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命令并非现场指挥官所下达者。然更危险的是,战术指挥官们一再被灌输须等待命令,故需要主动行动时,反而按兵不动。对区域战争而言,即令通信不良,或战争迷雾弥漫时,作战步调与时机仍是一切的重心。  
  无论是核生化或传统长程飞弹加入战局时,情况益加紊乱。坚实之防御需完善计画、适当设施及适切准则,俾利指挥管制系统遭摧毁后能迅速恢复。陆上之地区司令部容易成为攻击、干扰与摧毁之目标,故吾人如认为总统与联参首长皆能避过洲际飞弹攻击,实为不智。因此吾人需事先规划,俾利部队掌握主动。另外一项防御上之错误为,所有监侦处理作业均于陆地实施。评多人认为,监侦情报应先由岸置单位如珍珠港先行处理后,再以几近即时之速度传送至战术指挥官。殊不知岸基单位在区域战争中或能免于攻击,但在全面战争时将难逃一劫,故海上机动载站台较为可行。空中指挥所亦能躲过攻击,然每隔数小时即须后勤补给。水上飞机指挥所——可停泊海上之飞机,遇袭时能快速移动——具备高存活力与长时独立作业之特性。  

 
劣势海军之任务与战略  
  理论家在思考海战时,倾向于就两个强大海军对峙的角度出发。大陆国家之政策亦值得予以检视,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势将影响陆上与海上之战术。十八世纪时,习于荷兰侵略性作为之英国海军,决定效法荷兰之战术,向法国挑衅。然英军之战术并不适合无意作战之法国,故未能奏效。法国决定不派遣舰队与英军决战。英国对法国之政策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法国海军处于劣势的借口。然法国的想法无误——海军最终目标系在达成陆地上之目标——且其战略相当周延。  
  由于政策之故而使海军处于劣势时,切勿指望透过舰队执行防御,此举必定失败。劣势海军有何方案可选择?  
  第一,维持现有舰队,德国在口德兰海战后对公海舰队即采取此一方式,而法国帆船舰队亦然。然海军如采消极态度,能力将逐渐式微,时间一久,优势海军将发挥其制海权,冒险采取积极作为。  
  第二,削弱敌战力,俾于决战时使双方实力均等。此为公海舰队在口德兰海战时之目标,日本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之训练目标亦然。公海舰队系采欺敌作为,迫使英军亦以分遣队作战,从而取得优势。日本海军平时发展之战术适用于劣势兵力,但由于习惯使然,日军在居于优势时,却仍运用劣势兵力战术。  
  第三,当双方兵力比使劣势舰队有机可乘时,应掌握敌人当时弱点予以扩大,俾取得制海权。劣势海军切不可以敌军能力为行动基准,但务须判断敌意图,并据此承担适当风险,采取行动。无疑地,尼米兹在中途岛海战前,面临美海军舰艇数量少于日军的形势时,心中即有此盘算。渠下令佛莱契尔(FIetcher)与史普鲁恩斯(Spruance),务须精算风险后,方可作战。 ' 原注:在一份补充作战命令之特别信函中尼米兹写道:「执行任务时,渠等务须仔细评估风险,如面对敌优势兵力,却无甚把握能对敌造成严重损害时,应避免暴露自身部队所在。」(S。 E。 Morison,vol。4,p。84)。 ' 劣势海军应着重优势侦搜作为。尼米兹与弗来契和史普鲁恩斯之作战计画皆以破码所获情报为基础。劣势兵力须结合主动与奇袭,克服自身限制因素,方能有效地先发攻击。  
  第四,建立局部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在波罗的海,意大利海军与空军在地中海皆运用此作为。  
  第五,阻止海域为敌所用。此一作为之目的在于产生庞大之无人地带。大陆国家根本不需要透过制海达成其陆上作战之目标,阻止敌人接近其海岸即足以达到相同目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U型潜舰攻击英国航运系典型之此类作为。英国透过水下、水面与空中行动箝制隆美尔的海上交通线亦为一例。以空中或潜舰攻击俾扩大海上敌人无法活动水域,系苏联对抗北约与美国海军之中心战略。  
  阻止海域为敌所用即使无法赢得战争,仍可发挥相当功能,有利战事之进行。U型潜舰即为成功例子,起码盟军为了因应潜舰威胁,付出相当成本。神风特攻队并无法使日军重掌制海权,却能瘫痪或迟滞美海军,防卫日本本土。许多国家之滨海防御对公海上之舰队不构成威胁,然在国家存亡之秋,仍可进行惩罚性攻击,对象甚至可包括美国舰队。  
  另一项方案系大陆国家可透过陆上行动达成海上目标,此项方案可能遭马汉学派之鄙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一派学者认为英国须避免将大部队投入欧洲。英国军队之功能应是保护世界各地之殖民地与贸易,其政策在于维持欧洲大陆军力平衡。包括陆军上将海格(Douglas Haig)在内的另一派理论是,战争时英国如作壁上观,将使欧洲大陆沦于德国手中。此派理论认为,敌人掌控欧洲大陆虽不会造成英国沦陷,但对英国而言并无益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陆军看法获得采纳,英国远征军急速前往比利时,却遭逢严重损失。  
  海上战略派因此感到其见地已被证明,且当时英国社会大声呼吁,勿再将子弟送入壕沟中。尽管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大规模的部队远征欧洲大陆。1940年春季,德军发起闪电战,攻陷比利时、荷兰与法国,英军能从敦克尔克(Dunkirk)顺利撤军实为奇迹。吾人无须探讨当时环境是否需要英国投入地面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上战略产生何种不同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因英国之助得以撑过德军攻击,德军只得将其舰队与U型潜舰部署于北非基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攻陷,U型潜舰以比斯开湾(Bay of Biscay)为基地;而希特勒如运用法国机场发动空中攻击,将可摧毁盟军海运。法国沦陷使得英海军作战极为困难。此例证明,陆上行动大幅改变了英国海洋战略,甚至几近将其改写。贝肯公爵(Sir Francis Bacon; ' 译注:1561…1626,英国哲学家与政治家 ' )有句互古名言:「掌握制海权者……在战争中可随心所欲控制战果之大小。」然克劳塞维茨提到,战争中无所获者,将予敌人可乘之机。海上行动之影响力与陆地相较,速度较慢且不够直接,而且容易受到陆地情势之影响。海军对此点颇不认同。  
  战术任务有三项要素。第一,任务目标诚然会随着行动时间的接近愈益明朗,然作战整备却会使指挥官在战术选择上有所限制。第二,整备作业会受到吾人平时所预期之任务影响。第三,海军战术指挥官应注意海上兵力与地面情势之互动,理由有三。第一项纯属战术范畴:未来双边之互动势将更多;第二则有关潜在敌人之本质:其舰队、组织架构与军事哲学可能以陆地为导向,对吾人而言则相当陌生。第三,由于马汉之故,吾人习于将注意力着重于大型海战。无论有无作战,维持海上安全是庞大且复杂之使命。支援陆地作战亦是一项重责大任,故吾人须注意邻近滨海水域之管制与运用。本书在探讨战术时,多集中于为人忽视之部份,未将大型作战视为舰队的唯一目标。无论优势或劣势舰队,皆还有其他重要任务与使命。  

 
兵力  
  为利执行任务,须赋予指挥官部队。木匠在制作猫笼时需要锤子与钉子,渠能评估需要何种工具;然战术指挥官并无法确定其敌人是只驯猫抑或猛虎。格瑞纳达行动时,美军低估敌军能力,幸而麦特卡夫中将(Vice Admiral Metcalf)适时获得增援,方能遂行任务。如第六章所言,战略侦搜的目的之一为了解敌军。高司单位指挥官依据相关情报判断为基础,在可容许的误差范围内赋予下属指挥官适当兵力。  
  战略指挥官如能像格瑞纳达行动一样拥有充分部队,则时间与时机为其计算之主导因素。部队愈多,集结或部署所需之时间更长,而时间对战略与战术人员同等重要。格瑞纳达行动时。时间攸关一切,因为伞兵与陆战队登陆后,麦特卡夫方发现更多占巴军队抵达并构筑防御工事。战术指挥官衡量状况时,可从拥有兵力判断与敌人作战时,能发挥多少效果;或者能承担多少上级期望之风险。  
  吾人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兵力与任务之关系,亦即战略指挥官依据现有兵力调整任务,此举有利作战时维持统一步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第三与第五舰队训练精良,战术适切统合。早期反潜机舰护航时,完成攻击某潜舰后,继续搜寻下一目标时,仍能保持行动一致。陆战队之地面、空中与海上兵力须持续统一行动,方能有效实施两栖攻击。上述所提皆以时间而非兵力规模为作战计画之参数。指挥官任务遂行之成果系依据执行任务之速度评估。  

 
兵力对比  
  战术行动之效果在于详细评估敌我双方之兵力,且战斗序列中未必包含所有必要兵力。「兵力对比」一词相当简洁,意义明确,吾人怀疑此一辞汇出现前,军人如何传达此概念。孙子以下所言可表达其意: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孙子所言之量值得吾人深思。苏联制定之准则旨在发生冲突时,能结合兵力对比与方式之一切数量因素,包括时间与空间之优势与劣势。  
  以下所述系指挥官衡量之相对因素。  

 
领导统御  
  少有理论提到指挥官作战时应如何发挥领导统御能力。人人皆认同卡莱尔(Thomas Carlyle; ' 译注:1795…1881,苏格兰散文作家与历史学家 ' )所言:「人类成就之历史实际上就是伟人的历史。」,而欧威尔(Goerge Orwell; ' 译注:1903…1950,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着有「动物农庄」与「一九八四」 ' )所言,领导者之职责系执行众人期望之事——亦即取悦群众,则并未被人接受。  
  兵力对比包括领导统御之比较。历史上诸多事例证明,了解敌军指挥官习惯极具价值。由于英军了解维尔纳夫(Villeneuve; ' 译注:1763…1806,法国海军上将 ' )之习惯,而法军深知勒伊特(Ruyter;译按:1607…1676,荷兰海军上将)之习性后,改采不同战术。日军可利用史普鲁恩斯的保守个性,使其坚守滩头堡。然而海战与地面战不同,战时了解敌指挥官习性之机率较低。蒙哥马利、艾森豪、隆美尔、巴顿将军等仁知名度高,敌军对渠等之风格了然于胸。多年来海军官员除少数杰出将领外少有机会公开展现其个性,包括纳尔逊、杰维斯(Jervis)、海尔赛,以及互为宿敌分属英国之修斯(Hughes)与法国之萨弗兰(Suffren),两人自1782至1783年于印度洋计交手五次。  
  作战时领导者对领导统御之衡量须以客观为基础。威灵顿公爵(Duke Wellington)的确了解,只要拿破仑出现在战场上,就相当于一支4;000人部队;然威灵顿如能以客观角度观察拿破仑行事风格,就会了解拿破仑一定会在布鲁歇尔元帅(Marshal Blucher; ' 译注:1742…1819 ' )带领增援部队抵达前发动攻击,那么滑铁卢战役时,威灵顿可能会采取守势作为。  
  除兵力数量与侦搜作为,还有一项因素决定作战成功与否,亦即指挥官本身的个性与威望,这方面是指挥官判断力最差的地方。所有优秀指挥官皆具备优异能力,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能力平庸之指挥官亦自认为如此。这方面笔者仅有一项建议:指挥官未历经战事考验前,须假设自己能力平庸,切勿自认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战场上,卓越的声望,其价值大于优异的能力,而不良名声却可能抹煞能力。这也是何以拿破仑总是需要运气好的将军。战术上全然依赖指挥官处处优于一流敌军,包括计画、才智与指挥舰队运动,将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  

 
训练与士气  
  亚里斯多德提到:「吾人藉由学习了解如何做事。」训练不是目标,而是有效作战之开端。橄榄球场上的包围与擒抱技巧之纯熟有赖平日勤训苦练与实际经验的累积,作战训练亦然。而士气无论在球场或战场的重要性都不可小觑。  
  理论上,训练须到战时方能验证其成效。指挥官如过度夸耀个人能力,反而容易低估敌我相对战备程度。杜威(George Dewey)与桑普森(William Sampson)上将在美西战争时以性能不佳之舰炮仍能赢得胜利。当时渠等有感于西班牙舰队战备程度不足,故采取快速决定性之行动。  
  所罗门海战时的美国舰队仓促成军,然并非所有问题皆肇因于此。事实上,日本骁勇善战的田中赖藏(Raizo Tanaka)亦面临相同问题,他对仓促成立的杂牌军颇有微辞。此言并非意味吾人可容忍杂乱无章,而是须对敌我训练与士气加以比较。  

 
硬体  
  双方真正之战斗序列须考量装备妥善率。就军舰而言,即使装备损坏,仍须运用剩余装备继续作战。美舰休斯顿号(USS Houston)作战时,三门炮中往往有一门失效。推进系统更是有趣的例子。当舰队需要集中兵力时,如有一艘军舰推进系统运作不良,整个舰队将因此而放慢速度,除非放弃该舰。日俄对马海峡战役时,俄军远从波罗的海航行18;000哩至对马海峡,日军则守株待兔地享有速度优势。如今舰队部署之范围极为广阔,因此当一或二艘军舰推进系统出问题时,对整个舰队会产生何种效应实难以估计。  
  开战前夕,指挥官对本身舰队之数量、品质及组成兵力容易进行质的评估,对敌之评估则相当困难。评估对方侦搜系统亦不容易,原因在于情报来源有许多管道,有些系统双方指挥官皆未具备,而且感测系统之使用还得视战事开展之情形而定,而电子辐射亦在考量之列。  

 
持续战力  
  作战持续力取决于战场部队之油弹存量。持续战力会影响战术与战略。杜威因误信弹药即将用罄的错误报告,而中止马尼拉湾(Manaila Bay)的行动。海军1960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