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即将到来的伊朗战争-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战争是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手段。然而可悲的是,在战争中,有人往往把某些政治人物、政治人物的某些言论或者某些政治事件,来代替作为国家利益的“政治”,强迫战争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些所谓的“小政治”、“伪政治”,如果不服从和服务于这些“小政治”、“伪政治”,轻则降职,重则被扣上“政治帽子”,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喜欢“从政治上考虑问题”的极权国家。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直扑乌克兰首都基辅,企图抓住“俄罗斯的双脚”。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苏联最大的政治是一切为了战争胜利,一切服从战争胜利,朱可夫向斯大林郑重建议,放弃基辅。然而,斯大林认为,如果基辅丢失,在国际上政治影响不好,会影响到苏联人民的士气,从而听信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的雄伟誓言,做出了保卫基辅的决策。战争的结果是,迅速丢失了基辅,仅被俘虏官兵就高达万人,并导致此后抗战的困难。斯大林惧怕一时不良的政治影响,结果却要以长期的战争被动作为代价。又比如,非洲某国在南部边境与邻国发生战争,在双方对峙的某个地域,战场态势极端利于敌而不利于某国。一日,副总参谋长从首都来此视察。为向首长献礼,报答中央关心,战区勒令某部进攻,结果付出极其重大的伤亡,方才拿下某高地。
“小政治”、“伪政治”,其干预战争之害,令人痛彻心扉、恨入骨髓,战争服从于大政治,“小政治”、“伪政治”必须服从于战争。因为,没有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国家的一切。
当下的伊朗,统治阶级缺乏智慧,封闭而且目空一切,古波斯文明的伟大光芒已经被宗教狂热的阴影所遮蔽。伊朗战争,面对美国的强势进攻,很难想像伊朗宗教政权会保持慎重,必定会打着政治、宗教等旗号,作出干预指挥官指挥作战的事情,美伊双方战略博弈的第一回合必将以伊朗的失败而告终。
二、两场博弈
信息时代的战争,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少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两伊战争以外,战争都是在强者和弱者之间进行。两个势均力敌国家之间的战争,耗时很长,耗资巨大,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如果没有刻骨的仇恨和矛盾,没有国家愿意打一仗,来消磨本可以用来发展经济的大好时光。
当前,人类既处于信息时代,也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是由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迅猛推动的。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人员、信息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动,一个政治组织、群体甚至个人,都有能力破坏网络化、信息化的城市和社区,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无需使用任何特殊手段,有时一支步枪、一台电脑甚至一把匕首就已足够。
以上两者就引出了信息时代战争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战争实际上是在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一个是在防御方的国土。在这个战场里,弱国只能抗击强国的攻击;一个是在防御方的国土之外。在这个战场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弱者开始大有作为。
工业时代,由于人员流动性不大,弱国缺乏远程作战兵器,信息技术无法支撑网络攻击,对强者进行心理战也很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除了国土范围内的抗击之外,弱者基本上拿强者没有办法,但时代的发展扭转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推动了战争发展,这种发展并非完全有利于西方国家,中小国家在全球化力量的“裹胁”之下,虽然在国土范围之内,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国土范围之内,却意外获得了某种可以对付强国的力量,甚至不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就能使强国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2001年9月11日,十几名恐怖分子,只是使用几把匕首,劫持4架民航班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国防部五角大楼和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地区,就使美国付出了比珍珠港事件更大的代价。“9·11”事件共造成约3000人死亡,仅世界贸易中心就死亡了274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9·11”事件,美国人员的死伤、物资的损失,已经超过日本偷袭珍珠港所造成的伤害,尽管恐怖分子背后肯定有某些国家的身影,但美国却很难查明伤害他的究竟是谁,只知道是以拉登为首的某一恐怖团体。这就是全球化给予弱者的力量。未来战争,谁敢肯定弱国不能在西方国家组织实施几起类似“9·11”的事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恐怖活动,或者是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弱国没有能力正面对抗西方国家,只有采取这种非常规的战法。
伊朗战争,是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中等国家的对抗,是一场实力严重倾斜的非对称战争,双方也是在两个战场交战,一个主要在伊朗国内,也包括以色列和美国在一些中东国家的军事基地,另一个是在伊朗之外的整个全球,主要是穆斯林国家或者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两个战场区域在中东地区重叠。两个战场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个战场主要是堂堂正正的军事对抗,主体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和伊朗,第二个战场主要是非战争行动,这是一个另类的战场,主体是美国和同情伊朗遭遇的穆斯林。
伊朗本土,是战争的主战场,美攻伊守,美军采取军事行动,寻歼伊朗核设施、作战体系节点以及导弹部队,企图剥夺伊朗军事反抗的能力。同时,为加快战争进程,美国还针对伊朗地理、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特点,运用宣传、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等手段,分裂伊朗国家,瓦解伊朗民众,扶持*,制造社会混乱,破坏伊朗国家内部稳定,实施颠覆破坏活动。这是美国特色的政治军事仗,或者军事政治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以往几次战争来看,美国政治军事仗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其重构战后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科索沃战争,美国制造的“马桶效应”以及对塞尔维亚*的拉拢,起到了良好效果,不仅战后米洛塞维奇被迫下台,而且在西方的威胁利诱下,塞尔维亚新任领导人,把米洛塞维奇本人作为“礼物”送给了西方,供西方侮辱戏耍。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采取分而治之的老伎俩,使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相互牵制倾轧,从中渔利,只要美国根据各方实力大小,设计好伊拉克的政治制衡制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拉克就会牢牢控制在美国手中,国家就不可能出现萨达姆式的强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就多了一份保障。阿富汗的情况特殊一些,这是一个极端贫穷、落后、愚昧的国家,美国要打造一个现代的、能完全掌控国家局势并且为其利益服务的新政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美国现在退出阿富汗,卡尔扎伊政权将难以撑过半年,塔利班一定会卷土重来。
如此分析,在伊朗国内,宗教神权统治就面临双重压力。第一重压力,是战争能否打赢的问题,如果不能打赢,能否“平局”收场,或者能否使美国“惨胜”,以挽回点薄面,这种压力可归结为能否“打得赢”的问题;第二重压力,是假如战争失败了,如何处理善后事宜,不使国家出现振荡,从而保持*神权统治的问题,这种压力可归结为能否“不变质”的问题。“打得赢”和“不变质”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系的,如果能“打得赢”,那么“不变质”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但面对超级军事强国美国,伊朗“打得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现政权更多的需要考虑,如何在“打不赢”的情况下,保证政权“不变质”的问题,这是极为严峻的政治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处理国家大事的基本战略思维。在战争中,伊朗军方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导弹机动战上,而政府的主要精力,则要放在伊朗民众身上,在精神上要鼓舞民众的斗志,在心理上要抚慰民众的创伤,在生活上要关心民众的冷暖,在感情上要贴近民众的情感,努力把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域、各阶层的民众团结起来,与民众保持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民众才会理解政府、拥护政府、支持政府,即使战败了,还会谅解政府,并继续拥戴政府。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必然会遭到伊朗的军事打击,非接触作战并非美军的专利。由于美军基地位于*国家领土,对美军基地的军事打击,将给伊朗、*国家和美国三方带来错综复杂的麻烦或影响。
就伊朗而言,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打击,乃是极为快心之举。首先,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打击,作战效果最好,可以使美国受到应有的惩罚,迫使美国改变其作战方略,有利于伊军后续军事行动;其次,对美军军事基地的打击,必将导致*国家的抗议,然而,这种抗议却会使*国家的民众感到愤怒,因为*国家支持美国,打压伊朗,才导致这种打击,这种打击必然导致*国家政府和民众的对立,迫使*国家收敛对美国的支持,从而迫使美国将部分精力放在*国家的政治稳定上,如此,必将影响其战争决策和军事行动。至于因军事行动造成的与*国家的紧张外交关系,伊朗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为几乎所有的*民众都认为,他们的政府不应当支持让人恶心的美国帝国主义。
就海湾*国家而言,伊朗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打击,使其感到极为头疼。首先,从国家利益出发,他们不希望伊朗拥有核武器,成为中东地区的“老大”,美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他们的内心是极为赞同的;其次,他们也不希望美国把伊朗打“残废”了,使中东地区缺少制衡的力量,以色列、埃及或者土耳其乘势而起,称王称霸;第三,由于伊朗是什叶派穆斯林的大本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担心把伊朗逼急了,伊朗可能会铤而走险,煽动其国内什叶派穆斯林*,从而影响其政局稳定;第四,不管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如何变动,但地理状况却不会改变,无论战争结局如何,战后*国家还是要与伊朗做邻居,而得罪强大的邻居,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是海湾*国家十分担心的事情,他们担心伊朗报复。*国家,其心境极其可悲又可笑,他们多么希望美国把握好军事打击的“度”,既解除伊朗的核威胁,又不使伊朗过分削弱,得罪伊朗;他们又多么希望伊朗能“体谅”其内心的苦衷,“接受”美军适当的军事惩罚,而不要奋起抗争,将战事扩大,在其国内制造政局混乱。
就美国而言,伊朗对其军事基地的打击,对其战略掌控能力提出了考验,美国需要应对两方面的挑战。首先,来自伊朗一方军事上的挑战。军事基地,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形式,是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依托,也是其军事防护的最薄弱之处,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打击,是一种高明的战略选择。美国必须将众多资源和精力放在对军事基地的防护上,需要积极打击伊朗的导弹阵地,来避免更多美国军人的伤亡,从而防止国会和民众对其战争选择的质疑;其次,来自*国家政治上的挑战。美国军事基地,平时放在那儿都已经使*民众怨恨不已,战时更牵连着*民众的神经,一旦由于伊朗弹道导弹打不准军事基地,却使*民众遭受重大伤亡,那么民众长期积累的愤怒可想而知。因此,在保护军事基地的同时,美国还必须尽全力保护好*民众,防止其把愤怒的矛头转向自己,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美国要想圆满顺利的完成这个任务并不容易。
伊朗之外的战场,是战争的次要战场,美伊攻守易位。那是一片广大的地域,是美国人为之头疼的地方。由于美国的霸权、强权作风,在广大穆斯林国家和穆斯林聚居区,美国人的形象已经破烂不堪。因此,并不需要多费口舌,伊朗即可唤起众多穆斯林的同情心,使处于穆斯林国家和聚居区的美国人,“淹没”于舆论和抗议活动的潮流之中,不少穆斯林国家和聚居区,可能会发生针对西方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或恐怖活动,中东地区*国家的情况会更严重。
另类战场上的较量,对于伊朗来说,是一个代价低廉收效却可观的区域,可以预见,伊朗必定会在这方面大做文章,给美国制造麻烦。美国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导弹防御技术,善加安抚*民众以及其他国家穆斯林,否则,在这个战场,美国将面临数不清的麻烦。
三、致人与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美军是一支信息化军队,作战经验丰富,伊军是一支机械化军队,缺乏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作战的经验,两厢比较,美军希望“以高制低”,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支持下,牢牢把握作战主动权。
“以高制低”,是指运用高技术手段和方法来制服一般技术手段和方法。四场局部战争表明,由于美军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在作战中的主动权更大,常常使敌人陷于频繁的被动挨打之中。因此,充分运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战法,是美军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基本作战方略。
自古善剑者,制服对手,依靠的不是锋利的宝剑,而是高明的剑法,所谓“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据此,当前很多军事研究者认为,如果武器装备与强敌有差距,应当而且可以通过苦练战法来弥补。这种简单移植概念的方法是极端可笑的,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根本不能成立,从军事实践的角度看,也很难成立。
纵观战争史,当敌我双方装备技术水平没有“代差”或“代差”较小时,苦练战法是有成效的,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当敌我双方装备技术水平有“代差”甚至“时代差”时,苦练战法就意义不大了。海湾战争中,萨达姆准备和美国打一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愿意实现了吗?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枕戈待旦,准备在地面战争中击败美军的想法变为现实了吗?伊拉克战争中,一些军事专家预言的巷战出现了吗?美军不是傻子,不会按照对手的想法与对手作战,我们应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