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笔底波澜-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后世采用的“记者”、“党报”、“机关报”等新名词也都是梁启超那时率先从日文转译或创造的。那个时候的梁启超意气风发,继续站在时代的最前面,不是郭沫若用“保皇党”这顶大帽子所能盖得住的。不过“平心而论”,郭沫若接下来对梁启超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他负载着时代的使命,标榜思想自由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习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
梁启超创办的《清议报》创刊号
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
尽管清廷一再严令禁阅,但《清议报》还是通过日本侨民和租界中的日本洋行在中国内地传布。3月2日,张之洞指责《清议报》“谤议中国时政,变乱是非,捏造诬罔,信口狂吠,……种种悖逆,令人发指”。建议通过外交途径和日本交涉,将康有为、梁启超等驱逐出境。19日,他在给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小田切的电文中要求,首先必须禁止梁启超他们“妄发议论”。
从5月4日起,唐才常担任上海《亚东时报》主编,发表了许多为戊戌变法叫好的文章。章太炎也曾和这份报纸发生过关系,遗憾的是敢言的《亚东时报》毕竟是日本背景的。在变法的呼声被鲜血吞没之后,在慈禧太后的禁报令下,整个中国无不噤若寒蝉,大半年中上海都没有什么新报刊诞生,士气沉闷,一片萧索。梁启超的《清议报》从日本岛上发出的那些声音仿佛是空谷足音。
[记事]
1月2日起,梁启超在《清议报》连载谭嗣同的遗着《仁学》。
1月31日起,上海《亚东时报》开始连载《仁学》。
1900年:章太炎的“长枪大戟”
世纪之交,岁在庚子,一切都开始于八国联军铁骑进京的烽火狼烟,垂帘听政、主宰中国的慈禧挟光绪帝仓皇西逃,“连日历行数百里,……不得饮食,既冷且饿”,万乘之尊一路上饱受流离之苦。一旦逃亡到了西安,慈禧等依然是挥霍无度如故,声色歌舞如故,从春天到冬天,从天津到上海、汉口,朝廷对言论的钳制如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日维新血迹犹新,举国书生无不噤若寒蝉,有限的近代中文报刊只在租界或海外才有生存空间,即使如此,朝廷也是无一日不想去之而后快。
2月10日,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少年中国说》,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讴歌少年中国,呼唤少年中国,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曾激动了千万青年读者。同一天,湖广总督张之洞试图通过日本外务部约束天津、上海、汉口等地租界挂日商牌子的报纸,如《国闻报》、《中外日报》、《便览报》、《沪报》、《汉报》以及陈范接办不久的《苏报》等。
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一是以十万两赏银缉拿“罪大恶极”的康有为、梁启超,无论死活,都“一体给赏”,不求发财的也可以破格升官,总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可见恨之入骨。二是禁止他们的言论,“至该逆犯等开设报馆,发卖报章,必在华界,但使购阅无人,该逆等自无所施其伎俩”,如有读者购阅他们的报纸,“一体严拿惩办”。同时严查销毁他们的着作,美其名曰“以伸国法,而靖人心”。大同译书局出版的康、梁着作统统遭到了焚版、禁售的命运。
剪辫易服后的章太炎
其时,离六君子殉难不到两年,血迹未干,《清议报》等流布国内,影响不绝,说朝廷寝食难安并不为过。3月7日,张之洞下令查禁《天南日报》、《清议报》及其他“语涉悖逆”的报纸,指控它们诋毁朝廷、诬谤慈禧,“以有为无,以无为有,肆口狂吠,毫无顾忌”。“以后沿海各省报章……如有语涉悖逆者,一体禁止购阅,并禁止代为寄送,严行查拿惩办”。并严禁在汉口等地“续开报馆”,“与其拿办于事后,不若预防于事先。如在华界开设者,禁止购阅递送,房屋查封入官。即在洋界开设,冒充洋牌,亦断不准购阅递送,违者一并拿办”。“如有将屋租与报馆者,查封入官”。这一切理由都很堂皇——“以靖地方而安人心”。
7月25日,张之洞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等联名致电英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英方配合,“严禁上海、香港及南洋各埠报馆,凡有语涉谤毁我皇太后者,立饬查办,并请于洋文报纸一律示禁”。
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先后进京是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以“无偏无党”为宗旨的《新闻报》早在5月前后,就不断发表有关义和团的报道,严厉批评清廷的“妥协”、甚至“纵容”政策。6月,地处天津的《国闻报》因为批评义和团,受到了“倘敢再有诽谤语,定须毁屋不留情”的揭帖警告。8月,八国联军进京不久,已有28年历史的《申报》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
义和拳匪以仇教为名起事,山东蔓延至顺直各府县。政府误信其有神奇之术,不即兴师雕剿,星星之火,遂至燎原。迨至阑入京师,益复目无法纪,杀书记,戕使臣,焚教堂,害教士,各国痛心疾首,义愤难平。于是占炮台,陷郡治,节节进取,攻入京城。
不管怎么说,这是曾在舆论界享有声誉的《申报》站在另一角度所看到的事实。虽为一家之言,却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当然,这一年《申报》也不是没有遗憾的,7月,容闳、严复、唐才常等在上海发起“中国国会”,创立自立会,算得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申报》没有留下一个字的记载。
就是这次会上,章太炎不满“一面排满,一面勤王”的立场,当场剪辫易服,宣布退会。随后,他写下《解辫发》一文,直斥“满洲政府不道”,这篇文章和另一篇同样措辞激烈的《请严拒满蒙人入国会状》一起,发表在8月的《中国旬报》增刊第19期上。
《中国日报》是这年1月陈少白受孙中山委托在香港创办的革命报纸,是“拿报馆作为革命的唯一机关”,分日刊和旬刊,旬刊叫做《中国旬报》。此前尚未发表过具有如此强烈的反满色彩的文章。编者在按语中称发表章太炎的文章,“霹雳半天,壮者失色,长枪大戟,一往无前,有清以来,士气之壮,文字之痛,当推此次为第一”。转引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页162。
从此,章太炎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的姿态出现在晚清中国的言论史上。
[记事]
1月11日,澳门《知新报》第111期发表陈荣衮的论说《论报章宜改用浅说》,主张改革文言,以开民智,以“浅说”来“输入文明”。
1月25日,兴中会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陈少白主持。
2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缉捕康有为、梁启超。
3月7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下令江汉关道查禁《天南日报》、《清议报》及其他“语涉悖逆”的报纸,并禁止在汉口、汉阳等地“续开报馆”。
9月28日,日本人在汉口主办的中文《汉报》因为支持新党,在多次遭当地官府限禁后,自动停刊。
同年,陈范接办上海《苏报》。
《白话爱国报》在北京创刊。
连横在台湾台南创办《台南日报》,常有眷怀故国、反对满清的言论,与香港《中国日报》有密切联系。
广州《嘻笑报》旬刊以“对上不敬”罪名被粤督李鸿章饬令南海县查究,主编人朱通儒、杨肖欧等潜逃,报纸停刊。
广州《博闻报》因刊载慈禧太后西迁消息中有关于她“唇厚”、“口大”等词汇,以不大敬被广东巡抚下令南海县查封。
1901年:《大清律例》的紧箍咒下
纪元更始,《辛丑条约》拉开了20世纪的序幕,割地赔款,国势日危。1月,慈禧在西安返回北京的途中匆忙发出了名动天下的变法上谕,要求各地官吏提出改革建议,次第实行,从此揭开了清末最后10年的变革序幕。姑且不论刘坤一、张之洞等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即使民间舆论也普遍认为,欲变革首先在于启迪民智,也就是从兴学校、励游学、译西书、开报馆以及阅报讲报等入手。
这一年,《清议报》出满一百册,梁启超发表长文《本馆第一百册祝辞
杭州名士项兰生创办的《杭州白话报》
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称誉上海的《苏报》、《中外日报》、《同文沪报》等“皆日报矫矫者,屹立于惊涛骇浪狂毒雾之中,难矣,诚可贵矣!”这一年,《申报》已出满一万号。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避居上海的英敛之,应紫竹林天主教总管柴天宠之请,悄然北上天津,紧锣密鼓地筹办《大公报》,名垂言论史的《大公报》已在历史的地平线下孕育。
《苏州白话报》创刊号
6月20日,求是书院学生、杭州名士项藻馨(兰生)主办的《杭州白话报》在西子湖畔问世,初涉报坛的林白水用大白话起草了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杭州白话报》不断用白话在报上鼓吹新政,攻击小脚、迷信和鸦片(随后杭州出现了第一个“女子放足会”),也曾刊出以古文名世的林纾的《白话道情》(那时的林纾已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不以仕途为念”,思想开放,倡导维新),都很受欢迎。《杭州白话报》由最初的月刊变为旬刊、周刊、三日刊,最后成了日刊,发行量也从2000份增加到3000份,直至5000份,风行杭城,乃至附近各地,“大受欢迎”。20多年后(1925年12月4日)林白水回首当年,“说到《杭州白话报》,算是白话的老祖宗”。9月,北京最早的白话报《京话报》创刊,也经常转载《杭州白话报》、《无锡白话报》上的文章。
这一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应诏上疏,建议朝廷创办官报控制舆论,以抵制民办报刊。他称报纸是“耳目”,上下、中外之间都靠报纸流通,“中国通商各埠,由民间自行办理者不下数十种”,“多不免乱是非而淆视听”。加上多数报纸设在租界,挂着洋旗,以清议的名义评论时局,“入人深而藏力固,听之不能,阻止不可,惟有由公家自设官报,诚使持论通而记事确,自足以收开通之效而广闻见之途。”这番话从反面印证了民办报刊在百年前在晚清中国的影响。他主张在“各省及有洋关设立等处”各设报馆一所,“并粗定报律:一、不得轻议宫廷;二、不得立论怪诞;三、不得有意攻讦;四、不得妄受贿赂”等。报馆未设,先定“报律”,这四个“不得”就是加在未来报纸头上的紧箍咒。
《无锡白话报》创刊号
这一年出版的《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公布了《大清律例》钳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皆斩(监侯。被惑人不坐。不及众者,流三千里,合依量情分坐)。
因事造言,捏成歌曲,沿街唱和,及以鄙俚亵嫚之词,刊刻传播者,内外各地方官,即时察拿,审非妖言惑众者,坐以不应重罪。
各省抄房在京探听事件,捏造言语,录报各处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该管官不行查出者,交与该部,按次数分别议处。”张荣铮等点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页362。
所谓“妖书”、“妖言”等都不是法的概念,可以任意拿捏,全凭掌权者的好恶,名为“法律”,实际上无法可依,动不动就处“斩”,这是何等的严刑峻法!以言治罪,“偶语弃市”,自古皆然,堂而皇之写入“律例”恐自晚清始。
[记事]
12月21日,《清议报》在出了三年之后,因一场火灾而停刊。
1902年:呼唤“新民”
因为《新民丛报》和《大公报》的问世,1902年注定要成为百年言论史上值得记忆的一个年头。2月8日在日本横滨问世的《新民丛报》(半月刊),实际上算不上是康、梁所代表的维新派的机关刊物,经费由梁启超、冯紫珊等五人自行筹集,六股中梁启超一人就占了两股。他在创刊号告白中明确提出:“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不为灌夫骂座之语,以破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丛报》内容之丰富、议论之深刻、编辑之精密、印刷之精美都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报界前此所未有”。从最初发行2000份,半年就突破了5000份,不到一年即增至9000份,以后经常发行1万份左右,最高发行量达1。4万份,仅创刊号就加印了四次,在国内外设立了97个销售处,可
旅居日本时期的梁启超
谓盛极一时。这也是“言论界的骄子”梁启超一生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个刊物,他自述“别办《新民丛报》,稍从灌输常识入手,而受社会之欢迎,乃出意外。”这一年他还不到30岁。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11月1日,他在《新民丛报》发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提出着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漫漫长夜里,这些新闻观念何止是石破天惊,与他初涉报界时提出的报纸“喉舌”、“耳目”说相比,“两大天职”论是一次大飞跃,这些思想和他的办报实践一起把中国报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他成为王韬之后,中国报纸“文人论政”的一个代表人物,“梁启超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
他最重要的着作之一《新民说》从这一年开始连载了近四年,呼唤讲自由、有个性、具备独立人格,有权利、守义务的一代新民。他翻译、引进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如“自由”、“国民”、“权利”等汉语所缺乏的新词汇就是他首倡的。从此,新民的理想一直是梁启超精神世界的主旋律。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梁氏自号‘中国之新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