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元帅贺龙-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认识呀!”薛明回答说。

  贺龙点点头说:“今天是星期天,同高书记到这儿来转转,问点情况。我知道你同叶群是朋友。叶群在马列学院把林彪同志给她写的信拿出来给同学们看,这很不好。谈恋爱嘛,你要是不同意就算了,为什么把林彪同志的信拿给别人看呢?你俩很熟悉,你是不是可以跟她说,不要这样做。”

  叶群是同薛明一起到南京的,彼此是熟悉的。她也听说,林彪在追求叶群。她觉得贺龙的态度很诚恳,是关心同志的。叶群也大可不必那样做,所以,点头说:“贺老总,我可以跟她去说。”

  贺龙高兴了,说:“那好啊,朋友嘛,就要这个样子,互相关心嘛!你认为怎么样?”

  薛明说:“我同意贺老总的意见,这件事找可以去办。”

  贺龙说:“那好,我要说的话就这么多。我知道你在清涧工作得很不错。”

  薛明微微一笑说:“老总你过奖了。”

  临走时,贺龙突然问道:“薛明同志,听说你是天津人?”

  “离天津不远,霸县。”

  “哦。”贺龙笑了一下,似乎有点抱歉,情况没有弄准确。他说:“我有个厨师,会做天津包子。我觉得很好,你可以去尝尝,看象不象。以后有空,请到我那儿去玩。”

  说完,也不等薛明回答,(口卸)着烟斗,拉起高岗,甩开大步退直下了山坡。

  这次会面,给彼此印象都不错。在贺龙看来,这位女同志很成熟,待人接物颇有分寸。薛明觉得,这位老总诚恳豪爽,大约是位很好相处的人。从此,两个人开始了交往,而且感情日深。

  不过,彼此都不无有所顾虑,那就是年龄相差稍大一点。这年,贺龙四十六岁,已到知天命之年;薛明二十六岁,正是青春年华。一个觉得,对方比自己小那么多,人家恐怕不会同意,所以,一直没有开口;一个在想,对方人品的确不错,可是,彼此在年龄上相差大了一些,有些犹豫。所以,都不愿对今后的发展有所想法。西北局的“红娘”们看出了这一点,都设法来做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彭真从晋察冀来延安。他是贺龙的老朋友。他找薛明谈话说:“人们相爱,年龄并不是主要的,关键在于双方感情的发展。如果把年龄的大小看成彼此结合的主要因素,那就不叫爱情了。其实,人们相交,能否结合,在于彼此思想一致,追求一致,感情专一。”彭真的谈话起了作用,打动了薛明的心。

  1942年8月1日,是贺龙参加南昌起义十五周年纪念日,他与薛明结婚了。

  这一天,贺龙住的窑洞里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任弼时、林伯渠来了,高岗、张邦英、陈正人等西北局的领导人来了,贺龙的老部下王震、李井泉也来了。

  林伯渠举着一杯酒,指着陈正人说:“你这个红娘做得不错啊!他们同意结婚,我就来喝喜酒。老贺,祝贺你,我先敬你一杯。”

  薛明曾听贺龙的一位部属告诉她,贺老总有胃病,不宜饮酒。她一伸手接过了林老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于是,大家都冲着薛明开起玩笑来了。窑洞里洋溢着洋洋喜气。

  过了几天,一二0师战斗篮球队在贺龙住处等待毛泽东的接见。只见毛泽东与贺龙边谈边走,潇洒而来。

  薛明是第一次同毛泽东直接见面,有点儿羞怯。毛泽东却大步走了过来,对着薛明拱了拱手,说:“薛明同志,好呀!恭喜恭喜!”

  薛明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声:“主席!”

  贺龙在一旁微笑着,那么开心,那么甜美。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他有过几位夫人。有的去世了,有的失踪了,有的分开了,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位伴随他终生的伴侣了。此时此刻,元帅的心境也许是颇为复杂的。

  ………………………………………………
 




17、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和林彪,这些未来
的元帅们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时候,贺龙却
悄无声息。他干什么去了?

  中国人民的三年解放战争,是中华大地上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它用血与火送走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场大决战中,中国未来的元帅们一个个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挥兵百万,叱咤风云。彭德怀大战胡宗南,三战三捷,西北称雄;刘伯承、陈毅淮海摆战场,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人,世所罕见;聂荣臻驰骋华北,与林彪一道攻天津,进北平,非同一般;林彪、罗荣桓横扫东北,决战辽沈。真是各显神通,自有干秋,可是,你是否注意到,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决战中,有一个曾被蒋介石出十万大洋买其头颅的军事统帅,却悄无声息,人们甚至不知道他身在何处。他,就是贺龙元帅。

  那么,他在哪里?在干什么?

  此刻,他正骑着一匹大青马匆匆忙忙地奔驰在黄土高原光秃秃的山梁上,让干涩的西北风、劈面而来的沙尘,吹打着那刚毅而坚韧的脸庞。他行色匆匆,在忙些什么?他东奔西走,正在为彭德怀筹措大战胡宗南急需的粮食、弹药、被服、金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给你们当个后勤部长。”

  1947年3月,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严重受挫,不得已,改变方针,集中主要兵力对东西两翼的山东和陕北实施重点进攻。蒋介石调动他的媳系部队、养精蓄锐、装备精良的胡宗南集团和“青宁二马”马步芳、马鸿送的三十四个旅,二十五万余人,准备入侵陕甘宁解放区,攻占延安。用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的话来说,他们是要“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斗志,削弱其国际地位。”

  这时,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四个野战旅,约一万七千人,在兵力对比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兵法云:“因地以度军势”。陕北高原,山丘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周旋余地大。从国民党军方面来看,他们深入我根据地,群众条件、地形条件均对其不利,而且,陕北地瘠民贫,资源缺乏,大批军队涌来,吃饭问题便是他们的一个大包袱。从人民解放军方面看,陕北地区经过中国共产党多年的治理,群众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都很高,对战争领有准备,完全可以与敌人周旋,如能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便可达到牵制和逐步削弱、最后消灭胡宗南集团。所以,中共中央高层决定:人民解放军在陕北战场的基本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必要时放弃延安,与敌周旋于延安以北的黄土高原上。陷敌于疲惫、缺粮的困境,然后,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集中兵力逐次歼敌,将胡宗南集团拖死在陕北战场。

  陕北即将开战,谁来统率这一万七千人呢?论理,应由贺龙来指挥。他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这一万七千人原在他管辖之下。但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毛泽东已让他“下山”,去当晋绥野战军司令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彭德怀是个急性的人,他向毛泽东提出;“在贺龙同志未回延安之前,陕北几个旅加上后勤人员也不过两万来人,是否由我暂时指挥?”

  彭大将军毛遂自荐,毛泽东也有其考虑,于是表示说:“很好!”

  这样,3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组成西北野战兵团,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陕北地区的部队从此统归彭大将军指挥了。

  贺龙对此有何想法?不得而知,但是,他曾对其部属说:“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哪个人的。我带的部队,旁人也能带,军队要有党指挥嘛!”这是从他加入共产党以后,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南昌起义以来,始终不渝,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对自己要求甚严,十分谨慎。远的不说,1946年11月上旬,贺龙刚刚将晋绥地区所有野战部队编成三个野战纵队,中央军委便下令,调其第一纵队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解放区。贺龙二话没说,亲自来到山西临县三交镇给干部讲话,动员他们愉快地服从命令,执行保卫延安的任务。1947年,他还托人捎话给第一纵队领导说;“你们的任务很光荣。毛主席在陕北,要保证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要多打胜仗,多消灭敌人,听彭老总的指挥,这样才对得起党和人民。”前不久,敌人进攻延安,中央军委下令,调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开赴陕北。他照样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送王震过了黄河,投入保卫延安的战斗。这时,贺龙这位司令官的手下,只剩一个野战纵队了。

  1947年3月19日,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领导机关有一部分撤到了晋西北。这里一下子成了西北战场的后方。3月30日,贺龙从兴县赶到临县三交镇,在这里会见了从陕北赶来的周恩来。

  周恩来向他传达了3月19日中共中央枣林沟会议的决定:成立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察冀;组成以叶剑英、杨尚昆为首的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留驻晋西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指挥战争。

  贺龙问周恩来,说:“毛主席为什么不离开陕北呢?在那里很危险的啊!”

  周恩来告诉他说:毛泽东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走。我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上去,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

  贺龙听了,甚为感动。他觉得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总是从战争全局的高度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连他自己的安危,也要放在战争全局的高度来处理。他从心眼里敬佩这位毛大帅。

  周恩来又告诉他,前不久,毛泽东、刘少奇从战争的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考虑,认为中央机关撤到晋西北的人员不宜过分集中。他这次来,就是要专门同贺龙研究一下中央机关留晋人员怎么处理。

  他们经过一番商量,决定有一部分人随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少部分回陕北,担负中央必须从事的工作;一部分留晋西北,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领导。

  周恩来对贺龙说:“贺老总,中央机关来河东的人员、单位一大堆,还有许多年老的同志、妇女和孩子,事情很麻烦,一切要靠你来安排。”

  贺龙说:“你放心,我亲自负责,保证他们的吃、住和安全。”

  周恩来笑了。他了解贺龙。这位老总办事一向认真,不会马虎的。回到陕北以后,当毛泽东问起留晋人员的安排情况时,周恩来对他说:“中央机关到河东以后,贺老总亲自作了安排,安全是没有问题的。”

  5月上旬,贺龙收到彭德怀发来的一份电报,说,西北野战军正集结在延安以东,伺机杀敌,目前急需弹药,特来向贺龙求援。贺龙马上命令晋绥军区后勤部调集二万分肯吃弹送往河西,后来,一连给彭德怀送了三次弹药。彭德怀为此拍来电报,表示感谢。

  彭德怀要弹药,触动了贺龙那历来敏感的神经。他想,未来的西北战场所需弹药肯定是越来越多,这让彭德怀到哪儿去找呢?除了从运输大队长蒋介石那里缴获一部分之外,只能向晋西北这样的后方伸手。可是,晋绥地区的军火工业规模很小,条件也差,尤其缺乏技术力量和机器设备,生产能力极有限,不可能满足战争日益发展的需要。怎么办呢?贺龙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说来也巧,这时,联防军军工局长李强来到晋西北,向贺龙汇报陕甘宁边区军火工业的情况。陕甘宁边区的军火工业是抗日战争时期搞起来的,规模也不大。目前,陕北地区战火连天,已无法生产,机器都已坚壁起来了。李强的汇报,一下子打开了贺龙的思路。他想,能不能把陕甘宁同晋绥的军火工业合并起来呢?这样,一则可以保存陕甘宁的那一点点来之不易的“家产”,二则两地区军火工业合并后,人力、物力集中,可以扩大军火工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前方之急需。这不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李强。李强拍手赞成。他说:“老总,你想得好啊,给河西发个电报,听听彭老总的意见。”

  贺龙点点头,马上给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发了个电报,提议将河西军火工业的人员、设备全部迁往河东,集中两区力量发展军火工业,支援前线。习仲勋把这件事告诉了彭德怀。彭总觉得贺龙的想法很有战略眼光,便让习仲勋以他俩的名义发电表示赞同,并请贺龙负责筹划一切。于是,贺龙在晋绥军区组建了一个工业部,具体负责两区军火工业的合并和发展生产。晋绥区的军火工业由此得到了很大发展,到1948年已有十一所工厂,一所工业学校,七千五百名职工,生产了大量的炮弹、子弹、手榴弹和炸药,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西北解放战争。

  办完这件事,贺龙就病倒了。他患了胆囊炎,住进了晋绥军区碧村医院,由一个苏联医生负责治疗。

  住进医院没有几天,中共中央发来电报,让他速去陕北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苏联医生不同意他去,对他说;“贺司令员,你的胆囊炎还没有好,现在,血压又比较高。你要去陕北,一定要骑马,骑马是很劳累的,对你的病很不利,不好办啊!是不是请个假?”

  贺龙想,西北战场战火正酣,这个时候开会,一定有关系到全局的大事要讨论。他必须出席,不能请这个假。他决定立即出院。院方无奈,只得让这位苏联医生跟随他去陕北。

  临走之前,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把警卫员找来,问道:“我记得还有一斤水果糖吧?”

  警卫员点点头,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这位老总这个时候要水果糖做什么?这一斤水果糖是去年有位同志特地送给贺龙的。水果糖,现在是极为普通的东西,有的孩子恐怕都不愿吃它,要吃洋味的巧克力,可是,在那个年代,在解放区恰是一种来之不易之物,别说一般干部,就连贺龙这样的大干部,也是很难见到的。送来的这一斤水果糖,他一直舍不得吃,让警卫员保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