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蟛糠值暮>俣宰荚蛩玖畈康谋硐志灰晕唬晃颐强梢韵胂蟮玫剑币桓鼍忠豢季突刈韵蓿蚴О苁潜厝坏慕峁2宦凼橇阶荚蚧蚝>荚蚩锵盗卸嘉茨芴峁┠茉谧髡绞庇行澈弦恢Ы⒍拥恼绞踝荚颉1救嗽冈诖怂得饔行У恼绞踝荚蛩Υ锍傻男Ч! �
  准则乃训练之基础,也是用以量度训练成效的基础。一方面,准则是对战术指挥官的一种保证,因其能使一个新的战斗单位在向一作战部队报到时,即已具备了指挥官所需要的某些战斗技能。另一方面,准则也是对新单位舰长的一种保证,因其能使他的军舰迅速融入新的作战部队,使得他和他的部属不必在战斗前夕还得去适应许多奇奇怪怪的信号与程序。当舰长调职或阵亡时,准则可确保作战的连贯性。  
  准则提供了指挥官的参谋对敌我兵力进行比较的基础。进行兵力评估必须将武器与战术合并考量,当然任何评估都不只是在对战斗序列进行比较而已,但假如不进行此方面的比较——在苏联的术语中,称为兵力对比(correlation of forces)——则将无法评估战果;一旦不能作战果评估,则无法研拟战略;而没有战略,则国防政策无异是建立在沙质的地基上。 ' 原注:有人认为是国家政策决定了国防政策,国防政策接着决定了战略与战术。此种看法是处埋有关未来战略的兵力获取问题时的一种合理方法,但现行政策,如战时的目的,则仍应依赖现今的方法。 '  
  战术准则乃具有创意的指挥官在对战斗中的危急状况作出调适时所使用的标准作业程序。舰长依据此一程序采取行动以利用某一机会时,心中十分笃定他的部属会依可预测的方式行事;虽然,在当时的状况下,所采取的行动似乎是可以预测的。矛盾的是,准则会产生主动作为:一位训练有素的部属可看出主动作为能达成何种成果及无法达成何种结果,而且和在圣文森角(Cape St。 Vincent)之役的纳尔逊一样,知道如何挽救颓势。  
  准则是战术家可从中提出改变意见的一种程序,也是战术分析家用以评估新作为与旧作为时所依据的标准。准则描述了现行武器的运用方式,使我们能对此等武器与新武器的效能进行比较,换句话说,可使我们了解伴随着新武器的新战术;使我们了解更佳的武器效能所带来的益处,训练新战技的困难之处,以及从旧的武器准则过渡到新的武器准则所承受的负担。  
  总之,准则必须完整、确实,但不能沦为教条。准则必须让天才人物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他们可能左右下一次的战争。但准则不能放弃其管制功能,因管制乃为进行协同作战的必要条件。虽然研拟准则的人可能会发现,在最困难的作战环境中,光靠管制是无法打胜仗的,但是管制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战斗中,其重要性胜过灵感。  

 
要了解战术,就必须了解科技  
  大家一致认定的两件事为:科技的进步使得武器的型态不断在改变中;以及战术必须能与当代的武器能力相结合。美国海军特别迷恋硬体装备,特别重视技术能力,而且倾向于寻求工程上的改进来解决其战术缺失。事实上,美国海军是有些军官在承平时期视官方有关采购某一项新硬体装备的声明,乃为他们改进现今某项作战缺失的责任之终结。这是种误导人的陷阱。前大西洋舰队司令纪德(Issac Kidd Jr。)上将向来主张我们有必要准备好以现有装备来遂行作战。此点不足为怪:因为他的父亲便是于珍珠港的亚历桑纳号舰上对敌作战时阵亡。  
  战术家藉由对武器系统的了解而得以确保战备。技术方面的能力,如优秀的领导统御与妥善的准则乃为本书所欲讨论的第三项战术基础。我们向伟大的科技之神俯首称臣,并视它为存有嫉妒之心的神,它会摧毁所有背叛它的人。  
  我们最能干的海军军官都是熟悉科技的战术家:例如能运用持续瞄准火力的西姆斯(William S。 Sims);获得一系列专利,而且在飞机都还无能力携带鱼雷之前即发明了飞机的鱼雷投射架之布莱德雷·费斯克(Bradley Fiske);以及莫非特(William A。 Moffett)及其他早期的飞行员们,他们很早就看出海军的战机将成为军舰的克星,并协助发展更大型的飞机引擎、导航装备与航舰上的飞机拦截索等等可以实现他们愿景的所有机具装备。  
  美国内战期间的伟大史学家傅利曼(Douglas Southall Freeman)将作战的十诫浓缩成三诫:「了解你的装备;当个男子汉;照顾你的伙伴。」 ' 原注:傅利曼于1949年5月11日的演讲内容刊载于《海战院评论》(Naval War College Review)1979年3…4月号3…10页。 ' 他的第一诫主要系指对战斗战术与野战装备的了解。但在陆上作战时那种「机器为人服务」的现象,在海上作战那种「人为机器服务」的状况中,就更加明显了。  

 
海战的目的在于陆地上  
  本书以传统的方式将讨论的焦点集中于舰队作战上。此一做法是正确而且适切的。现在已经包含了对水面、水下与水面上空空城之掌握的制海(command of the sea)构想,仍然是有效运用海权的必要条件。我们现今所处的时代中,美国海军可能将制海视为理性当然的事,而且将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善用制海权将我们的海上影响力向陆地上投射。本书的日的是在探讨并强调舰队对舰队作战的战术,但在一开始,本人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此表明海上战斗的目的并不只在于战斗本身。  
  首先,我们研究海战历史将会发现,舰队作战毕竟不常见;反倒是登陆作战、支援岸上作战、对船运之保护才是运用海军的最常见方式。值得在此一提者,遂行两栖作战、扫雷或对船团施以护航等都不是简单的任务,都各自需要特别的战术技巧。  
  再者,更重要的一点,舰队与舰队之间所发生的重大决定性海战大部份都与岸上的战事有关,而且都是有直接、立即与明显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战略层次的事务,因此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然而,本人会探讨战术与任务及战略目的之间的关系,俾显示承平时期的战术发展是源自预期中的战时角色之事实。有关我们海军在战时的角色为何一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承平时期难以确知战事发生的地点、敌人为何,以及任务为何。此点使得研拟战术成为非常棘手的一件事。现今直接发挥海上影响力的方法有:  
以潜射弹道飞弹、核弹头或传统弹头的巡弋飞弹、空中投放的炸弹或海军舰炮遂行直接的攻击。 
以空袭与飞弹攻击、海军舰炮射击或河川作战来支援陆上作战。 
以海上封锁、攻击船运、或攻势水雷作战来孤立敌人。 
以两栖突击作战来展开陆上作战。 
保护军方增援部队与补给作业。 
保护具有经济价值的海上交通线。 
 
  承平时期对船运的保护和战时同样重要。若爆发了重大战争,则现有海上贸易航线将会被扭曲得难以辨识,而且很可能无法恢复战前的旧观。  
  为执行和平维持任务而进行兵力展示或发挥「吓阻」功能。兵力展示只有在我们有明显的动武意愿时才能发挥效用,兵力展示不只具有军事与政治价值,还因可促进商业活动与投资而具备经济价值。  
  海军向来有一条金科玉律,即欲有效展现海军影响力,必须先达成「充足」的制海。达成制海的传统方法在于击败敌方争取制海的手段、敌方的主力、或敌人的舰队。今天,陆、海之间发生战术互动,包含飞机、飞弹与长程感测仪之互动,其可能性甚高。海军武力的面对面作战已经不一定是军舰与军舰的对抗。过去50年来,陆基飞机的航程与飞弹的射程都已大幅增加,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解释何为「海军」部队。因此,我们需要有清晰的思维以辨明我们的作战目的为何,因为作战地点可能在陆上,可能在海上,或同时在陆上与海上。是故,我们必须决定,我们究系要从海上进行武力投射(表示要有掌控陆地的措施)亦或要掌控海上(表示有来自陆上的攻击威胁)。  

 
「军舰与岸上的堡垒作战是件愚不可及的事」  
  一支舰队不应该与防卫严密的岸上火炮阵地面对面作战,其中的道理艾力森(John Ericsson)这位铁甲军舰「监视者号」(Moniror)的设计人说得最清楚:「一发炮弹就可以击沉一艘军舰,而对岸上的要塞发射上百发炮弹都无法压制其火力。」今天,岸上的要塞就是机场或飞弹发射阵地,两者在受战损后都可很快就修复或重建,但军舰受重创后,则无法恢复战力。由于较之往昔,现今陆上与海上的互动可能性大增,我们如何解释本项海战的基本原则呢?现今进入敌人近岸水域与其展开战斗已成为无法避免的事。由于战术指挥官,包含说过本节标题那句话的纳尔逊,都未在要塞前方与敌人作战,故显然他们的目的是在遂行机动,俾使固定不动的要塞无法阻止他们的作战行动,或欲阻止他们的作战行动将付出很大代价。我们很重视在现代作战中能不要与要塞对抗而赢得胜利,或找到要塞的弱点而加以击溃。欲达此一目的必须利用舰队的机动特性与岸上要塞固定不动的缺点,而就算陆上的飞弹发射架可进行机动,但其机动的灵活性仍远比不上军舰。让我们看看以往的相关战史,俾了解为何现今的军舰必须与陆基的飞机及飞弹、岸上火炮、水雷及潜舰进行对抗。  
  当陆上的火炮射程很短时,一支舰队可以冒险对付此等火炮,假如承受短射程火炮的打击仍然划得来的话。美国内战期间有太多军舰与要塞作战的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北军舰队与南方沿岸及西部河流沿岸的要塞进行作战的经过显示,此类型的战争胜利得来不易,但胜利是取决于妥善的事前准备、时机的选择、良好的作战协调,而且几乎都必须要与陆地上的友军进行合作。  
  奇怪的是,在火炮的射程大幅增加以后,配备长射程火炮的要塞反倒不再是军舰最害怕的对手。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皇家海军系受制于鱼雷快艇、雷区与潜舰。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伦海峡与北海之内的狭隘水域中,成了许多小型军舰舰队的天下。这种小型军舰舰队冒险出击,但却无法阻止近岸船运之航行,只能运送谍报人员与突击队员及搜救跳伞落海的飞行员。  
  夺取一个防卫严密的港口,最常用的方法是从其后方下手。日俄战争时,旅顺港内的舰队;美西战争时圣地牙哥港内的舰队;以及二次世界大战时新加坡港内的舰队都遭到来自港口后方的攻击。此类的登陆作战避开了重心——也就是港口,而从防御薄弱的地方下手,俾从陆地上包围港口,虽然此种作战型态可能会造成士兵的大量伤亡,而且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包围作战。美国海军将陆战队员送至适当地点,让我们能步行登陆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而非图拉吉岛'Tulagi'),因为当地的机场尚不能使用。日本是在美军已经登陆后才开始展开炮击。英国人在研拟夺取福克兰群岛的登陆作战计画时,就看出该岛的地形足以让英军从远处的史坦利港(Stanley)登陆,并可利用海军的机动力来发动奇袭。  
  上述的案例有海上作战的目的。两栖登陆常常是用来支援陆上作战的。军舰的机动力可用以发动奇袭以夺取据点。接下来将如何,则端视岸上指挥官的智慧。加利波利(Gallipoli)战役遭致惨败;安齐奥(Anzio)战役也以失败收场,但美军在北非、在西西里岛、沙来诺(Salerno)、法国南部所遂行的登陆作战,以及在诺曼第所展开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中,均有优异的表现。  
  我们仍旧继续讨论军舰不应与岸上要塞作战的主题,美国海军陆战队对吉尔伯特岛(Gilbert)、马里亚纳岛(Marianas)与硫黄岛所逐行的两栖登陆作战,就两方面而言,与上述的原则形成了对照。当他们对珊瑚礁上的目标发起攻击时,他们除了冒着敌人的跑火往前冲外,可说别无选择。而当敌方抵抗的火力渐弱而陆战队员的攻势也后继无力时,尼米兹乃利用海军的机动力,从远距外对日本守军发动攻击,俾让日军无暇强化其防卫能力。其次,为削弱日军的抵抗,美军将日本守军孤立起来使其无法得到增援。因此,在此次战役中,美国海军并未承担风险,而其所发射的炮弹对削弱日军的抵抗力有甚大之助益。然而在1944年6月美军对马里亚纳岛发动两栖登陆作战期间,美国海军在与敌人交手时则面对了截然不同的状况。其后,在冲绳岛之役时,美国海军每天最少有一艘军舰毁于日本自杀飞机的攻击,而美海军舰队在被迫必须对岸上的士兵与陆战队员提供火力支援时,也明确感受到敌人的陆基攻击优势。  
  麦克阿瑟对纽几内亚海岸的攻势,因其作战机动的技巧而受称道;而他在仁川的登陆作战没有遭到敌人的强烈抵抗一事,也是种空前的两栖作战杰作。此乃从海上遂行作战机动的精髓及现代舰对岸运动的典范。于沙漠风暴作战期间,科威特长达100哩的海岸线,若要对其发起两栖登路并夺取岸上阵地而又不遭受伤亡,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美方主力舰密苏里号对岸的炮轰以及陆战两栖部队大张旗鼓地向科威特海岸挺进等动作,成为将伊拉克防卫部队诱离联军主力进攻地点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  
  至于成功的打击、突击或打带跑攻击,其基本的共通要素则为匿踪、迅速与奇袭。遂行攻击的军舰在此三项要素上有所疏失,将难以达成任务。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海军想到要用战斗巡洋舰来轰击英国的港口,并偶尔获致不错的成效。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母舰所具备的空中打击能力大为强化了海军从海上发起攻击的能力。1940年英军对大兰多(Taranto)港口内的意大利舰队的攻击,以及日军摧毁了珍珠港内美国的主力舰之后,在战争的末期换成美国的空中武力发挥雷霆万钧的攻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