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共和国十元帅风云录-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等已经定下密计,他们要把贺龙、叶挺骗上庐山,借机夺了他俩的兵权,尔后再把这两支人马调开。朱培德宴请贺、叶,是大骗局的第一步。
汪、张等万没料到,他们定下的这个阴谋,被第4 军的参谋长叶剑英知道了。此时叶剑英是个秘密的共产党员,其真正的身份还没有公开。他以4军参座的身份,参加了汪精卫、张发奎等策划害贺、叶的庐山会议。叶剑英当时心里极其着急,散会后,立即寻机下了庐山,直奔九江,先会见了叶挺。
这时叶挺正准备上庐山赴会。叶剑英把汪、张在庐山会议上策划的阴谋一讲,叶挺顿时后背流了冷汗,他紧握着叶剑英之手,说:“剑英,你担风险救了我们两支人马的性命。”
叶剑英又说:“要想法通知贺龙,咱们找个地方商量紧急对策。”
叶挺说:“甘棠湖中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咱们上小划子,到湖中商议。”
说罢,拿起电话告知了贺龙赶快到此湖中商谈要事。
在甘棠湖的小舟上,叶剑英把所知道的庐山开会的机密底细告诉了叶、贺。3 人经过慎重磋商,一致认为:不去庐山开会,迅速把队伍开往南昌。
7 月25 日,贺龙与周逸群在九江饭店召开了营以上军官会议。会上,贺龙表情严峻地说:“弟兄们,我找你们来,是告诉你们一件大事,想必你们也知道了,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像蒋介石一样,屠杀共产党员了。共产党怎么样,大家都已看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北伐的胜利。现在,我们东征讨蒋的队伍,停在九江不动了,为什么?说白了,就是汪精卫、张发奎对我们不放心,要把我们调开,对我们下毒手,而今,汪、张在庐山上,意欲把我和叶希夷(叶挺的字号)诱骗山上,解除兵权!”贺龙说到这儿时,台下的军官都睁大了眼睛,都为这突如其来的情况而吃惊。贺龙继续说:“眼前的事,摆得很明了,一是把队伍解散,大家回老家去,这不行!”贺龙朝会场扫了一眼又说:“第二条,就是跟蒋汪一起去干反革命,屠杀工农弟兄。”他把手一挥,“这一条,更不行!”贺龙炯炯的目光再次环视了一下会场。这时节,会场上可真静啊,静得人们的呼吸都能听到。足有一分多钟,贺龙的话,像从胸中喷出来:“弟兄们,我们要走什么样的路呢?要走跟共产党救国救民的路,愿意跟我走的,我欢迎,不愿意的,可以离开。可有一样,不许拉走队伍!”
贺龙这洪钟般的声音,回荡在大厅里,也激荡着每一个军官的心。
20 军军官们心中积聚多日的愤怒,一下子便迸发了。他们嚷道:“军长, 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我们跟你走定了!”
那些胆小怕死的人,想到共产党正在倒霉时刻,心里打起了鼓。更有一些反动军官,听贺龙讲要投共产党,连夜就逃跑了。对这些军官的举动,有人报告贺龙,建议去追。贺龙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当天夜里,贺龙率20 军广大官兵上了火车,火车一声长鸣,穿破茫茫雨雾,直奔古老的南昌城。终于在1927 年8 月1 日这个永远值得纪念的光辉节日里,与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一起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指挥。他所率的第20 军成为起义军的主力之一。在这年的9 月战局巨变之际,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 贺龙同志更加英勇地投入了新的征途,在龙腾虎跃的峥嵘岁月中前进。。
陈司令员转战赣粤边和齐鲁大地(王辅一 李永春)
陈毅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字仲弘。1901 年8 月26 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1916 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巴黎参加工人运动。1921 年10月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押解回国。1922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春担任重庆《新蜀报》文艺副刊主笔。同年秋到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大钊领导下,从事工人、学生运动。1926 年初毕业于中法大学文学院,参加领导“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后被派赴四川万县,推动川军响应北伐,并在合川参与沪州顺庆(今南充)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1927 年春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该校中共委员会书记。
1927 年7 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反共后,他转赴江西,8 月上旬在抚州赶上南昌起义部队,任第11 军第25 师第73 团团指导员。起义军南下失败后, 与朱德等整顿余部,转战闽赣粤湘边,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1928 年1 月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1 师,任师党代表。
同年4 月与朱德率部到井冈山地区,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 军,先后任师长、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书记等职,并当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 年初与朱德、毛泽东率4 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同年6 月主持中共第4 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后, 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全面汇报了4 军的情况,肯定毛泽东、朱德在4 军的贡献, 支持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红军的行动策略和用无产阶级思想建军的主张。在周恩来主持下,代中共中央起草给4 军前委的指示信。回4 军后协助毛泽东召开中共第4 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古田会议决议。1930 年2 月任新成立的第6 军政治委员,后任中共赣西南特区委员会书记、第22 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等职,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参与领导反“围剿”斗争,曾两次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两次获红星奖章。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他留下担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1935 年2 月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分局书记项英等制定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领导红军和游击队,实现由集中作战向分散游击的转变。在敌人的分割、封锁与残酷清剿中,在赣粤边区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中共在南方的这个革命战略支撑点和一批战斗骨干。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后赴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指示,编组红军游击队为新四军,任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1 支队司令员。根据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独立自主地发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他率领第1、第2 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任江南指挥部指挥,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间打击日伪军;继又率苏南主力部队北渡长江,任苏北指挥部指挥,联络友军和开明士绅,打击国民党顽固派,指挥黄桥战役,同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为建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1940 年11 月,成立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与政治委员刘少奇统一指挥华中八路军、新四军部队。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 重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代军长,与刘少奇等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先后发表了《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等指导部队建设的重要论著。指挥华中9 万部队,在日军、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坚持抗战, 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42 年春刘少奇离开华中后,代理新四军军分会书记,继续领导华中军民进行反“扫荡”、反“清乡”斗争,胜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1943 年11 月赴延安。曾参加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同时继续参与指导华中地区和新四军的抗日斗争。1945 年6 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统率华中、山东两大战略区部队,抗击50 多万国民党正规军向华东解放区的进攻,1947 年1月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创造性地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在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中,指挥部队连续取得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的重大胜利。当蒋介石集中主力对山东实行重点进攻时,又指挥孟良崮战役,一反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常用战法,出敌不意地歼灭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74 师。1947 年秋,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同粟裕卒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实行外线出击,挺进豫皖苏,与刘(伯承)邓(小平)野战军及陈(赓)谢(富治)集团密切协同,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迫使国民党军陷于被动地位,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8 年5 月除继续担任华东军政职务外,又赴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从同年11 月开始,作为总前委的常委之一,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和东南广大地区。
1949 年5 月起兼任上海市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担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东南沿海诸岛,剿灭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筹建华东海军、空军和技术兵种,加速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同时领导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战胜国内外敌人的破坏与封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国防建设和抗美援朝作战。1954 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8 年2 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 年1 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遭到严重迫害。1969 年夏,他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和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性建议。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1959 年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2 年1 月6 日在北京逝世。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生前发表过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1977年出版有《陈毅诗词选集》。
* * * * *
陈毅同志从1928 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率部赴井冈山会师,领导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亲领新四军转战,直至参与组织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治军有方,多谋善断,威震敌胆。他为人坦诚,兼资文武,博学多才,诗词闻名军内外。本篇仅记述他从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到进军中原这个时期创出光辉业绩的片断。
转战赣粤边
从1934 年10 月到1937 年秋,陈毅一直在赣粤边转战,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4 年10 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率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同时,决定成立中共中央苏区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下的红24 师及地方武装共1。6 万余人,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命项英为苏区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当时赋予他们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保卫中央苏区和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在苏区及其周围开展游击战争。中央还规定,必须待野战军突围到湖南后,才能公开宣布野战军突围转移的消息,并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 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为基本游击区和必须坚守的阵地。
这时,陈毅因8 月在兴国老营盘作战中大腿负伤未愈,还躺在病床上。
本来,医院要给他开刀,但因没有电源,无法拍X 光片子,以致搁了下来。
当他得知红军主力将要转移时,十分着急,马上给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写信反映情况。周恩来接信后,在百忙中赶赴医院,询问情况,并将战略转移的安排告诉陈毅。医院接到周恩来派人送去电台使用的发电机,立即打开已包装好的调光机等医疗器械,给陈毅拍片、检查,确诊其右跨骨粉碎性骨折,随即给他动了手术。陈毅在麻醉清醒过来后,不顾刀口的剧烈疼痛,于10月10 日下午躺在担架上,到中央机关同周恩来等告别。
项英10 月12 日送别党中央和红军总部领导人及最后撤离的队伍,在第二天赶到医院看望陈毅,向他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部署,并就如何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如何坚持斗争初步交换了意见。
从10 月7 日起,红24 师和独立团、营奉命接替红军主力防务,让主力先秘密至赣南集结,补充兵员和弹药、物资,进行政治动员,并于10 月21日至25 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同时,积极打击敌人,牵制敌人,以策应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谭震林曾经指出:“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牵制了蒋介石的兵力,使我军主力部队得以大踏步地前进”。
陈毅为揭露国民党欺骗士兵、残杀人民的罪行,于11 月7 日发布了中央政府办事处第1 号布告,其中有鼓动白军士兵“莫听军阀欺骗”,“快把枪头掉转,实行暴动兵变,杀死反动官长,加入红军作战”等内容。这个布告很快传遍苏区内外。
1934 年初冬的寒风格外凌厉。
敌人乘虚大军压境。我军迅即采取措施。
这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