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第5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眼见朱儁和皇甫嵩二人隔空问道,听得董承云山雾罩,满眼迷茫,不知所谓。顿时,他大感焦急,急得脑门上直冒热汗,于是他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索性把话说开了。
“董某此行便是专为此事而来。想必两位对宫中现状早已心知肚明,怎一个‘惨’字了得!”
刚说两句话,董承便是一脸凄然之色,眼眶中珠光闪动,却生生忍住没有当众落泪。
平复心神后,他有些哽噎地低声道:“自从去岁骠骑将军兴师北伐开始,李傕恶贼便在京师胡作非为,首先大肆削减满朝百官的俸禄,而后打着替大军筹措粮饷的幌子,巧设名目强迫公卿大臣们捐献钱粮,名为捐献,实为勒索打劫。最后,老贼竟然竟然把主意打到皇宫内院中去了!”
说到这里,董承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神情又激动起来,比之刚才更甚。不过,刚才他是心中凄苦,此刻却是怒火中烧,那凶狠的神情和龇牙裂齿的面孔,似是欲要择人而噬一般,满目狰狞。
抬眼看着董承怒容满脸的样子,已过花甲之龄的皇甫嵩神情略显黯淡,眼底闪过一丝不忍之色。然而,这种同情的眼神一闪即逝,随即他脸上依旧挂着风平浪静的淡然之色,双眸无神,似是老眼昏花,看不清董承神情激愤的样子。
相对于皇甫嵩的风轻云淡,坐在董承身边的朱儁却是无法淡定。扭头看着满脸怒色的董承,他仿佛看到了曾经被李傕、李利叔侄二人屡次羞辱的自己,感同身受,顿时生出同仇敌忾之感,同样是一脸愠色,怒火中烧。
不过,历经大半辈子的宦海沉浮,朱儁早已过了动辄发怒的年纪,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早已炉火纯青,完全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显于外。是以,当他看到皇甫嵩无动于衷的神情后,脸上的怒色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神色冷静,平静如水。
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朱儁心里却如翻江倒海一般沸腾不止,情绪波动极大。别看他现在高居太尉之尊,乃当世三公之一,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现实情形如何,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其中苦楚令他难以启齿,苦不堪言。现如今,朱儁心里最直接的想法就是,自己活得实在是太窝囊!
对于时下如日中天的李利李文昌,没有人比他朱儁更清楚李利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因为李利本就是踩着他朱儁的肩膀声名崛起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帮助李利扬名立万,就没有今时今日的李文昌大将军。只可惜,他之所以帮助李利成名,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李利拿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做人家的垫脚石。这份苦楚或者说是耻辱,犹如梦魇一般始终盘踞在朱儁的脑海里,驱之不散,挥之不去,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是以,每当有人提起李利的名字,朱儁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南郑城外孤山下的一幕。那一日是他生平第一次战败被擒,而且是败在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少年手下,从那一刻起他牢牢记住了少年的名字李利。
光阴荏苒,一转眼时间已整整过去五年了。朱儁还是那个朱儁,唯一的变化是两鬓斑白,曾经宁死不屈的脊梁如今已经挺不直了,岁月催人老,岂是人力所能及。然而,曾经桀骜不羁的少年郎如今却已平步青云,从当初连军司马都不是的小校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位极人臣的骠骑大将军,执掌天下权柄,手握数十万雄兵,纵横天下,叱咤风云。
可以说,朱儁见证了李利成长中的每一个历程,亲眼看着俘虏自己的少年一步步走到权力高峰,仅差一步便可登上权力巅峰,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相对于权力而言,朱儁真正在意的是,李利手中掌握的多达五十万之众的西凉大军,这才是乱世当中最坚实最强大的存在。
尽管李利一直对外宣称拥兵四十万,但身为带了半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的沙场宿将,又占据太尉之职,朱儁对西凉军现有的兵力数量一清二楚。
当初李利平定长安之乱时便有三十万大军,而后平定雍凉二州,从韩遂、马腾和西域四郡中收编了不下十万兵马,这就是说早在李利实行休养生息战略之前,西凉军便已拥兵四十万。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西凉军名义上不再扩充兵马,实际上仍在缓慢的增加之中,两年下来至少增加七八万兵马,而且一点动静都没有,悄无声息间便已完成,因为西凉军基数大,且战骑营众多。也就是说,北伐之前,西凉军便已接近五十万大。
北伐之战,李利名义上调动十万铁骑出征,实际上出动的却是,一支只有五万精锐却号称十万大军的杂牌军。但正是这支杂牌军,却在周瑜的指挥下闯下辉煌战绩,一举扫灭南匈奴,收剿数十万南匈奴俘虏。与此同时,周瑜也收编了数万南匈奴轻骑,朔风营两万轻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战俘足可再组建一支骑兵营。只是碍于李利的命令,周瑜只得将南匈奴降兵与收剿的步卒混编在一起,继而挥师挺进并州。收取并州全境后,周瑜收编的郡府兵便有八万之众,再加上他本部的五六万人马,仅是周瑜一路兵马便有十几万之众。
至此,西凉军的兵马数量已然突破六十万之众。即便此番函谷关之战折损十几万大军,李利麾下大军仍有不下五十万之众。只是,经过娄底原决战之后,西凉军变得有些混乱,而且良莠不齐。战斗力强横的主力战营兵马都有折损,且个别战营伤亡惨重,而郡府兵队伍却空前庞大,占据着西凉军总兵力的六成以上,接近七成。但是,不管战力如何,随着地盘的急剧扩张,李利麾下的兵马数量确实是达到了五十万之众。
西凉军的真实兵力,别人或许说不清楚,也无从得知,却瞒不过朱儁的留心观察。通过扈从和家丁四下打听到的消息,以及旁敲侧击了解到西凉军的粮草辎重用度,他就能准确判断出西凉军的兵马数量。否则,他这个当世名将便是徒有虚名,数十年的征战生涯算是白活了。
ps:感谢:kingleo书友打赏支持,多谢!
感冒好多了,浑身轻松不少,咱继续战斗,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肯定,多谢!
第五卷是骁骑的重中之重,所有矛盾和诸多引线,全都集中在这一卷,希望您看得舒心,看得过瘾。这便是虎贲最大的收获。
第801章冲冠之怒
感谢:人墙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正是因为很了解李利如今的实力,以及自己和李利之间的诸多纠葛,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朱儁对李利的恶感变得越来越复杂。
每当别人提起李利的时候,他就忍不住生气,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是,气愤之余,他又有种奇异的欣慰之感。毕竟李利是他眼睁睁看着成长起来的,尽管他始终站在李利的对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李利的欣赏。而这只是纯粹地长辈对晚辈的特殊情感,欣赏与喜爱,与立场无关。
对于朱儁这样为东汉尽忠大半辈子的人来说,什么都可以改变,惟有心中的坚守矢志不移。虽不敢说永远也无法令其改变,但这份忠贞的信念与其生命同等重要。
内心沸腾的朱儁沉默良久,好不容易冷静下来后,他神色平静地轻声道:“李傕强征粮饷,大肆削减百官俸禄,这些老夫亦有所耳闻。在此之前,李稚然为出征大军筹措粮饷之事,老夫是赞成的,还为此捐出一年的俸禄和两百匹绸缎。毕竟西凉苦寒,且是百战之地,百姓生活困苦,府库枯竭。若是没有钱粮,大军如何抵御蛮夷入侵肆虐?
因此,削减官员俸禄和筹集粮饷之事并不为过,顶多就是方法太过蛮横,稍欠妥当而已。至少李稚然没有向平民百姓强征粮饷,而我等既然有能力支持一些粮饷。就应该拿出来。说到底,钱粮不过是身外之物,能填饱肚子就行。何必过多强求!”
说到这里,朱儁扭头盯着董承,眼神中颇有审视的意味,显然对董承这种不懂兵事却又妄加指责的行为甚为不喜。不过碍于情面,他没有直接说出来,多少还给董承留些颜面,否则日后朝堂上便不好见面了。
话音稍顿后。朱儁疑声问道:“至于议郎所说李稚然对皇宫内院下手,不知此话从何说起?难道李傕胆敢效仿董卓,私自强占先帝的嫔妃不成?”
话音未落。他又接着道:“应该不至于吧?据老夫所知,李稚然的继室杨氏素来强势,已将李傕私下纳娶的几个小妾殴打致死,而李傕对此竟然不闻不问。任其横行。由此看来。若说李傕强占先帝嫔妃,未免太过牵强,实难取信于人。至少老夫是不信的,因为老夫了解李傕,他不是好色之人。”
的确,朱儁和李傕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他的太尉之职便是李傕举荐上位的。换言之,朱儁的太尉府之所以一直都有郡府兵看守。是因为他一直对李利抱有成见,使得李傕纵然有心帮忙。却碍于叔侄情面也不便多言。
不过,在李利率军出征之后,李傕却是对朱儁颇为照顾,平时只安排几个兵士守在太尉府外面,纯粹是做做样子。此外,在削减百官俸禄的名单中也没有朱儁和皇甫嵩,但他们二人却主动捐出不少粮草和布匹。这份守护大汉疆土的觉悟确实值得肯定,毕竟他们大半生都在为大汉征战沙场,临老了,也绝不会因为政见不合而丧失民族大义。而这也恰恰是他们二人一直与李利为敌,却始终没有被李利罢免或处死的原因所在。抛开政见和立场不谈,朱儁和皇甫嵩二人不愧为当世名将,其品行和操守堪称武将之楷模,值得尊敬。
眼见朱儁竟然对自己之前所言提出质疑,董承又恨又气又恼,却又不得不强摄心神,稳定情绪,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此来便是有求于朱儁和皇甫嵩,肩负重大使命而来,岂能事情还没谈成,先把人得罪了?
于是,董承强迫自己要保持冷静,深吸一口气后,痛心疾首地说道:“太尉有所不知,李傕老贼确实不是好色之徒,可他的手段远比董卓生前还有狠毒百倍!此贼擅自扣发宫廷所需钱粮,将宫中仅剩不多的阉宦和侍婢又再次遣散大半,以至于陛下寝宫里的十六名侍婢如今仅剩两名年过四旬的老宫女,而其他皇室宗亲的府邸上则更加严重,先后数千名扈从和侍婢被强行遣散。现如今,陛下寝宫内外宦官和侍婢加在一起不到十人,内院三千佳丽只剩下十几个年过半百的宫嫔,偌大的皇宫内外全部侍婢加起来不到五百人。
这还不算完,李傕老贼对此还不满意,口口声声宣称陛下年纪尚幼,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侍婢服侍。奈何这余下的侍婢都是入宫几十年的‘老人’,纵使遣散他们也无处可去,为此老贼恼羞成怒,严格规定皇宫所有人的每月食量,而且发放时只少不多。
时至今日,宫里的侍婢已经整整饿了三个多月,每天都吃不饱,就连陛下也是半个月都不见荤腥,饿得骨瘦如柴。一个月前,老臣得知此事后,想尽办法准备给陛下弄些酒肉,不承想被羽林禁卫发现,不由分说便是杖刑三十,而后送到司空府由李傕发落。”
说到这儿,董承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老泪横流。好在他终究是顾及自身颜面,没有当众嚎头大哭,即便如此,也是哽咽着说不话来。
而听到这番话的朱儁、皇甫嵩、皇甫坚寿和皇甫郦四人,顿时瞠目结舌地看着董承,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纷纷面露惊骇之色。
这一刻,原本昏昏欲睡的皇甫坚寿再无半点睡意,眼睛睁得像铜铃一般,张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感觉喉咙生涩,愣是不知从何说起。要知道,他从小身体孱弱,长大后也不见好转,一直靠参汤补药续命。是以他一向不关心朝堂政事,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经年累月都呆在府中。唯一一次前往朝堂,是因为董卓想杀掉他的父亲皇甫嵩,迫使他不得不出面向董卓求情。结果,董卓念他孝悌,且先前和他确有数面之缘,又因皇甫嵩此前确实对其有提携之恩,故而放了皇甫嵩,并赐予御史中丞之职。
这是皇甫坚寿唯一一次出现在朝堂上,此后他便一直待在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他的弟弟皇甫郦实际上是他的堂弟,也就是皇甫嵩的侄子,正是因为他体弱多病,才被皇甫嵩留在身边早晚教导,是为从子。也因此,皇甫家族子嗣不旺,随之而来的便是与朝中百官牵连不多,很少有事情能把皇甫家牵连其中。
就在皇甫坚寿和皇甫郦怔怔失神之际,一直沉默寡言的皇甫嵩忽然开口问道:“偌大的皇宫仅有五百侍婢,此事未免太过荒诞,为何之前没有传出一点风声?须知堂堂大汉皇宫之内,阉宦、侍婢和嫔妃加起来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之数,李傕如何能够悄无声息地将这么多人遣散?议郎之言只怕是言过其实,太过耸人听闻了?”
“嗯,义真兄所言有理。”不等董承开口解释,朱儁便插话道:“李傕若想瞒过所有人的耳目,不留痕迹地遣散数千宫嫔和阉宦,除非将他们直接杀死在宫中,而后埋尸灭迹;否则,断无可能!”
话音稍顿中,朱儁脸上浮现出一抹疑惑之色,话锋陡转,沉吟道:“不过、、、最近几个月以来,陛下的确是经常不上朝,大多是李傕主持朝政,很少见陛下露面。难道议郎所说、、、都是真的?”
“董某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不实,天打雷劈!”董承神情绝然地言辞凿凿道。
随即,他神情凝重地对皇甫嵩父子三人说道:“或许诸位至今都还不曾耳闻,皇宫内院从两年前开始便已经是空空荡荡,俨然是座空置的庙堂。早在长安之乱时,皇宫内院的嫔妃和侍女就被李利小贼劫走大半,就连废帝刘辩的王妃唐姬都被李利强行纳为妾室,据说去岁唐姬已为李利诞下一女。
随后李利带兵进驻皇宫时,又遣散了数千名阉宦和宫嫔,并将先帝的嫔妃和内院佳丽全部赏赐给麾下文臣武将为妻做妾。事后,除了进驻皇宫的羽林禁卫之外,皇宫内外仅有不满两千人。
那一次大遣散之所以无人知晓,是因为李利选择在混乱中进行,等到混乱平息之后,把所有罪责都被推到乱军身上,而他却可以置身事外。是故,此次李傕遣散的侍婢总共也不过一千余人,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悄无声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