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血引尸经-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后是一把锈的不成样的攮子(尖利的双刃匕首,)看起来锈烂得几乎能一掰就碎。
  边上还有一小团棕黄色的纸浆。
  “这是火柴盒,”刘小光向我解释道:“已经被渗出来的尸液泡成这样了。”
  我就觉得我拿起烟荷包来的时候,手头的重量似乎有点重了,于是我就打开了烟荷包,从里面掏了掏。
  我的手很快就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等我拿出来的时候,发现这东西是一枚铜元。
  “哎哟,这我们都没发现!”只见刘小光顿时就是一惊!
  “我们还以为这烟包里面,只有被尸液浸透了的旱烟,也没想着打开它,没想到里面居然还有别的东西!”
  就在这时,我就听见我们身后的常如冰说道:“你们漏的,可不止是那点东西!”
  当我们回过头来的时候,发现常如冰的手里面正拿着那个毡帽。
  这顶毡帽,显然是常姐刚从死尸的头上摘下来的。
  一般毡帽的帽檐里边,也就是挨着人脑袋的那一圈,都有一个卷边儿。这也是我事后才听常姐说起才知道的。
  而现在,我们这些人全都惊讶的看着常如冰。
  只见常如冰正想手打开那个卷边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
  这个毡帽也是被尸液浸过一次的,在尸液干透了以后,两层布料就被粘在了一起。所以常姐撕开它的时候,毡帽发出了嘶嘶啦啦的声音。
  这个刘小光佩服的看了我一眼,他原本还以为这几个女孩根本不敢进来看尸体,却没想到我身边的女人,居然这么猛!
  不但她们几个看到干尸的时候面不改色,甚至连死尸身上的东西,她们都敢动!
  常如冰很快地在毡帽的夹层里翻出了几张纸片。
  我上去一看,虽然被尸液浸过一回,但是由于放在夹层里面被夹的很紧,所以这些纸片保存得还都算是完好。
  这里边有一块最小的,是半截“朝阳班”戏票的票根。
  一个包的很细致的三角形纸包,里面的东西是酱黑色的,都已经在溶化之后再次干枯,从里向外透出了纸面。
  我接过来用鼻子闻了闻,随手就将它扔到了托盘上。
  “仁丹”我撇了撇嘴,那上面一股冰片薄荷的味道,我一闻就知道。
  最后一张,是一张叠得齐齐整整的路条。
  只见这张小纸片,大概是两寸宽、三寸长。上面用小楷写的毛笔字,字迹已经是模糊不可辨认,
  我辨认了半天,只看见上面写着:“兹有…村村民…赴四乡赶集…仰各府军民岗哨验照通行,勿阻是荷”。
  落款是村长什么的,名字看不清,日期是16年四月初九。
  在这张路条的最后面,还有一块红色的印记,估计是印章,不过已经彻底模糊成了红色的一片。
  “1916年?这个人是一百年前的人”?若雪看着这张路条说道。
  “这里的16,应该指的是民国16年,是1928年时候的事。”我笑着对若雪说道。
  若雪顿时就是脸上一红,不说话了。
  “哎呀叶先生!”这个时候,在我身边的刘小光眼睛里异彩绽放,他惊讶的看着我和常如冰说道:“你俩要是不做考古,真是浪费了!这份儿耐心细致不说,知识也满够!”
  “我们还是通过对死者的穿着风格来判断,估计这个盗墓贼大概是清末民初时候的人。没想到这毡帽里面还有这样的证据,居然一下子就把断代日期,给定的这么准!”
  “这你可真是过奖了”,我连忙笑着摆手:“我肚子里的这点货,跟您这专业的人怎么相比?今天我可真是班门弄斧了一回。”
  “您可别谦虚!”只见刘小光认真的向我说道:“通过今天您这么一看,我还真想问问你的意见,您对这尸体怎么看?”
  我想了一下笑着说道:“你要这么说,那我还真就班门弄斧了?”
  “你说你说!”刘晓光一看我还真的有见解要说,于是连忙笑着点头。
  “从他身上带着那个攮子来看,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江湖人。”我想了想说道:“他手上的断指,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从指骨上的断茬来看,这两根手指应该并不是一次斩断的。而是分两次切断的,这倒很像是旧社会的江湖人斩手指立誓的时候,留下的痕迹。或者是流氓之间,相互好勇斗狠的自残行为”。
  “所以那个路条上别说没有姓名,就是有姓名也多半靠不住。估计十有八九是这个江湖人流窜各地的时候,弄来的假路条”。
  “他临死之前,应该被他的同伴搜检过身体。所以他身上的钱都没了。”我对着刘小光说道:“因为像这样的江湖人,出来做偷坟掘墓的买卖,身上绝不会一分的买路钱都没有。”


正文 第413章 :民国旧事、长苗儿会


第413章 :民国旧事、长苗儿会
  “另外,他不会会无缘无故的把这个铜元放在他的烟荷包里。这东西应该对他来说很重要,咱们应该把上面的干结的烟叶清理一下,看看到底有没有什么文章”。
  “您分析的很精彩!”只见刘小光笑着说道:“有理有据、推断合理。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做结论了!”
  我听到他这话,谦逊的笑了一笑。
  说实话,这个刘晓光身为考古队的副队长,很会说话做人。我知道他说出来的话只是听听就罢了,倒也不必太当真。
  接下来,刘小光拿着这枚铜元,带着我们来到了他们专门处理文物的工作室。准备把这个铜元好好的清理一下,看个清楚。
  “现在我们的设备都已经很先进了,像这一类近代的铜制品,基本上都不用像过去那样慢慢的清理了。”只见刘小光一边向我们解释,一边把这块铜元放到了水槽上面的一个铁丝网上,然后戴上了护目镜。
  我们几个后退了几步,只见刘小光拎起一个连的水管子的高压水枪,向着铜元上面“呲呲”的喷了几下,然后又把铁丝网上的铜元翻了个身。
  就不到一分钟的功夫,这枚铜元两个面上的污物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而且它上面的包浆和锈色,还丝毫没有变化。
  这水枪,还真挺好使!
  刘小光把铜元擦干净,放在了工作台上。我们几个围过去,仔细的端详起来。
  没想到,还真的让我说中了。在这块铜元上,果然是有文章!
  只见这块铜元通体是由紫铜轧制而成,它正面的花纹是一条盘龙,盘龙上方写着“宣统年造”四个字。
  而它的背面,是内外两圈。
  内圈的四个字呈十字形分布,这四个字是上“大”下“清”,右“铜”左“币”。
  在古钱上的文字有对读,还有旋读的。这种先读上下两个字的,就是典型的对读。这四个字就是“大清铜币”。
  而在外面的那个圆圈里面,在下面写着“当制钱五文” 在两侧还有两个字“己酉”上面则是四个满文字,这个我不认识。
  “己酉年…”我掐着手指头算了一下:“1909年,这是宣统元年出的五文铜元。”
  “这个钱在1928年的时候还流通吗?”我随口向着黄九如问道。
  “这样的铜元,在咱东北一直流通到1932年。”黄九如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伪满洲国在1932年成立后,这种钱就不在市面上使用了。取而代之是满洲国的“绵羊票子”,从那以后就叫元、角、分,就不叫几文几两了。”
  “这“绵羊票子”这个词,指的是满洲国中央银行发行的10元纸币,因为上面印有一群绵羊而得名。后来满洲国的钱“毛”了以后,(就是通货膨胀币值下跌)还出过一百块钱一张的,上面也是一群绵羊。”
  这一回,刘小光更是惊异的看了黄九如一眼!
  他肯定是做梦也想不到,像这么漂亮的一个天仙儿似的大姑娘,看起来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居然说起满洲国的事情来如数家珍一般,丝毫不假思索,简直是随口就来!
  “我是专门研究上三代(夏商周)青铜器的。”只见刘小光面带愧色地说道:“姑娘您说起的满洲国的这些事,连我都不知道!现在高中都教这个了?”
  他最后这一句话明显是在逗大家笑。虽然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还是被他的话逗乐了。
  这时候刘小光已经非常震惊了,他原本以为我是一个来调查的办案人,身边的几个女孩儿纯粹是花瓶一类的摆设,就是我带过来开眼界的。
  可是他完全没想到,我对那个盗墓贼身份的分析,常如冰直接从毡帽里翻出东西的举动,还有现在黄九如对清末和满洲国的了解。全都是语不轻发、言必有中!
  干他们这一行的人,几乎个个都是对历史和文化有着很深造诣的学者。虽然对上级领导的命令必须遵从,但打他们的心眼儿里,还是最佩服那些有本事有学识的人。
  这一回我们露的这一手,可以说是让刘小光大跌眼镜,他再看我们的眼神都有点不一样了!
  可是他却没想到,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在后面,还有让他更为惊讶的事呢!
  等到我们大家看过了这块铜元,我就从桌子上把它拿起来,仔细看了看。
  我发现在这块铜币上,被人敲上了一块印记。就跟银元宝的顶面和金戒指的内侧,打的那种“字号”一样。
  这个印记是两支箭交叉起来的箭形,这两支箭正好把“大清铜币”那四个字平均分成四份,就好像在这四个字之间打了一个叉一样。
  “这是什么意思?”我把铜币给黄九如和常如冰看。
  “这个啊?”只见常如冰往那上面看了一眼。
  “这是“长苗儿会”的标志,”只听常如冰随口答道:“原来这个人是“长苗儿会”的,怪不得死在盗洞里!”
  听到他这话,我顿时愣了一下。而我对面的刘晓光,更是惊讶无比的看向了常如冰!
  “这长苗儿会是怎么回事?”我不明所以的问道。
  “那是在张作霖时期,在这附近活动的一个匪帮团伙。”只见常如冰答道:“估计就是二三十个人,这帮人砸响窑、(攻打有武装的地主大院)绑肉票(绑架勒索)、偷坟掘墓什么都干。就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绺子(土匪队伍),那个时候像这样的队伍多了,没有50个也有30个,怎么了?”
  “还怎么了!”
  我还没能说话,只见刘晓光激动地说道:“你知道那毡帽的夹层里面能藏东西,还会讲土匪的黑话!就连100年前,这么小的一支土匪武装,你居然都知道?”
  “这些知识,你们都是从哪儿学来的啊?”只见刘小光难以置信的看着常如冰和黄九如。
  这个…我们倒是没怎么特意学过。只见常如冰一边说,一边现编道:“这个…我家里面…老人经常讲这些事,我们俩从小到大,听这些东西听得太多了!”


正文 第414章 :铜币记认、百旬老者


第414章 :铜币记认、百旬老者
  “这么说来,这个东西就是“长苗儿会”的标记。是这些土匪用来证明身份的。就和证件差不多,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听到他们聊到这儿,生怕常如冰言语间露出破绽,于是赶忙把话题岔了开来。
  “说的没错,这就跟他们的工作证差不多。”常如冰回答道:“一般的土匪绺子在县城里面都有窝主,负责帮土匪销赃和打探消息。”
  “山上的土匪下来了,到了这城里,要看病、办事、抽大烟、逛窑子,这些窝主就负责接待。这样的窝主,在土匪的黑话里叫做“窑基”。只要不是绺子里的大头目下山,窑基是认牌不认人。没有这块铜币,那就恕不接待。”
  “那为啥啊?弄这么严谨?”我纳闷儿的问道:“那个小土匪绺子就二三十个人,难道还认不全?”
  “那时候土匪的流动性挺大的,”只见常如冰耐心的向我解释道:“一个绺子里面,经常有人“拔香头子”靠别的窑…就是跳槽到别的匪帮里去”。
  “像这样的人事变动,山下城里边的“窑基”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跳槽的人临走前就把牌子留下,他没了这个牌子,就不能到城里窝主那里去骗吃骗喝了。”
  “对了,”只见常如冰说到这里,笑着对我说道:“有好多黑话,慢慢的都变成咱们现在的通用语了。”
  “跳槽这个词,就是指的妓女换地方工作,最早是淮扬一带娼门的黑话。而“卧底”这个词,就是咱东北的黑话流传出去的…卧底是啥意思你明白吧?”
  “那还用说?谁还没看过几部港片?”我笑着答道。
  到了这个时候,我旁边的刘小光已经完全惊呆了!
  常如冰对于东北土匪的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历史爱好者的层面。如果不是事隔了快100年了,估计刘小光会毫不怀疑地认为,我们这位常姐曾经是绺子里面的“排号”!(有名的好手)
  “对于这个“长苗儿会”,你还知道多少?”我向着常如冰问道。
  “我还真知道的不多…”只见常如冰闭目想了想,然后说道:“我知道有一个人,他曾经……”
  等常如冰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立刻假装咳嗽了一声,而常如冰立刻就醒悟了过来!
  只见她的眼神,立刻不动声色的扫了一眼刘小光,然后才接着说道:“他年龄很大了,在民国时期的时候,就对咱们附近的土匪团伙,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关于长苗会的内情,说不定他会知道一些!”
  还好,常姐转的及时,她要是一口说出来,她认识这个人曾经在绺子里边混过,那还不立刻就露馅儿了?
  我的心里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我立刻向常如冰问道:“你说的这个人这么大的岁数,恐怕一百岁都有了吧?咱们能跟他见个面不?”
  “我把他叫来就行,让他这就过来。”只见常如冰立刻向着我说道:“你放心,他身体硬朗着呢!我出去给他打个电话。”
  我点了点头,常如冰就转身出去了。
  我心里清楚的很,常如冰之所以要背着刘小光打这个电话,一定是想要嘱咐她叫来的那个人,让那个人别说漏了,让外人知道他是个老仙儿。
  我们几个人回到会议室里,在等人的间隙里,我还问了问刘小光,关于下一步发掘的情况。
  刘小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