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崇祯十七年秋-第3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正是王彦曾经想要的君臣关系,当初他也曾与还是唐王的隆武帝,这样坐而论道,大谈抗清,共忧家国存亡,而今王彦再次坐在隆武对面,隆武帝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一腔热血,意气风发,立志救国的大明亲王,而是行将就木,满身死气的老者。
王彦心里一阵唏嘘,却听隆武叹道:“朕悔不听卿之言,至有今日,今天数以尽,太医不能救。朕死则死矣,然却有二事始终放心不下,唯托付于卿,朕才能安心于九泉。”
隆武说这,停了一下,他看着王彦,忽然把他的手握紧了一些,“卿与朕国难相识,数救朕于危难,赤子之心天下皆然,然朕昏聩,负卿甚多,望卿勿怪。今朕休矣,所说俱是肺腑之言,卿家勿疑,朕以屏退左右,卿当与朕坦诚相见。”
这几年来,王彦要说对隆武没意见,那绝对是假话,但他看见现在隆武,抓着他的手,就像抓着一丝希望,混浊的眼中满是期许,生怕他拒他、疑他,王彦就是有再多意见,这时也已经消散。
他理解隆武让他一个进来,就是想和他好好一谈,让他不要有什么顾忌。
………………………………
第740章君臣谈话
政治是件很残酷的事情,而人总归要成长,王彦在被隆武的话语说动时,内心其实也在思量着,他能得到一些什么。
隆武病危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实在是有些突然,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王彦兴师东下,他原来是想击败博洛后,在拥簇着隆武这个名义上的共主,号令各方围攻南京,但现在整个计划,都将被打乱。
皇帝宾天,这对大明而言是天大的事情,而王彦个人并没有号令鲁王、郑成功的名分,江南一战,还能不能打,将是个大问题。
此时王彦心中也有些混乱,他听了隆武的话,劝慰道:“陛下善保龙体,不日定当霍然。”
隆武听王彦这么说,心中却有些凄凉,他是帝王,可实时变化,现在却似乎是在相求王彦,“朕登基四载,赖卿得以守住西南半壁基业,朕今病危,卿不能重拾当年之情,让朕走的心安吗?”
说完,隆武脸上一阵潮红,王彦忙急道:“陛下有何事交代,臣若能做到,定然万死不辞!”
王彦对于隆武,也是有感情的,他若真是心狠,也不会在得知隆武病危后,马不停蹄的一路飞奔过来,他来就是想见见隆武最后一面,听听隆武对他有什么交代。
可是王彦毕竟已经不是原来天真浪漫不想事的王彦,他再面对隆武时,还是有许多其他的考虑。
隆武的手把他抓的紧紧的,也不知道,他枯瘦的身体哪里来的力量。
王彦没有打说一定做到,但隆武听他这么说,心中还是松了一口气,他不让唐王等人进来,就是怕大臣们在,王彦只和他说场面话,他不能听到王彦的真实想法。
现在屋内就他们君臣两人,他希望交心的和王彦谈一谈,哪怕王彦告诉他要取而代之,他也要听王彦的心里话。
隆武轻微咳嗽一下,王彦忙起身抚其背,等稍好些,他便听隆武道:“朕听唐王说,卿已经击败博洛主力,卿真可当朕之韩岳。”
王彦听了这话,心中不置可否,又听隆武说道:“不,卿今日功绩,已经远胜韩岳。现在博洛以败,朕若是再有些寿元,哪怕是几月时间,也定要随着诸军打下南京,就是进城立崩,朕也无憾,然天意如此,朕心无奈···”
隆武说着,深陷的眼眶,浊泪又糊了眼。
王彦想起当初在潮州拥隆武监国,隆武登坛拜天,立下“恭行天讨,以光复帝室,驱除鞑虏,以缵我太祖之业。荡平北虏,光复两京,中兴大明”的誓言,他能感受到隆武心中的不甘。
这时王彦忽然说道:“陛下放心,臣定让陛下第一个进南京!”
隆武听了却微微一愣,许是头脑昏沉,一时没反应过来。
王彦拿起龙榻旁的白帕,为他擦拭了浊泪,他混浊的眼中忽然出现一丝光芒,盯着王彦,紧握着他的右手,说道:“朕崩之后,卿家还欲打南京?”
“战事绵延小半载,我大明精锐尽出,堵上了国运、民气,若南京不下,士气必然一泄千里,再想打回来,就难上加难了!”王彦正色说道。
“朕崩后,诸军士气必泄,卿家切不可义气用事,重蹈朕的覆辙,朕以为···”隆武边说,边看着王彦,他虽然不想王彦拿取光复南京的功劳,但是如果此时王彦再败,那大明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隆武说着,说着,看王彦脸色不变,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他忽然停了下来,半响后,说道:“卿想秘不发丧?”
王彦摇摇头,山下几万人马大多知道皇帝情况,而其中难免有鲁王的细作,大臣中说不定也有与鲁王交好的人,连自己都瞒不住,更不要说清兵。
忽然,王彦把手抽了出来,起身从龙榻上站了起来,然后后退一步,郑重的行礼拜道:“陛下,如今南京再望,实乃甲申以来,我大明重振国运的关键时刻,臣需要一个名分!”
在同隆武说话之间,王彦心中逐渐也理清了思绪。
现在他虽然胜了博洛,但如果鲁王、郑成功不配合他,唐王、金声桓、孙守法不支持,那江南之战,靠他一家之力,那就没法子打了。
江南之战,若要继续下去,他需要一个整合各方势力的名义,只有有了名义,他才能与鲁王、唐王、郑成功、金声桓等人来谈,寻求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条件。
而且有了名义,他今后掌握大明政权,才具有合法性。
王彦在心中甚至运量了一个想法,若是隆武给了他名义,他打下南京后,除了让隆武遗体第一个进南京,而且会在谥号、庙号等事情上大昨文章,将隆武的地位无限拔高,只少要有宋高宗的地位,甚至要与成祖并列。
隆武见此,嘴动了一下,抬了抬手,欲言忽又停下,半响后,他没有回答王彦的请求,而是颤声说道:“朕原以为此番大明因朕之过失,必受重创,四五载间难复元气,不想卿家又力挽狂澜。大明有卿,实为朕之幸,社稷之幸。朕曾想,朕便是崩后,大明若是由卿掌控,卿定能完成朕的遗志。西蜀偏安一隅,昭烈皇帝拖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朕本该以大事相托于卿,但朕却忧心无颜向祖宗交代。”
王彦明白皇帝的意思,怕他权利太大,功绩太高,夺取他朱家的江山,也正是这种担心,才使得君臣二人越走越远。
“陛下,臣一心光复汉室,别无二志!”王彦忙伏地说道。
他这话,对隆武而言却没有说服力,曹孟德前半生不是一样一心为汉,可人会变,人心更是难测,一年前和一年后,想法可能已经是南辕北辙了。
隆武这次没让王彦起来,他混浊的眼看着王彦,似乎是想将他看透,“卿无二心,卿意欲何为?”
隆武问出此语,他们君臣之间,便等于真的要坦诚相见了。
………………………………
第741章意欲何为
“卿意欲何为?”
在隆武看来,如果你没有二志,你就该学学古代的贤臣,不应该让君王感到不安,在君王稍起疑虑时,就该主动放弃权利,将自身谈化出朝野,以上帝王心安,可是王彦的行为,却正好相反,他不断在试图掌权,甚至拉帮结派,试图挑战皇权,隆武帝真是不明白,甚至有些憎恨王彦,恨他为什么不能做个听话的臣子。
王彦听了隆武的话,也沉默下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九成九的人,都是这般模样,每个都为了同一个目的,不惜一切的努力着,心甘情愿的成为金银,美色,权利的奴隶,死心蹋地的付出。
功利、利己,这是大多人的选择,为此可以不择手断,就像时下。
这也是现实,但是如果整个天下,人人都是如此,那就太可怕。
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就功利,不赚钱,萌什么牙?
在说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也该想到,当整个江南士人阶层,去追逐钱财的时候,原来修齐治平的价值观也必然随之崩塌。
礼乐崩坏后,如何要求一个信奉功利主义的官员,去抵抗满清呢?
弘光年间,明朝一触即溃,与晚明思想混乱,有很大的原因。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和禽兽在本质上都是功利的,差异就那么一点点,普通的人抛弃这一点点,君子却保存它。
庸众可以选择功利,却不该去嘲弄,坚持理想、道义的人,因为正是有这一小撮人在,整个社会才不断进步,道德才不断提高,文明才有希望。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就一直承担着教化的责任,但是却在历代统治者的干预下,逐渐丧失了教化的功能和治世的理想,逐渐沦为了逐利的官僚。
这种转变,在明朝尤为明显,而转变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权太强,臣权太弱,皇帝随意廷杖大臣,打断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脊梁,也使得大部分士人彻底寒心,放弃了治国的理想。
太祖设廷杖,起初是为了震慑不法官员,也就是一两人,但到了子孙后世,就完全变味,成了皇帝宣泄淫威的工具。
正德年间,武宗创下一百零七人同时受杖的纪录,而时隔不久,这个纪录就被嘉靖皇帝以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的记录给打破。
除此之外,大太监刘瑾也曾杖杀二十三员大臣,此后被魏忠贤杖杀之人,也不在少数。
而这些官员受杖的原因,有弹劾严嵩的,论妖僧的,谏万贵妃干政的,还有谏元夕观灯的,谏武宗南巡的,谏嘉靖勿服金丹的,这都被廷杖。
最离谱的是正德年间,十三道御史弹劾刘瑾,结果上一本就要被杖三十,上两本就要被杖六十,而上三本的每本各杖六十,不等杖完,人就死了。
儒家的这些士大夫,迂腐的人大有人在,道貌岸然的也不少,但是历代没有这些老夫子,瞪眼吹眉的拉着皇帝,用儒家对君王的标准,来要求皇帝,这不能干,那不能做的,历代皇帝要干多少荒唐事,而百姓要多遭受多少罪过。
士大夫对于国事,本就该仗义直言,可直言后,却要被打死。就像武宗,地方上糟了灾,他却要南下游玩,大臣们劝谏,被打死十几个,最后武宗是被朝臣给感动了,取消了南巡的计划,但劝谏的大臣却死了。
你若是大臣,寒心不心寒?恐怕下次就是明知道皇帝的作为会使得民怨沸腾,也不会在开口劝谏,这就是士大夫阶层思想的一个转变。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林一党。
东林的名声很差,可要知道东林一党在结社之初可不是这般模样,而他们为什么会从曾经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要求“朝廷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的政治团体,最后沦为逐利的官僚集团,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因为东林在早期的谏言中,被皇帝的行为打的寒了心。
在经历了神宗朝和天启朝的斗争后,部分士大夫如梦初醒,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天下以不是士人的天下,而是被朱家视为私产,而皇权并不想让他们对朱家的江山指手画脚,这种大彻大悟导致东林党人在两个方面脱胎换骨。
一是东林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无论是理学门徒,还王门心学的信奉者,都有儒家传统的治世理想,所以他们在施政的过程中,会有道德约束和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不管这种儒家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影响都是非常强有力的。
但在此之后,东林党从整体上开始演变成一个清醒地追逐自我利益,尤其是世俗财富的官僚集团。
他放弃了原来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摒弃了儒家对他们的约束,在道德凋零之后,世俗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这个集团的唯一冲动。
从东林党的变化,大多可以看出,明朝士人阶层的思想转变。
皇帝不愿意与士人共天下,士人也不想在为朱家出力。
坚持原有理想的退出朝廷,隐居乡野,继续留下的成为逐利官僚。
这个时候,整个明朝的官僚系统,不在表达社会上各个阶层的意愿,变成了仅仅表达官僚利益的利益集团,所以东林能在明知朝廷无钱,北方恶化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朝廷争他们的税。
当整个朝廷的官僚系统,都失去了治世的理想,皇帝个人在有雄心,也是无用的。
弘光朝之前,当明朝大盘崩塌后,原来的官僚集团岂会在呼朱家的江山,一触即溃,叛降如云,也是情理之中。
这是整个阶层道德和理想的丧失,而这种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之后,带来的后果和思想混论,绝不是杀几个人,就能解决的。
信仰的崩塌,想要重新树立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与时下也非常相似。
王彦想做的,就是重振官僚士大夫的精神,而如何重振,那这个天下就不能是朱家一姓的天下。
………………………………
第742章一个承诺
屋里一下安静下来,隆武看着王彦,眼神复杂,而王彦却是一阵沉默。
他脑中想了好一阵,想着如何才能说服隆武,半响后,才目光直视道:“陛下,臣所求者,自然是驱除鞑虏,恢复汉室,天下太平,大汉昂扬向上,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隆武微微皱眉,混浊的眼睛眯起来看着他,冷冷道,“君臣共治?就算卿现在这么想,可今后还会这么想吗?若是部将逼卿取而代之,怎么办?”
人一旦身处高位,掌握的权利越大,就得对更多支起你权利的人负责,许多事便身不由己,隆武作为帝王,自然能够看到这一点。
王彦最后走到哪一步,除了他自身,还取决于他身后一大票人的诉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