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俄罗斯文化之路-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是17 世纪60 年代在莫斯科近郊的科洛缅斯克建造的一座皇宫。科洛缅斯克皇宫有270 个房间,3000个窗户和众多的尖顶,装饰豪华,色彩如画。尽管皇宫已在18 世纪时毁掉,但保存下来的模型和设计图纸表明,西梅昂·波洛茨克把它称为“仅次于所罗门王宫的世界第八奇迹”并非是信口开河。
17世纪末叶,俄国流行一种被称为“纳雷什金巴罗克”或“莫斯科巴罗克”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源于纳雷什金家族的庄园建筑,是从俄国中世纪的不对称或无序风格向西欧巴罗克风格过渡时期的建筑式样,普遍采用圆柱和白石雕塑装饰。当时,有许多宫室、府邸都按这种式样建造。宗教建筑也受这种风气影响,出现了一些外形具有明显的世俗格调的漂亮的多层教堂,如著名的莫斯科菲里村的圣母节教堂、波克罗夫卡的圣母升天教堂等。
巴罗克风格是从波兰经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传入俄罗斯的,其影响所及,不仅限于绘画和建筑,还包括了诗歌和宫廷文学,西梅昂·波洛茨基、西·梅德维杰夫等人的作品中就有这种风格的痕迹。巴罗克在俄国的作用类似于文艺复兴在欧洲的作用,它对于促进俄国文化挣脱中世纪形式的束缚、促进个性的扩张和解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谈到俄罗斯文化生活中的这些新因素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宗教和教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和学术传统主要保存于修道院内,编年史主要还是由教会人士修撰;文学的主要题材都与宗教有关,而且所有文学作品全都用教会斯拉夫语写成;神学仍然是教育的基本内容,非宗教的科学还远未产生广泛的影响;而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也大多与宗教内容联系在一起。
二、改革与启蒙
彼得一世的改革及其矛盾
17世纪以来俄国转向西方的努力,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作了准备。俄国的18 世纪是以举世闻名的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当奋发图强的俄国君主彼得—世亲历西欧社会后,他就不能不为那里先进的文化所折服。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他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进行了改革。他所采取的旨在使俄国欧化的政策,对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全部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使俄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基础。
彼得一世把争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得到通往西方的出海口看作是摆脱俄国不发达状况的必要条件。几乎在他执政的整个时期中,他都在为此目的而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以,他的欧化政策的首要目标,也就是增强为战争所必需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彼得一世加快了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的过程。他建立的正规军有统一的武器装备、服装式样,并根据统一的条令进行训练。他还在波罗的海创建了一支拥有数百艘战船的舰队。为了满足军事需要,彼得—世狂热地开采矿藏、兴办工厂。纺织、冶金、军械、造船等工业迅速发展。他推崇西方的重商主义,大力扶植商业,鼓励俄国商人建立贸易公司以扩大同国外的商务联系,还在阿姆斯特丹、伦敦、里斯本等地没立了领事馆。他实行财政改革,并通过使通货贬值、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从蓄胡税、洗澡税、抽烟税到人头税——来为国家收入开辟新来源。他为发展经济而修筑了新的公路并着手开凿运河,还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
增强军事和经济力量还需要知识和技术。彼得一世曾隐姓埋名游历西欧,学习造船,研究海军事务,参观工厂、学校和博物馆,旁听议会会议。他积极引进外国技术,招聘了英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来俄国工作,给予他们高薪和其他优厚待遇。他干预和推动了对贵族阶级的正规教育,创办了世俗的初级学校和各种专门技术学校以及军事学校,改变了原来只有教会学校的状况。不少贵族青年被送到西欧学习,归国时还要进行严格的考试。他还下令成立彼得堡科学院,并广为延揽西欧第一流的学者,从而形成了俄国第一个非宗教的科学中心。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播,减少印刷书籍和学习读写的困难,一种比较简易的新字体代替了原先的教会斯拉夫字体。西方的科学技术书籍被大量翻译出版,其中尤以数学、造船学、城堡建筑学和军事学方面的著作为多。
1702年底,根据彼得一世的指示,俄国出版了第—份报纸——《新闻报》。它马上便成为官方宣传革新、报道国内外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一年还建立了俄国最早的公共剧院,使戏剧第一次有了广大的观众。1719年,在彼得—世直接关心下建成的俄国第一个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正式开放,供人自由参观和使用。彼得—世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人生活中的陈规陋习,推行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和时尚。1698年,这位急不可耐的改革家从西欧一回来,就亲自动手剪掉了前来迎接他的贵族们的大胡子。随后又宣布,剪掉胡子是全体居民的义务;若要保留胡子,必须缴纳重税,只有僧侣才能豁免。这种改变俄罗斯人习惯的做法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它实际上是彼得一世新政策的一个象征,因为东正教会把胡子视为“上帝赐予的饰物”,俄罗斯人自豪的标志,不留胡子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行为。1699年,彼得一世又向传统的俄罗斯服饰开战了。当时,俄国贵族都穿着拖到脚跟的宽袖长袍和天鹅绒无袖袍。彼得一世认为这种服装十分碍事,在一次宴会上他动手剪去了显贵们身穿的大袍的长袖和下摆。不久又颁布命令,要贵族和市民一律穿欧式服装,并且具体规定“匈牙利式男长眼不得长于吊袜带衔接处、内衣要短于外衣”等等。彼得一世以前,俄国采用的历法是教会历,新年从“创世日”9 月1 日开始。1699 年末,彼得一世决定改用许多欧洲国家通用的儒略历,新的一年从1 月1 日算起。
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的荒岛沼泽上建起的都城圣彼得堡是欧化政策的纪念碑、改革时代的标志。这座城市不仅有按欧洲时尚建造的漂亮的石结构建筑、有喷泉和雕塑的公园、壮观的涅瓦大街林荫道和俄国最早的照明路灯,它还是俄国人生活方式欧化的先锋。彼得一世派往欧洲留学的贵族带回了那里上层社会的风尚和爱好,国内的贵族子弟也要在学校里学习上流社会的风度举止,彼得本人也常在宫中教授各种礼节,并要求严格实行。他还令其亲信布留斯等人编写了——本教导贵族子弟待人处世的书,名为《青年正则》。这本书规定了青年在居家、外出、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如谦虚、礼貌、温和等等,还具体要求青年养成文明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当众搔痒,走路应挺胸阔步而不低头看地或侧目视人,进餐时不舔手指、不啃骨头、擦嘴用餐巾而不能用手,剔牙必须以一手遮口。诸如此类的规矩还有许多。这本书在首都和其他城市广泛流行,彼得在世时就曾3次印行,对形成上流社会的礼仪习惯起了很大作用。彼得一世破除了一些束缚妇女的旧风俗,他下令禁止妇女带面纱,要求贵族和商人带自己的妻子女儿参加社交活动。l718年,他亲自倡导举办“大舞会”这种以娱乐、交际、非正式讨沦问题为目的的社交聚会。他为大舞会拟定了章程和宾客的行为准则,规定由高官显贵轮流作东。大舞会—般从下午5 点到晚上10点,参加者是外交官、官员、富商、学者、技师及其夫人和儿女。主人无须迎送客人,只要准备好舞会场地并提供糖果、烟草、饮料以及棋桌便可。彼得的改革不只限于世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涉及到俄罗斯的宗教生活。
彼得—世是个不信教的沙皇,他不敬上帝,经常揶揄挖苦教会和神职人员。1698年他从国外回来后,不是先到克里姆林宫向圣像膜拜,而是立刻去莫斯科的侨民区找外国人。当教会人士意识到沙皇准备破坏传统的俄国生活时,便制造了所谓上帝显灵、圣像流泪等种种“怪象”,试图使彼得—世感到惧怕而停止他那些反基督的做法。但彼得根本不以为意。1720年,圣彼得堡—个教堂发生了圣像“哭泣”的事情,彼得—世闻讯后立即下令将这幅圣母像取来,当场查明了制造这—“异事”的拙劣手法,严惩了作伪者。
在18 世纪初的改革中,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最终被确定下来。为了削弱教会的经济实力.沙皇曾在1701 年和1724 年两次颁布命令,不准修道院购买和交换土地,剥夺其支配领地收入的权利,规定修道院有义务赡养退伍的老弱官兵和提供办学校的经费,要求神职人员遵从占制、“用自己劳动的手养活许多乞丐”,取消修道士的等级制度,所有人都只能分配到一份简单的口粮并都要学会一门手艺。
彼得一世还把由国家管理教会的新思想逐步付诸实施。1700 年,总主教阿德里安死后,彼得有意不指定新的总主教,只是任命支持改革的梁赞主教雅沃尔斯基以“总主教圣座临时守护者”的资格处理日常宗教事务。1721年公布的《宗教事务管理章程》规定:取消总主教一职,沙皇为东正教“最高牧首”,在教会之上设宗教事务管理局,教会活动限于精神方面,不得干预政治、不得插手世俗事务或仪式。于是,教会完全成为国家的附庸。自1722 年开始,宗教事务管理局的首脑就一直由世俗官员担任;在这个机构巾任职的高级神职人员必须像世俗官员那样宣誓效忠沙皇、无条件执行沙皇旨意、为保卫沙皇的一切所有权和特权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彼得—世虽然自己不信基督,但他深知宗教对于巩固专制政权的意义。当一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显贵塔季谢夫对几本圣书冷嘲热讽时,彼得用权杖把他打了一顿,并且教训他说:“你竟胆敢破坏这根使整个音调保持和谐的琴弦!我要让你知道,应该如何崇敬圣书,不要把维系整个结构的链条扯断。”1718 年颁布的一项法令规定,教徒必须严格履行其宗教职责,凡不作忏悔者、凡在节日和礼拜日不去教堂者,都要受到罚款惩处;对那些不敬畏沙皇、胆敢叛逆的人,都要开除教籍。彼得还使宗教活动直接服务于政治目的。1708 年,教会向各敦区转发了沙皇的命令:神父应从仟悔者的忏悔中了解是否有人图谋不轨.并及时报告上司。1722年的《宗教事务管理章程补充规定》又明确地重申了这—点。在政治方面,彼得一世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结束厂等级代表君主制的最高机构——领主杜马——的活动。在考察和研究了西欧的行政组织之后,他改革了陈腐的国家管理系统,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设置和职能作了新的调整和规定。直属于沙皇的参政院是国家最高管理机构,同时负责制订法律和法令。为了监督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活动,设置了直接向沙皇负责的总检察官一职。原来机构重叠、职责不清的约50千衙门被陆军、海军、外交、手工工场、商务、税务等11 个院所取代。在地方,首先在各城市设立了独立于行政长官的地方自治机构,以满足城市工商居民的利益;尔后,在全国设省级行政单位,省的总督直接隶属于中央,国家行政管理权因此而更加集中;1719年又将全国分为50个州,作为地方主要行政单位,各州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官僚机构,州以下又设若干区。在俄国广大的领土上,形成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欧化达到了高潮,但改革也包含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和以前的沙皇一样,彼得引进西方文化的基本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俄国的现存社会及其制度,而是为了保护它,增强它的力量,巩固它的基础。他十分迷恋英国的造船技术,但对英国的议会制度却不感兴趣;他对路德教并不关心,但他却学习和仿效了瑞典教会的管理制度。他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狂热地建立工厂,如果在西方先进国家,这将意味着雇佣劳动制度的发展,但在俄国,彼得却把城郊的农民弄到工厂去,使他们成为农奴工人。这个时期,俄国还出现了被强制为国家服役的工厂主。
彼得一世是以东方式的手段来力图使俄国西方化的,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正如他在l723 年回顾自己的事业时所说的那样:“一切都是强迫作成的。”而这种做法,正是莫斯科公国时代形成的传统。由于这一原因,他的改革对俄国的发展产生了互相矛盾的双重作用,即贵族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的欧化和劳动群众处境的恶化。
由于军事改革,贵族在其与国家的关系中的地位有了改善。彼得时期,对贵族服役的报酬形式已不再是封地,而改为货币薪金。虽然继续向贵族赏赐土地,但这已不再是使贵族服役的手段而只是对服役的奖励;贵族得到这些土地也不再是暂时的,而是作为私产。1714 年的长子继承法规定,军功领地和世袭领地统称为不动产,成为世袭地产。此举完成了17 世纪开始的军功领地和世袭领地融合的过程。贵族从原先以服役为条件占有土地而变为土地的主人,其作用也开始类同于西欧封建国家中的贵族。虽然他们还没有获得“自由”,但成为其不动产的土地至少为“自由”奠定了经济基础。
改革使贵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更广泛、更直接地模仿欧洲的上流社会。彼得兴办的各类学校、各种专业都以西欧为榜样,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乃至教师也基本上是从西欧引进的,这使得贵族——教育的主要受惠者——迅速欧化,上层阶级与下层人民在文化上的差距扩大。
在彼得一世力图使俄国欧化的同时,他继承和强化了传统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不可能、也决不会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作为其政策的出发点,相反,完全是以牺牲他们的利益为代价来实行改革的。俄国农民不仅在经济上为彼得的政策承受了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