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合租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哈珀军事历史百科全书-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576—1577年,第六次宗教战争 这次战争中只有一次重大的、未分胜负的战役,最后双方军队签订了《贝尔热拉克和约》,战争遂告结束(1575年签订,重申了《博利厄和约》中的让步条件)。
1580年,第七次宗教战争 由于纳瓦拉的亨利之妻玛格丽特行为失检,又名为“情人战争”。在此次战争中,双方没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
1580—1585年,王位觊觎者加紧行动 涉及了天主教派及温和派和新教派。最初,纳瓦拉的亨利被立为王储。后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与吉斯家族达成协议(1584年12月),支持吉斯的亨利成为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的继承人,而查理则将被推荐为亨利三世的王储。
第八次宗教战争(1585—1589年)
1585—1589年,这就是著名的“三亨利”之战,即亨利三世、纳瓦拉的亨利和吉斯的亨利之间的战争。
1585年,王室摇摆不定的战争 亨利三世,听从其诡诈的母后卡特琳的劝告,撤销过去容忍胡格诺派的敕令,以安抚神圣同盟。于是,胡格诺派教徒奋起反抗。经一系列混乱复杂的斗争后,亨利三世转而采取中间立场,以削弱吉斯家族的势力。
1587年10月20日,库特拉之战 天主教军队1万人在茹瓦约斯公爵安妮的指挥下,试图与波尔多城内的天主教军队取得联系,在库特拉联合截击纳瓦拉的亨利率领的6500人的新教军队。而纳瓦拉的亨利正等待着敌人的进攻,准备以火枪手和骑兵联合进行反击。过分自信的保王党骑兵发起进攻,但被新教步骑兵联合分割击破。保王党军队3000多人包括茹瓦约斯公爵本人阵亡,而亨利军队只损失了不到200人。战斗中,亨利本人亲临前线,大胆而勇敢。然而,他没有继续扩大战果。
1587年10—11月,天主教军队取胜 天主教军队由吉斯公爵指挥,在维莫里和欧诺之战中接连取胜,从而迫使正向卢瓦尔河流域进军的德意志新教军撤出法国。
1588年5月9—11日,吉斯军队围攻巴黎 国王亨利三世逃走,纳瓦拉的亨利最终率军向吉斯公爵投降(7月)。
1588年12月23日,吉斯遇刺 是由亨利三世指使的。两天后,他又派人刺杀了吉斯的弟弟、枢机主教路易。这激起神圣同盟的极大愤怒,伺机报复。亨利三世闻讯逃到纳瓦拉的亨利军中避难。
纳瓦拉的亨利执政(1589—1598年)
1589年8月2日,亨利三世遇刺 杀手是一个天主教修道士,试图为吉斯兄弟报仇。临死前,亨利三世将王位传给纳瓦拉的亨利。此间,三派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并变得更加复杂。神圣同盟得到近一半的法国人同情和支持,而纳瓦拉的亨利受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温和派的拥戴。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登基。而被神圣同盟拥为国王的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此时正被软禁在纳瓦拉的亨利军中,因此他不得不宣布承认纳瓦拉的亨利为国王。此时,西班牙派军进入法国,以支持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神圣同盟推举吉斯公爵的弟弟马耶讷公爵查理为新首领。
1589年9月21日,阿尔克之战 纳瓦拉的亨利率8000人吸引马耶讷公爵率领的24000人的法国天主教和西班牙的军队(从佛兰德派来的)进入迪埃普附近贝蒂呐河流域阿尔克的一狭谷。亨利已在此部署军队,准备伏击敌人。先进的战术和炮兵部署使亨利获得了主动,最终取得了胜利。马耶讷公爵的军队被击退,随后他率军撤到亚眠,等待佛兰德的帕尔马公爵派来西班牙援军。纳瓦拉的亨利率2万人的军队一路兼程杀向巴黎(10月31日)。
1589年11月1日,王军在巴黎被击退 亨利军队在巴黎被驻守的天主教军击退。此后,他登基,成为亨利四世,定都于图勒。但是,内战仍笼罩着全国。
1590年2—3月,围攻德勒 等马耶讷公爵援军赶到,亨利已攻下该城,并在埃夫勒附近准备另一次战斗。
1590年3月14日,伊夫里之战 亨利军11000人,马耶讷军约16000人。像在库特拉战斗中一样,亨利将骑兵和火枪手混编,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在残酷而激烈的大战中,胡格诺派军队的火枪手和优秀的炮兵互相配合,击退了天主教军队的进攻,同时亨利亲率一队骑兵发起反冲锋,将敌军赶到了天主教军队驻守的中心地区。天主教军队中除瑞士分队还能保持良好秩序拚死抵抗外,余者四散奔逃。最后,天主教军体面地投降。这次战斗中,天主教一方伤亡近4000人,而胡格诺派保王党只损失不足500人。但亨利军扩大战果的速度迟缓,使天主教军得以重整军队,组织巴黎的防御。
1550年5—8月,围攻巴黎 为了不使城内居民处于半饥饿状态,亨利等到帕尔马公爵军与马耶讷公爵军在莫城会合时才开始围城。这使得天主教军队达到26000人。而亨利军队人数与此相同。
1590年9—10月,天主教军机动部队 帕尔马派一队援军携带补给偷偷地进入巴黎城,之后率其余部队撤回冬季营地(10月)。
1591—1592年,法国北部的机动战 对立双方的首领是西欧地区两位杰出的将军,即纳瓦拉的亨利和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帕尔马公爵是位杰出的战略家,但是当时的战局使得他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关注两个战场的战事,一是法国境内的战争,另外是尼德兰独立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莫里斯与帕尔马公爵对阵)。由于有原西班牙工程师,所以法军一夜之内在塞纳河上架起桥梁,让15000人在拂晓前(1592年5月的一天)渡过河,从而成功地牵着敌军在塞纳河流域周旋。
1593年7月,亨利正式皈依天主教 因此,他得以将法国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反对西班牙准备对法国的全面入侵。
1594年3月21日,亨利光荣地进入巴黎
1595—1597年,不分胜负的战争 亨利在对西班牙的法兰西枫丹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他的胜利几乎被自己的风流韵事所淹没(1595年6月9日)。第二年,西班牙军队突袭并占领了加来(1596年4月9日)。此后,西班牙乘亨利关注国内事态之机,派军又占领亚眠(9月17日)。后来,双方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1598年4月13日,南特赦令 亨利终于承认了新教教徒的信仰自由,从而结束了这场历时40多年的宗教战争。
1598年5月2日,《韦尔万和约》 为了结束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亨利与西班牙秘密谈判,以出卖盟友英国和荷兰的利益,换得《韦尔万和约》。
德国
在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不仅卷入了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内乱,而且卷入了西欧部分国家参与的长达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这是由国王查理五世与法国弗朗西斯一世的私人恩怨所引起的(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与此同时,奥斯曼的土耳其人横行于巴尔干半岛,频频震叩中欧大门,使维也纳成为边界的一个小城镇。
1493—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执政 与法国继续交战的同时,在意大利战争中,与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世对立并试图瓜分威尼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但未成功。
1517年10月31日,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他在维登堡发表了有关《九十五条论纲》的演说,这一演说通常被史学家们誉为宗教改革的开端,从而导致了欧洲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和尖锐的派系对立时期。
1519年,帝国王位的争夺 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德国在选帝侯时将西班牙的查理一世作为第一候选人,而将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作为第二候选人,由此引起西法两国王室之间结世代恩仇。
1519—1556年,查理五世执政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疆域包括卡斯蒂利亚、阿拉贡、那不勒斯、勃艮第和德属的哈布斯堡,以及西班牙在美洲大片殖民地等广阔地区。
1521—1544年,查理与弗朗西斯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22年,骑士暴动 新兴的贵族,由于同情宗教改革,试图推翻教皇在德国的统治势力,但最终被帝国军队和教皇军队击垮。
1524—1525年,农民起义 这是由德国土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农民发动的武装起义,本想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他对此予以拒绝。后来,起义军在弗兰肯豪森战役(1525年)中失利,起义被贵族军队残酷地镇压下去。
1526年,解散条顿骑士团 自1466年以来,条顿骑士团作为波兰诸侯国一直在东普士一带活动。这一命令,其勃兰登堡—安斯帕赫大公阿尔贝特被逐出境,团员转化为新教教徒,且不受原活动范围的限制。(余者仍逗留在德国境内,直到法国革命才离开于莱茵河流域的家园。1809年这个命令被撤消。)
1526—1534年,与土耳其人的战争 以维也纳人抵御奥斯曼军队入侵为开端(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35年,查理率军远征突尼斯(参见同上文)
1541年,查理率军远征阿尔及尔(参见同上文)
1546—1547年,施马尔卡尔登之战 这是一次新教贵族发动的一场暴动。查理与土耳其休战,转而在米尔贝格之战(1547年4月24日)中战胜了萨克森选侯和其他新教贵族领导的军队。
1547—1556年,查理与法国亨利二世和萨克森的莫里斯之间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53年,锡沃斯豪森之战 战斗初期,莫里斯以骑兵打败了由阿尔贝特侯爵领导的霍恩措伦—库尔姆巴赫天主教军队。尽管莫里斯取得了胜利,但他却在战斗初期负重伤,随后死去。
1556年10月,查理退位(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西班牙、那不勒斯、米兰、弗兰什—孔泰得和尼德兰由其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继承。德屑哈布斯堡等地区由他的弟弟斐迪南继承。斐迪南被推举为皇帝。
1556—1564年,斐迪南一世执政 与匈牙利国王之间连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同时还要防御奥斯曼(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一→苏莱曼时期)。
1564—1612年,马克西米连二世和鲁道夫二世执政 在欧洲的东南部,与上耳其人继续交战。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16世纪初期,当瑞典人在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建立独立的国家时,卡尔马同盟遂告崩溃。跟着,丹麦内战待续了十年,这中间还不时地掺杂着反对卢卑克人和汉萨同盟的斗争。内战平息后,克里斯蒂安三世通过一系列反对卢卑克人的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势力。到了16世纪中叶,克里斯蒂安三世带领丹麦卷入了德国的早期宗教战争,给新教派以帮助。随后一段时间,皇权统治被加强。
1481—1513年,汉斯(约翰)一世执政'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汉斯(约翰)一世在位'
1506—1513年,与瑞典的战争 这主要是由于汉斯国王想以武力重建卡尔马同盟。
1513—1532年,克里斯蒂安二世执政
1520—1523年,瑞典人起义获得成功
1523—1537年,内外交织的战争 内战掺杂着与卢卑克之间的战争。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篡夺了王位(1523年),克里斯蒂安试图复辟,但在挪威被捕,在流放生活中度完余生(1532年)。腓特烈在将军约翰·兰曹的辅佐下,打败汉萨同盟。
1533—1536年,“伯爵之战” 腓特烈死后,市民和农民反对贵族压迫的情绪进发。在汉萨同盟的支持下,奥尔登堡伯爵克里斯托福组织并领导了一支平民军队。而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由丹麦议会选举为国王。约翰·兰曹率领王军和德国军队横扫日德兰驱逐克里斯托福的军队。一支丹麦舰队在波义·斯克拉姆指挥下,先是打败卢卑克人,之后护送王军到西兰(1535年7月)。马尔默和哥本哈根被围,最终被迫投降(1536年4月和7月),内战结束,汉萨同盟的政治性军事威胁解除。
1534—1558年,克里斯蒂安三世执政
1563—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参见下文)
1588—1648年,克里斯蒂安四世执政 克里斯蒂安四世不但扩大了丹麦的势力,而且还把波罗的海地区殖民化。
瑞典(1520—1600年)
古斯塔夫·瓦萨率领他的人民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波罗的海东岸地区扩张。到了16世纪末,瑞典已成为北欧强国。
1501—1503年,老斯滕·斯蒂勒回国(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老斯滕·斯蒂勒摄政) 瑞典不满汉萨人的统治,请求斯滕·斯蒂勒回国摄政,不久他死去(1503年)。斯万特·尼尔松·斯蒂勒(查理八世的外甥)继续摄政,直到去世(1512年l月)。
1506—1512年,丹麦与瑞典的战争 斯万特·斯蒂勒死后,战争结束。此后,贵族联合会控制王国议会。
1513—1520年,小斯滕·斯蒂勒摄政 小斯滕·斯蒂勒是老斯滕·斯蒂勒之子,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迫使王国议会承认他为摄政王,并与丹麦和解(1513年)。斯蒂勒的拥护者与大主教特罗勒的拥护者之间发生冲突,导致内战爆发(1516年)。结果,大主教特罗勒的军队被击败,特罗勒本人被囚禁(1517年)。同时,斯蒂勒率军击败了派来援助特罗勒的丹麦军队(1518年)。此后,丹麦派雇佣军入侵瑞典,在梅拉伦湖之战(1520年1月)击败斯蒂勒军队,斯蒂勒重伤身亡。特罗勒成为摄政王。斯蒂勒的遗孀克里斯蒂娜·于伦斯蒂娜在达内斯坚持斗争,最后投降(1520年9月)。
1520—1523年,卡尔马同盟内战 古斯塔夫·瓦萨在卢卑克人(丹麦的敌人)的支持下,率领人民摆脱瑞士统治,被推选为瑞典国王(1523年6月)。
1523—1560年,古斯塔夫一世执政
1531—1536年,丹麦和瑞典结为反卢卑克人的同盟 由于汉萨同盟的支持和丹麦内发生造反(参见上文),卢卑克人占领了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瑞典人在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军队的帮助下,将侵略者赶出国土,并帮助丹麦恢复了和平。
1543年,斯莫兰境内的农民起义 是由农民尼尔斯·伙克领导的。
1560—1568年,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