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朱可夫-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可夫》
作者:马骏【完结】
主讲人简介:马骏,法学博士。1953年生,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著作。
内容简介:为了试探苏联红军的实力,为日后进攻西伯利亚做准备,1939年5月中旬,日军在中国内蒙古的东北和蒙古国交界的诺门坎地区,对苏联进行武力侦察,这个事件就是“诺门坎事件”。因这一地区有一条河流叫哈拉欣河,所以,苏联人把它叫做“哈拉欣河事件”。
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第23师向驻守在诺门坎地区的苏联红军第57特别军发起了进攻。而后不久,日军的第6集团军也加入了战斗。当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接到报告后,敏锐地察觉到了日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企图。所以苏联红军必须要彻底粉碎日军这次军事行动,否则后患无穷。经过精心挑选,斯大林派出了一名能征善战的指挥员到前线去。这个人就是当时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诺门坎战役,朱可夫运用绝妙的指挥艺术一举粉碎了日军的“北进”战略,也就是向北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战略图谋,朱可夫因此成为改写历史的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时,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对他表示祝贺与感谢,并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那么,只读过几年小学的朱可夫,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又是如何进入斯大林的视野的呢?能够担任团长,这对于朱可夫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团长这一岗位是一位职业军人取得成就必经的一个台阶。在苏联军队中,指挥一个团始终被看作是掌握军事艺术的最重要环节。团是基本战斗部队,团一级战斗需要各兵种协同动作。一个团长,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团的指挥方法,并能够使这个团经常保持战斗准备,那么,无论在平时或战争时期,他在以后的各级指挥岗位上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朱可夫的成长经历是这一观点的最好注解。从那以后,一直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十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团的团长,一直升到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也就是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那么,我们仅从朱可夫的三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功了。
(全文)
在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就是依托中国为根据地,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依托中国为根据地,占领南洋诸岛。陆军主张“北进”,海军主张“南进”,双方各执一词,争得很厉害。那么在1936年8月7号,日本军部就调整了它的战略,就是“南北并进”,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但是“北进”的势头仍然很大。可是,1939年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日军放弃了“北进”,转而“南进”。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为了试探苏军的实力,为日后进攻西伯利亚做准备,日军于1939年5月中旬,在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时候,从中国战场抽调一些兵力,来对在中国内蒙古的东北和蒙古交界的诺门坎,对苏联驻军进行武力侦察,这个事件就是“诺门坎事件”。由于这一地区有一条河叫哈拉欣河,所以苏联人把它叫做“哈拉欣河事件”。
1939年5月12号,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叫小松原道太郎,他是个中将,那么率领他的师向驻守在这一地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了攻击,而后不久日军的第6集团军也加入了战斗。战役初期,苏军十分被动,也损失很大。
斯大林接到报告,他敏锐地察觉到,日军在诺门坎发起这次进攻,是进行武力侦察,来试探苏联军队的实力,为日后占领西伯利亚做准备。所以斯大林讲,他比须粉碎日军这次军事行动,否则是后患无穷。所以,他决定派一名能征善战的指挥官到前线去,这个人就是朱可夫。
朱可夫在1939年6月5号到达战场,他到达军部以后就问军长费克连科:“你为什么把你的指挥部设置在距离战场120公里以外的地方?”你怕死,我不怕!所以朱可夫马不停蹄就到了前线视察。他根据掌握的最新情报,他认为,必须向这一地带增援,所以他向斯大林请求增兵。并且他想,在诺门坎地方必须使用航空兵配合下的装甲作战。斯大林满足了朱可夫的要求,派出了增援部队。其中,连续派了57000人,坦克498辆,装甲车385辆,515架飞机,还有542门火炮,从苏联内地增援朱可夫。
斯大林给朱可夫就是一句话:“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击溃日本人,不要越过蒙古边境。”那么7月2号,日军趁苏军增援部队还没有达到战场的时候,向苏军和蒙古军队发起了进攻,当时双方的兵力比是这样的,日军一共是38000人,苏军是12541人。兵力比是苏军弱,日军强。然而朱可夫沉着应战,苏军虽然人员少,但是装甲车和坦克比日军多。朱可夫就指挥装甲坦克部队,指挥机械化部队连续实施反击、反突击,不断地疲惫、杀伤、消耗对方,这样使得日军伤亡惨重。
日军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这个人他原来是驻苏武官,是个“苏联通”,他曾经认为,苏军已经取消了机械化部队——苏军确实取消过机械化部队,他没想到,苏军的作战力这么强!特别是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呢?他不了解朱可夫有如此高超的指挥艺术。他不认识这个人,所以打他个措手不及。
那么,日军就开始大规模地向诺门坎地区增兵。并且我刚才说了,它的第6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官叫荻州立兵,增援诺门坎。并且准备在8月24日发起总攻,企图歼灭当面的朱可夫这支部队。朱可夫这个时候就悄悄地做好了反攻的准备,他的增援部队已经上来了。他的战法就是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诸军种联合作战。为了迷惑敌人,朱可夫在反攻前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把坦克的消声器给摘掉了,然后就在敌人的阵地当面就来回地开动。坦克本来声音就大,你要把消声器给它摘掉,这个声音就大得不得了了。所以日军在对面的阵地上就听到隆隆的坦克声。一开始很紧张,但是几天之后,不过如此。所以日军就觉得这只不过是苏军正常兵力调动!假象出来了,迷惑敌人!
他没有想到,恰恰就是朱可夫在强大的噪音的掩护下,悄悄地完成了作战准备。这是一个。那么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呢?就是隐藏自己反攻的准备。造成一种我在实施防御的假象。于是,他就将在国内弄了十几架打桩机,在阵地前树立起来,成天就咣,咣,咣,制造我正在构筑坚固防御阵地的假象。所以通过这两种假象,日军就误以为苏军不是在想反攻,而是想防御。
那么朱可夫这两个战役欺骗成功了。日军没有料到苏军真的发起了反攻,日军的噩梦也就来了。
1939年8月20号5点45分,天刚刚亮,朱可夫就指挥他手中的军队,向当面日军发起了强大的突击,150架轰炸机,几百门火炮,向日军阵地实施炮火准备,实施航空兵火力准备,将整个日军阵地淹没在弹雨之中。睡梦中的日军是非死即伤,侥幸活命者也被眼前的一切所惊呆了。
当时日军有一个下士叫小谷的人,他后来在一个日记上这么写到,他说:“炮弹遮天盖地般地落在我们前前后后,真可怕!观察哨想尽一切办法找寻敌人的炮兵阵地,但都失败了,因为敌人的轰炸机在轰炸,歼击机在扫射,敌人全线获胜!”当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准备目的达到之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出击。所以日军是狼狈而逃。
那么这个时候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经在半天内,在一个师撤了两个师长。
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他的第39师要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是个坚固支撑点,对整个战役行动影响很大,日军十分顽强,苏军伤亡增大。那么这个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我的伤亡比较大,能不能暂缓进攻。但是朱可夫说“不行”,必须继续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你行动了没有?”这个师长还是强调部队伤亡大,一时无法组织新的进攻。朱可夫听了之后就对这个师长说:“现在我只问你一句话:”你还能不能发起攻击?‘“这个师长说:”有困难。“那么朱可夫当时说:”好,我现在就解除你的职务,让参谋长听电话。“于是这个师的参谋长就听电话了,那么朱可夫就问他:”你能否继续进攻?有没有困难?“这个参谋长说:”没有问题,司令员同志。“”那好,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这个师的师长。“这个参谋长当师长。可是这个新的师长还是没有组织起新的进攻。过了一个多小时,朱可夫又一次打电话:”你做好了准备没有?“这个参谋长说:”我有困难。“重新组织还是有困难,朱可夫当即打断他的话:”从现在开始你不再是师长了,你们等候新的师长的到来。“
那么这时候朱可夫就在他自己的司令部,找了一个上校参谋,让他到那个步兵师当师长,并且把预备队的炮兵加强给这个师。那么第三任的师长果断地、坚决地按照朱可夫的意图发起攻击,尽管伤亡很大,但是最后终于攻下了要点。
所以美国有一个研究朱可夫的学者叫钱尼的,他曾经谈了这件事,说了下列这句话:“这个事情奠定了朱可夫在斯大林心目中的位置。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困难排除人,被派遣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急的问题!”这是美国学者对朱可夫这件事情的一个评价。
那么在朱可夫的指挥下,日军遭到了歼灭性打击,伤亡和被俘61000人,损失了600多架飞机,最后被迫向苏联求和。那么9月16号,苏联跟日本达成《停战协定》,结束了“诺门坎战役”。
所以说,朱可夫通过诺门坎战役,成为改写历史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朱可夫回到了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且表示祝贺、感谢,并且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朱可夫一生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这是第一次。这就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正当朱可夫初涉爱河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迫应征入伍,参加了沙皇俄国的军队;是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使朱可夫从军作战有了明确的目的,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
一个人的一生要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但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总是只有几件事情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转折性的。包括我们平时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的。那么朱可夫的军事生涯也透露了这个特点。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朱可夫生于1896年的11月19日(俄历),他家非常穷,太穷了。穷成什么样呢?朱可夫在他自己的回忆录,他有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出生的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旧,房间的一角已经深深地陷在地里,墙壁长满了青苔,房顶长着野草,全家就一间房,两扇窗。”他自己的回忆录回忆他童年住的房子,很穷。
这个房子真正主人是个寡妇,无儿无女,后来领养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作为他的养子。这个养子——8岁的小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朱可夫的父亲在8岁的时候,就刚来不久,他的养母就去世了。所以为了生活,8岁的小男孩能干什么呢?但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他没有爸爸,所以就到鞋匠,到鞋匠铺当学徒,混口饭吃吧。
朱可夫出生的时候,他家庭更加困难。他的母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每一年的农闲之时要到城里给人打工,给人背东西,一天只赚一个卢布。朱可夫后来说:“我母亲一天赚的一个卢布,少得很可怜——少得甚至有的讨饭都能讨过我母亲打零工赚的钱。”或许家庭太穷,使得朱可夫的父母认为,就是没书读,没文化所致。所以说,再穷也不要穷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个时候他们就有这么个理念了,这100年前的事情啊!就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地送孩子去读书。
朱可夫学习很用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应了这句话了。白天帮着爸爸、妈妈干活,晚上去做功课,成绩非常突出。可是尽管读书好,但是要想改变家庭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仍然穷。不过,富日子要过,穷日子也要过。这样,贫困的朱可夫为了生计,就来到了莫斯科打工赚钱糊口。到莫斯科之后,他要租房子,他一生中的初恋就是从这租房子开始,他爱上了这个房东的女儿玛丽亚,俩人相爱了,感情非常好,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正在这个时候,沙皇发布法令,凡1896年出生的青年男子必须从军作战。这一年是1915年8月。为什么呢?第一次大战已经爆发了,沙皇俄国是参战国之一,为了满足战场上的兵员需求,它开始大规模征兵。那么1915年它卡在了1896年出生的男子,朱可夫恰恰是这一年出生。所以说,刚刚尝到恋爱的滋味,不得不从军作战,当一名骑兵。可是后来朱可夫复员以后,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这个未婚妻已经择人再嫁了。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朱可夫回到了家乡。1918年8月,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当一名士兵。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但是朱可夫真正地走上军事辉煌的,还是得益于伏龙芝的军事改革。伏龙芝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最高职务担任过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他是苏联军委主席兼陆、海军总司令。这个人去世得很早,1925年10月31号就因病去世,只活了40岁。
但是伏龙芝临去世前,领导的苏联第一次军事改革,却造就了朱可夫,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