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队的攻击,以及日军摧毁了珍珠港内美国的主力舰之后,在战争的末期换成美国的空中武力发挥雷霆万钧的攻击。美国航空母舰对太平洋中的特鲁克(Truk)与拉布尔(Rabaul)等岛屿所进行的空中攻击成效非可观,因为航母舰队可在夜暗的掩护下以25节的速率对固定货不动且未提高警觉的防卫者遂行有效的奇袭。但是一直到了1944年10月美国的第三舰队与第五舰队才有足够的能力对台湾与日本本土的大规模机场设施遂行「进进出出」的攻击。此等目标称得上是陆地上的要塞。当美国舰队在支援菲律宾与冲绳岛的登陆作战与长时期的陆上作战时,又再度经历了「军舰与岸上要塞作战」的惨痛教训(这次是遭到日本自杀飞机的攻击),将来军舰仍将和以往一样,再度于此类作战型态中遭敌痛击。
当登陆部队除了遂行直接攻击外别无其他选择时(因为权衡所承受战损和所能获致的战果之后,进攻仍属划算),也会遂行类似的作战。早期此方面最辉煌的两个实例是英军于1758年7月夺取路易斯堡(Louisbourg)与次年夏季夺取魁北克的战役。在第一个战役中,英军在敌人的猛烈炮火射击下,展开浴血作战,数千名英国正规军终得以夺取所望据点。在第二个战役中,优秀的伍尔夫(Wolf)将军虽然在魁北克投降之际阵亡,但他已夺取了半个北美洲的土地。在路易斯堡之役中,支援作战行动的军舰多达157艘,而在魁北克之役也动用了相同数量的军舰! ' 原注:战略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但这两场战役是发生于1756…63年的「七年战争」期间,当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所构思的战略被许多后来的海军历史学家,如柯白(Corbett)、马汉、哥伦伯(Colomb)与卡尔威尔(Callwell)等人推崇为一项落实得最完美的全球性海战战略的范例;英国人当时面对的是法国人强而有力的抵抗而犹能有效落实此一战略,更显示此一战略非浪得虚名。 ' 幻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塔拉瓦(Tarawa)之役、贝里琉(Pelehu,帛琉群岛南端的一个小岛)之役与硫黄岛之役,美军的直接攻击,其战况均极惨烈。因为此等岛屿太小,没有机会对岛上的防卫兵力展开欺敌与奇袭作为。此等登陆作战之胜利,系因为美军在发起攻击前遂行了大规模的作战机动,而日军虽有强固的防御工事,但兵力太少,与美军相去极为悬殊。
现今的作战计画人员如何「击败」由陆基战机与飞弹组成,又有能侦测海上动态的太空与陆基感测仪之支援的「要塞」呢?一支舰队如何能继续在滨海作战中遂行任务,并击溃岸基敌人而又不至于与其进行激烈的交火呢?其关键在于善用海上机动的优势,使得岸基敌人来不及反应且无法有效发挥其火力效能。此点既是战术问题也是作战问题,但却是联合滨海作战中的重要议题。
军舰应掌握一项原则,即应从岸上要塞火力鞭长莫及之处对要塞展开攻击。假如要塞的防卫能力薄弱(不论其兵力组成为何),则应摧毁之。假如要塞的防卫能力强大,则应避之。假如要塞本身为敌之重心而且其防御太强固,无法从海上瘫痪其战力(此等要塞如敌之基地、感测设施与指挥管制系统),则应利用军舰的作战机动能力夺取岸上据点,再由陆战队员或特战部队绕经敌之后方以夺取此等要塞。假如此等选择方案均不可行,而此一要塞又是值得作出牺牲加以夺取者,则应集结压倒性的大规模兵力强行夺取之,并准备面对惨重的伤亡。毅然攻击要塞!即使此一作为愚不可及。
先行展开有效攻击
我们提出前四项海战的基本原则(有别于海军战术)部分原因是在避免以后要不断地作无谓的辩解。
没错,人是宰制战场的要素。
没错,准则虽然不等同于战术,但准则必须周延合理,以利战术之发挥效能。
没错,武器对战术有深远的影响。
没错,决定性的海战,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五项基本原则就不同了:此一原则乃贯穿全书的战术主题。最重要的海军战术格言:「先行展开有效攻击」,其意义不仅只在于攻势原则而已,而应该是海战中获致胜利的战术行动之精髓。
五十年前,罗比森夫妇在对战术历史作了详尽的讨论后,作出结论指出,最重要的一则格言为:「攻击」。此一结论有些怪异,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战术的基本目标在于兵力乏其中。我们已经了解,法国因盲目相信「锐气」以及陆上作战中的攻势作为而招致悲惨的下场。我们也知道克劳塞维茨对防卫态势至为重视。我们应该同意罗比森的结论是隐含智慧的,并注意到我们所讨论的乃舰队战术,而非其他主题,且应承认战斗地点与时间之选定将对攻击者有诸多好处,但日前我们暂且接受罗比森的主张:「攻击」。
一九一四年兰彻斯特(Frederick W。 Lanchester)提出了用以显示于现代战争中兵力集中之后果的著名公式。 ' 原注:兰彻斯特是英国的一位成功的车辆工程师,他的兴趣广泛,对流体动力学、金融与经济政策、相对论理论,以及军事学等都有涉猎。 ' 他以量化的公式指出兵力集中所产生的平方效应。他将此等结果与支配两支无法遂行兵力集中的部队之线性定律(后来其他作者曾加以修正)加以比较。
兵力集中之效应极为显著。兰彻斯特提到,在「古老的条件」(线性条件)下,在武器射程与部队机动力都有限的情形下,作战有如一连串的个人对个人的决斗。假如双方每个战士的战斗能力相当,则1;000名战士与1;000名敌人作战,将会打成乎手,而使战事陷入僵局;但假如1;000名战士集中起来与750名敌人遂行殊死战,则在敌人遭消灭殆尽后,兵力较大的一方将剩余250人。有效的兵力集中可导致胜利,但除掉心理效应之外,兵力规模较大的一方将和兵力规模较小的一方遭受同样程度的伤亡。然而,在「现代的条件」下,兵力规模较大的一方将拥有一项新的优势。当双方都有能力互相以火炮瞄准对方时,人数较多的一方将拥有一种扩大的、累积的优势。在战斗中的任一时刻,我方加诸敌方的伤亡率与我们尚存的部队人数成正比,而兵力对比的状况将一直都有利于一开始人数较多的一方。以最简单的方式而言,假如A部队的人员消耗率与B部队尚余兵力大小成正比,则我们可获致以下的人员消耗率方程式
及
我们姑且忽略杀伤率的因素,俾使方程式中双方人员的战斗效能相等。则上述方程式的解为:
其中 与 为双方各自的初期兵力,而 与 为后来之兵力。假如A部队有1;000名战士,B部队有750名战士,且双方战士的作战能力相当,则战斗遂行至B部队遭歼时,A部队将剩余660人,而非250人。
兰彻斯特接下来问道,假如某一方部队的战斗力优于另一方的部队时,结果为何?他指出,就有效的瞄准火力而言,战斗单位的数量比战斗能力更有价值。指挥官拥有两倍兵力将比拥有两倍火力效能为佳。 ' 原注:兰彻斯特的巧思在于以更简单的形式来表达先前由布莱德雷·费斯克等人加以量化的集中作为之数学效应。费斯克还认为集体战斗力量比个别战斗力量更重要。被称为是当今的兰彻斯特的俄国人欧希普夫(M。 Osipov)曾在1915年发表了类似的公式,并探讨了将此等公式应用于陆上战斗的可行性。 '
某些不明就里的作家在应用兰彻斯特的公式时作出了过度的延伸。批评家有理由可指出这些过度的延伸太缺乏想象力、太肤浅。此点有讽刺意味存在,因为公式中的平方法则只触及均衡火力的动态物理效应。兰彻斯特完全忽略了综效作用(synergism)的可能性。 ' 原注:综效作用系指以适切的方法统合运用武器,使其整体所发挥的效应高于个别武器效应的总和,或以数学方法表示,乃为:'A+B'集合>'A'集合+'B'集合。 ' 兰彻斯特未对此点加以着墨,也未提到通常数量的优势所产生的那种令人感到踏实的心理优势。
兰彻斯特的公式常被应用于对陆上作战的分析上,但却很少被应用于海战的分析上。此乃因为参与陆上作战的部队规模较大,除非使用简单化、整体性的方法,否则难对其进行分析。本人认为,若经过适当的修正俾让军舰可以在承受攻击后仍持续进行战斗,则兰彻斯特所指称的累积优势其实与海战的关系比与陆战的关系更密切,因为在海上更容易达成他所明确叙述的火力集中。陆上作战的特性在于位置、运动,以及对领土的终极考量。或许对于陆上的指挥官而言,最重要的格言不是「先行展开有效攻击」,而是弗雷斯特(Nathan Bedford Forrest)所说的,「要经常以最多的部队首先抵达战场」,其中的微妙差别就像象棋中的兵吃卒与兵吃将的差别一样。
在海上达成此种兵力集中的可能性比陆地上大。海上没有凸起的高地,没有河流构成的障碍、也没有森林可供掩蔽。依一般的法则,在陆地上要攻击一处已有防御准备的阵地,需要有三倍于该阵地的兵力。诚如某些人所言,海上的战斗与在空旷的沙漠中所进行的战斗,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太阳、风向及海象,都会影响海战的战术,但其影响的程度比不上地形对陆上战斗的影响程度。基于此一原因,在海上遂行攻击的效果将优于陆上。有更以来,海军战术的中心议题一直都是在于遂行有效的攻击,也就是说,要能将所有部队的火力同时投入战斗中。
海军战术的第二个目标,也就是次要的目标,是在于集中所有的力量攻击敌人的某一部位,期能将敌人彻底击溃。对劣势海军而言,此一战法实属必要。对优势兵力与劣势兵力双方而言,在集结兵力面对敌人时,都会觉得对方心存狡诈,此时优势兵力的指挥官通常会拒绝进行试探性的攻击;而劣势兵力的指挥官则倾向于拒绝战斗或设法瘫痪敌人,俾能趁机撤退。但是很显然,集中兵力先行打击敌人某一部位的做法,既是一种应加以利用的机会,也是一种要加以避免的危险。
在帆船以火炮遂行作战的时代,战术家藉运动来找寻达成决定性先制攻击的方法,而科技专家则藉武器的射程与军舰的运动能力来达成对敌人的先制攻击。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率先攻击的重要性大增。于日间,飞机比火炮更具价值,因飞机的航程远比火炮的射程要远。作战时机之选定,其重要性达到了顶点。1942年时,由于敌我双方的舰载战机之作战航程相当,故具有较佳的侦察与情报能力的一方,将能先行发动有效的攻击。当时,陆基的侦察与攻击兵力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轰轰烈烈的太平洋航空母舰作战期间,航母舰队指挥官最了解先行对敌发动协同攻击所具备的重大优势。
有效发动攻击(以优势的集中兵力遂行之)及先下手为强(运用长射程武器及机动优势,或依据有效的侦察情资而选定巧妙的时机),向来都是所有海军战术之基本原则。其他的要素,如运动、掩护与欺敌、计画、及指挥/管制/通信等,其目的都在促成此种攻击行动。我们现在可能已经了解为何罗比森要将他的智慧浓缩成「攻击」一词,虽然我们也许会加以排斥并认真地思考我们自己所奉为圭皋的格言。
「先行展开有效攻击」就像一般通用的道理一样,在特殊的情形下,可能将无济于事。作为一则海军的格言,其最有用之处不在于所陈述的内容,而在于其所排除在外、所未言及的部分。所有以防卫战术为基础的舰队作战(但不是所有的防卫部队)都有作战构想上的缺陷。一项成功的海军防卫战略须包含兵力的集中与成功的战术攻击。 ' 原注:此处未提海上追逐战(guerre de course)是不恰当的,我们将于第十章中讨论此种战法。 ' 对侦察、监视与情资进行有效的融合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必须能和火力的投射一样受到重视。同样地,藉掩蔽、欺敌、混淆、与扰乱等作为来阻止敌人的侦察行动,也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因为有效的侦察与屏卫是相互关联的,而且都是讲求适切时机的事。
假如我们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两面特性,就不算真正了解海军作战。此两面特性彼此之间会相互影响对方。我方的武器射程与敌人的武器射程构成一种相对关系。而武器射程的重要之处在于有效的射程——亦即,可望击中目标的所有武器之射程。对一支战斗部队而言,具有重要性的武器射程乃为足够数量的武器能有效击中目标的射程。
我们此处所提到的格言不能被简化成攻势原则。守势兵力与守势作战乃为作战计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仅靠旺盛的攻击企图心并无法阻止敌人的胜利。事实上,一支舰队在达成制海之后的首要任务在于防卫此一海上空间,同时将其影响力扩大到陆地上。有时候,敌人的战术指术官可能拥有遂行长程攻击的手段。果若如此,则我方的目标应在于确保敌人无法如愿对我进行有效攻击而导致我方无力还击。
先行攻击的精神若不受节制,将会一点一点地浪费掉我们的武器;攻势作战的精神若不受节制,则会将我们的大量武器集合起来当成火葬用的木材。认为使用轻巧的长剑就能所向无敌的人,将会败给使用坚固盾牌与战斧的敌人。
求速成的目的并具有最长远眼光的人,会把错误的战术教给天份不如他的人;敌人自然会有他们自己的德瑞克(Drake)、萨弗兰(Suffrn)或田中(Tanaka);战术理论必须先拿来教导性情稳定的读者,因为天才自有他的办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台'国防部史政编译局 '翻译'
SANJYSAN '扫描'
SANJYSAN 'OCR'
Mboat '校对制作' 2004…12
第二章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
韦恩·休斯 '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