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悔的合作--毛-泽-东与彭德怀-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造成党内领导层关于红军战略方针上的意见分歧。例如林彪, 他认为在陕北没前途,要带一些部队去陕南打游击。瓦窑堡会议前,中央曾 就战略问题征求军团领导干部的意见,林彪便在信中正式提出到陕南打游 击,认为这比在陕北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更重要,要求中央调出一批干部,由 他带领去陕南创立根据地。林彪当即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说他与中央不一致, 要他改变主意。但林彪依然期待中央批准他的计划,直到东征前还坚持他的 看法。 彭德怀的意见与林彪不同,他认为陕北根据地来之不易,刚站住脚,不 能轻意丢失,同时该地四周自然环境恶劣,不易形成敌人的包围。主张大力 巩固,不放心毛泽东在发展中求巩固的意见。否则会像1929年的井冈山撤退 一样,不仅没能扩大根据地,而且丢失了井冈山根据地,警告毛泽东慎重行 事,丢了陕北根据地问题就大了。这种看法毛泽东也不同意。 彭德怀为什么提出这个意见呢?陕北根据地的面积虽然不算小,但的确 太穷了。人口有限,物产不丰,即便是陕北群众都踊跃交公粮,也养活不起 这么多的部队。再说,革命力量要向外扩大,不能老蹲在陕北吃老米呀!要 北上抗日,也得有巩固的后方和前进的基地吧!然而当时的情况却很困难,
…………………………………………………………… Page 67……………………………………………………………
向北没有地方去,是沙漠地带。向西去也是沙漠边界,又是回族聚居区,没 有多少人口,而且蒋介石正在向该地区集结嫡系部队。向南也没有好地方去, 西安是国民党在西北的大本营,若和东北军和西北军打仗,就有把蒋军嫡系 引进西北的可能。向东也困难很大,从清朝末年任山西都督到民国任省主席 和绥靖主任的阎锡山,已经统治山西几十年,这个土皇帝有他强大的社会基 础和军事力量。鉴于此,彭德怀主张先巩固后发展,在巩固中求发展。 毛泽东的意见是在发展中也可以巩固。这种意见很快为大家所接受。接 下来的问题是向什么方向、什么地方发展,对此,又有多种不同的主张。想 从苏联得到物质援助和技术援助的思想重新抬头,张闻天建议经宁夏过内蒙 古向蒙古人民共和国推进,虽有沙漠和草原等障碍,但路程较近,敌人也只 是地方军,是与苏联联系的可行之路。他的建议既未被肯定也未被否定;彭 德怀、周恩来等人主张向宁夏进军,但不同意推向内蒙古,而在宁夏、甘肃 方向扩大陕北苏区,以便建立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大根据地;也有的人提议 让四方面军进攻新疆。毛泽东认为红军应争取直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向 山西省进军,在那里取得立足点后可以经绥远、河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系, 这样可以一下子解决两大任务:既保证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又能进行抗日宣 传活动,使红军成为抗日先锋,亦即毛泽东所说的 “我们的军事行动应放在 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两项任务之上。” 1936年 1月17日,毛泽东提出了新的战略计划,主要目的是巩固发展 苏区,迎接抗日高潮的到来。他计划的第一步是巩固陕北苏区,准备渡黄河 向山西挺进,决定2月中旬东征,并作了人事安排;第二步是消灭军阀阎锡 山的省军,在山西建立一个新的根据地;第三步是向北进军,经绥远或察哈 尔指向蒙古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取得联系。 这个计划得到了许多人的原则同意,但都又担心黄河是天险,渡过去后 有回不来的可能。特别是彭德怀,认为东征阎锡山是以不足的兵力继续长征, 如果途中敌人采取措施牵制我军,红军主力可能不能返回,这是对陕北苏区 的存在构成威胁。 彭德怀回忆说:1936年,大约是1月中旬,接毛主席电报,决定东渡黄 河,夺取吕粱山脉,开辟新根据地。我接到军委这个指示后,是拥护毛主席 这一决定的,但是内心有两点顾虑:一是怕渡不过去。当时红军在大疲劳之 后,体质还很弱;且人数也少,包括刘志丹、徐海东两部分才13000余人。 如受挫而强渡不成,那就不好。二是东渡黄河后,在蒋军大增援下,要保证 能够撤回陕北根据地。在这一点上,也是不能大意的。因此,我除复电同意 外,还就自己的上述看法,提出东渡黄河是必要的,但须绝对保证同陕北根 据地的联系。我这种想法,反应了当时红军体质弱的实际情况以及长征中没 有根据地的痛苦教训。这引起了主席的不高兴,他说,你去绝对保证,我是 不能绝对保证的。 对于东征,原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也激烈反对,他给毛泽 东和政治局写了一封长信,名曰 《对战略的意见书》,认为红军东征将损害 苏联的和平政策,客观上成为日本侵略蒙古的借口,甚至导致苏日战争。也 会重新点燃内战的火焰,为日本侵略者提供向华北扩大侵略的借口。据此, 他声明拒绝参加东征的红军部队。 为了统一大家认识,毛泽东在1936年1月27日主持召开了东征军事会 议,尽管会议上争论很大,但经毛泽东的说服,会议统一了认识,东征行动
…………………………………………………………… Page 68……………………………………………………………
如期举行。1936年2月20日20时东征正式开始,装满红军的近百只小船悄 悄地划向黄河东岸。东征军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毛泽东任政 委,亲自领导指挥 (彭德怀说: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 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制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 至4月中旬,蒋介石派出嫡系部队10个师,由陈诚率领分两路进入山西。 阎锡山也派了5个师和2个旅从7个方向扑向红军。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在蒋 介石的压力下派兵向黄河渡口前进,控制红军的退路。同时,蒋介石下令东 北军和西北军进攻陕北,威胁红军根据地。这种情况下,为避免不必要的决 战,利于团结抗日,毛泽东下令红军迅速撤回陕北。他带着一部电台,坚持 在河东指挥全军渡河到最后。 东征军取得的战果是令人鼓舞的,75天的战斗共歼敌17000余人,自己 扩充新兵约8000人,筹备了40万元左右的现金和数量可观的粮、油、盐等 物资,大大补充了辽军的供应。更重要的是迫使阎锡山把伸入陕北的4个旅 调回山西,减轻了对陕北根据地的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收获还在政治上: 它宣传了中共瓦窑堡会议决定的抗日主张,把红军抗日的大旗插到黄河以 东,推动了华北和全国的抗日高潮。彭德怀后来回忆说:进军山西是红军到 达陕北后的第二个伟大胜利。 红军东征再次证明了毛泽东的战略目光和指挥能力。而彭德怀则强调了 军事困难,没能及时跟上毛泽东的认识,对此不应苛求,他毕竟是个军事领 导人。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肯定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仍然改变不了百团 大战所遭受的在评价上的戏剧性变化,即由开始时的赞扬、肯定性评价变为 后来的批评、否定性评价,特别在彭德怀被罢官后,更被指责为 “替蒋介石 效劳”、 “暴露了八路军力量,应该对皖南事变负责,是造成根据地1941 年后极端困难的主要原因”等,毛泽东先是在百团大战后不久打电报祝贺彭 德怀指挥取得的胜利,后来又有了新看法。1943年时他默认了一些人对百团 大战的批评指责,继而认为彭德怀搞独立王国,是搞将在外不受君命那一套。 那么,哪一种评价是符合百团大战实际情况的呢?换句话说,毛泽东为 什么改变了对百团大战的看法。 百团大战是彭德怀自己提出来的,这个决定起因于当时的危急形势。换 句话说,彭德怀认为当时形势下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是有充分依据的,尽 管这种方式违反毛泽东1937年在延安提出的谨慎战略。 彭德怀的依据之一是利用对日作战揭穿国民党的谣言,制止已经出现的 妥协投降倾向,争取时局好转。1939年9月,德国人入侵波兰使第二次世界 大战在欧洲展开后,法西斯势力一时极为兴盛,法国投降,英国被迫退出欧 洲大陆。德、意暂时得势的国际形势给日本服了一针兴奋剂,日本军部迅速 制定出 “不拘方法以求中国事件快速解决”的计划,为踏向南洋领域准备条 件。为此,日本采取了诱降和军事打击交替使用的方式——1940年初,日本 政府正式开始了旨在诱降蒋介石集团的 “桐工作”,由日本情报机关和国民 党情报机关秘密进行。至7月22日,达成了“8月初旬在长沙举行板垣征四 郎参谋长和蒋介石委员长关于日华停战问题商谈会”的备忘录。与此同时, 日本扩大对华军事压力;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宜昌战役,6月23日攻占宜昌, 并连续以空军向大后方中心城市如重庆、昆明、成都实施空中攻击,对重庆 的轰炸是其高潮,造成中国军民伤亡数十万人的惨剧。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
…………………………………………………………… Page 69……………………………………………………………
日本军则加紧封锁与扫荡,采取修建公路、铁路、挖壕、筑堡等方式推行“囚 笼”政策,封锁、切割我抗日根据地,给抗日部队造成严重困难。 日本的诱降政策得到英、法、德等国的支持纵容。英国政府答应日本封 锁滇缅路三个月,截断了西南国际交通线,蒋介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他再次处于动摇之中。 对于日本的诱降政策及其所带来的危险,中共方面是十分警惕的,实际 上是自抗战开始后共产党就没有放松过 “反对分裂、反对投降、反对倒退” 的主张,特别在1939年蒋介石提出限共、溶共、防共政策后,毛泽东也指出 妥协投降是1940年中最危险的倾向。他和张闻天、朱德、王稼祥、任弼时等 不断发表文章和谈话,警告一切抗日的人们,防止和反对抗日阵营内的投降 行为。 百团大战正是基于这种判断而作出的军事决策,7月22日战役预备令中 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与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敌 军于8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可能。因此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之更加动摇,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展开 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 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可以看出,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是秉承中央精神,以军事作战影响全国 局势,制止形势逆转和蒋介石的动摇 (今天的事实已证明当时蒋介石确实在 动摇妥协之中,并给抗战造成极大威胁)。诚然,战役预备令对敌情判断不 准,如认为敌有进攻西安之可能等。但在战略和全局上的判断是正确的,而 这对于统帅来说是最重要的: “统帅的聪明不在于准确无误地把握敌人的每 一个具体的行动计划,而在于明察敌人的战略意图。” 实际情况证明了百团大战实现了这一目的,在当时时局中起了中流砥柱 作用,它破坏了蒋介石的和平行动,使日蒋会谈未能实现——当时为了迎接 日本方面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到长沙会谈,已开始修缮长沙机场和 清除洞庭湖中的水雷。突然出来的百团大战迫使蒋介石缩回了伸向日军方面 的手臂,而这实际上挽救了蒋介石本人,使他成为领导中国抗战的领袖而避 免了汪精卫的命运。这样,日本迅速结束中国战争的图谋也就完全失去了实 现的可能性,对此,日本自己也不讳言,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 二分册第55页载: “恰好7月10日滇缅通道被封锁,援助物资的运输被切断。美国通信社 驻重庆记者毫不讳言地说,由于英国封锁了滇缅通道,中国人中关于对日中 和平问题的议论急剧上升,战争将在6个月结束,政府将迁都南京。这在昭 和15年 (即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时间内,的确出现了似乎事 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所以,应该说8年的日中战争中, 蒋介石感到危机严重的,实际上是在宜昌失守的时候。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 和平谈判的危机,突然发动了如下节所谈的百团大战。” 击破国民党制造的 “八路军游而不击”、“不打日军、专打友军”等谣 言,也是发动百团大战的原因之一。虽然抗日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而成的 统一战线领导的,但从一开始双方就进行着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这事 关抗战胜利后双方的力量对比问题。毛泽东目光长远,提出向广大的敌后进 军,创造自己的力量,这一方面是抗日举动,能赢得广泛的舆论支持,另一 方面又可壮大自己力量,也使蒋介石无话可说。到 1939年底,八路军在不到
…………………………………………………………… Page 70……………………………………………………………
一年半的时间里于华北建立了上百个县的抗日政权,武装力量近 40万。对 此,蒋介石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他也遣军北上,与中共争夺控制范围;不惜 解散抗日政权,残杀抗日军民来 “收夏失地”。这乃是平江惨案(国民党第 27集团军杨森部袭击新四军平江通讯处,惨杀和活埋新四军官兵)、博山惨 案 (国民党山东省第三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秦启荣部袭击八路军山东纵队, 惨杀八路军团以下指战员400余人)、深县惨案 (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司令张 荫梧部袭击深县八路军后方机关,杀害八路军干部战士400多人)、确山惨 案 (国民党河南确山县组织指挥部队进攻新四军第八团留守处,杀害新四军 官兵及家属200余人)、晋西事变 (阎锡山派部队袭击抗日决死队和八路军 晋西独立支队)及 1940年2月朱怀冰、庞炳勋、张荫梧等联合进攻八路军总 部的背景。 中共方面没有忍气吞声,而毫不犹豫地自卫反击,以武装反摩擦,1940 年2月,在朱德、彭德怀、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等的共同指挥下,一仗 消灭”摩擦专家”朱怀冰部3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