是堂堂诸侯了,没有官位终究不象话,于是赐以筑前守之官职,称“羽柴筑前守秀吉”。等秀吉取了天下,官高位显,可惜不是源、平二姓出身,无法开幕当征夷大将军(他曾一度冒充源氏,又散布谣言说自己是天皇的私生子,结果反造成很坏影响,只好收手)。正好藤原北家穷得叮当响,他就凑上去叫声干爹,弄成“藤原右大臣秀吉”,想往关白位子上爬,然而还是满地的嘘声。天皇无奈,赐姓“丰臣”(这是源、平、藤、橘以后,第五个天皇赐姓)——这就是“丰臣关白秀吉”的由来。简称〃丰关白〃,退位后简称“丰太阁”。
在读日本人姓名的时候,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多于两个字的小名、官位、院号等,往往简省成两个字。如木下藤吉(藤吉郎)、柴田权六(权兵卫六郎)、前田又左(右左卫门)、武田典厩(左马助这一官位的相对应唐朝官名)、马场美浓(美浓守)、织田上总(上总介)、高阪弹正(弹正忠),等等。这最后两个,省略一字就正副不分,好比现在咱们见了不是正职的领导,也最好把“副”字省了,肯定皆大欢喜。
第二点要注意的,是日本人对汉字,不象咱们用得这么严谨,许多意思和发音,从中国找了两个甚至更多的字去对应。因此后世的人名和官名,发音相同,却往往有数种写法——千万别以为那是不同的两人。如宇佐美定满(或写作定行)、山本勘介(或写作勘助),等等。倒楣的是,还要和被赐以苗字或自己找个理由改名的家伙区分开来,实在是累人。大家还记得《るろうに剑心》中有个相乐左之助吧,许多读者写信写成“左马助”、“左之介”,闹得作者很不开心。但其实,“左马助”是误写,“左之介”的写法,却并不算错误。
●四章、源平合战(上)
风花雪月的平安时代是少女漫画家们的最爱,因为只有在这个平和的时期,身份高贵的公卿家的少爷小姐们才能优雅地偷情。但是当武士形成阶级,并且夺取了政权之后 ,形势就大不一样了,铠甲、肥马、大刀和粗鲁的呦喝声响彻了全国,连这个时代的小说体裁也从过去无病呻吟的贵族偷情戏变成了现在豪放的军记。按照我所喜爱的漫画家皇明月老师在一部漫画中所说的就是:“平安时代……烂熟颓废的贵族,还有在广阔山野中纵马奔驰的东国武士。”
【源平抬头】
平安朝是藤原氏家的天下,而且也确平安无事地渡过了几百年时光。但是,仗终归是要打的,如果天下这么太平下去,不要说违反上天的法则,也对不起那些天天在磨刀的武人。 如果不打仗,刀尖上混饭吃的武人们岂不都要被复员了?于是乎本来职责为守卫疆土的军人和保卫贵族庄园的侍们汇聚成了一个新的激进阶层——武士阶层。
武士也是人,也要吃饭,更要进行繁殖行为,增加后代。后代长大后也成为武士,需要吃饭,要繁殖。这样一来,贵族和庄园主们给的那点死工资便不敷使用了。武士是不种地的,那是小民们的行为,武士怎么能去躬身而为?那不也成了双手沾粪的农民了吗?要吃饭,要发财,武士只能从刀头舔血的勾当去琢磨,否则不是亏待了腰间的双刀吗?再者,武士守护的贵族老爷们有的是士地、大米和钱财。反正这些财货他们也是从小百姓们身上刮来的不义之财,再从这帮见了银子眼里放光,见了刀子就混身哆嗦的废物身上刮回来也未尝不可。
于是乎,关西武士在平氏的领导下,关东武士在源氏的领导下纷纷行动,把贵族们的食邑零敲碎打分了个干净。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终于有了自己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向掌权阶级挑战的能力。
所谓的平氏,乃是桓武天皇的皇孙高望王的后代,祖上受赐平氏姓氏降为臣格,封于关东,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四个支族。
源氏是清和天皇之孙经基的后代,在受赐源氏姓氏后也降为臣格,有清和、村上、花山、宇多、嵯峨、淳和、文德七个支族,根基在关西。
到了后来,源平势力相互渗透,源氏主要势力转向关东,平氏势力转向关西,并分别成为了该地武士团体的领导者。在东西两个系统的武士支持下,桓武平氏和清和源氏都将视线转向了京都,在马上引颈测量朝庭的温度,随时准备肥马大刀去筹他们的大志。
机会终于到了。
承平五年(935年),镇守府将军平良将之子平将门杀死伯父平国香,在兴世王、源经基等人的拥戴下,自立天皇,以下总石井乡为国都,割剧下总、下野、武藏谋反。
朝廷无力平叛,只得于五年后的天庆二年(940年)初春,命征东大将军藤原忠文纠合国香之子平贞盛和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的乡兵剿贼。贞盛等人不负重望,在下总国猿岛郡北山一带击杀平将门,贞盛以功迁常陆国大椽,任镇守府将军,桓武平氏自此炽盛。
到了康和三年(1101年),源义亲任对马守,滥杀无辜,违抗中央。朝庭派遣平正盛讨灭于因幡。平治元年(1159年),藤原信赖与源义朝举兵又叛,被平清盛所平,诛于京都。从此,朝庭威信益微,完全依赖平氏的势力卵翼。
在这段时间里,源氏也没有闲着。陆奥豪族安倍赖时夺六郡自立,被任为陆奥守兼镇守府将军的源赖义、源义家父子举兵平叛,耗时九年。不久,源义家又与同为镇守府将军的清原氏厮杀,三年始平。这两次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前九年战争”和“后三年战争”,源氏在这两次战争中垫定了关东基础,具备了充足的实力,与平氏同为朝廷所倚重。
【清盛养权】
一山容不得二虎,势力澎膨胀的源氏和平氏都不会允许对方在政治权力上对自己的撤肘,各自包藏了杀心。
保元元年(1156年)初,鸟羽法皇驾崩,左大臣藤原赖长和崇德上皇欲谋兵变,推翻后白河天皇。后白河天皇查探到了上皇的阴谋,便同赖长之兄关白藤原忠通策划反击。
同年7月10日夜,崇德上皇纠合赖长、平忠正、源为义及其子为朝,密谋狙杀天皇一党。
凑巧的是,偏偏这天后白河天皇也召来了忠通、平清盛(忠正外甥)、源义朝(为义之子)密谋与上皇一党同样的事情。
清盛、义朝一派都是少壮派,只晓得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为了升官发财也顾不得叔叔和亲爹了。次日凌晨,清盛、义朝率兵包围尚在白河殿喋喋不休争论的上皇一党,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乱兵犹自不过瘾,又将赖长、为义、忠正家烧了,也该着中纳言藤原家成倒霉,只因为宅子离得近些,于是也被当乱党给烧了。
至上午,上皇派残党全部被消灭,赖长自杀,为义等人也被杀或被俘,上皇在仁和寺被擒,流放赞岐,天皇一方大获全胜。这次武士插手皇室家事的事件实际以武士使用的胜利而告终,史称“保元之乱”。
三年之后的平治元年(1159年),本为同志的源义朝和平清盛又开始了互斗。抢先将后白河上皇迎入家中的清盛召集重兵,全歼了义朝的部队,并诛杀了义朝一族。不久,清盛又将妻滋子强嫁给上皇,并在七年后将滋子和上皇所生的儿子宪仁亲王立为了高仓天皇,妻与女儿德子。平氏一族空前显赫,清盛借女儿之力迁升太政大臣之职,设六波罗政权,平氏一族十六人位列公卿,殿上人三十余人,党羽遍布全国,国守六十余人中竟有半数姓平。到了德子不满周岁的儿子宫仁亲王被立为安德天皇后,身为外公的清盛更加不可一世,平氏炙手可热,恣意横行,甚至大纳言平时忠狂妄地扬言:“出入朝堂者,舍平氏其谁!”
【动乱开始】
永万元年(1165年)七月二十七日,二条上皇驾崩,在下殡的时候,素有南都之称的兴福寺和人称北岭的延历寺为在上皇墓前立匾一事发生争执。由于调解不善,两寺的僧兵发生了械斗。清盛在这件小事上非但没有加以有效的调停,还指叱双方为“大逆不道”,引起了两寺的愤怒。这两座寺院都是在国内极有势力的大寺,不但拥有大批的僧兵和广阔的领地,还经常参与政治和皇室家事,在贵族中很有影响力。清盛对此事不适当的处理使两寺都不再支持平氏,并经常与平氏设立的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清盛对地方和寺院的冲突依旧施以镇压政策,这就使寺院势力更加憎恨平家,支持皇室对平氏的反抗行动。
为了加强统治,清盛还设立了名为“秃童”的特务组织。这个组织的人员共有三百人,全是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一律是齐耳短发,着红衣。他们的任务是在京都的各条街道走动,只要听到有关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