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412—1439年,埃里克七世对波美拉尼亚地区的统治 于1397年加冕后,他在玛格丽特死(1412年)前没有得到全部权力。为了争夺对石勒苏益格的控制,他发动了对荷尔斯泰因伯爵的战争(1416—1422年)。第二次荷尔斯泰因战争引起了同汉萨同盟的战争(1426—1435年)。埃里克打败汉萨同盟舰队后,向过往于丹麦—瑞典海峡的船只收取了第一批税金(1428年)。石勒苏益格陷入汉萨同盟的包围(1432年)。汉萨同盟的海上封锁引起了恩格尔布雷希特·思格尔布雷希松领导的瑞典矿工起义(1434年)。埃里克被迫乞求和平。瑞典人对埃里克亲丹麦态度的不满引发了修改宪法的要求,而当他拒绝这些要求后,被废黜了丹麦国王和瑞典国王(1439年),不久又被废黜挪威国王(1442年),卡尔马同盟暂时解体。埃里克重新夺取他的这些王位的努力失败(1499年),引退到波美拉尼亚,并卒于那里(1495年6月?)。
1439—1448年,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福三世在位 他继其舅父埃里克三世之位,并在丹麦(1439年)、瑞典(1441年)和挪威(1442年)相继加冕为王,重新建立了同盟。他镇压了尼德兰农民起义(1441年),却被迫向汉萨同盟做进一步让步。死后无嗣,卡尔马同盟在十年中第二次解体。
1448—1481年,奥登堡的克里斯蒂安一世在位 他是奥登堡伯爵“幸运”迪特里希之子,被推选继克里斯托福三世之位为丹麦国王(1488年)和挪威国王(1450年)。他发动了一场同瑞典的战争(1451—1457年),最后废黜了查理八世。为重建其在瑞典的统治,他同瑞典人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但当老斯滕·斯蒂勒在布伦克贝格之战(1471年10月10日)中打败克里斯蒂安后,他的希望被打破了。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的统治,因克里斯蒂安之女玛格丽特出嫁苏格兰的詹姆斯三世而告终。克里斯蒂安在去世(1481年)前,创立了哥本哈根大学(1479年)。
1448—1457年,瑞典的查理八世第一次在位 克里斯托福三世被废黜后,瑞典人将卡尔·克尼特松·邦德选为国王。不久他就投入了与克里斯蒂安一世的战争(1451年),其国内政策引起贵族阶层的反对。奥克森谢恩家族和瓦萨家族将其废黜,并拥立克里斯蒂安一世为瑞典国王。
1464—1465年,查理八世第二次在位 反丹麦的贵族派在托特的阿克塞尔松和斯蒂勒家族的领导下,拥立流亡中的查理重登王位,开始了一次短暂的统治。
1467—1470年,查理八世第三次在位 托特一斯蒂勒集团再次拥立查理登位,但他只是个傀儡。查理死于斯德哥尔摩(1470年5月)。
1468—1474年,第一次“鳍鱼战争” 英国同冰岛的贸易和英国人在冰岛水域的捕鱼,引起了英国人同丹麦及其汉萨同盟盟友之间的一系列海上冲突。此后,英国一冰岛关系主要因为捕鱼权而出现了相同的海上冲突,俗称“鳍鱼战争”。
1470—1497年,老斯滕·斯蒂勒摄政 查理八世死后,斯蒂勒成为瑞典的统治者,他一直执政到挪威与丹麦的国王汉斯加冕为瑞典国王(1497年)。汉斯加冕为瑞典国王是瑞典和丹麦和解的组成部分。同盟重新建立。
1481—1513年汉斯(约翰)一世在位 他继其父克里斯蒂安一世为丹麦和挪威两国的国王(1483年)。他被承认为瑞典国王(1483年),但直到与瑞典的战争(1493—1497年)结束后才得以加冕。
德国
本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的权力和重要性明显减弱。除统治无方外,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从前就难以驾驭的日耳曼贵族有了比以前更多的独立性。以皇帝和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为条件,城市的财富和权力得到增长。波罗的海地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实力日趋增强。尽管面对这种增强汉萨同盟的力量有所下降,但这一同盟仍然发挥着影响。邻国在强有力的统治下的复兴也使日耳曼在本世纪中的很长岁月里黯然失色。波希米亚再次独立,而日益善战的瑞士人粉碎了日耳曼人在邻国的一些地区重新建立帝国控制权的所有努力。
1400—1410年,四方内战 参战的四位君主是:文西斯劳斯、鲁珀特三世、西吉斯蒙德和约布斯特。匈牙利国王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获得最后胜利。
1410年7月10日,坦嫩贝格之战 条顿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彻底打败,骑士制度开始衰落(参见第十二章→东欧→波兰→坦嫩贝格之战)。
1410—1437年,西吉斯蒙德在位 他还是匈牙利国王和(名义上的)波希米亚国王。
1420—1431年,波希米亚的胡斯战争(参见第十二章→东欧→波希米亚→胡斯战争)
1438—1439年,阿尔贝特二世(西吉斯蒙德的女婿)在位 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阿尔贝特是一位能干的战士,其短暂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反对土耳其保卫匈牙利的战争中。
1440—1493年,腓特烈三世在位
1451年,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叛乱 这些叛乱被腓特列的下属平息。
1463—1485年,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对奥地利的袭击 波希米亚国王波德布拉迪的乔治和匈牙利国王马蒂亚斯·科尔温尤斯劫掠奥地利。这一劫掠的高潮是匈牙利人将腓特烈赶出了维也纳(参见①第十二章→东欧→波希米亚→波德布拉迪在位;②第十二章→东欧→匈牙利→反对皇帝腓特烈三世的战争)。腓特烈之子阿赫公爵马克西米连被拥为罗马人的国王(1486年),从其无能父亲手中接管了大部分帝国权力。
1479年,吉纳盖特之战(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法国→军事职业化的兴起) 这是漫长的瓦卢瓦—哈布斯堡战争的序幕(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
1486—1489年,再度爆发的对法战争 马克西米连支持布里诺尼公爵弗朗西斯二世的叛乱。马克西米连准备从尼德兰进攻法国,却被迫将大部分时间用来镇压低地国家内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的反对者。马克西米连建立常设的荷兰海事机构,从而奠定了荷兰海军的行政基础(1488年)。
约1486年,日耳曼创建雇佣兵 这是步瑞士人的后尘(参见第十二章→军事概况→陆军战术→瑞士人的战术体制)。它是帝国常备军的雏形。
1491年,马克西米连夺回维也纳 他将匈牙利人赶出奥地利。
1492年,菲拉赫之战 马克西米连击退了入侵的土耳其军队(参见第十二章→欧亚大陆、中东和非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入侵卡尼奥拉和斯泰时亚)。
1493—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在位
1494年,尼德兰起义 为马克西米连所平息。
1499年,马克西米连入侵瑞士(参见第十二章→西欧→瑞士→同马克西米连皇帝的战争)
瑞士
这一世纪的前期,瑞士人将其由长矛兵、戟兵和斧兵组成的步兵改进得如此完善,以致于瑞士成为欧洲的主要军事强国。由克勒西之战中爱德华三世的防御战术开始的步兵对骑兵的优势,被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机动性好的瑞士方阵发展到顶峰。瑞士人没有将这一巨大的军事优势用于对外侵略的战争,这不是因为没有野心,也不是因为早有中立趋势,而恰恰是瑞士不完善的封建体制的反映。这一体制不会产生任何一贯的国家外交政策,甚至不会出现一个始终如一和逻辑严密的军事战略。15世纪,瑞士人在战术上确实是不可战胜的;而在战略上,除保卫家园的作战外,瑞士人的大多数作战通常都是失败的。其结果是,除了大多为其他国家比较能干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使用瑞士雇佣兵以扩大自己的野心外,这个充满勇士的国家在这一世纪内对整个欧洲历史的影响微乎其微。瑞士人战无不胜的声誉和他们对敌人的野蛮杀戮造成了这样一种恐怖印象,即:到15世纪末,瑞士人通常在交战开始之前就已经获胜。
1403—1416年,同萨伏依的战争 瑞士人攫取了向南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北部的控制权。
1415年,征服阿尔高地区 在西吉斯蒙德皇帝的支持下,瑞士人打败了奥地利。
1422—1426年,与米兰时断时续的战争 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公爵使用计谋阻止瑞士各地区采取一致行动,结果,瑞士人败在卡尔马尼奥拉·阿尔贝多率领的米兰军队手下(1422年6月30日),将贝林佐纳暂时丢失给米兰。
1436—1450年,内战 楚里希攻打邻区,不断受到德国人和法国人的干预和介入。
1444年8月24日,圣雅可布之战 腓特列三世希望利用内战之机重建哈布斯堡王朝,以加强对瑞士的控制,他获得了法国查理七世的帮助。查理七世当时正迫不及待地为在百年战争长期休战(参见第十二章→西欧→百年战争—第二阶段→贞德领导下的法国复兴)期间被解散的部队寻找使用机会。路易太子(后来的路易十一)招集了一支3万人的军队,入侵瑞士。在圣雅可布(巴塞尔)附近,法国志愿军与大约1500名瑞士人相遇并受到攻击。在随后的战斗中,瑞士部队被歼,但他们也在战斗中杀死了大约3000名法国侵略者。瑞士步兵的斗志和作战效能使法国人大为沮丧,以致他们撤兵退却,并转而骚扰腓特烈在阿尔萨斯的领地。这次战斗使瑞士人获得了“欧洲最优秀士兵”的美好声誉。
1460年,再度爆发的对奥地利战争 瑞士人占领图尔高。
1468年,再度爆发的内战 奥地利人企图再次利用瑞士的内战。瑞士人在达成内部和平的同时,再次击退奥地利人。
1474—1477年,与勃艮第鲁莽查理的战争 瑞士人与日耳曼南部诸城和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害怕查理占领阿尔萨斯的野心)结成同盟,并得到“鲁莽”查理的仇敌——法国路易十一的补助金支援。在埃里库尔打败查理(1474年11月13日)后,瑞士人及其盟友占领了与瑞士和阿尔萨斯接壤的勃艮第领土(1474—1475年)。查理夺回格朗松(1476年2月),绞死所有瑞士驻军。
1476年3月2日,格朗松之战 一支没有火炮的18000人的瑞士军队进攻了15000人的勃艮第军。急于为被杀同胞报仇的瑞士人组成三个向左后方排列为梯队的大型方阵向前推进,不经部署即直接从行进中投入了战斗。这是典型的瑞士风格(参见第十二章→军事概况→陆军战术→瑞士人的战术体制),瑞士人的推进速度,没有给予勃艮第人以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火炮和投射武器的时间。查理企图在瑞士人其他两个方阵开到之前,对其先头方阵实施双重包围,但当他的部队正变换队形以发起这种进攻时,他们发现了其他两个瑞士方阵并慌忙后撤。勃艮第军损失了约1000人,瑞士损失仅200人。
1476年6月22日,莫拉特特之战 查理在恢复其部队的元气并对军队进行重新编组后,采取了将瑞士人赶出其所占勃艮第领土的行动。他以2万人围攻伯尔尼和弗里堡附近的马罗特,并建立了掩护其攻城部队的大型堑壕和栅栏防御阵地。莫名其妙的是,他既没有建立外围据点也没有派出巡逻部队。由于天气多雨,大约仅有五分之一的勃艮第人守在堑壕内,其余的人待在其附近的营帐中。一支由25000名步兵和大约1000名奥地利与日耳曼的联合骑兵组成的瑞士军队以极快的速度开进,突如其来地向勃艮第人的堑壕发起进攻,这次又是不经部署就直接从行进中投入战斗。据守堑壕的少量勃艮第人在惊慌中被赶了出来,这时,迟迟才得到警报的其余勃艮第部队正准备冲过去参加防御战。瑞士人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惊慌失措的勃艮第人。背朝湖泊的部队大约是查理军队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们被瑞士人的推进所分割,并被屠杀殆尽。勃艮第人有7000—10000人被杀,瑞士人的损失微不足道。
1477年1月5日,南锡之战 瑞士人及其盟友推进至勃艮第领土,在那里查理率一支新的重新编组的军队迎击他们。同样,瑞士步兵的英勇冲击和对勃艮第军左翼的包围使瑞士人大获全胜。查理在勇敢作战以掩护其军队撤退时被杀。
1478年,同米兰的战争 这次战争以瑞士人在焦尔尼科之战(12月28日)中获胜而告终。
1499年,同马克西米连皇帝的战争 这是一次关于奥地利边界的边境争端的结果。皇帝得到了日耳曼南部诸城的支持;瑞士人则与法国人结成同盟。几个月的时间里,战斗沿北部和东部边界全面展开,主要战斗的地点是:哈尔德、布吕德霍尔茨、施韦德洛、弗拉斯坦茨和卡尔文。决定的战斗是在多尔纳赫进行的(7月22日),当时瑞士人打败了马克西米连本人。根据《巴塞尔条约》(9月22日),他被迫允许瑞士同帝国真正分离。
意大利
这一世纪内在意大利发生的军事事件对战术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其行政和战略方面的改革对西欧后来的军事发展却有着巨大的意义。意大利境内的众多小国常常相互攻伐,并同邻国进行战争。在这方面,意大利类似于公元前3—4世纪的希腊,但在军事上却有许多不同。支配希腊战争的是由重甲步兵(自由民重装步兵),少量骑兵和较多数量的雇佣兵或相关轻装部队组成的军队;15世纪的意大利军队更加依重于重甲持械兵,几乎全部是雇佣兵。
雇佣兵被称为condottieri,由意大利语中“契约”(condotta)一词转化而来。14世纪20—30年代的第一批雇佣兵为外国人,但14世纪后期以后,大多数雇佣兵为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前几代雇佣兵是自由骑士,他们根据自己的选择改变雇主,而且一般是向出价最高的雇主出售其忠诚。奇怪的是有些雇佣兵首领,如约翰·霍克伍德,只忠于一个城市―佛罗伦萨。但到15世纪20—30年代,雇佣兵和雇主的根本关系已经从临时性的权宜之计转变为老主顾和老板之间的长期联系了。到这一世纪的中叶,雇佣兵一般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只服务于一个政权(偶尔也服务于这个政权的盟友)。那些保持了较多商业性自主权的少数雇佣兵首领,如乌尔比诺的弗雷德里科·达蒙泰费尔特罗,拥有的独立的权力基地一般是一个小国。即使如此,这些雇佣兵所服务的雇主圈子通常也是有限的。
雇佣兵的传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