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悔的合作--毛-泽-东与彭德怀-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中国的衰落在十四、五世纪时就开始了,直到清朝老将陈化成战 死在吴淞炮台,英国人的军舰突破高墙进入黄埔江时,中国人才感受到切肤 之痛。      中国社会自此改变了方向。      许多人都熟知马克思哲学中的范畴论,对其“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话更能几乎背诵。但是众多的中国人走上反抗和革 命之路却更主要的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贪婪而不是别的原因。 为此,毛泽东曾在1949年专门写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来反驳美国的白皮 公告,说美国国务卿艾其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因为他认为中国所以发生革 命的原因是人口太多,粮食太少,而且中国人爱斗。      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并不只是改变了中国,想想中国的铁路、银行、 机器等源于何方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全世界带来意义深 远的剧变,只是中国人体会到的痛苦更多更深——资本主义国家迫使中国生 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怪胎。      压迫便孕育着反抗,因此西方入侵者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面对着一代又 一代的反抗者。      英国的触角到处伸展,在它占领的殖民地上可以始终看到太阳,英国被 称为 “日不落帝国”。      首先是商品贸易——实际上主要是英国一国的对华贸易,在中国遇到了 强烈的抵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 禁止和老百姓的排外,因而英国人在对华贸易上处于入超地位而没有获取巨 额利润的机会,为得到中国的茶叶、生丝和大豆等,他们不得不把大批的银 元运往中国。      这种状况对追求利润的英国人来说是再糟糕不过的了,她们敦促政府采 取有效措施,于是,英国派往中国的马夏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先后到了 北京。      马夏尔尼在北京呆了两个多月,其目的是通过外交方式减轻广州以外各 
…………………………………………………………… Page 10……………………………………………………………

地贸易的自由,但是在热河行宫万树园接见马氏的乾隆皇帝只把他当成来自 远域异国诚心进贡的使者而拒绝了他的所有其他要求。      阿美士德使团再赴北京,他的结果比马戛尔尼更惨。嘉庆皇帝因阿美士 德拒绝见他时行跪叩之礼而震惊,将他即日遣回。      英国依然无法达到目的。      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终于有了机会,就在使团赴京前后,鸦片——一种 麻醉毒品对改变英方在商品贸易中的不利地位越来越显效果。它不仅换走了 中国的大量白银 (鸦片战争前22年中国共出超白银5539万两),而且摧残 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吸食者越来越多,流入量越来越大。      清政府也看到了鸦片给中国带来的祸害。1729年,雍正发布中国的第一 道禁烟令。1821年,道光皇帝再次严厉重申禁烟令,均因鸦片的巨额利润和 多方得益而收效甚微,甚至越禁越多。当道光下决心起用主张严禁鸦片的林 则徐赴广州禁烟后,英国以此为借口派出了远航舰队。      仅仅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派出军队到遥远的东方对比它的版图大 39倍的中国开战。      确实,中国创造过文明,拥有过灿烂,但从理性说,它不是唯一的文明, 也不是永久的灿烂。      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给中国带来震动世界的礼物:四大发明,长城,大 运河,众多的人口等。然而,在西方工业文明创造的超越个体和群体力量的 机器、炮舰和新思想新文化出现在中国沿海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失去了抵抗 力。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已被历史学者们提到很高的程度,毫无疑问, 它是中国社会的转折点。但在当时,中国的普通百姓并没有感到震动性影响, 就连眼光先进的文人们也因沉浸在乾嘉以来的论古考据之中, “束发就学, 皓首穷经”而视而不见变化,趋而避之国难。      鸦片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动荡却愈来愈明显,它终于警醒了一批主张今文 经学的人,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姚莹、包世臣、黄爵滋、徐宝善等。 他们被认为是地主阶级中主张变革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掌握真理的少数派。 除林则徐为封疆大吏外,这些人都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但强烈的忧患意识 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大谈治国之道。他们承认清政府在君臣关系、上下关系、 中外关系中存在的弊病,反对当权者沿用旧的治国之术,要求改变政策和学 习外国。尤其是聪明敏锐的龚自珍,言语生动,笔锋犀利,他写的 《己亥杂 诗》仍为现在的人们熟悉: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他不愿再像热衷于考据的前辈们那样远避现实, 厚古薄今,呼吁同行们勿再 “避席未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他还在  《古今钓沉论》中巧妙地抨击现实和王权,指责能干的皇帝建国后往往以一 人之力而仇天下之士,一人为纲万夫为柔而不尊众人所愿。他警告人们世风 动荡,已是秋风将至,日薄西山。总之,他们都力求证明眼前的清朝是 “一 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要倒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继承他们事业的人究竟是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不论如何,启蒙者们的主 张已经变成实际行动,并且扩展了内容的覆盖面:19世纪60年代,西方的 机器开始在中国运转。不久,首批赴资本主义国家的留学者回到中国,他们 和国内受西方思潮影响的人一起要求在中国发展商业,改变皇帝专制和实现 君主立宪等。 
…………………………………………………………… Page 11……………………………………………………………

     实际上,中国人挽救祖国的热情是在英法联合对中国的第二次打击后积 聚起来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一条缝的话,那么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才得以进入中国。不过,英国人确实为它的 5000名士兵在中国轻而易举的胜利而欣喜若狂。璞鼎查——在汉华丽号军舰 上与清政府签订 《南京条约》的英方代表回国后说:整个兰开夏工厂的所有 产品都不及中国一省的日常需要。所以,雄心勃勃的商人们运来了大量的钢 琴、刀叉、织绒帽等。结果他们大赔其本,中国人不需要这些,确切地说, 他们没有这种购买能力。      马克思说:1842年的条约对促进英国的对华贸易丝毫没起作用。      英国要想走入中国,必须扫除三大障碍,清政府对英依然采取的对抗状 态、中国百姓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坚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1856年,中西方第二次交锋,法国帮助了英国,清朝再次吞尝失败之苦。      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在中国找到了谅解者和朋友,清朝重臣奕等为洋 人对情朝采取的保留态度而要政府 “外敦信睦”,对外妥协。作为回报,英 法俄等国公使保证以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维护清朝的权威。1861年,那 拉氏——这位在 16岁时 (1851年)选进宫的妃子以自己的聪明心计屡屡迁 升为咸丰皇帝西宫娘娘的女性,发动宫廷政变,垂帘听政。她掌权不久,就 借师助剿,华尔率洋枪队加入对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至 1864年,与清政府 抗衡14年的太平军终于城破国亡。      洪仁傩糖霸担骸 拔页龊χ矗囱笕酥缪笕瞬恢芯≡蛭崛硕峡沙ぞ弥С帧!薄     『罄疵蠖部隙ㄖ泄睦胃锩嘉酃饕逅噬保怪泄母铩∶呶硕Ш拗丈K秃槿诗都看到了同一件事实:外国资本主义是中 国最凶恶的敌人。      反洋教的案件到处发生。当清政府遵从主人旨意动用军队镇压时,却酿 成一场规模宏大的反洋教运动——由八卦教、义和拳等发展而成的义和团运 动,它最后的结果和太平天国一样,被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了。八国联军 的士兵们不仅大量杀死义和团团民和普通百姓,而且抢掠了他们所见到的能 够拿得动的中国财富,甚至用刺刀刮下故宫作灭火用的水缸上的镀金层。      以上的内容只能作为毛泽东和彭德怀走向革命的背景知识。因为他们无 法对这些事件亲身感受因而亦没受到强烈震动。八国联军绞杀义和团的时 候,毛泽东正住在偏僻而安静的乡村,而且只有6岁。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 使他无法知道外界的巨大变化,像那拉氏和光绪帝死亡的消息毛泽东两年后 才得知。直到18岁时,他才第一次走进40英里外的省城长沙,但他通过书 本了解到中国正处在危机中,在劳动和完成父亲规定的记账任务后,毛泽东 贪婪地阅读他能找到的除经书之外的所有书籍,为了防备父亲,他到晚上就 将窗户遮起,以免被发现受到惩罚。毛泽东的父亲认为只有读经书在中国才 最实用,他要儿子熟读经书。      就这样,毛泽东读到了 《盛世危言》,到1936年他还对斯诺说他很喜欢 这本书,他还读了一本很多人不知道书名的小册子,它开头的话是:“呜呼, 中国其将亡矣!”这一点刻在他的脑子里数十年不忘。此后,毛泽东开始认 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渴望继续读书,当他表兄告诉他湘乡有一所不重经学的新式学校 后,他决定会湘乡上学。 
…………………………………………………………… Page 12……………………………………………………………

     湘乡东山小学的前身是东山书院,对毛泽东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鲜 的:他第一次读到自然科学和西方新学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孩子聚在一起 读书;第一次接触留日学生并喜欢听他讲日本的情况。但是,他在这里被人 看不起,被人讨厌,因为他不是本县人,而且穿得很穷酸,他自己说:在东 乡,我在精神上感到很大的压抑。这一点曾反映在他当时抄写的清古人所作 的 《咏蛙诗》里: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显而易见,他自幼就有的反抗意识里又溶进了一种极强烈的自尊。      尽管生活上不尽人意,毛泽东却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他逐渐赢得老师们 的喜欢和同学们的敬佩,他因古文功底扎实,写的文章 “似黄河之处,一泻 千里,”被认为是东山小学的栋梁之才。他开始把康有为、梁启超当作自己 的崇拜人物——他们是中国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 立宪制度,变法图强,虽奔波多年,收效并不很大。后来他们长期被当作改 良主义者受谴责,特别是他们后期的保皇主张,更加重了史学界对他们的恶 感。但是,他们变法救亡的主张吸引了毛泽东,他极爱他们主办的 《新民丛 报》,读了又读,差不多能背诵下来。他曾在上面作批语说:“立宪之国家, 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专制之国家,法令由君主所制订, 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褚国,后者如中国,数 千年盗窃得国之列朝。”      但是,他和康、梁一样,并不反对三岁登基的溥仪皇帝——后来他的共 和国把溥仪送到功德林监狱改造。此时他只是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君主立宪 制。武昌起义胜利后,毛泽东仍认为孙中山当大总统,总理和外交部长应该 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担任,并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投笔从戎,参加长沙起义新 军,在25混成协50标1营左队当列兵,前后呆了半年,目标是反对专制独 裁的清王朝,并剪掉辫子以示决心。      孙中山失败了,他被誉为“中国的华盛顿”,却没有华盛顿那样的成功。 他有明确而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不尽的革命热情,而且从西 方吸取了反对旧制度的文化,但他缺乏策略,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最后 胜利。1912年,他决定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自己的对手袁世凯。他给毛泽东 留下了极为重要的经验: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农村的大变动,辛亥革命没有 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就在这前后,毛泽东从他的同学肖子暲那里读到了《世界英雄豪杰传》, 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德大帝等人的事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对肖子暲 说, “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不久,他为自己取名为“子任”,立志要 救国救民。      年龄的增长使毛泽东实现自己报负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从军队回来后, 他继续读书,但众多的招生广告使他难以选择:他本想考警政学校,却被一 个不收学费、供给膳食且稍有津贴的肥皂制造学校所吸引,想成为一个肥皂 专家。后来,他又渴望做一名清廉的法官或商业专家。毛泽东进入了一个商 
…………………………………………………………… Page 13……………………………………………………………

业学校,但只有一个月就离开了,那么多的课程用英语讲授使他感到太吃力 了,除了字母外,他对英语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英语一直是毛泽东的弱 项,直到50年代他还在努力学习,后来他终于能够在外交场合说些简单的句 子和阅读译成英文的中央文件。      毛泽东最后进入了湖南省全省高等中学校 (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一 学期后,他退出了这所课程繁杂、校规苛严的学校。他认为自己读书、自己 研究会比学习刻板的课程更有益些,这是他读完一位欣赏他的国文老师送给 他的 《御批通鉴辑览》后得出的结论。      他退学寄居在湘乡会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图书馆,开始 了他所说的 “自我教育”生活。真是一片新天地!毛泽东像一头闯进人家菜 园尝到美味的牛一样,拼命地吃。这种经历很像马克思,马克思在伦敦大英 博物馆的坐位下登出两个脚坑,而毛泽东则是湖南图书馆每天最早进去和最 晚出来的人。中午仅仅休息片刻,两块米糕就是午餐。他好像离不开书籍, 即使在后来的转战时期也是如此。不过他看的书大部分是史书。1936年毛泽 东同斯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